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解廣文

道德經解廣文

發布時間: 2025-09-07 11:23:30

A. 道德經全文講解

《道德經》主要論述了兩個道與德問題,以下是我收集的相關信息,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道德經》是「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說明。文辭古雅,理論簡潔,言中有秘,秘中有訣,非刻意追求,矢志參悟者不可得。昔解者多以優美而空洞的大道理形於筆墨,讀之確能使人心曠神怡,若有所得,究其實際,則僅存空理而難具實用。

《道德經》學說,是從應用中發展起來的,絕非空洞哲理,而有其應用模式。若不如此,有失著者本意,焉不望洋興嘆!

余本天資魯鈍,欲拜當今道教界一位「真道」為師,承蒙不棄,收為門下弟子,跟其學習道學知識。經其指點,在前人基礎上發現道傳古法,言之鑿鑿,通過實驗證明往往偶中,令人驚喜不已,且與《道德經》若何符契。因知《道德經》之文非普通之文,乃成功學巨著。大道無私,不敢隱秘,特將所知所悟寫出以與知音共賞之。

《道德經》是順性命之理立法,主要用太極陰陽、五行八卦描述世界,推演事物,揆度人心向背、事物聚散之理。搞清楚事物之本質,以至掌握事物存在的全過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目的是指導行為,去惡從善,發展壯大社會事業,絕非空談玄理。學習《道德經》是用道學幫助自己,指揮自己,保護自己,壯大自己,實際上是靠自己的智慧發展自己。因而「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自者,自己。天,乾為天,為首。即用自己的頭腦保護自己,故能吉利也。「道」的原意就是行走天下,需要用自己的'頭腦保護自己。

黃帝學說主要內容有二:其一、黃帝發明創造了「奇門遁甲」之術;其二、黃帝創《歸藏易》,以坤為首位。老子之學,宗黃帝《歸藏易》,首重坤柔,坤為地,萬物莫不臧於中,坤以藏之,主張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為周朝史官世家,曾是管理周王室的藏書吏,所以學問淵深,對《歸藏》八卦之類稔熟,東周王室內亂,老子辭官歸隱。據歷史記載和學者考證老子的思想便是受了《歸藏》的啟發。老子之「道」便是源自於《歸藏》的「陰陽太極」理論。據不完全統計,《道德經》中有五十多處文字來源於《歸藏》。老子是黃帝學說的集大成者,「奇門遁甲」之術與《歸藏易》在《道德經中》體現的淋淋盡致,老子發展了黃帝學說,老子自創了「養生術』』此三者即《道德經》全部內容。《道德經》分為兩部分為:一、老子全生之道(內以養生延年,外以攝生驅患。);二、《歸藏易》,分為三部分為:一、老子養生之道;二、攝生術(「奇門遁甲」之術);三、《歸藏易》

今以三部分內容分發為主,將《道德經》內容寫出如下:

一、養神練形,健身長壽(老子養生之道)

(一)天元大丹,清靜修煉。

(二)人元金丹,陰陽修煉。

(三)地元神丹,鉛砂燒煉。

二、攝生保命,趨吉避凶(「奇門遁甲」之術)

(一)用執大象,往而不害。

(二)運用奇門,可無死地。

(三)道立於一,抱一全生。

三、歸藏之易,自天佑之(《歸藏易》)

(一)立天之道,曰陽與陰。

(二)立地之道,曰剛與柔。

(三)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道學廣大,拙於悟性,難得精微,不能系統寫出,令人愧煞,濫竽成文,自知膚淺,難等大雅之堂,不怕貽笑大方,用以拋磚引玉,求教於高明。

B. 道德經原文及通俗譯文

道德經老子寫的部分,楚簡。這個是比較純正的,以此悟道修行較好。其中注為本人解釋,你可以多讀原文,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郭店楚簡《老子》全文對照通行本《道德經》

【甲本】

(甲一)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三言以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屬。視素保朴,少私寡慾。

(對應通行本第十九章)註:不受世間小聰明所障礙,人們可得大利。不以工巧貨利為貴,心賊難起。不欺偽,行直心,民行孝知本。這三條不足以說明,應依本命本心,或曉得根本歸處,歸元守一,無欲無求。(真正的智慧自生,一切自然明白)。

(甲二)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六章)註:江海之所以為百川之王,因它處於百川下,所以能成為百川王。聖人被眾人推到身前,是因其把自身利益放在眾人之後。聖人被眾人尊重,是因其言行尊敬重視眾人。因此,聖人雖在上位,人民不覺得有負擔,雖然被推到身前,人民不覺得受損害。所以天下人樂於擁戴他而不厭棄。因為聖心無私、與人無爭,故無人能跟他爭。

(甲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六章)註:罪孽沒有比縱私慾更嚴重,錯誤沒有比有所得危險,一切禍患沒有比不知足還大。要知道本來就具足,才是真正永恆的圓滿無缺。

(甲四)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章)註:用行道的人,不用武力強迫他人。善果成時瓜熟蒂落,不宜用強。善果成時,不自驕、不自傲、不自執,此果非強取而得(覺者自覺、悟者自悟、證者自得、行道自利。度一切人得道,而覺海無增減。無所得、無所度)。這才是長遠的好事。

(甲五)

古之善為士者,必微溺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

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對應通行本第十五章)註:古時善修道的人,定不弱於玄妙通達,深邃的難描述,勉強形容為:謹慎(怕惡造因)如冬天踏著薄冰(過河)一樣;畏懼(惡果成熟)不讓邪魔有機可乘;尊重規律(順從因果)知身為過客。(順道而行)就像冰雪消融於水,就像本源一樣淳樸,就像濁水一樣(無分別心,融而為一)。誰又能夠將渾濁的世間煩惱靜定,(他)將智慧澄明;誰又能安於無住,為而無為,動而未動,(他)將生而無生。得此道的人沒有辦法言說。

(甲六)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是以聖人亡為故亡敗,亡執故亡失。

臨事之紀,慎冬如始,此亡敗事矣。

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

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對應通行本六十四章)註:有所為、則所為必敗,有所執、則所執必失(一切皆不可得)。因此聖人善行而不執著,無得故無失。(聖人)面對事物時,不忘初心,始終如一,不會失敗的。聖人不為眾生欲牽引,心不滯與外物,行不言之教,從眾人過錯中吸取教訓並替其分擔。因此聖人能教化萬物如萬物自然如是,而實無所為。

(甲七)

道恆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亡名之朴。

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七章)註:道本來就無所得,覺悟的人如果能堅守道,則萬事萬物能自化。事物幻化而欲迷失本心,將觀其本質歸於本真。曉得心本具足,知足則亂求之心歇以靜,如幻萬物自然安定。

(甲八)

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

大小之,多惕(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亡難。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三章)註:善為而無為,善事而無事,五蘊浮雲空過。(聖人)將成大事從小處做起,將成難事從易處做起,對待簡單的像對待難的一樣不敷衍,謹慎行事,因此沒有難事。

(甲九)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

是以聖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對應通行本第二章)註:天下都迷戀的事物,是惡的根源。都偏愛於好的,是不好的根源。有無相生,難易相對生成,長短相比而顯現,高下相依而存,音聲波動相互應和,時間前後相隨。因此聖人皆以無為法而行,行不言之教。萬物無時無刻不在演繹道卻像還沒有開始,所為甚大而無所著,成就一切而不佔有(無所得)。因不佔有(無所得),也就沒有失去。

(甲十)

道恆亡名,朴雖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二章)道不著於名相,本源雖無限小(如自由的能量無內外,無大小、無先後),卻沒有任何事物能將其束縛、降服。有人如果能守道,則能化萬物,天地融合,天降智慧甘露,眾生沒人命令卻安守本分。萬物從生就有名相,名相雖然有,但本體平等清凈無二,知其本體無生滅就不會真的死亡。就像道顯現於天下,如百川(顯相)於江海(水體隱相)(而百川有生滅而水體不生滅)。

(甲十一)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敚穆(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對應通行本第二十五章)註:有東西混然一體,先宇宙萬物而生,寂寥獨立地(運轉)而不改,為天下萬物之母。不知道它叫什麼(世間名相不能描述),起個名字叫道(道字拆開二差別歸一+自修行),我勉強(就像給生盲的人用觸覺描述陽光的色彩一樣)叫(它)做無邊大,叫(它)無限久遠,叫(它)最終歸處。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覺者大。四大中覺者占其一,覺者從心地悟道,地(一切束縛狀態)取法於天(一切半自由態)、天(一切半自由態)取法於道(一切自由態)、道(一切自由態)本如是。

(甲十二)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對應通行本第五章)註:宇宙萬物,就像風中兩端開口的袋子嗎?虛無而又自成時空障,不停輪轉就像有生命一樣。

(甲十三)

至虛,恆也。守中,篤也。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

天道員員,各復其根。

(對應通行本第十六章)註:不著空有,至恆常道,守中道(不執兩端分別),則篤定。宇宙萬物周而復始地空運作。天道昭昭,小歸於業果,終究歸於大道。

(甲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幾也,易散也。

為之於其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四章)註:事物,在穩定狀態好掌握,在還未萌芽時容易引導。在脆弱時易判滅,在微弱時易散。在未發生時做准備,在沒有混亂時治理。多人合抱的大樹,從很小的種子生長成。九層高台,也是由一粒粒塵埃累積而成。登上千米的高山,從一小步開始。

(甲十五)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其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六章)註:曉得的人不經常說,整天說的人不曉得。堵住眼耳鼻舌身心,和光同塵,放下紛亂的煩惱,頓入平等玄覺。親近也不可得,疏遠也不可得;利益也不可得,違害也不可得;尊重也不可得,輕視也不得。(這才是)最為難能可貴的。

(甲十六)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七章)註:以規范治理國家,以無規律用兵,以無為治理天下治。我怎麼知道呢?天下禁忌越多,而人民越叛亂的越厲害;人民先進的器具越多,國家就越容易混亂;人民的巧智越多,而奇怪事物就越興盛;法令越是詳明,盜賊就越多有。因此聖人說,我無所作而人民自覺富足,我無所為而人民自覺開化,我好清靜而人民自己走上正道,我缺少慾望則民風自然純補。

(甲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蠆蟲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終日呼而不憂,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五章)註:德行深厚的人,像剛出生的嬰兒,毒蟲毒蛇不蜇它,猛禽凶獸也不搏擊它。緊固柔弱而拳頭緊握,不知男女交合小陰莖自動勃起,是生機和精氣充沛,整天哭嚎也不沙啞,是元氣柔和之至的緣故。

融和就是常,知道融和就叫明智。(消融差別)利益慧命是真吉祥(執著於壽命、分別取相是假吉祥);(心和柔軟、廣大無住是真強大,)心若使氣、著形著相是假剛強;事物發展到假剛強、假壯大則難以進取,背道而亡。

(甲十八)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四章)註:名相與本體哪個更應親近?本命與外物哪個更重要?被物所累與自由自在哪個更有害?所有愛染深重終將別離,所有聚斂寶藏終將散失。因此知道本來具足才不會自取其辱,曉得歸處、不滯外物,才能長久地安其心於無所住。

(甲十九)

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章)註:物極必反是道在運行;柔弱有生機的逐漸強大,是道在起作用。

宇宙萬物生緣於有,有(有緣於愛取,愛取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入,六入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生於無明。

(甲二十)

持而盈之,而不若已。

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福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對應通行本第九章)註:裝的過滿而溢出,不如適可而止。匯聚成一群,必不能長期保持。滿屋子的金玉,必不能長久守護,富貴而驕傲,自己引來禍患。功德圓滿而不執著,才是天道。

(乙五)

上士聞道,勤能行於其中。

中士聞道,若聞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若纇,進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貞如愉。

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聲,大象亡形,道隱無明。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一章)註:大根利器的人修道,一聽就信、能勤勉於行道中。中根利器的人修道,好像聽見又好像沒聽到(多聞不信記得少,修行更少)。小根聽人說道,大笑而去,這些人不笑話,你說的就是不是道了(因為他們只對外道感興趣)。

因此說,光明大道就像昏暗的,平坦的大道像充滿坎坷,精進修行就像在倒退,最高的功德像空谷一樣低下空無,極度的白像受到玷污。廣大圓滿的德行像是不足的,剛健的德行像懈怠的,本質純真像是有暇癖的。真正的大方廣是沒有邊畔的,真正的大器成就較晚。真正的大音我們聽不到,真正的大形相是無形相的,真正的道沒有名字的。

熱點內容
車輛被扣押打110說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9-07 16:33:51 瀏覽:987
經濟法基礎音頻 發布:2025-09-07 16:33:45 瀏覽:287
法院白波 發布:2025-09-07 16:30:01 瀏覽:53
李晗的經濟法 發布:2025-09-07 16:27:23 瀏覽:865
國內經濟法是什麼 發布:2025-09-07 16:27:08 瀏覽:234
行政法源分為 發布:2025-09-07 16:11:14 瀏覽:422
全國法院審理經濟 發布:2025-09-07 16:10:35 瀏覽:109
初級會計經濟法要點 發布:2025-09-07 16:06:05 瀏覽:882
歺飲規章制度培訓 發布:2025-09-07 15:56:54 瀏覽:903
法官與當事人的搞笑對白 發布:2025-09-07 15:56:10 瀏覽: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