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專題研究
1. 經濟法制度的體系
首先,國家作為經濟法制度的制定和實施者,其在經濟法促進經濟增長的制度創新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之經濟法作為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決定了通過國家力量促使經濟法擺脫上述對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路徑依賴的法制低效率狀態,是經濟法創新和發展的基本思路。因此,促使國家機關尤其是國家權力機關承認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至關重要。
其次,上述經濟法產生之初形成對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路徑依賴的一個主觀原因,是政府在信息不完全(如經濟體制改革信息不完全,特別是有關市場經濟體制信息不完全)基礎上構造了經濟法制度,所以在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加強對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的經濟法的理論研究,特別是從部門法名義上明確經濟法這一獨立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方法、體系的基本制度和規范,並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如法律經濟分析法)和傳統法學研究方法(特別是法理學研究方法)創立符合經濟學和法學規律的全新經濟法范疇,對於國家拋棄經濟法體系中低效率制度,保留和借鑒好的制度,並理性地進行經濟法的制度創新,至關重要。
再次,雖然上述加強中國經濟法理論研究和學習,是經濟法擺脫路徑依賴的一個有效途徑,但是由於中國經濟法因其強烈的政府性特徵,而在體制改革過程中,成為一些政府部門鞏固和擴張自身權力並謀取部門利益的工具。所以在政治體制特別是立法體制上,打破利益集團對經濟法制度創新的干擾,推動經濟法從傳統的經濟行政法模式下的「惡性循環」中徹底解放出來,又是擺脫經濟法對行政法和經濟政策路徑依賴的重要途徑。必須強調,如果我們假定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干預市場的基本途徑是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而且干預市場的基本方法以體現經濟規律的法律手段為主,以體現行政規律的法律手段為輔;那麼將國家干預市場的法律等同於經濟行政法的主張,將導致中國經濟法「穿新鞋」、「走老路」。
最後,在中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經濟法作為一種強制性制度變遷,它較之誘致性制度變遷為基本特徵的民商法,前者制度創新、設計和實施成本較之後者要高。為此將降低中國經濟法制度變遷成本,作為經濟法制度創新的一個關鍵環節。從經濟法的制度和實施方面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對現有的依政府經濟管理體制為依據構成的龐大中國經濟法體系進行消腫,以反映和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法律規律的新經濟法制度體系(市場管理法和宏觀調控法)的更高收益,來抵銷經濟法採取經濟行政法和經濟政策模式的舊經濟法制度體系被廢除而失去的利益,推進經濟法制度的創新。而且,要按照公法私法化的思路,改造傳統的以公法為基本特徵的經濟法,並用公法和私法兼容的法律技術將中國經濟法改造成具有公法和私法雙重性質的、兼顧市民社會利益和政治國家利益並集中體現社會利益的社會法。
首先,公有制和政府運用經濟和行政權力對經濟的強有力干預,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特色」的核心內容,由此產生了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中國共產黨及其政府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從而以政府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是當前中國市場制度變遷的主導模式。與此相適應,中國也走上了政府推進法治的發展軌道,因為中國法治本土資源的貧乏,決定我們只能更多地藉助學習手段、藉助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手段,而無法更多地藉助於傳統。這也是一種近期內無法改變的現實。其中,以政府依法調控和管理市場經濟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經濟法,是中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法律部門。按照中國立法機關的最新觀點,「我國的法律體系劃分為7個法律部門比較合適,這7個部分是: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每類法律部門中又包括若乾子部門,有些子部門下面還可進一步劃分。這種劃分,能夠比較清楚地反映各類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對象和方法,既易於把各個法律部門區分開,又使各個法律部門之間的關系合乎邏輯,並且符合我國現有法律和將要制定的法律的狀況」。(註:引自王維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第八講講稿《關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幾個問題》(參加本講稿討論定稿的作者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專題研究小組」成員,包括:顧昂然、甘子玉、於友民、王利明、王叔文、王家福、厲以寧、喬曉陽、劉政、劉海年、吳志攀、應松年、張晉藩、楊景宇、姜雲寶、胡康生、高銘暄、程湘清)。)其中,「經濟法是調整因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實行干預、管理或調控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經濟法大體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創造平等競爭環境、維護市場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關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反傾銷和反補貼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國家宏觀調控和經濟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關計劃、財政、稅務、金融、審計、統計、物價、技術監督、工商管理、對外貿易和經濟合作等方面的法律」。(註:引自王維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第八講講稿《關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幾個問題》(參加本講稿討論定稿的作者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專題研究小組」成員,包括:顧昂然、甘子玉、於友民、王利明、王叔文、王家福、厲以寧、喬曉陽、劉政、劉海年、吳志攀、應松年、張晉藩、楊景宇、姜雲寶、胡康生、高銘暄、程湘清)。)可見,經濟法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與民法、刑法等法律部門並列的獨立法律部門,已成定論。
其次,公有制和政府幹預,是以政府協調經濟關系為基本宗旨的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一方面,這一基礎強大於以私有制(非公有制)和市民自治為其基本經濟和政治基礎的私法即民商法,從而中國經濟法強大於中國民商法的現實力量,決定了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非公有制經濟和市民社會所需要的民商法(私法)制度,必須以中國經濟法為其發展的基本「制度環境」。那種限制和排斥經濟法的民商法發展策略,將走上中國民商法失去自己生存制度環境的艱難之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假定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和多黨執政的政治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是建立在公有制經濟基礎和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麼與公有制和共產黨執政與更多親合力的經濟法,必然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的核心內容。從而那種用傳統民法和行政法取代經濟法的自由主義法學主張,將導致中國市場經濟失去社會主義的法律基礎,因而絕不會得到中國立法部門的採信。
最後,雖然中國經濟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律制度,但對其中國特色之意要一分為二。一方面,中國經濟法制度創新是一種從公有制和共產黨執政並決定經濟發展道路這一實際出發的現實法律選擇,所以中國經濟法要立足中國實際並切忌照搬建立在私有制和多黨執政背景條件下的外國經濟法模式(如中國企業法中的反攤派制度,中國反壟斷法中的反行政壟斷制度的設計,不能局限於外國立法模式),從而中國經濟法制度及其理論,較之中國民商法制度及其理論,前者具有更大的挑戰和創新壓力,並在此壓力基礎上形成更偉大的且對世界法學有特殊貢獻的市場法律制度創新成果。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法中濃厚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特色,較之具有濃厚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特色的西方國家民商法以及模仿而成的中國民商法,雖然前者具有實事求是方面的巨大優勢,但是中國經濟法中具有的中國特色中的一些帶有有悖市場經濟規律的舊體制、舊文化、舊傳統,如果不倍加註意克服,則中國經濟法就可能成為落入實用主義俗套,進而成為承認並保護舊體制和傳統的落後之法。為此中國經濟法的制度及理論創新,較之中國民商法的制度及理論建設,前者的革命意義遠遠超過後者。
「路徑依賴」:中國經濟法發展的障礙
應該強調指出的是,上述中國經濟法的中國特色及其意義(尤其是消極意義),還根源於中國經濟法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之初(1979年為時間標志)開始的制度創新中的「路徑依賴」。依諾斯教授的觀點,路徑依賴的核心內容是,當人們選擇的制度變遷路徑是正確的,那麼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並迅速優化之;反之,則可能順著最初選擇的錯誤路徑走下去,並造成制度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狀態之中,而制度一旦被鎖定在無效率狀態,除非藉助強有力的外力推進,否則人們要想選擇新的制度就會變得十分困難。(註:參見諾斯著《制度變遷的理論:概念和原因》一文,轉引自《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一書,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據此,應該正視,經濟法(這里特指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因下述典型的路徑依賴導致的一些低效率的「鎖定狀態」:
其一,在中國經濟法產生之初,受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的制約,中國經濟法不可避免對民法產生了「路徑依賴」,如經濟法理論將屬於民法調整對象范疇的橫向經濟關系,也納入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范圍,並用民法范疇構造經濟法范疇,許多民法制度(如合同制度)成為經濟法制度,由此產生了「縱橫統一說」大經濟法理論支配下的經濟法體系混亂和經濟法調整民事關系的失敗現象。改革之初開始而至今在政府依法管理經濟活動中因過分強調市場主體自律管理(如合同管理)而屢屢出現的「一放就亂」,就是市場管理法的無效率的典型。
其二,在中國經濟法產生之初,受自上而下的經濟體制改革制度變遷模式的制約,經濟法也不可避免對行政法產生「路徑依賴」,如經濟法將行政法所反映的行政手段作為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手段,由此產生了「經濟行政法說」或曰「學科經濟法說」經濟法理論支配下的經濟法體系混亂和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如企業經濟關系)的失敗現象,改革之初開始至今的政府依法管理經濟活動中過分強調政府規制而屢屢出現的「一統就死」也是市場管理法無效率的典型。
其三,在中國經濟法產生之初,受黨政難分和政企難分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制約,經濟法也不可避免產生對經濟政策的「路徑依賴」,如把經濟法成為黨和政府經濟政策的同義語即典型的政策法,由此產生了在「經濟管理法說」或「政府幹預說」經濟法理論支配下的經濟法體系混亂和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的政策混同於法律的失敗現象,而政府依法調控經濟活動中屢屢出現的令行不禁止的失控現象,即為宏觀調控法無效率之典型。
上述中國經濟法的「路徑依賴」之所以謂之有悖經濟和法律規律的失敗現象,主要是從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范疇與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調整對象的混淆所產生的體系混亂,以及經濟法的調整方法與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調整方法混淆所產生的方法混亂的角度觀察,從而使經濟法因在法律體系和規范構建上過分依賴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而失去其獨立法律部門的特色。任其發展,不僅政府在協調市場經濟關系過程中難以走出「一統就死,一放就亂」和「令行不禁止」的惡性循環,而且經濟法將鎖定在非部門法的法制低效率的學科經濟法狀態之中,而這一低效率的狀態至今是困擾中國經濟法發展的最大障礙。
就中國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法的變遷而言,如前所述,從一開始就是由政府推動,從經濟政策到經濟法律手段,逐步實現經濟行為的規則化和制度化,這一過程,典型地說明了經濟政策、經濟法和經濟制度之間的密切不可分的聯系,以致於經濟理論和實踐中將經濟法誤解為「經濟政策法」。雖然這一誤解有悖法學和法律規律,但它卻是經濟法之「中國特色」的一個真實寫照,進而使富有法治傳統的國外法學家也感慨「要從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改革的政策中認識中國經濟法的法律實質」,並產生了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就經濟體制改革中重大事項共同作出的規定,也曾被視為法律淵源的中國法理論和實踐獨有現象。
如前所述,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政府主導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而政府推動制度變遷的目標是雙元的,即同時實現政治目標和經濟目標的最大化。因此,政府主導型制度變遷模式下,政治目標往往支配著經濟目標,政府主導的制度變遷往往導致財政收入的降低、通貨膨脹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矛盾、政府權威的下降和擴散、原有經濟部分的增長困難等等,最終導致政府收縮權力或出現激進式改革,並由此在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在經濟領域,出現了國有企業虧損、屢改不善等問題,又如在法律領域中,則出現了通過各種手段逃避法律調整,「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以及貪污腐敗現象。此點,也是導致中國經濟法低效率的一個主要制度原因。
我們認為,導致上述中國經濟法低效率狀態的一個法律方面的近因,是中國經濟法創建之初錯誤地選擇了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理論和實踐路徑,而且至今仍在不同程度上被鎖定在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低效率狀態之中。從而中國經濟法擺脫傳統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模式的困擾並謀求自己獨立的新發展,變得十分困難。因此認真分析上述經濟法路徑依賴的產生根源,是擺脫中國經濟法發展道路上重大理論和實踐障礙的基本前提。
2. 經濟法研究生考試如何准備教材科目及課外閱讀書籍有
1
每年都差不多
2009網上報名時間分為兩個階段:9月18日至24日預報名,10月10日至31日正式報名。其中預報名主要組織應屆本科畢業生報名,與正式報名同樣有效。考生每天9:00至22:00可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網網址yz.chsi.com.cn;教育網網址yz.chsi.cn)的報名系統進行報名。現場確認時間為11月10日至14日,考生憑身份證件、畢業證等相關證件到網上報名選定報考點進行信息確認、繳費和照相。未完成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報考信息無效。
2
考研專題:
中國考研網
http://www.chinakaoyan.com/
考研加油站
http://www.kaoyan.com/
中國教育在線考研
http://kaoyan.eol.cn/
考研教育網
http://www.cne.cn/
新浪教育考研首頁
http://e.sina.com.cn/kaoyan/
騰訊考研
http://e.qq.com/y/
搜狐教育考研
http://learning.sohu.com/kaoyan.shtml
2010年全國高校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專業目錄:
http://roll.e.sina.com.cn/s_masterprogram_all/3/index.shtml
有各高校研招簡章、考研流程、歷年試題及分析、考研大綱解析、考研各科備考要點、考試科目時間安排、各院校招生計劃、歷年錄取分析等等,應有盡有,你自己上去找想要的東西吧。
該文章轉載自無憂考網:
http://www.51test.net
報名地點在你要報的學校,跟他們提前聯系
3. 求幾門課的英文翻譯!《實用經濟法》專題講座、新聞修辭學、名記者研究
《實抄用經濟法》專題講座
A Lecture on Practical Economic Law
新聞修辭學
Retorical Science on News
或:Retorics on News
名記者研究
A Study on Ace Reporters
世界傳媒概覽
An Overview on World Media
童話學通論
An Introction to the Science of Fair Tales
魏晉風度與魏晉文學
Manners and Literature of the Wei-Jin Dynasty
4. 黃和新的主要研究
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法學、經濟法學。先後主講的課程主要有法學概論、法學概論與經濟法、經濟法學、勞動法學、合同法學、合同法律問題解讀、民法總論、民法方法論、侵權責任法學、國際經濟法學、民法學專題研究、經濟法學專題研究、合同法學專題研究、市場經濟法制原理、國際經濟法學專題研究、民事訴訟法專題研究、民事執行制度研究、民商法學前沿等課程;先後參加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社科基金課題2項,主持省社科基金重點課題2項,主持交通運輸部、國家郵政局、江蘇省高速公路經營管理中心、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委託的重大課題各1項;出版個人專著2部,主編和合作出版學術著作、教材20餘部,在核心及權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在合同法學理論、民法現代化、侵權責任法(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以及民法與經濟法分野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理論觀點,個人專著《中國合同法論》、《馬克思所有權思想研究》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執筆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廉政風險防控手冊》在全國交通、紀檢監察、住建、水利等系統產生了廣泛影響;主編的《中國民法學》、《中國經濟法新論》、《民法學》等教材深受法學專業院校師生的歡迎;合作出版的《中國法制現代化的進程》(上卷)、《法律文化的沖突與融合》、《當代中國市場經濟法制研究》(副主編)等著作在我國法學界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在實務研究領域,圍繞為十餘家大型企事業組織提供常年法律服務,形成了學者型律師的辦案風格,並主編出版了《排解經濟糾紛叢書》(12卷)、《獨角獸叢書》(11卷)、《法律的原理與應用》等既服務社會大眾又具有教學參考價值的實用性著作。
5. 急急急,用經濟法知識分析三鹿事件和金融危機
材料一:近期,甘肅等地陸續報告多起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病例 。現已初步查明,導致這些嬰幼兒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患兒服用的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鹿牌部分批次嬰幼兒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是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為加入的。
材料二: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對嚴肅處理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專題做出部署。一是立即啟動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級響應,成立由衛生部牽頭、質檢總局等有關部門和地方參加的國家處理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領導小組。二是全力開展醫療救治,對患病嬰幼兒實行免費救治,所需費用由財政承擔。三是全面開展奶粉市場治理整頓,由質檢總局負責會同有關部門對市場上所有嬰幼兒奶粉進行全面檢驗檢查,對不合格奶粉立即實施下架。四是盡快查明嬰幼兒奶粉污染原因,組織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嬰幼兒奶粉生產和奶牛養殖、原料奶收購、乳品加工等各環節開展檢查。五是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嚴肅處理違法犯罪分子和相關責任人。六是有關地方和部門要認真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和質量監管機制,切實保證人民群眾的食品消費安全。
9月22日,根據國家處理奶粉事件領導小組事故調查組調查,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依據《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黨政領導幹部辭職暫行規定》等有關規定,鑒於河北省省委常委、石家莊市委書記吳顯國同志對三鹿牌奶粉事件負有領導責任,對事件未及時上報、處置不力負有直接責任,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免去吳顯國同志河北省省委常委、石家莊市委書記職務;鑒於在多家奶製品企業部分產品含有三聚氰胺的事件中,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監管缺失,對此,局長李長江同志負有領導責任,同意接受李長江同志引咎辭去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職務 的請求。任命王勇為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免去其國務院副秘書長職務。蒙牛、伊利、光明液態奶中國名牌稱號被撤銷。
材料三,有關人士表示,三鹿問題奶粉事件將對中國整個乳製品行業產生重大影響,除了短期內相關企業利益受損外,這一行業的競爭主體、產品結構、企業架構、供應鏈等都將發生變化。
探究路徑
(1)運用經濟常識的有關知識,分析上述材料。
①用商品的基本屬性分析。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著,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價值。商品生產者要想實現商品的價值就必須重視產品的質量。三鹿奶粉事件說明生產者要想獲利,必須嚴把產品質量。
②用價值規律的內容、作用分析。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生產者要想在競爭中獲利,必須使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努力提高本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走科技和科學管理之路。而三鹿奶粉等廠家為了獲得高額利潤,沒有*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生產價廉物美的放心產品,而是在奶中加進三聚氰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坑害消費者,以牟取暴利。
③用市場經濟的弱點和缺陷分析:
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追求自身的利益。有些企業的生產者和經營者不講職業道德,一切向錢看,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三鹿奶粉事件說明了在市場經濟中,國家必須加強宏觀調控,強化市場的監管,打擊不法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違法活動,確保消費者的利益。
④用市場經濟的法制性和宏觀調控的法律手段分析:
市場經濟的法制性是指社會經濟運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依據市場經濟的法規進行。法律手段是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三鹿奶粉事件說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活動必須置於法律監督之上。國家對有關人員的處理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法制性。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的再發生,每個經濟活動參加者都要學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用法律規范自己的經濟行為。國家必須加強法律手段,使不法生產者和經營者無機可乘。
⑤用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分析: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市場經濟中,經濟利益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但在社會主義社會里,追求利益必須符合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三鹿奶粉事件說明了一些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了一己私利,背離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損害了人民的利益,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⑥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分析:
企業經濟效益是企業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正確方法和途徑是:一是依*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提高企業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二是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最少的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應市場需要的產品。三鹿奶粉事件說明企業要提高經濟效益必須歷練內功,走科技和管理之路。搞歪門邪道不但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反而葬送企業。
⑦用企業經營者的素質、企業的信譽、形象和不正當競爭有關知識分析
作為國有企業經營者應該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任何企業經營者都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要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反對損人利己,敢於同制假售假、非法牟利、投機欺詐等各種違法經營行為作斗爭。三鹿奶粉事件反映了一些企業的經營者缺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職業道德素質低下。為此加強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具有重要性。
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對企業的生存競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的信譽是指企業在一切經濟交往中要誠實守信,反對失信和欺詐。企業形象是指企業的產品、服務在社會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評價和認同。企業的信譽和形象集中表現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上,保證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三鹿等奶製品企業在奶粉中添置三聚氰胺,置企業信譽和形象於不顧,導致其中國名牌稱號被撤銷。這些企業的做法屬於不正當競爭。
⑧用市場交易原則有關知識分析:
誠實信用是現代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精神。企業經營者能誠實信用,可以企業帶來效益;相反,如果缺乏誠實信用,摻雜使假、以次充好、假冒偽劣、非法銷售,既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擾亂市場秩序,又破壞了企業形象。三鹿奶粉事件說明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必須做到誠實信用,企業才能做大做強。
事件回顧
近期,甘肅等地報告多例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病例,調查發現患兒多有食用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歷史,經相關部門調查,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這就是震驚全國的嬰兒「腎結石事件」。
事件發生後,國務院相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對嚴肅處理做出流向部署。國家質檢總局已經派出調查組赴三鹿奶粉生產企業調查事故原因,並在全國范圍內對同類產品進行專項檢查;工商總局加強了對市場上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監督檢查。衛生部已組織聯合調查組開展該事件的調查處理,並在全國范圍內對可能由此造成的嬰幼兒患病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同時緊急組織專家研究制定了診療方案,其他相關部門也已採取相應措施。到目前為止,公安部門對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進行調查,已依法傳喚了78名有關人員。
理論思考
首先,三鹿牌部分批次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為加入的,這反映了不法分子採用假冒偽劣手段欺騙消費者,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違背了市場經濟互利原則,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體現了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具有自身的弱點和缺陷,需要國家運用多種手段進行宏觀調控,堅持和優化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可*保證。
其次,事件發生後,國務院相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對嚴肅處理做出流向部署,體現了國家實施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對經濟運行狀態和經濟關系進行干預和調整,把微觀經濟活動納入國民經濟宏觀發展軌道,及時糾正經濟運行中偏離宏觀目標的傾向,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再次,到目前為止,公安部門對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進行調查,已依法傳喚了78名有關人員,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要使我國市場經濟這樣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協調有序的運行,必須將市場主體行為、市場秩序、政府的宏觀調控等納入法制軌道,促使市場經濟的規范化和法制化。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採取三項措施,進一步加強奶粉市場監管執法,嚴厲打擊銷售假冒偽劣奶粉的違法行為,凈化奶粉市場環境,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這不僅是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也是捍衛和保護公民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基本要求。
最後,事件也說明市場經濟需要道德建設,無論是投資者、經營者還是消費者,都是獨立的經濟主體,需要樹立自我負責的道德意識,既要使自己的經濟行為盡可能為社會、他人和自己都帶來好處,又要篤守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使整個社會生活更加文明和進步。
6. 時會如何決策」,目前經濟學有哪些研究結果
理論經濟學主要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
如果你立志從事經濟管理,投資等方面的,你當然選擇應用經濟學比較好些。應用經濟學總體會容易就業一些。應用經濟學主要有設二級學科: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含稅收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等。
各專業的情況如下:
西方經濟學:研究西方經濟學基本理論,大家學的課程就有。
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不說也知道吧:經濟的歷史。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研究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等。
國民經濟學:也是無所不包的,除開馬克思的外,幾乎包括宏觀經濟的很多方面,報考前應參照各學校的方向設置。
區域經濟學:很宏觀的,研究區域產業、區域發展、區域經濟政策等。
財政經濟學:現在也有叫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國家的財政收支、稅收調整等政策。念過經濟學的同學都清楚,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是稅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經濟的兩大政策。
金融學:很熱的專業。主要研究貨幣和資本市場、投資等。 外國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更偏向金融系學生。
產業經濟學:在我國由原來的工業經濟學和農業經濟學合並而來。原來主要研究宏觀的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產業政策、產業安全等。近年學習西方開始注重微觀(在西方叫產業組織),研究市場里的企業在面對競爭對手時的決策。在所有經濟學科中,該專業是和企業管理最接近的。但有比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經濟學功底深。該專業也可設置很多方向,如證券等。產業、產業,所有產業都可研究也。
國際經濟學:主要內容包括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但比二者更注重經濟學理論和模型。
也可以說用西方經濟學理論說明國際見金融和貿易的關系。
勞動經濟學:研究勞動工資政策、人力資本的開發、利用等等。
統計學:望文生義就知道了。按照方向不同,有研究統計理論的、有運用統計模型解決宏微觀經濟、管理問題的。
數量經濟學:簡單的說:是數學、統計學、經濟學3者的結合。對於想繼續從事經濟學研究的同學而言,很好。
專業課復習指導
1、政治經濟學專業
(1)、研究內容
本專業研究人類社會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運動規律,著重研究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經濟運動,研究它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領域經濟關系的規律及其具體實現形式。本專業重視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其新現象、新特點和新問題,重視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特別是要重視研究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改革歷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及其規律性。
●研究方向:《資本論》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經濟學。
●主要課程除政治理論和外語等公共課程外,本專業主幹課程和方向主幹課程有:《資本論》專題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專題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著選讀,當代西方經濟學評析(包括原著選讀),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專題研究,發展經濟學研究,比較經濟學,計量經濟學。
(2)、相鄰學科
世界經濟,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城市經濟學,中國經濟史,外國經濟史,消費經濟學。
2、西方經濟學
(1)、研究內容
●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經濟計量學,發展經濟學,比較經濟制度,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主要課程除政治理論、外語等公共課程外,專業主幹課程和方向主幹課程有:《資本論》專題研究,微觀經濟學專題研究,宏觀經濟學專題研究,國際經濟學專題研究,數理經濟學專題研究,經濟計量學專題研究,發展經濟學專題研究,比較經濟制度專題研究,西方經濟學流派專題研究,西方經濟學名著選讀,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專題研究。
(2)、相鄰學科
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外國經濟思想史,外國經濟史,中國經濟思想史。
3、世界經濟
(1)、研究內容
世界經濟是研究在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上形成的現代世界生產、流通、交換和分配及其相互關系,以及各種類型國家的經濟發展特點和變化的基本規律的學科。研究主要范圍包括: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問題和趨勢;各種類型國家的經濟特徵及其發展規律;國民經濟的組織結構、運行機制和發展趨勢;國際經濟關系;此外還研究國際經濟各專門領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與企業等)的基本情況、問題與運行規律;以及中外經濟關系,特別是中國對外開放中有關對外貿易、金融、投資、企業經營、國際經濟合作等方面的問題。
●研究方向:世界經濟基本理論,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國家經濟,原蘇聯(獨立聯合體)和東歐國家經濟,現代國際經濟理論,當代國際經濟關系(組織、結構、政策與問題分析),當代中外經濟關系(中國開放經濟)。
●主要課程除政治理論和外語等共同課程外,專業主幹課程和方向主幹課程包括:世界經濟理論專題研究,不同類型國家或國別經濟專題研究,西方宏觀經濟學(中級),西方微觀經濟學(中級),發展經濟學專題,比較經濟制度專題,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專題,國際經濟關系與政策專題,國際企業經營專題,國際經濟法專題。
(2)、相鄰學科
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外國經濟史,國際貿易,國際金融
4、金融學
(1)、研究內容
本專業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基礎,研究貨幣流通的規律,貨幣供求的決定與調節,金融市場的組織和銀行的地位、作用,銀行的經營與金融創新,國家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傳導機制。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歷史任務,須著重研究和借鑒國外有益經驗,使作為國家宏觀調控手段的貨幣銀行及金融政策,能有效地發揮作用,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的貨幣、信用、銀行理論,中國貨幣供求及其調控,當代外國貨幣理論和金融政策,銀行經營的現代化,中國貨幣學說史和金融發展史,西方貨幣學說史,金融與發展。
●主要課程除政治理論和外語等研究生公共課以外,專業主幹課和研究方向主幹課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高級貨幣銀行學,西方宏觀經濟學(中級),國際金融研究,銀行業務與經營調查研究,財政學研究,中國貨幣學說史,國外貨幣學說史,中外金融史。
(2)、相鄰學科
國際金融,財政學,企業財務管理。
以上四個專業是比較熱門的經濟學專業,對於它們的復習指導同時涵蓋了對相鄰學科的指導,同學們應在了解學科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方向、主要課程的基礎上,按照專業課復習時間安排,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報考院校有的放矢進行復習。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1、明確專業課考察的范圍
對於明確的專業課考察范圍,僅僅掌握書本上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要把一些相關知識搞通、弄懂。對於基礎知識,更是不能疏忽大意,因為即使再偏再難的題目,最終也是要靠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來解決的。對專業課指定課本的讀法,可以以書前的目錄作為一個提綱,在把課本精讀兩遍之後,拋開課本,自己要能把這個提綱擴充形成體系,必要的時候,參閱其他的專業書籍以加深理解。
2、往年專業試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從往年的專業試卷來分析,你可以了解該專業命題的基本情況、老師的出題風格、已考點和未考點等等。從普遍的意義上來分析往年的專業試卷:
● 難易程度、題型、分值等等一望而知的信息。
● 各章節的出題比重。
● 重要的已考點。
●
考題中涉及的當年時事,它們是如何聯系起來命題的。經濟學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考試就必然涉及每年的時事熱點。對於這方面的准備,我在下面還會專門講。
●
一些可能演變成論述題的簡答題。有些同學可能認為這個考點已經作為簡答題考過了,就不會再考了;其實不然,有些老師認為出簡答題遠遠不能體現該考點的重要性,因此會把它變作論述題再拿出來考。這其實對每個考生都是公平的,如果你就想著投機取巧,恐怕會吃些苦頭了。
●
進行縱向比較,分析各年試題的難易程度,需要有近三年的試卷才好比較。一般來說,如果今年的某一科的題目又偏又怪,那明年的考生一定有福了,因為命題者也要接受監督與評判,如果他今年因了出難題而倍受非難的話,明年就一定會對輿論和考生有個交待,那就是……呵呵!反之,如果今年的題目簡單,明年的考生就要小心了。
●
各章節的命題風格,因為每年的同一章節往往是由同一位命題老師命的題,因此藉此可以洞察他的命題風格,是注重能力、還是注重基礎,課內知識還是課外知識。
3、命題教師的重要著述和研究方向
每一位命題者都有他在學術方面的專長,要看他的專長,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到圖書館查詢這個老師的專著。知其大略,然後有針對性地加強那個方面的復習。有條件的話,應該盡量跟命題老師接觸。
4、留意當年度的相關時事內容
經濟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你只把書本上的知識掌握了,那你只學會了一半。留意時事內容,並不是像准備時事政治那樣。你可以翻閱當年9、10、11和12月份的重要專業期刊,以金融學為例,必讀的專業期刊有《金融研究》和《金融參考》。
7. 經濟法制度體系
【內容提要】本文依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實踐,運用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出中國經濟法是中國特色之經濟法律的典型,重點研究了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進程及其「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路徑依賴」的低效率特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經濟法創新的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經濟法/制度變遷/制度創新
制度變遷是指制度的替代、轉換與交易過程。在經濟落後國家的制度變遷中,國家承擔著制度設計、規劃與組織的重要職能。(註:參見(美)諾斯著《經濟史中的結構變遷》一書中有關國家的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論述。)現階段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法制建設,是經濟落後國家制度變遷的典型。因此,以代表國家和政府協調經濟活動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為調整對象的中國經濟法,在現代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中正式制度變遷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因為制度變遷重要的是實現制度事實的轉變,無論是法律制度還是經濟制度,都是以制度事實為根本的。制度事實是現實的社會存在,制度事實決定了制度規則,這和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一致的。是社會創造了法律,而不是法律創造了社會,通過大規模的引進外國法律並不能實現法治和經濟的現代化。由此決定了提出我國市場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變遷思路,必然包括我國現實和傳統相結合的制度分析思路。制度變遷的首要目標應當是促使社會實際經濟生活的轉變。
「強制性制度變遷」:中國經濟法建立的特點
依據制度變遷的理論,制度變遷包括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也稱需求主導型制度變遷)和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也稱供給主導型制度變遷)兩個基本類型。(註:參見林毅夫著《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一文的觀點。轉引自《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一書,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其中誘致性制度變遷的主體以市民為主,且以自發性為基本特徵;強制性制度變遷的主體以國家且以強制性為基本特徵。據此推論,我們認為,在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制度變遷中,民商法的主體以市民(自然人和法人)為主及其「約定大於法定」的規范特徵,使民商法制建設類似於誘致性制度變遷。經濟法的主體以政府為主及「法定大於約定」的規范特徵,使經濟法制建設類似於強制性制度變遷,從而中國經濟法的制度發展模式要借鑒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模式及其理論,注意發揮該模式在加速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步伐的規模經濟優勢,克服該模式中政府的有限理性、官僚主義等消極因素對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度建設阻礙的問題。
我們注意到,受公有制和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和政治基礎條件的制約,以及在長期形成的封建儒家文化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傳統制度慣性力量的作用下,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這一制度變遷,應該以體現強制性制度變遷模式特點的經濟法制度建設為近期模式,而以體現誘致性制度變遷模式特點的民商法為目標模式。從而中國經濟法較之中國民商法,前者對於當前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作用更大;加之,中國民商法制度理論資源,主要來源於建立在私有制的經濟基礎和市民社會的政治基礎上的羅馬法和德國法理論體系;而中國經濟法制度理論資源,主要來源於建立在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和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法理論體系。因此,從中國國情出發,中國推進市場經濟法治的最大的本土資源,就是中國的本土政治資源。所謂本土政治資源,大意是指一國領土范圍的可資利用的政治組織、政權效能及其社會基礎和影響。比如,中國擁有一個龐大且強有力的政治權力組織,6100多萬共產黨員集中了中國優秀人才的相當一部分,下至鄉鎮街道上至中央部門的黨政組織仍然比較有效地治理著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級黨政部門具有仍然很強的社會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和推動能力。這是中外人士都普遍承認的事實。對於中國本土政治資源的優秀,我們自己往往習以為常,甚至對這種優秀的實際存在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也存疑慮。其實,放眼整個世界現代化進程,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具有現代化意識的、強大而穩定的政府的存在,對於第三世界國家現代化的順利進行,對於減少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代價與成本,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條件,可能也是最關鍵的因素。正如亨廷頓先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指出的那樣,第三世界的現代化是一個充滿動盪和激烈矛盾沖突的過程,有現代化意識的強大政治組織,是推進現代化進程又保持其過程穩定的關鍵性力量。為了維護政府在制度變遷中的權威地位和政府對經濟生活的主動參與和調控,強制性制度變遷首要的前提就是保持政府對經濟生活的權威。因為只有保持穩定的制度環境,才能實現經濟制度的良性轉變,而任何一個社會要保持繁榮和經濟發展,都應當保持穩定的社會制度。其中,以調整政府調控和管理市場經濟關系為己任的中國經濟法,在維護中國政府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一制度變遷中的權威地位的制度創新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正是在上述制度變遷的積極作用意義上,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法是中國本土政治資源的典型法律例證,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度的核心內容,從而中國經濟法制度和理論的建立與完善,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是否完備的一個決定性因素。這是因為:
首先,公有制和政府運用經濟和行政權力對經濟的強有力干預,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特色」的核心內容,由此產生了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中國共產黨及其政府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從而以政府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是當前中國市場制度變遷的主導模式。與此相適應,中國也走上了政府推進法治的發展軌道,因為中國法治本土資源的貧乏,決定我們只能更多地藉助學習手段、藉助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手段,而無法更多地藉助於傳統。這也是一種近期內無法改變的現實。其中,以政府依法調控和管理市場經濟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經濟法,是中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法律部門。按照中國立法機關的最新觀點,「我國的法律體系劃分為7個法律部門比較合適,這7個部分是: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每類法律部門中又包括若乾子部門,有些子部門下面還可進一步劃分。這種劃分,能夠比較清楚地反映各類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對象和方法,既易於把各個法律部門區分開,又使各個法律部門之間的關系合乎邏輯,並且符合我國現有法律和將要制定的法律的狀況」。(註:引自王維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第八講講稿《關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幾個問題》(參加本講稿討論定稿的作者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專題研究小組」成員,包括:顧昂然、甘子玉、於友民、王利明、王叔文、王家福、厲以寧、喬曉陽、劉政、劉海年、吳志攀、應松年、張晉藩、楊景宇、姜雲寶、胡康生、高銘暄、程湘清)。)其中,「經濟法是調整因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實行干預、管理或調控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經濟法大體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創造平等競爭環境、維護市場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關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反傾銷和反補貼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國家宏觀調控和經濟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關計劃、財政、稅務、金融、審計、統計、物價、技術監督、工商管理、對外貿易和經濟合作等方面的法律」。(註:引自王維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第八講講稿《關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幾個問題》(參加本講稿討論定稿的作者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專題研究小組」成員,包括:顧昂然、甘子玉、於友民、王利明、王叔文、王家福、厲以寧、喬曉陽、劉政、劉海年、吳志攀、應松年、張晉藩、楊景宇、姜雲寶、胡康生、高銘暄、程湘清)。)可見,經濟法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與民法、刑法等法律部門並列的獨立法律部門,已成定論。
其次,公有制和政府幹預,是以政府協調經濟關系為基本宗旨的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一方面,這一基礎強大於以私有制(非公有制)和市民自治為其基本經濟和政治基礎的私法即民商法,從而中國經濟法強大於中國民商法的現實力量,決定了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非公有制經濟和市民社會所需要的民商法(私法)制度,必須以中國經濟法為其發展的基本「制度環境」。那種限制和排斥經濟法的民商法發展策略,將走上中國民商法失去自己生存制度環境的艱難之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假定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和多黨執政的政治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是建立在公有制經濟基礎和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麼與公有制和共產黨執政與更多親合力的經濟法,必然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的核心內容。從而那種用傳統民法和行政法取代經濟法的自由主義法學主張,將導致中國市場經濟失去社會主義的法律基礎,因而絕不會得到中國立法部門的採信。
最後,雖然中國經濟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律制度,但對其中國特色之意要一分為二。一方面,中國經濟法制度創新是一種從公有制和共產黨執政並決定經濟發展道路這一實際出發的現實法律選擇,所以中國經濟法要立足中國實際並切忌照搬建立在私有制和多黨執政背景條件下的外國經濟法模式(如中國企業法中的反攤派制度,中國反壟斷法中的反行政壟斷制度的設計,不能局限於外國立法模式),從而中國經濟法制度及其理論,較之中國民商法制度及其理論,前者具有更大的挑戰和創新壓力,並在此壓力基礎上形成更偉大的且對世界法學有特殊貢獻的市場法律制度創新成果。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法中濃厚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特色,較之具有濃厚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特色的西方國家民商法以及模仿而成的中國民商法,雖然前者具有實事求是方面的巨大優勢,但是中國經濟法中具有的中國特色中的一些帶有有悖市場經濟規律的舊體制、舊文化、舊傳統,如果不倍加註意克服,則中國經濟法就可能成為落入實用主義俗套,進而成為承認並保護舊體制和傳統的落後之法。為此中國經濟法的制度及理論創新,較之中國民商法的制度及理論建設,前者的革命意義遠遠超過後者。
「路徑依賴」:中國經濟法發展的障礙
應該強調指出的是,上述中國經濟法的中國特色及其意義(尤其是消極意義),還根源於中國經濟法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之初(1979年為時間標志)開始的制度創新中的「路徑依賴」。依諾斯教授的觀點,路徑依賴的核心內容是,當人們選擇的制度變遷路徑是正確的,那麼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並迅速優化之;反之,則可能順著最初選擇的錯誤路徑走下去,並造成制度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狀態之中,而制度一旦被鎖定在無效率狀態,除非藉助強有力的外力推進,否則人們要想選擇新的制度就會變得十分困難。(註:參見諾斯著《制度變遷的理論:概念和原因》一文,轉引自《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一書,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據此,應該正視,經濟法(這里特指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因下述典型的路徑依賴導致的一些低效率的「鎖定狀態」:
其一,在中國經濟法產生之初,受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的制約,中國經濟法不可避免對民法產生了「路徑依賴」,如經濟法理論將屬於民法調整對象范疇的橫向經濟關系,也納入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范圍,並用民法范疇構造經濟法范疇,許多民法制度(如合同制度)成為經濟法制度,由此產生了「縱橫統一說」大經濟法理論支配下的經濟法體系混亂和經濟法調整民事關系的失敗現象。改革之初開始而至今在政府依法管理經濟活動中因過分強調市場主體自律管理(如合同管理)而屢屢出現的「一放就亂」,就是市場管理法的無效率的典型。
其二,在中國經濟法產生之初,受自上而下的經濟體制改革制度變遷模式的制約,經濟法也不可避免對行政法產生「路徑依賴」,如經濟法將行政法所反映的行政手段作為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手段,由此產生了「經濟行政法說」或曰「學科經濟法說」經濟法理論支配下的經濟法體系混亂和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如企業經濟關系)的失敗現象,改革之初開始至今的政府依法管理經濟活動中過分強調政府規制而屢屢出現的「一統就死」也是市場管理法無效率的典型。
其三,在中國經濟法產生之初,受黨政難分和政企難分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制約,經濟法也不可避免產生對經濟政策的「路徑依賴」,如把經濟法成為黨和政府經濟政策的同義語即典型的政策法,由此產生了在「經濟管理法說」或「政府幹預說」經濟法理論支配下的經濟法體系混亂和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的政策混同於法律的失敗現象,而政府依法調控經濟活動中屢屢出現的令行不禁止的失控現象,即為宏觀調控法無效率之典型。
上述中國經濟法的「路徑依賴」之所以謂之有悖經濟和法律規律的失敗現象,主要是從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范疇與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調整對象的混淆所產生的體系混亂,以及經濟法的調整方法與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調整方法混淆所產生的方法混亂的角度觀察,從而使經濟法因在法律體系和規范構建上過分依賴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而失去其獨立法律部門的特色。任其發展,不僅政府在協調市場經濟關系過程中難以走出「一統就死,一放就亂」和「令行不禁止」的惡性循環,而且經濟法將鎖定在非部門法的法制低效率的學科經濟法狀態之中,而這一低效率的狀態至今是困擾中國經濟法發展的最大障礙。
就中國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法的變遷而言,如前所述,從一開始就是由政府推動,從經濟政策到經濟法律手段,逐步實現經濟行為的規則化和制度化,這一過程,典型地說明了經濟政策、經濟法和經濟制度之間的密切不可分的聯系,以致於經濟理論和實踐中將經濟法誤解為「經濟政策法」。雖然這一誤解有悖法學和法律規律,但它卻是經濟法之「中國特色」的一個真實寫照,進而使富有法治傳統的國外法學家也感慨「要從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改革的政策中認識中國經濟法的法律實質」,並產生了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就經濟體制改革中重大事項共同作出的規定,也曾被視為法律淵源的中國法理論和實踐獨有現象。
如前所述,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政府主導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而政府推動制度變遷的目標是雙元的,即同時實現政治目標和經濟目標的最大化。因此,政府主導型制度變遷模式下,政治目標往往支配著經濟目標,政府主導的制度變遷往往導致財政收入的降低、通貨膨脹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矛盾、政府權威的下降和擴散、原有經濟部分的增長困難等等,最終導致政府收縮權力或出現激進式改革,並由此在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在經濟領域,出現了國有企業虧損、屢改不善等問題,又如在法律領域中,則出現了通過各種手段逃避法律調整,「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以及貪污腐敗現象。此點,也是導致中國經濟法低效率的一個主要制度原因。
我們認為,導致上述中國經濟法低效率狀態的一個法律方面的近因,是中國經濟法創建之初錯誤地選擇了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理論和實踐路徑,而且至今仍在不同程度上被鎖定在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低效率狀態之中。從而中國經濟法擺脫傳統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模式的困擾並謀求自己獨立的新發展,變得十分困難。因此認真分析上述經濟法路徑依賴的產生根源,是擺脫中國經濟法發展道路上重大理論和實踐障礙的基本前提。
走出「鎖定」狀態:中國經濟法創新的途徑
初步分析的結論是,中國經濟法對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路徑依賴,主要根源於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在制度規范和理論資源方面的先佔優勢,以及由此使中國經濟法採取了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合而為一的綜合法律調整模式(「縱橫統一說」是其理論基礎),在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為主導模式的初始改革模式選擇作用下,而陷入被動的「鎖定」狀態。應該強調的是,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模式確立後,中國經濟法以政府經濟管理法作為經濟法制度模式初始選擇,加之在此模式下的經濟法成為強化政府權威和維護部門利益的工具這一「官方優勢」,使中國經濟法在政府依法管理的自身報酬遞增和利益集團作用下,雖然它可以在計劃體制轉型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變遷背景下,逐漸從民法中解放出來;但是經濟法至今仍被鎖定在行政法和經濟政策的雙重困擾狀態之中。據此,我們提出中國經濟法從傳統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鎖定狀態之擺脫出來的以下基本制度創新思路和途徑:
首先,國家作為經濟法制度的制定和實施者,其在經濟法促進經濟增長的制度創新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之經濟法作為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決定了通過國家力量促使經濟法擺脫上述對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路徑依賴的法制低效率狀態,是經濟法創新和發展的基本思路。因此,促使國家機關尤其是國家權力機關承認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至關重要。
其次,上述經濟法產生之初形成對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路徑依賴的一個主觀原因,是政府在信息不完全(如經濟體制改革信息不完全,特別是有關市場經濟體制信息不完全)基礎上構造了經濟法制度,所以在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加強對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的經濟法的理論研究,特別是從部門法名義上明確經濟法這一獨立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方法、體系的基本制度和規范,並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如法律經濟分析法)和傳統法學研究方法(特別是法理學研究方法)創立符合經濟學和法學規律的全新經濟法范疇,對於國家拋棄經濟法體系中低效率制度,保留和借鑒好的制度,並理性地進行經濟法的制度創新,至關重要。
再次,雖然上述加強中國經濟法理論研究和學習,是經濟法擺脫路徑依賴的一個有效途徑,但是由於中國經濟法因其強烈的政府性特徵,而在體制改革過程中,成為一些政府部門鞏固和擴張自身權力並謀取部門利益的工具。所以在政治體制特別是立法體制上,打破利益集團對經濟法制度創新的干擾,推動經濟法從傳統的經濟行政法模式下的「惡性循環」中徹底解放出來,又是擺脫經濟法對行政法和經濟政策路徑依賴的重要途徑。必須強調,如果我們假定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干預市場的基本途徑是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而且干預市場的基本方法以體現經濟規律的法律手段為主,以體現行政規律的法律手段為輔;那麼將國家干預市場的法律等同於經濟行政法的主張,將導致中國經濟法「穿新鞋」、「走老路」。
最後,在中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經濟法作為一種強制性制度變遷,它較之誘致性制度變遷為基本特徵的民商法,前者制度創新、設計和實施成本較之後者要高。為此將降低中國經濟法制度變遷成本,作為經濟法制度創新的一個關鍵環節。從經濟法的制度和實施方面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對現有的依政府經濟管理體制為依據構成的龐大中國經濟法體系進行消腫,以反映和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法律規律的新經濟法制度體系(市場管理法和宏觀調控法)的更高收益,來抵銷經濟法採取經濟行政法和經濟政策模式的舊經濟法制度體系被廢除而失去的利益,推進經濟法制度的創新。而且,要按照公法私法化的思路,改造傳統的以公法為基本特徵的經濟法,並用公法和私法兼容的法律技術將中國經濟法改造成具有公法和私法雙重性質的、兼顧市民社會利益和政治國家利益並集中體現社會利益的社會法。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如果我們假定經濟法視為一個傳統公法(如行政法)和私法(如民商法)兼容的新興法律部門,那麼公法與私法兼容這一現代法的發展趨勢,決定了中國經濟法在擺脫對傳統民商法和行政法的「路徑依賴」後,在建立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這一偉大的制度變遷進程中,深深紮根於豐富的中國本土政治、經濟、法律及文化理論和實踐資源「營養土壤」之中的中國經濟法,比主要依賴於西方政治、經濟、法律及文化理論和實踐資源建立的中國民商法和行政法,前者具有更強大、更有效的制度創新動力。而且,更為現實的意義在於,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占據著重要地位,堅持公有制、保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監督調控、管理、參與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必不可少的職能,而中國經濟法正是體現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實現公法與私法、國家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有效工具,所以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建設中,經濟法的建設應當成為重中之重的「基礎工程建設」,需要我們集中更多的法律理論和實踐資源進行「投資」,才能確保我國在2010年之前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一偉大的跨世紀法制建設工程。
8. 詳細的經濟法學論文,要求三千字以上
國際社會那些天天盼望中國衰落的人們,做空A股、唱衰中國經濟的鬧劇越演越上勁了。他們以為憑借著顛覆別國的能耐,要把中國經濟搞得像前蘇聯垮台時那樣一落千丈也只是舉手之勞。依我看這種願望並不容易實現,理由有很多,最主要的:一是中國有13億人民的需求在,經濟就不可能衰落!13億人天天要吃的,要穿的,要住房子,要出行,要想過上發達國家富裕階層一樣悠閑、便利、富足的生活等等,這些基本的需求,就是巨大的發展動力,而且是一天也不可能停止的;二是經過30年的經濟改革,中國的經濟基礎遠遠超過前蘇聯垮台時的局面;人民充分享受到了經濟建設帶來的福利,也積累了龐大的財富,有能力也有意願推動國家和經濟繼續發展繼續進步,不會因為你在某些領域搞顛覆就放棄建設自己的國家;三是中國政府即便不能及時識破你的顛覆陰謀,斬斷你的顛覆魔爪,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政方針不會變,決心不會變,領導人民走向繁榮富強的責任心不會變,決不會坐視中國經濟的衰落,也有能力帶領中國沖破艱難險阻,走向新的輝煌!近日出台的 國務院 「 支持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 的 十點意見」就是有力的證明!
但是,在金融海嘯帶來的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和西方列強損人利己、不斷破壞攪局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局面很難長期支撐。如果沒有拉動整個中國和整個世界走出低迷的強大引擎,全球經濟都會有一個很長的徘徊期,在徘徊期間難免不出現方向模糊、市場萎縮、失業增加、增長減速、信心受挫、社會燥動的局面。因此,尋找拉動全局增長的引擎,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我們面前有沒有這樣的強大引擎呢?根據我們的深入研究,發現這種引擎還是有的,而且擺在我們面前的能夠拉動中國經濟再創輝煌的強大引擎至少有三個,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三大引擎。
一、 拉動全局走出低迷的引擎——建國際開發走廊
引領產業發展方向需要重大舉措是不爭的歷史定理。不管是19世紀末美國的西部開發、戰後各國的科技園區和工業走廊建設,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沿海的特區建設,都一再證明了這一定理。這種舉措往往需要一個核心,才能聚焦各類產業優勢,帶動各行各業的全面發展。我們前30年拉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就是特區建設。深圳、珠海、廈門、浦東四大現代化都市的建設,拉動了所有產業的全方位發展。實際上充當了拉動國家經濟進步的引擎。沒有這幾個聚焦產業發展的引擎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其後的西部大開發,東北大開發,環勃海大開發為什麼效果不明顯呢?問題在於它沒有焦點,沒有核心。幾個廣袤的地區要想平衡上升全面跟特區一樣快速發展是不太可能的,它只能以點帶面,逐步提升。關鍵是如何來選好這個點。之所以全國人民對4萬億的投資好象聆聽別人的故事一樣,引發不了投身建設的激情,問題也還是出在「焦點」上。因為你的投資沒有重點突破,只是簡單的添燈油戰術,很難給產業指明發展方向,很難讓民眾看到就業的出路。
那麼,今天拉動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走出金融海嘯陰影的引擎又在哪裡呢?
1 、建戰略開發走廊,保全國經濟持續繁榮
2008 年我作了一個專題研究,有兩個重要發現:第一是發現再設深圳、浦東那樣的開發點,輻射效果有限,既難確保全國的平衡發展,也不足以帶動全國;第二是發現不與國際社會聯動,不足以拉動全世界。沒有世界經濟的復甦,就不可能有我外向型經濟的復甦。於是設計了一條由東南沿海至西北邊陲的戰略性「萬里開發走廊」,以拉動全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東起台灣台南市,西至中巴邊境的明鐵蓋。即:由東經120.08`43``度北緯23度,經東經100.08`7``度北緯35.28`47``度,至東經75.25`3``度北緯36.51`度。全長4600公里,斜跨整個大陸腹地和台灣海峽。途經十個省,百餘個縣市。
12345678下①頁
更多相關文章:
關於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建議
三中全會:新一輪改革的戰略起點
政治體制改革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唯一出路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路徑選擇:權力結構理
改革開放論文:重建公民社會
當代中國政治體制與社會改革的微觀路徑
中國經濟改革論文:當前金融改革戰略和路
改革開放論文:中國觀念變革的戰略路徑
我國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及路徑探
中國社會體制改革的戰略與路徑
9. 考人大的經濟法研究生要怎樣作準備
法理學專業復習策略:科目三、理論法學。科目四、綜合九選五。大多數考
生都會選擇民法、刑法、憲法、法制史和訴訟法(或者知識產權法)。
第一重點:法理學;
第二重點:民法、刑法、憲法、法制史和訴訟法;
第三重點:西方法律思想史;
法制史專業的復習策略:科目三、理論法學。科目四、綜合九選五。大多數考生選擇:中國法制史(由於報考法制史專業,所以法制史為必選科目)、憲法、刑法、民法、訴訟法(或知識產權)等五部分。
憲政專業復習策略:科目三、理論法學。科目四、法學綜合考試九選五。大多數考生都選擇:憲法(由於報考憲政專業,所以憲法為必選科目)、中國法制史、刑法、民法、訴訟法(或知識產權)等五部分
民商法專業復習策略:科目三、理論法學。科目四、法學綜合考試九選五。通常都選擇:民法(由於報考民商法專業,所以民法為必選科目)中國法制史、憲法、刑法、訴訟法(或知識產權,在這里推薦報考民商法專業的考生選擇知識產權,因為知產本身就是從民商分離開來的,知識基礎相同!便於復習)等五部分。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_3U8-Laz5Xft0Nfbi
考人大經濟法的經驗總結
http://school.freekaoyan.com/beijing/ruc/dongtai/20060926/301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