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法的起源與發展
❶ 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一)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
「經濟法」一詞最早見於法國空想主義者摩萊里的著作《自然法典》中,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出現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盛行重商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主張政府對本國經濟給予扶助,甚至不惜通過戰爭以打擊?排擠外國的同業競爭者?這一時期,經濟法缺乏產生的現實基礎?自18世紀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處於自由市場階段,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崇尚亞當·斯密古典市場經濟理論和理性主義國家職能說?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經濟領域國家充當「守夜人」的角色,政治統治成為國家的中心職能?國家雖然也要對一些社會經濟進行管理,但從屬於國家的政治統治[1]?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行政法尤其是民商法得以高度發展,行政法和民商法的發展沒有為國家干預意義上的經濟法留下多少餘地?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各種矛盾日益激化,經濟危機連續發生?特別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不少國家遭到重創?各國政府為了解決危機帶來的問題,紛紛打破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絕對界限而全面介入經濟生活?這時期主流經濟學是國家干預主義說,代表人物為凱恩斯?他在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系統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系列觀點和政策主張?可見,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後,「看不見的手」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要解決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只能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由於政府介入經濟生活,打破了傳統的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劃分界限,在經濟生活中出現了單純的公法和私法手段都不能解決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需要一個新的法律部門來調整,這就是經濟法?20世紀70年代後,國家干預主義遭到質疑,以供給學派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卷土重來時期,凱恩斯主義的統治地位被新經濟自由主義所取代?供給學派不反對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必要的干預,但堅決反對國家過多和全面的干預?認為經濟生活應以市場直接的自我調節為主,國家間接的宏觀調節為輔?
(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概況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法產生之前,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是民商法?最初,資本主義國家十分重視市場秩序規制立法,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國家都強調對經濟實行宏觀管理與監督,著手制訂各種不同的計劃,試圖在「無形之手」和「國家之手」之間找到一個最佳點[2]?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市場競爭自由與政府調控權威相得益彰?德國經濟法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一戰前),這時期的主要立法是1894年德國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的第一部法律——《保護商標法》,1896年出台了《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斗爭法》?第二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頒布的經濟法有《一般授權法》?《關於限制契約的最高價格的通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時的魏瑪共和國為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一方面廢除了戰時經濟統製法,另一方面又沿襲戰時經濟法的立法原則,先後頒布了《卡特爾規章法》?《煤炭經濟法》?《鉀鹽經濟法》?《防止濫用經濟權法令》等一系列經濟法,從而開創了把經濟法這個概念明確用於立法本身的先例[3]?第三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西德在美國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下,走上了「第三條道路」,實行社會市場體制?戰後初期,根據佔領軍的指令,實行《反卡特爾法》?1966—1967年德國發生了經濟危機,為了保障經濟持續增長,頒布了《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該法是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法律?日本政府藉助經濟法通過兩種方式介入市場,亦即經濟法通過兩種方法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其一,維持競爭秩序,發揮市場機能;其二,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及市場運行予以規制,發揮政府調控作用[4]?日本經濟法產生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20世紀初期,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形成和壯大?日本的卡特爾在明治中期已產生,最初,日本對卡特爾採取保護與扶植的政策?日本政府先後頒布《出口組合法》和《重要出口商品生產組織法》,它們屬於規制未加入卡特爾的組織使之從屬於卡特爾的強制卡特爾法,1931年《重要產業統製法》和1932年《工業組合法》也是促進卡特卡的法律[5]?第二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日本統治者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非常重視運用經濟手段調整和管理經濟,制定了大量的經濟法?為了防止已被解散的財閥復活壟斷資本,日本政府於1947年頒布了《關於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正交易的法律》,還頒布了《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1952年始,日本進入20年高速發展期,這時期的重要立法有《企業合理化促進法》?《中小企業基本法》?《農業基本法》?《消費者保護基本法》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圍繞擺脫危機?振興經濟?通過立法活動不斷完善原有的各種經濟法,這一時期主要的立法有《投機防止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石油供應適度化法》?《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中小企業破產互助法》?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前),產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了對自由競爭產生極大妨礙的壟斷,引起了人們普遍憂慮和不滿?美國政府審時度勢,主動出面干預,頒布了一系列反壟斷和反限制競爭的法律?主要經濟立法有:1890年國會通過了《保護貿易和商業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之害法》,後又通過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第二階段(自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羅斯福上任後,通過頒布經濟立法全面干預經濟生活?這期間,美國頒布了70多部經濟法令,如《緊急銀行條例》?《金融改革法案》?《產業復興法案》?《土壤保護法》?《新農業法》?《國家勞動關系法》?《恢復和救濟法》等[6]?第三階段%26lt;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26gt;,二戰後,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理論,自覺用經濟立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手段則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一種經常性和必然性手段?這時期的主要經濟立法有1981年《經濟復興稅法》?《經濟復興法》和1986年《稅法》等?
❷ 為什麼說經濟法肇始於德國
因為經濟法最早產生於資本主義國家,而資本主義國家學家關於經濟法的概念,主要見於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中。1896 年,德國以《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制定了《德國民法典》,該法典以後為一些國家所仿效,故大陸法系又稱為羅馬一德意志法系。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
(2)德國經濟法的起源與發展擴展閱讀:
經濟法的特點: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與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其主要特點有:
1、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2、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3、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4、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5、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
❸ 經濟法的由來
「經濟法」這個概復念是法國空想社會制主義者摩萊里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書中首先提出的。進入20世紀以後,德國學者開始使用「經濟法」這一概念來概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現象。後來,德國經濟法理論研究成果不斷被介紹到其他國家並付之實踐。我國自1978年底提出加強經濟立法以來,法學界對「經濟法」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經過20多年的研究,基本上肯定了經濟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為我國的經濟立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時至今日,國內外對「經濟法的本質」是什麼,卻眾說紛紜。世界各國及我國經濟法的實態,如同比利時法學家C·德馬爾莫爾所說的那樣,「取一個調酒器,放進一份商法;用社會法色素使之上色,加進大量的稅法和行政法;用一小撮民法調味,撒上大量的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隨意搖晃,然後作為冷飲,並為這種法律飲料取名經濟法」
❹ 德國為什麼稱為經濟法之母
因為經濟法最早產生於資本主義國家,而資本主義國家學家關於經濟法的概念,主要見於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中。1896 年,德國以《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制定了《德國民法典》,該法典以後為一些國家所仿效,故大陸法系又稱為羅馬一德意志法系。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
(4)德國經濟法的起源與發展擴展閱讀:
經濟法的特點: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與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其主要特點有:
1、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2、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3、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4、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5、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
❺ 為什麼經濟法起源於德國又傳到了中國
中國很多現代法都是清朝的時候中國學者照小日本改良的。而小日本是照著西方法律抄專的其中屬德國法律占很大的比重。因為日語比較容易,而且小日本當時的現代化進程也是得益於模仿歐洲的模式,並且非常成功。由於文化的相近清政府就決定也按照日本的模式改造中國。可惜記過不盡人意。
❻ 經濟法最早在哪國出現的德國還是法國
1、最先在其著作中提出經濟法概念的學者是摩萊里。
2、世界上首次將經濟法作為法律名稱加以使用的國家是德國。
3、現代經濟法的發源地是德國。
4、頒布世界上第一部經濟法典的國家是蘇聯。
❼ 簡述德國戰後經濟立法及其意義
聯邦德國主要通過以下兩項手段來實現適當干預:
1、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保護競爭,為了防止通貨膨脹,成立聯邦銀行;
2、頒布一系列政策,發展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聯邦德國通過頒布收入再分配政策、勞動力市場改革政策、 勞動力保護等政策實現了兼顧效率與公平,防止了壟斷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損害。
聯邦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就是為保證市場經濟協調發展、 給國家提供宏觀調控的手段、實現福利制國家目的而建立的法律制度的總和。這些法律有:為商品生產和流通提供基本規則的民法和商法,為國家調控提供手段的競爭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穩定法,保護勞動者的勞動法,實現福利制的社會立法等。這些法律構成一個相互協調的整體。聯邦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是一種完全法律化的經濟體制。其中經濟法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說德國民商法提供給市場經濟參加者合法的身份和必要的權利,那麼德國經濟法所體現的國家積極干預則是給市場經濟提供運行的秩序,保證經濟活動的健康有序發展。
聯邦德國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基本覆蓋了的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完善的法制提供了社會經濟所需要的穩定政治環境。從德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經濟法是在經濟發展產生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制束手無策之時應運而生的,經濟法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證並規范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的活動(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和政府間接干預或參與經濟的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為民商法對市場經濟活動的調整打造一個清潔有序的競爭環境。經濟法從一開始就堅持鮮明的社會整體效益的價值取向,並以社會公益原則為根本准則來指導立法、執法與司法活動。
從德國二戰前後的經濟發展歷史來看其經濟法的發展,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當時德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背景,從而更加深刻地從中汲取營養,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服務。
❽ 德國憲法 起源
目錄]
一、歐盟憲法的起源
二、歐盟憲法的特點和問題
三、對中國的啟示
[原文]
一、歐盟憲法的起源
歐洲憲法起源於二戰後的歐洲一體化運動。歐洲一體化運動的最初目的出於防止歐洲國家中發生戰爭的迫切要求。
歐洲政治史是一部統一與分裂相間的歷史,當羅馬帝國分裂,歐洲統一被粉碎後,歐洲長期陷入國家林立與戰爭頻仍的局面,各種試圖從思想上或政治上再度統一歐洲的計劃此起彼落,在歐洲歷史上從無間斷。此即所謂的歐洲一體化運動(European Integration Movement)。早在中世紀歐洲就開始孕育和形成整體意識的「歐洲概念」;進入18世紀以後,歐洲開始探討歐洲「聯合」、「聯盟」、「聯邦」一類問題;康德在《論永久和平》一文中提出過建立泛歐洲的政治組織實現和平的思想。真正使歐洲聯合形成氣候,使歐洲一體化付諸實踐,物化成一個實體,是二戰以後的事。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人多次親眼目睹或實地經驗過各種違反人道的戰爭暴行,對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歐洲大陸並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的現實進行了深刻反思,迫切要求防止再度發生戰爭,特別是法、德之間戰爭的方法。歐洲國家一體化初期以彌合歐洲國家特別是法德之間的爭奪,根除戰爭根源為宗旨,進而以尋求創新型的經濟政治合作模式,全面提高歐洲國家的國際地位為基本動力。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歐洲許多政治家把古已有之的「歐洲觀念」抬了出來,或呼籲建立「歐洲合眾國」,或倡議建立「歐洲聯邦」,以便面對美蘇兩國取得任何單個歐洲國家所不可能取得的對世界事務的發言權。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代表法國政府公布了一個歷史性建議即《莫內-舒曼計劃》:建立歐洲煤鋼聯營。這個建議得到了聯邦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的響應。六國在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把各國的煤鋼工業置於共同體管轄之下。1957年,六國又進一步擴大合作范圍,實行原子能聯營,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1967年7月1日,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三個組織正式合並成統一的歐洲共同體,成員國也由當初的6個發展到12個。
❾ 經濟法的起源
19世紀來末20世紀初,在西方,資本主義自國家為了克服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調節的盲目性與滯後性,排除市場競爭障礙,制定了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其功能就是對付社會經濟發展中因市場失靈引發的經濟危機。而在東方,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直接刺激了社會主義經濟法的出現。那時的經濟法,功能也比較單一,即作為國家推行經濟政策、實現經濟計劃的手段。在改革開放前的我國,經濟法實質上已經成為國家行政權力命令的翻板。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與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經濟法被賦予了新的活力,它具有其他部門法所無法替代的獨特功能,因而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起來。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入攻堅階段,當我們面臨社會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而思考我國經濟法體系構建,當我們最終決定「入世」並已經面對WTO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時,我們就不得不重新審視經濟法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獨特功能了。
❿ 德國經濟法和社會立法是怎樣發展起來的有哪些主要內容
德國經濟法內容與發展: 進入壟斷資本主義以後,資本主義國家一改自由競爭時期國家不幹涉經濟活動的做法,開始全面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經濟法便應運而生。經濟法與傳統部門法不同,其淵源只限於制定法,不包括習慣,而且多數國家又只制訂單行法,沒有編成法典。 經濟法首先產生於德國。一戰期間,出於對戰爭的需要,德國實行戰時管制,頒布了一系列經濟法令。一戰以後,魏瑪憲法單列一章規定經濟生活,「經濟法」的概念在德國出現。法西斯政權建立後,在「國家主義」旗號下,經濟法有了很大發展,突出特點是經濟管制與加強壟斷並行不悖。二戰以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經濟法獲得空前發展。1957年頒布了《反對限制競爭法》禁止壟斷,實現「有限調節的社會市場經濟」政策;1967年施行的《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實現「全面調節的社會市場經濟」政策,達到該法提出的「持續增長,穩定物價,充分就業,外貿平衡」的宏觀調控目標。 德國社會立法內容與發展: 1、議會立法單一式的體制。憲法規定聯邦議院居於國家機構的中心地位。聯邦總理由聯邦議會選舉產生,而不是由總統任命;聯邦議院及其專門委員會可以要求政府成員出席會議,並隨時接受質詢;聯邦議院可以通過對聯邦總理的不信任案,亦可否決聯邦總理要求表決的提案。總之,對行政權的制約較為嚴格。2、聯邦與州的兩級立法體制。基本法規定了聯邦專屬立法事項和州的立法許可權。但是,有關立法事務,尤其是涉及私法領域,聯邦法律占支配地位。這與行政職權的行使方面州權被優先考慮形成鮮明對比。3、聯邦立法機構設有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聯邦議院相當於下院,聯邦參議院是各州籍以參與聯邦立法與行政事務的機構。參議院針對兩種不同的法律行使立法權:一種是可以制衡的法律,另一種是必須得到參議院批準的法律。另外,聯邦德國還設計了關於立法緊急狀態的制度,以解決議會與政府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