歐洲當代法社會學
1. 歐洲法社會學史上有哪些重要人物和經典的理論貢獻
歐根·艾利來希,奧地利人,自由法學源派重要人物,法社會學史上一座高峰;馬克斯·韋伯,德國人,法學家、社會學家,一戰後作為德國代表團成員參加過巴黎和會談判,提出過統治類型、科層制等理論主張;尼可拉斯·盧曼,新功能主義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法社會學家。具體理論貢獻三言兩語難盡,LZ自行網搜可也。
2. 請論述法社會學經歷的幾個階段
1.社會抄學的創立或發端階段
時間范圍:19世紀30年代—19世紀末
代表人物:孔德(法)、斯賓塞(英)
特點:
一是與哲學關系密切;
二是受實證主義思潮影響極大;
三是創立社會學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2、社會學的形成或經典階段
時間范圍: 19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
代表人物:迪爾凱姆、韋伯
代表學派:芝加哥學派
特點:
一是確立自己的研究范圍和方法;
二是研究的問題越來越具體
3、廣泛發展階段(即是指當代社會學的發展)
時間范圍: 20世紀40年代至今
這一階段主要是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流派:
結構功能主義(帕森斯/默頓)
社會沖突論(科塞/達倫多夫)
社會交換論(霍曼斯/布勞)
符號互動論(庫利/戈夫曼)
3. 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理論
法律社會學是以研究法律的實行和效果等作為主要對象的一門學科。它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在西方國家興起。但對我國來說,它還是一個正在創建的新學科。我們在一個新學科的創建時期應該討論有關這一學科的一些基本理論或基本設想,例如這一學科的特徵、研究對象、與原有的相近學科的分工、學科的理論基礎、歷史發展和研究意義等等,以便在以後學科發展過程中不斷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並盡可能地避免因缺乏這些基本理論或設想而對學科發展所帶來的不利後果。本文旨在對法律社會學的一些基本理論或設想作一探討。
一、法律社會學是我國法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本章所指的法律社會學是法學中一個分支學科。按照國際社會科學中的傳統,不僅法學,而且社會 學,都有法律社會學這一分支學科。從這一意義上講,法律社會學也可以說是法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個邊緣學科。事實上,法律社會 學的研究往往要涉及到法學、社會學以外的其他許多學科,包括自然科學在內。因而法律社會學也具有「軟科學」的特徵。
二、法律社會學是我國法學中的一個橫斷學科或綜合學科
在創建一個新學科時,我們要注意這一學科與原有學科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它們之間的分工。一個新學科之所以需要創建,通常是由於客觀事物的發展或人們主觀認識的提高,使研究者感到新的研究對象難於容納在原有學科中。
法律社會學和法學中的一些原有學科之間在研究對象上有什麼區別呢?它們之間如何分工?
法律社會學並不是像民法、刑法那樣單一的部門法學科,也不像法學理論、法制史那樣的基礎學科。它是同這些學科既有交錯但又不同的橫斷學科或綜合學科。它彷彿是在一個市區中穿越許多直行道的橫行道。它所研究的范圍中既有理論問題又有很多部門法的實際問題。
法律社會學有它自己的理論,但總的來說,它不是理論法學而是應用法學,是通過現實社會問題來研究法律的實行、功能和效果。它不是我國法學理論中的一個學派,更不是用來代替原有的法學理論。它能豐富和發展法學理論,但它本身是以法學理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之一的。它與原有的法學理論在研究對象方面的主要差別是:法學理論,作為法學的一個基礎學科,要研究法律的產生、本質、作用(功能)、形式、發展,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制定和實行等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法律社會學,作為一門應用法學,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通過現實社會問題,著重研究各部門法的實行、功能和效果問題。如果法律社會學主要是一般論述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例如經濟、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科技等的相互作用,這就會使它與法學理論在研究對象上,在很大程度上發生重復,就會使人懷疑法律社會學是否有創建的必要。
與民法、刑法等部門法學不同,法律社會學要研究各部門法問題,但它通過現實社會問題來研究部門法;它不是一般地研究部門法,而是要著重研究這些法律的實行;在通常情況下,它所研究的課題不是一個部門法而是兼及幾個部門法的問題。例如以青少年犯罪問題而論,法律社會學要通過這一現實社會問題研究刑法、行政法、家庭婚姻法、勞動法等各部門法的實行,而且還要研究法律以外的經濟、政治、倫理、教育等一系列問題。
法律社會學也可以從法律的實行這一角度去研究法制史、外國法、比較法以及國際法等。總之,作為法學中的一個橫斷、綜合學科,法律社會學的研究范圍是極為寬廣的,其內容也是很生動的。
三、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意義
1981年初,筆者曾與陳守一合寫的《論法學的范圍和分科》一文中提出,法律社會學應是我國法學學科之一。「法學還應著重研究法律制定後在社會中的實施,即如何實施,是否實施,怎樣得到保證實施,這種法律在社會上的作用和效果如何,等等,這些問題在法學中稱為法律社會學。」(4)
在當代中國,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對加強法律建設和改進法學教學和法學研究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法律社會學著重研究法律的實行,而法律的實行正是當前法制建設中的關鍵問題。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成就。但與此同時,也存在很多阻力,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已制定的許多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經常不能真正實行,缺乏應有的實效。由於過去長期不重視法制,因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幾年中人們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加強立法,迅速改變「無法可依」的局面,但隨著立法的逐步增多,有法不依的問題就成為主要矛盾。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是當前和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內法制建設的一個最迫切的任務。制定法律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法律的實行,通過法律的實行才能實現法律的間接目的或主要目的,即維護公民權利,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如果很多法律不能真正實行、缺乏實效這種現象長期繼續下去,將會帶來嚴重後果。
第二,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的意義還體現在它將有助於法學研究中貫徹理論與實際聯系的原則。法律社會學的任務既然是通過各種社會現實問題來研究法律在社會中的實行、功能和效果,那麼它本身的研究必然要貫徹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原則,必然要「以社會為工廠」。如果一個法學論著,不接觸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研究人們的實際行為,就很難稱為法律社會學的成果。我們寄希望於法律社會學,由於它所研究的特定對象,有可能在法學領域中為貫徹這一原則而作出突出成績,從而推動整個法學學科向這一方面邁進。
在法學領域中,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過去長期以來之所以貫徹得並不理想,其原因相當復雜,既有研究工作者本身主觀上的原因,但也有很多客觀上的原因,包括原有政治體制上的缺陷;統計資料的嚴重缺乏,難於進行定量分析以及人們對法學研究的錯誤觀念,等等。過去法學研究工作者在貫徹理論與實際聯系這一原則上的各種困難因素,對今後志在從事法律社會 學研究工作者來說,同樣是存在的,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思想准備。
第三,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可能有助於改變目前法學領域中注釋法學佔有優勢的局面。歐洲中世紀中期就盛行以注釋羅馬法而聞名的法學。我國歷史上自東漢開始出現的律學實際上也是一種注釋法學。這里所講的注釋法學主要是指從文字上或邏輯上(就律學講主要指以儒家經義)對法律條文進行闡釋。對傳播或實行法律來說,這種注釋法學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在近幾年來的法學中,注釋法學或具有注釋法學傾向的作品佔有相當大的優勢。課堂講授、法學教材或論著的主要內容一般都圍繞制定法的條文進行文字上、邏輯上闡釋,而對這種法律實行的具體問題卻不加涉及或很少涉及。在闡釋法律條文時,也舉一些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甚至介紹某些案例,這樣做法當然勝於單純闡述條文,在一定意義上,也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形式,但這種做法的出發點仍在於幫助正確地闡釋條文,而不在於研究法律的實行和效果。法學不能僅限於注釋法學。就法律的制定到實行而論,法學還應包括立法學和法律社會學等。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並不否定注釋法學的價值,但如果法學僅限於研究條文的注釋則顯然是不夠的,對促進法制建設以及法學本身發展來說,也是不利的。
4. 法國社會學的當代法國社會學的特點
①學科間的交叉影響和跨學科的研究變得更加重要。社會學與哲學的相互交叉和影響日益加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使人們對社會整合和社會均衡的觀點產生懷疑,「存在」和「社會含義」的命題成為討論的主題,而這種討論往往處在社會學和哲學的邊緣。戰後對法國社會學影響較大的學科還有人類學和歷史學。法國的社會學和人類學有著歷史的姻緣,結構主義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是莫斯的學生,而莫斯直接師從於迪爾凱姆。列維-斯特勞斯在《親屬關系的基本結構》(1949)一書中更新了社會結構的觀念,在《結構人類學》(1958、1973)中進一步把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的三種經驗分析模型結合起來,建立了社會結構的一般理論,此後在《野性的思維》(1962)和《神話集》第 4卷(1971)中把研究領域擴展到巫術、宗教、造型藝術、音樂、神話等,提出了精神發展的非連續性原理(亦稱觀念斷裂原理)。人類學所揭示的在社會結構和精神結構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使社會學受到很大的啟發。法國新史學對社會學的影響也是明顯的。新史學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歷史「年鑒學派」,代表人物是M.布洛克和L.費布弗爾。新史學注重社會結構、文化結構、經濟結構、心態結構、人口結構和生態地理結構等方面的變遷過程,涉獵到社會學的研究領域。特別是F.布羅代爾對心態結構的分析,曾一度成為整個社會科學的時髦話題。在新史學轉向社會學傳統領域的同時,社會學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科學的聯系。對工業社會和社會現代化的研究,是戰後法國社會學的重要課題。這方面研究的必要前提是了解歷史學、人類學、經濟學對傳統社會的描述和分析。M.福科對法國社會學也有重要影響,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在歷史學和哲學方面。他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去發掘以往的歷史學和社會學尚未涉及的領域,在《古典時期瘋癲的歷史》(1961)、《診所的誕生》(1963)、《監視與懲罰》(1975)等著作中,對精神病、臨床醫學和監獄的歷史作了獨到的分析,通過一個個微小的側面揭示了社會的組織形式、權力結構、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從古典時代向現代的轉化過程。特別是《監視與懲罰》一書,在美國被視為越軌行為社會學的傑作,在法國則被列入管理學和組織社會學的必讀書。通過福科和列維-斯特勞斯著作的闡述,弗洛伊德在圖騰和禁忌的研究中所運用的精神分析方法,受到社會學、人類學和歷史學的廣泛重視。
②社會統計分析成為社會學的基本方法之一。古典社會學的基本方法是定性分析,最早的一批創始人都力圖建立一套宏大完備、包容一切的理論體系,此後的研究者研究的目的多側重於檢驗、解釋和更新學派創始人的理論。到了80年代,人們更注重運用操作理論工具來分析社會現象,「可操作性」成為社會學的重要術語。除了資料搜集、訪談和問卷調查,社會統計方法越來越被重視。例如,對階級、階層的分析,過去一直著重於建立理論解釋模式,1950年法國對社會職業階層(CSP)實行正式分類編碼後,這方面的研究大大深化了。法國社會學的一切經驗性分析都離不開兩個權威統計機構,即國家經濟研究和統計中心 (INSEE)和國家人口研究中心(INED)公布的資料和數據。它們定期提供大量系統的數據,較之文獻搜集和個案分析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它使大范圍的社會分析成為可能,也使社會學的研究得以進入更加精確的微觀領域。
③社會學日趨分化和多樣化。社會學在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以後,不斷地在自身界定中與歷史學、地理學、經濟學、法學、心理學基本劃清了學科界限。與此同時,社會學內部也發生了分化,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政治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等先後從社會學中分離出去,或者成為獨立的學科,或者並入其他的學科。社會學朝著更加多樣化、更加深化的方向發展,除了城市社會學、農村社會學等傳統分支學科外,勞動社會學、企業社會學、組織社會學、行動社會學、家庭社會學、教育社會學、宗教社會學、藝術社會學、閑暇社會學等分支學科逐步在社會學的母體中成長起來。在多樣化的趨勢下,法國社會學更加註重學科的系統化、規范化和合理化。
④社會學的職業化特徵日益明顯。過去,社會學主要是圍繞著教學和研究而發展,多數學生是把社會學當作一門補充知識來學習的。從1958年開始,法國設立了社會學學士文憑。從1975年起,20多家大學和研究所先後設立了社會學「深入學習文憑」(DEA,相當於博士資格文憑)和「高級專業文憑」(DESS),1976年以後又設立了社會學博士文憑。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到企業、銀行、保險公司和行政機構等實際部門工作。到80年代後期,法國社會學家的人數已從戰後初期的10多人發展到1000餘人。他們大都經過城鄉發展、勞動、企業、家庭、公共政策、公眾輿論、社區等方面的專業訓練,除了教學和理論研究外,主要從事三個方面的職業活動:在專門業務研究機構工作,通常是針對某一實際問題制訂和實施各項調查計劃,並運用統計手段進行資料分析,向有關部門和人員寫出評估或預測研究報告;在企業或行政機構的職業培訓中心工作,主要對各類職業人員進行社會學應用知識和操作方法的培訓;在咨詢事務所工作,主要就社會流動、組織機制、企業規劃、民意趨向、人員就業等實際問題提供咨詢,這種咨詢事務所多數與一些國營企業或私人企業簽有長期的咨詢合同。
法國社會學經過150餘年的曲折發展,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較為完備的、有自己特色的學科,在理論上有許多新的創造和新的突破,它描述、解釋和預測的實際功能也逐步得到社會的公認。
5. 關於法社會學的一些問題,求解答
這個估計得讀了研的才知道,如果您真要研究歐洲法律史,得從他的文化,即基督教開始。建議買本聖經看。
6. 如何看待當代西方社會學的三大理論流派
20世紀60年代後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反自然主義的社會學理論.代表人物是移居美國的奧地利哲學家和社會學家A.舒茨和倡導民俗學方法論的美國社會學家H.加芬克爾等人.在舒茨之前,德國社會學家A.菲爾坎特曾嘗試用現象學方法研究社會.但作為一種社會學理論,現象學社會學的學術思想來源是德國哲學家E.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M.舍勒的知識社會學和M.韋伯的理解的社會學.
基本問題舒茨早年研讀現象學,他批判地接受了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嘗試著把生活世界、主體間性等概念引入社會科學,並把它與韋伯的「理解」概念相結合,主張社會學回到生活世界的基本事實上,開辟了當代社會學理論中的一個新方向.現象學社會學在理論上提出的基本問題,是怎樣使按照自然科學方式建立起來的「社會學」在整體上不致成為一樁錯誤的事業,以及怎樣選擇一種研究社會現象的方式使之更富成效.它力求選擇一種使自己植根於社會現象獨特性的基礎,強調這一獨特性要求使用有別於自然科學的方法.這種方法論使它關注社會現象的意義特徵,但不流於無法檢驗的直覺.正是在這一點上,現象學社會學把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與韋伯的理解的社會學聯系起來.
生活世界和主體間性在理論上,舒茨通過對生活世界、主體間性、行動、設計與角色、多重實在等概念的論述,描述了日常生活世界的結構及其基本形式.他的整個學術活動的主要部分用於研究每天運轉不息的日常世界的意義構成.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是這個日常生活事件構成的、不斷發展的世界的組成部分,人們在很大程度上認為世界的實質性存在是不言而喻的.人們的常識使他們預先設定的共同參與和分享的世界是存在的,進而設定人的所有行動在其中發生的日常世界是外在於人們的「彼在」.舒茨在對自我—他人自我、此在—彼在以及它們在空間視野—時間坐標的描述性分析後指出,所謂的日常世界或生活世界從一開始就是由多重實在構成的主體間性的世界;人們關於這個世界的日常知識從根本上就具有主體間性的特徵.這意味著,這種知識在對他人具有什麼意義的同時,也對我同樣具有什麼意義;既與他人的世界有關,也與我的世界有關;歸根結柢都植根於人為了生活而創造的解釋圖式之中.在這個意義上,日常知識恰恰是使主體間性成為可能的人們觀念中的類型化,而日常的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從本質上看都是主體間性的.從現象學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由常識和日常生活構成的人類世界是最高的實在,這個世界的本質特徵在於它的一切都是主體間性的.
自然態度的懸置在方法上,現象學社會學對按自然科學理想建立的傳統社會學持批判態度,認為這種社會學歷來忽視人們日常生活賴以建立的基質構造,輕信自然觀點把社會現象視為自然事實而加以研究,其根本弊病在於它混淆了自然科學對象和社會科學對象之間的本質差異.從學理淵源上看,R.笛卡爾哲學曾對世界是實在的信念提出過懷疑,胡塞爾則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懷疑論,他用「懸置」概念把對世界實在的信念放入括弧內存而不論,並以此作為克服自然觀點錯誤的手段.舒茨借用了現象學這一概念,提出「自然態度的懸置」方法,但他的用意與胡塞爾相反,並不是把對外部世界及其客體的信念存而不論,而是把對這個世界的懷疑「懸置」起來存而不論,以便社會科學研究者更接近於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實在,從而理解這個由多重實在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義結構.
理解舒茨認為,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的對象無論多麼復雜,都是存在於觀察者的世界中的客體,屬於第一級構造.而社會科學的對象是人及其活動,人不僅是研究者所觀察的客體,也是具有他自己在先解釋的世界的存在,他與研究者之間的關系是共處於社會實在中的同伴,每個人既是觀察者,又是被觀察的對象,屬於第二級構造.據此,舒茨把W.狄爾泰、韋伯闡述的「理解」看成社會學研究應使用的一種主要方式:把社會行動解釋為行動者賦予其行動的意義,即在行動者看來他的行動所具有的意義.但舒茨與韋伯把「理解」當作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規范原則不同,把解釋主觀意義視為生活世界在觀念上的類型化,認為它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解釋他們自己的行動以及人際互動所實際運用的方式.「理解」有可能在運用觀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之前就已把握了純粹的或絕對的事實.在這個意義上,包括對主觀意義的解釋在內的全部「理解」問題,涉及 3個既相互有別又彼此聯系的不同層次問題.①「理解」首先是一個哲學認識論問題.「理解」植根於胡塞爾的「生活世界」之中,它包含個人通過其具體存在所經歷的日常經驗的豐富整體性;它在認識中從純粹事實里排除了知覺、感覺因素,強調感性事實以純粹事實為基礎,並隨著後者的變化而變化.②「理解」是關於人類事件的日常知識的經驗形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一開始就把世界解釋為屬人的、充滿意義的世界.理解他人除了把他人存在的軀體理解為心理—生理統一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外,還要把他人的各種行動作為一個具有意圖的創造活動來看待.③「理解」是社會科學特有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向傳統的科學觀所崇尚的感覺至高地位、認知必須從感覺出發、用自然科學的理想模式建構社會科學等觀點提出了嚴重挑戰.它強調自然實在與社會實在之間的本質區別,要求人們審慎地鑒別以下事實:人不僅是科學家觀察領域中的一個要素,也是他自己的行動領域的先在解釋者;人的公開的外顯的行為只是他全部行為中的一個片斷;試圖理解社會實在的人,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是,通過領會一種行動對於他、對於社會世界的坐標軸所具有的意義來理解行動者的主觀性.
民俗學方法論加芬克爾試圖從經驗研究上證實舒茨的觀點.按照他的界定,民俗學方法論是指「研究作為有組織的、人為的日常生活實踐的持續實現之表徵性表達和其他實踐行動的合理性質」.他還解釋說,「民俗學方法論把日常生活當作使這些活動成為明顯合理的和對一切實際目標而言都能成立的社會成員們的方法加以分析,亦即當作平凡的日常活動的組織而應該加以闡釋的方法加以分析」.它關心人們使用什麼手段賦予日常生活世界以意義,即關注人們怎樣使用語言和其他符號為日常生活實在添加秩序和各種模式?br 囊庖澹咽導卸饈統珊俠淼摹R虼耍鎇苑偶捌湟庖灞澩鏤侍餼統晌袼籽Х椒鄣墓刈⒔溝恪?BR加芬克爾認為意義的表達通常被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們為把發生的事件置於時空范圍內所做的「表徵性表達」,雖不精確但可起到索引提示作用;與之相對的是在特定情景下需要精確描述事件的「客觀性表達」.表徵性表達和客觀性表達分別指向舒茨所說的實踐實在和理論實在,前者適合於反映日常生活的實踐活動,後者則是一種適用於科學領域的表達方式.民俗學方法論針對當代社會學中科學主義盛行的狀況,集中論述了 3個密切相關的問題:①不滿足用客觀性表達取代表徵性表達.在他看來,作為一門科學,社會學力求用客觀性表達,但社會學的對象是由人們互動造成的社會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它的一切都是人為的,人們是通過表徵性表達賦予它秩序的.因此,他對以使用表徵性表達的互動為基礎來建立科學實在的現存社會學方式持懷疑態度.②忽視實踐行動的理由在本質上的可反思性.加芬克爾認為,社會學研究的是自我的日常活動,這一點具有重要意義.它既包含作為行動者的社會學家的資源、目標、動機、理由、機會和任務,也包含與他的研究程序是否合理、規定是否可靠等有關的理論前提預設問題.他主張對這種實踐活動作系統的考察,以探明從一開始就發生了什麼.在論述「實際的社會學推理」時,他在「職業的社會學」、「凡俗的社會學」和「實際的社會學推理」與「理論的」或「形式的社會學推理」之間作出區分,論證了職業的社會學研究是在凡俗的社會學基礎上,理論的社會學推理是在實際的社會學推理之上實現的.作為一個社會學家在用客觀性表達研究社會時,總離不開他作為一名社會成員的經驗和從前的經歷來指導自己的行為.③行動在特定情景中的實際完成具有可分析性.他主張對行動的研究要追溯到個人經歷和歷史背景,日常生活世界具有歷史的連續性,這就使舒茨所說的對實在懷疑的懸置成為可能.
現狀現象學社會學作為一種反自然主義社會學的理論觀點,它針對傳統社會學方法和程序中的可疑之點,提出了人的主觀意識、體驗和時間等問題,強調描述世界的語言和意義問題,對人們有啟迪和借鑒作用.但它本質上具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即在社會認識中片面誇大意識、意義主觀因素的作用,必然導致主觀唯心主義的唯我論.70年代以後,現象學社會學逐漸失去了它原來的現象學本質和特徵,開始走上與其他各門社會科學相互融合的發展道路.這主要表現在:①出現了與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合流的趨勢.民俗學方法論的另一位代表人物A.西庫雷爾,在70年代以後關注點由社會學理論和方法論問題轉向社會結構問題;而結構本身在他看來就是加芬克爾所說的社會成員為把互動說明是合理行為的解釋程序的總和;研究社會結構就是要考察社會文化群體怎樣創造自己的語言,以及不同語言的描述形式怎樣賦予人的活動的意義.於是,民俗學方法論便成了文化人類學的方法論的依據;作為一門知識社會學的一般取向,它把研究者的興趣吸引到語言這個知識的發生和發揮功能的載體上.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美國社會學家P.菲爾默認為民俗學方法論未來將會與N.A.喬姆斯基的語言學和C.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相互融合.②英國哲學家L.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滲入現象學社會學.P.溫奇在後期維特根斯坦哲學基礎上闡發現象學社會學的社會認識觀點,認為在社會學中拒斥自然主義態度必然會把語言分析放在首位,因為關於實在的概念是在使用的語言中呈現出來的;實在的結構是語言結構的反映.這樣,他就把社會結構研究完全歸結為對日常語言的分析問題即語言哲學問題.③與某些自然主義流派也有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趨勢.如P.萊斯曼認為有可能在越軌行為社會學(見異常行為社會學)研究中應用民俗學方法論的個別理論結論,屬於新行為主義的J.湯姆遜的《行為主義》(1970)一書中也可以看到加芬克爾的「實踐活動的形式特徵」概念的影響.
7. 法社會學對法的概念有何獨特理解
[shè huì xué]
社會學 (研究社會的學科) 編輯
社會學是系統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專體的科學,起源於屬19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8. 在當代社會學理論中,法國思想家佔了相當的分量.當代法國社會學家有誰
法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主要有皮埃爾·布迪厄、孟德拉斯、馬歇爾·鎬歇、博德里亞、讓·鮑德里亞、M·威萊特、埃米爾·塗爾干、雷蒙·阿隆、埃德加·莫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