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婚姻法
Ⅰ 希臘和羅馬在法律方面對近代西方影響的區別
先要搞清楚希臘城邦時代實行奴隸制民主的只有以雅典為代表的幾個少數城邦,其它的如斯巴達實行的是奴隸制軍事化統治。以雅典為例,政治上的民主制度主要有:①全體男性公民大會②「五百人議事會」③官員抽簽產生④陪審員抽簽產生⑤陶片放逐法。
後三條沒有研究不好說,但是公民大會和五百人議事會對於法國大革命前的三級議會制度有很好的啟蒙,古希臘時代鼓勵全體公民參政的政策對近代歐洲的投票制度有深遠影響,並且給了歐洲人在立法上相互制約的觀念。但是注意,這個影響是行政措施上的,而不是強制條令上的。
而到了羅馬時代,就向強制條令上發展了。西方法律界一向把羅馬法系當做近現代各國民法學的源頭,古羅馬時代有一個很有名的十二銅表法。而古羅馬又是古希臘文明的延續,所以可以說古希臘的奴隸制民主制度對羅馬法律的形成起了很總要的影響。
羅馬法早在城邦時期就確立了許多非常重要的法律思想和現代各國民法所援用的法律制度,並且羅馬法很早就有了國際私法的概念,所謂國際私法,通俗一點就是怎麼保障你合法地擁有你自己賺來的錢。這里主要包括:自由權、市民權和家庭權。
自由權是作為自有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只有奴隸,不享有這種自由權。
1、羅馬法上的自由人,包括生來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兩種。
生來自由人,是指出生就獲得自由權,而且未曾喪失過自由身份的人。自由人的後代也是自由人,而不論其父母為生來自由或解放自由。而對於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則從其母,只要出生時其母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而到了後來,由於戰爭對於兵源的需求,以及受希臘哲學關於人生而自由思想的影響,改為規定只要其母在受孕期間一度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
按照羅馬法規定,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他可以將自由賜予奴隸。在古羅馬,由於只有自由人可以戴金戒指,因此,基於皇恩的自由權又稱為「金戒指權」。但在這種情況下取得自由權的奴隸,尚不能擺脫其原主人的恩主權。
解放自由人,是原來主人所解放的自由人,即法律擬制自由人。羅馬法上賦予主人的恩主權,是連皇權也無法剝奪的,羅馬法上認為,恩主權是私權,皇權不能幹涉。
2、古羅馬的市民權類似於今天的國籍,包括公權和私權,選舉、被選舉權屬於公權,私權包括婚姻權、財產權、遺囑能力和訴訟權。訴訟權可以結合一個恩主解放奴隸的例子來予以說明:
案例:恩主解放奴隸的時候,有一種訴訟的方式,就涉及到訴訟權問題,而按照法律規定,奴隸是不具有訴訟權的,也就是說,奴隸沒法去起訴了,那麼,如何通過起訴的法律規定來解放奴隸呢?這時候,恩主就請一個人作為奴隸的辯護人,一起到長官那裡去,由那個人裝做起訴恩主,問恩主是不是要解放這個奴隸,恩主予以認可。到後來,手續簡化了,恩主直接和奴隸過去,就讓長官的侍衛扮演這個辯護人角色來解放奴隸。
也就是說後世法律上關於起訴這一條在羅馬時代就可以找到例證,今天刑事罪犯要由檢察官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官審判審判、然後定罪,與古羅馬很像。
羅馬法把羅馬境內的居民分為市民、拉丁人和外國人三類,所謂市民權都專屬羅馬市民享有。市民法是適用於羅馬市民之間的法律。對於羅馬市民與非羅馬市民、非羅馬市民之間,適用萬民法,也就是國際私法的起源。
此外,古羅馬社會非常重視名譽,一個人名譽之好壞,影響他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資格。這個就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信用制度了。
補充:名譽減損有三種:
第一種,不能作證(intestabilis):所謂不能作證,不是不能在法庭上作證,而是喪失做證人或者請他人為自己做證人的資格,因為在古羅馬,很多交易都需要證人的證明,比如古羅馬的交易,必須由一名司秤、若干證人,交易雙方在集市日,以天平、象徵貨物和對價的物體、並高聲呼叫交易內容才能成立。恩主解放奴隸的略式也是如此,需要5名證人。可以想見,不能作證是多麼嚴重的懲罰! 不能作證的原因有二:證人事後拒絕作證明的;用文字侮辱他人的。
第二種,喪廉恥(infarmia):.這種名譽減損比不能作證稍輕。原因有:由於法院判決;法律規定的事實。喪廉恥分為直接喪廉恥和間接喪廉恥。
直接喪廉恥,是由執政官或者監察官根據事實,在選舉或者戶口登記時作出決定,將其不列入選舉名單,或在戶口登記簿上作出記載,當事人對此不得申訴。直接喪廉恥具有實效性,羅馬執政官任期一年,監察官任期為五年,他們任期滿後,任期內所作喪廉恥決定要由新任長官重新決定是否有效。
而喪廉恥的法律效果是:喪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相應的服兵役的權利也被剝奪;訴訟權受到限制,不能為家庭外的人作訴訟代理人,也不能請他人作代理人;如妻子與人通姦,即使當場抓獲,也無權殺死姦夫或對之起訴;《優尼亞婚姻法》禁止元老院醫院及其子孫與喪廉恥的婦女結婚。
第三種:污名(turpitudo):有污名者,是指因其行為卑劣,受人蔑視,為社會輿論所不齒。
由於這種名譽減損即非由法律規定,也非由長官宣告之法律上喪廉恥,所以又稱事實上的喪廉恥。對有污名者的權利能力的限制,是不準他們擔任需要誠實信用的職務,如監護人、保佐人、證人等。而在婚姻方面,在婚姻由家長作主的時代,通常子女無權拒絕家長包辦的婚姻,但如果未婚夫是有污名的人,則他可以反對。
Ⅱ 古羅馬人在婚禮進行過程中有什麼習俗會干什麼
1、有訂婚儀式,訂婚儀式在女孩未來的丈夫、女孩的父親或監護人的指導下進行版,不需要男女當事人的同權意。
2、婚禮儀式:首先是在新娘家中的儀式,然後是行進到新郎家的過程,最後是新娘進入夫家的儀式。在古羅馬的大部分婚姻儀式中,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傳統宗教和迷信觀念。
3、新娘婚禮服裝:舉行正式儀式之前,新娘要把兒時的玩具及穿過的衣服獻給家神,然後穿上她的新娘裝。新娘的結婚面紗是一塊橙紅色的長方形透明織物,這種顏色象徵著吉祥。面紗只蓋住頭,把臉露出來,鞋子的顏色要與面紗的顏色相搭配。
(2)羅馬婚姻法擴展閱讀:
在古羅馬,配偶的選擇和婚姻禮儀在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中都存在著差異。貴族的婚禮極盡奢華,平民的婚禮趨於簡單,對奴隸來說,也許根本沒有婚禮。
在古羅馬的婚禮儀式中,男方和女方家裡都有祭祀祖先的儀式,這顯示出娶婦和嫁女不僅是個人的私事,要體現父母的意志,也要附合祖先流傳下來的規矩。
因此可以說家族的利益制約著古羅馬婚姻的締結,現代的許多婚姻禮儀源於古羅馬,例如在舉行婚禮時,新娘須穿白色的婚紗,帶上面紗,有伴娘等等,從中可見古羅馬文化的影響力之大。
Ⅲ 羅馬天主教 信仰一夫多妻還是一夫一妻(最好有文獻的鏈接)
基督教根據來《聖經·創世紀自》的內容認為,神先造了男人,再用他的一根肋骨創造了女人。兩人要連合,成為一體。(創世紀2:7-24)因此,在神前發誓的婚約,是「安定而純潔的婚姻」,是「神聖的持續」,既已結婚,就不得離婚。一夫一妻制自產生以後,就成為基督教國家婚姻制度的根本。1545年至1563年,在義大利特蘭特召開的羅馬天主教聖公會議上,一夫一妻制婚姻法正式實行。[1]
[1] 《特蘭特聖公會議教規教令集》,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219-220頁。
Ⅳ 羅馬三個法律的內容意義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教材分析《課程標准》要求「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第一目「從共和國到帝國」敘述了古羅馬從貴族共和制到帝制的歷史的演變過程。簡要介紹了古羅馬政制史的發展過程。第二、三目,分別講述了《十二銅表法》和《查士丁尼法典》,前者是羅馬成文法的淵源與雛形,而後者是羅馬法的完備與集大成者。通過對這兩部法典的學習,從總體上把握羅馬法的內容、結構與體系。通過師生討論與探究,使學生理解古羅馬法對維系帝國統治有重要作用,並且領悟法律在人類社會中維系公正秩序、協調社會矛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法制觀念與人文主義價值觀。學生分析世界古代史,尤其是政制與法律史,對高中學生特別陌生。法律作為上層建築重要組成部分,其階級性、內容章程、條例結構,繁復龐雜,頭緒較多,僅靠一節課教師傳授很難圓滿完成教學目標。建議在學生課前預習基礎上,通過師生探究合作、互動討論的方式落實教學目標為合宜。在授課中,插入較多的羅馬史圖片,再現情景,烘托氛圍,能更好激發學生求知慾。也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在網上下載精美歷史圖片與文稿,協助老師製作課件。教學目標一、基本知識貴族制共和國(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保民官。屋大維建元首制 《十二銅表法》 《查士丁尼法典》二、能力與方法1、了解羅馬史由共和進入帝國的過程,熟悉屋大維、戴克里先、查士丁尼主要事跡,理解小國寡民的城邦制進入帝國的歷程是歷史的進步。2、了解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過程,識記主要內容,理解古羅馬發的發展變遷具有明顯的連續性與統一性。3、分析羅馬法對維系帝國統治的歷史作用,從中西法律制度特徵的比較更進一步領悟法律對民主政治的作用,以及羅馬法對近代歐美法制建設以及民主化進程的深遠影響。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羅馬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統較為完善的成文法典,是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對近代文明有重大的影響。通過以古鑒今,明確今天中國的《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訴訟法》等諸多法律守則都受到羅馬法的影響,從而深入了解羅馬的歷史沿革及重要現實意義。2、明確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培養學生自覺的法律意識,提高遵紀守法和運用法律武器保護國家利益,人民正當權益的自覺性及監督政府公職人員公正執法行政的膽識與能力。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古羅馬法及其作用難點: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培養正確對待和汲取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積極態度。教學方式採用師生講授、探究、合作討論的方式,以教師分析為主,輔以師生的交互討論。教學工具採用製作PowerPoint課件方式輔助教學教學過程(一)課前探究①引導學生觀看電影《角鬥士》、《斯巴達克思》、《埃及艷後》,讓學生形象感受到羅馬帝國強大恢宏的盛況,激發學生求知慾。②放映有關愷撒大帝的歷史畫片及其遇刺身亡的歷史疑案的設問,讓學生解釋愷撒遇刺,作為他本人以及元老院貴族都意味著什麼?③讓學生網上搜索《世界文化遺產》上有關羅馬遺址:古羅馬大競技場、萬神殿、高架引水橋、龐培古城等,並查出各遺址的歷史淵源。(二)導入新課(設計意圖)用大屏幕打出《羅馬元老院》圖片,並用《羅馬大競技場》圖片作課件背景,引發學生對羅馬歷史的興趣。(板書演示)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導入導言):人類邁進現代化,「法治」替代「人治」,成為國家政治的必然趨向。但是,兩千多年來中央集權專制的積重難返,使人們深感缺少「法治」的血脈正是中國政治傳統的最大症結之一。思想家們注意到西方自由民主憲政制度的進步,隨著思考的推進,我們把目光轉向憲政的古代起源——羅馬法(ROMAN LAW)。與希臘城邦小國寡民政治體制不同,羅馬人的金戈鐵馬列征服了地中海,建立了雄霸歐、亞、非三洲大帝國。一方面,它從不像希臘人那般吝嗇,而把公民權擴充到帝國境域所有自由人,體現出羅馬人明智的寬仁與道義;另一方面,它又以靈活務實的態度摸索出一套治理國家的成熟經驗,即制定出古代世界最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求得社會紛爭的和諧與安寧……既然世界上許多古老民族都有其禮儀與法律條文,為什麼惟獨羅馬法成了現代法治的最重要的淵源呢?(三)師生互動(板書演示)—從共和國到帝制1貴族共和制 2帝國君主專制(演示)羅馬元老院圖片、前186年羅馬元老院決議公文、元老院今天的廢墟圖片(設計意圖與歸納)為了揭示貴族專政共和國的本質,對元老院賦予的最高權力的介紹尤有必要。有權勢的貴族集體壟斷了元老院的官職,它在行使外交、司法、財經預算、立法等內政外交上擁有最高權力,是共和國的真正靈魂與權威。而公民大會並無最終裁決權,這是羅馬與雅典明顯不同之處。(引出設問)但羅馬共和國政治上採取「任期制」,政事共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民主管理模式。這是為什麼呢?(提問並演示)思考1:羅馬共和制採取了哪些措施防止個人專權、協調貴族與平民的利益?(活動建議)讓學生快速閱讀P41-P42內容,然後四個人一組討論,小組代表回答老師的上述提問。(歸納展示答案)執政官:最高行政官職兩名由選舉產生,任期一年。元老院:國家決策機構,由全體貴族共商政事,少數服從多數。公民大會:平民參加,選舉公職並通過元老院提案。保民官:平民爭奪民主權利而設官職6至10名,有權否決元老院決議。(點撥結論)結論:古羅馬共和國具備民主建制: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權分立,相互制衡,被視為現代議會制度的古典淵源。(提問)思考2:羅馬共和制是如何轉變為元首制的?元首制具有什麼特點?(活動建議)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P42內容,並回答老師設問。四個人一組派代表回答,有老師講評歸納。(演示)蘇拉、愷撒、屋大維畫像。(歸納展示答案)蘇拉的個人獨裁→愷撒的個人獨裁→屋大維的個人獨裁和元首政治的建立。元首制是從共和政體向君主政體過渡的中間環節,其實質在於共和政體形式下的君主專制。元首政治時期,元老院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形同虛設,實際權力由元首操縱。大約從公元 3世紀後期開始,元老院逐漸退出政治舞台,元首政治隨之過渡為君主政治。(演示板書)(演示板書)二、從十二銅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1、羅馬法的雛形——十二銅表法2、羅馬法的完備——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提問)思考3:《十二銅表法》頒布的原因?內容?成果?(活動建議)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本P43有關內容,四個人一組派代表回答,老師講評歸納。(演示)十二銅表法圖片(歸納展示答案)原因:平民與貴族的長期斗爭和強烈要求。內容:保護債務奴隸制和家長制,維護貴族利益;成果:成文法按律量刑,貴族不能按習慣法欺詐平民。(點撥結論)結論:這是第一部由貴族、平民兩個階層共同接受的成文法典,把貴族壓迫的隱蔽特權變成了法律約束,體現了貴族的德性與妥協,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平民。這是第一部自然法,體現出法律的均衡、約束與道義。(提問探究)探究一:十二銅表法的出現說明了什麼問題?你受到什麼啟示?(師生合作答案) (師生合作答案)提示:十二銅表法的出現是共和國內部平民與貴族斗爭勝利的結果,是民主法治建設的結果,其實質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羅馬共和國。(點撥啟示)啟示:1、平民斗爭的堅決;2、貴族妥協的明智與開明;3、平民政治的成熟;4、法律建設的超越性的清醒克制和寬宏大量;(這四個要素缺一不可,從而保證了羅馬人最終成為世界性大帝國的原因)。(演示板書)2、羅馬法的完備——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提問)思考4《查士丁尼法典》由哪四部法典組成?為什麼說集羅馬法之大成?如何評價它的歷史地位?(演示)查士丁尼及廷臣圖(師生合作答案)①組成:《法典》、《法學總論》、《學說匯纂》和《新敕》②內容:歷代羅馬皇帝頒布的敕令(公法)、人物、繼承、契約、民事訴訟法規(私法)③成果與評價:羅馬法是帝國境內自由人的「國際法」,它注重調解貿易、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國家公法與民間私法具備,尤其是私法是羅馬法的核心內容,適用於帝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民法大全以廣泛的適用性與靈活的實效性,最大限度地理順了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有助於鞏固帝國政權並促進社會穩定及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發展。羅馬法與今天的時光隧道:恩格斯說:「羅馬法是第一個世界性的法律」,是「充分預料到現代私有制的法律」。
Ⅳ 義大利哪一年搬出離婚法
2007年1月10日,著名影星索菲婭·羅蘭的丈夫,義大利著名製片人卡洛·龐蒂與世長辭,享年94歲。說到卡洛·龐蒂,人們除了知道他是費里尼的《大路》、安東尼奧尼的《放大》、里恩的《日瓦戈醫生》的製作人外,更熱衷於談論的是他和索菲婭·羅蘭驚世駭俗的「違法」婚姻。
索菲婭·羅蘭和卡洛·龐蒂相愛時,他已經是有婦之夫,且年長羅蘭22歲。這段熾熱的愛情讓他們堅持通過律師在墨西哥辦理了結婚手續,但由於當時義大利法律是不允許離婚,所以他被羅馬教廷指控為重婚罪,命令他們必須分開且婚姻為無效。隨著龐蒂60年代成為法國公民後,他於66年和羅蘭再次結婚,終於成為了合法夫妻。
這里實際上就是涉及到了西歐一些宗教勢力影響嚴重的國家的法律規定了,義大利和西班牙、愛爾蘭公民在1974年以前是不允許離婚的。在義大利,人們信奉天主教,認為離婚是違背道德的。但在1974年5月的公投中,三分之二的公民投票贊成離婚,離婚在義大利才被定為合法。索菲婭·羅蘭和卡洛·龐蒂實際上就是這項規定的受害者。
而身受此項規定之害的或許還包括馬斯楚安尼吧!
義大利導演皮埃特羅·傑米根據小說《榮譽之罪》改編的電影就好好地嘲弄了這項非人性化的規定,在很大程度上諷刺了這項不合情理的婚姻法律條款。影片講述的是西西里的沒落貴族費費厭惡自己的肥胖妻子羅沙莉亞,並愛上了年輕、貌美的表妹安琪拉,而安琪拉也同樣鍾情於這個留著一撮整齊的八字鬍的傢伙。費費的痛苦在於,當時的義大利是不允許離婚的開心家族。為了針對這個不合理的條文,費費處心積慮地想出了一條妙計,製造妻子羅沙莉亞紅杏出牆的情況,並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死了這個「盪婦」,而根據當時的法律,費費得到一個理想的懲罰,僅被判刑一年半。出來後他很自然和安琪拉合法結婚。但本以為會得到婚姻的幸福,孰料面臨他的將會是和羅沙莉亞相同的命運。
這部黑色喜劇辛辣地諷刺了義大利的天主教對人們婚姻的禁錮天梯,在很多問題上,教會觀點與世俗觀點存在著很大的沖突,由於宗教影響力大,人們不得不接受許多不合清理的法律條文,教會將戒律強加給普通人,從而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甚至逼迫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去殺人;但從另一個方面講,同樣也嘲諷了婚姻的忠貞性,安琪拉——一個純情少女在婚前對費費痴迷地愛,並為此遭受到父親的體罰;但在婚後不久,就同樣地厭倦了年老色衰的費費,轉而迷上了「小白臉」。
這部片子帶有很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是一部批判義大利社會道德理念之作;影片具有很強的幽默感,但絕非是一出簡單的鬧劇,看到影片結尾,讓人感到現實的荒謬感。
馬斯楚安尼一直是我所喜歡的男演員,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片中飾演的費費角色,把一個生性風流,詭計多端的男人形象表現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一直都說馬斯楚安尼是費里尼在銀幕上的化身,看過這個片子,我估計他一定是那個時代里風流男人的化身吧。
其實,離婚,和結婚一樣啊,這並不是一個過分的要求。
Ⅵ 羅馬法婚姻制度對現代婚姻法的影響
在古羅馬,有無嫁資是區分正式婚姻與姘合的重要標志,嫁資制度由此而成為了回羅馬婚姻財產答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克服嫁資制度可能引致的不公平,平衡婚姻當事人之間和遺產繼承人之間的利益,羅馬法又創建了婚姻贈與和嫁資合算制度。這一套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充分體現了公平和正義的羅馬法理念,並對現代婚姻財產立法產生著深遠影響。
Ⅶ (婚姻法習題)按照羅馬法親等的計演算法,姑表兄弟姐妹間是
D
親等,即親屬的等級,是計算親屬關系親疏遠近的單位。
⑴ 直系血親,從專己身分別向上或向下屬,以一屬世為一親等。如父母子女為一親等,祖父母與孫子女為二親等。
⑵ 旁系血親,首先從己身向上數至雙方共同的直系長輩血親,然後再從共同的直系長輩血親向下數至與己身計算親等的對方,世代相加數即為親等數。因此,旁系血親無一親等,只能從二親等起算。如兄弟姐妹為二親等,叔伯甥侄等為三親等。
姑表兄弟姐妹----> 姑姑----> 祖父母<----父親<-----己
Ⅷ 四代旁系血親用羅馬法如何計算的
1.直系血親親等計演算法從己身上數或下數,以間隔的世代數定其親等數。即從自己往上數,每經一代為一親等.從自己往下數.每經一代也是一親等。也就是說.從自己往上或往下數.不算己身,以一世代為一親等,世代數之和為直系血親的親等數。例如.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一親等;祖(外)父母與孫(外)子女之間是二親等。親等數越少.表示親屬關系越近;親等數越多,表示親屬關系越遠。一親等關系最近.二親等次之.三親等更次之.依次類推。 2.旁系血親親等計演算法羅馬法旁系血親親等計演算法.是先要找出同源直系血親.即從己身上數至雙方共同的直系血親(同源人).每經一代為一親等;再從所指的親屬往上數至同源人.也是每經一代為一親等,再將兩邊所有親等數相加所得之和.即為己身與所指親屬的親等數。如:計算自己與堂兄弟姐妹的親等,先找到自己與兄弟姐妹的血緣同源人即祖父母,分別從自己和堂兄弟姐妹這兩邊往上數至祖父母.兩邊分別為二2".再將兩邊的親等數相加(即2+2=4 ).那麼,自己與堂兄弟姐妹之間為四親等旁系血親古羅馬法計算直系血親,是從己身上數或下數,以一代(世)為1親等。如父母和子女間為1親等,祖父母和孫子女、外祖父母和外孫子女為2親等。旁系血親,是從己身上數到同源的直系血親,再由同源的直系血親下數到所要計算親等的親屬,合計其代(世)數以定親等。如兄弟姊妹為2親等,叔侄、舅甥為3親等。姻親方面,血親的配偶從其血親的親等。如子為直系血親1親等,則媳為直系姻親1親等。配偶的血親,則從其配偶的親等。如岳父母為妻的直系血親1親等,也即丈夫的直系姻親1親等。配偶血親的配偶,也是從其配偶的親等。如妯娌即以丈夫的兄弟與丈夫的親等計算,為旁系姻親2親等。
Ⅸ 羅馬婚姻家庭法有哪些主要內容
羅馬法的婚姻家庭法比較有意思。因為羅馬法規定實行一夫一妻的家長制。家長(稱家父)由輩分最高的男性擔任,在家庭中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對家庭財產和所屬成員有管轄權和支配權。共和國後期,家庭制家庭關系才逐漸發生變化,家父作為家庭中的主宰,權利日益受到限制,家庭成員的地位不斷得到提高。帝國時期,法律明確規定,家父在家庭中不僅享有權利,而且負有扶養直系尊親屬和卑親屬、婚嫁子女以及立遺囑時給法定繼承人保留特留份等義務。
羅馬婚姻制度經歷了由「有夫權婚姻」向「無夫權婚姻」的演變過程。早期實行的是「有夫權婚姻」,也稱「要式婚姻」。其基本特徵是:丈夫享有特權,妻無任何權利。婚姻以家庭利益為基礎,被視為男女的終身結合,目的在於生男育女,繼血統,承祭祀。結婚方式有共食婚、買賣婚和時效婚。結婚以後,妻便脫離父家而加入夫的家族,受夫權支配,其地位「似夫之女」,身份、姓氏均依其夫。妻不忠時,夫有權將其殺死。妻的財產不論婚前或婚後所得,一律歸夫所有。未經夫的允許,妻不得獨立為法律行為。
共和國後半期,產生了「無夫權婚姻」,到帝國時期則廣泛流行。無夫權婚姻不再以家庭利益為基礎,而以男女雙方本人利益為依據。生子、繼嗣降為次要地位。這種婚姻不需要履行法定儀式,只要男女雙方同意,達到適婚年齡,即可成立。夫對妻無所謂「夫權」,妻沒有絕對服從丈夫的義務,夫妻財產各自獨立,妻的財產不論婚前婚後所得一律屬自己所有。
Ⅹ 羅馬法的規定
羅馬法可謂近現代各國民法學的源頭,羅馬法早在城邦時期就確立了許多非常重要的法律思想和現代各國民法所援用的法律制度,並且羅馬法很早就有了國際私法的概念,所謂國際私法,就是在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中,如何適用法律的法律。當然了,說起來有點饒口。
主要包括:自由權、市民權和家庭權
我們先來看自由權。自由權是作為自有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而只有奴隸,不享有這種自由權。
羅馬法上的自由人(liberi),包括生來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兩種。
生來自由人(ingenus),是指出生就獲得自由權,而且未曾喪失過自由身份的人。基於兩種原因,可以成為生來自由人:一是出生,二是皇恩。
古羅馬系講血統主義的國家,所以,自由人的後代也是自由人,而不論其父母為生來自由或解放自由。而對於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則從其母,只要出生時其母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而到了後來,由於戰爭對於兵源的需求,以及受希臘哲學關於人生而自由思想的影響,改為規定只要其母在受孕期間一度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
而法律擬制主要系基於皇恩,所謂皇恩浩盪啊,按照羅馬法規定,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他可以將自由賜予奴隸,在古羅馬,由於只有自由人可以戴金戒指,因此,基於皇恩的自由權又稱為「金戒指權」。但在這種情況下取得自由權的奴隸,尚不能擺脫其原主人的恩主權。
解放自由人,是原來主人所解放的自由人,即法律擬制自由人。羅馬法上賦予主人的恩主權,是連皇權也無法剝奪的,因我羅馬法上認為,恩主權是私權,皇權不能幹涉。
古羅馬的市民權類似於今天的公民權或者國籍,包括公權和私權,選舉、被選舉權屬於公權,其實,和我們現代的政治權利、民主權利一樣。由於羅馬的官職都是榮譽性的,所以,被選舉權又被成為榮譽權(jus honorarium)。我們重點看私權部分。
私權,包括婚姻權、財產權、遺囑能力和訴訟權。說到訴訟權,我們可以結合一個恩主解放奴隸的例子來予以說明:
案例:恩主解放奴隸的時候,有一種訴訟的方式,就涉及到訴訟權問題,而按照法律規定,奴隸是不具有訴訟權的,也就是說,奴隸沒法去起訴了,那麼,如何通過起訴的法律規定來解放奴隸呢?這時候,恩主就請一個人作為奴隸的辯護人,一起到長官那裡去,由那個人裝做起訴恩主,問恩主是不是要解放這個奴隸,恩主予以認可…… 到後來,手續簡化了,恩主直接和奴隸過去,就讓長官的侍衛扮演這個辯護人角色來解放奴隸。如果用非起訴手段私自解放奴隸屬於略式解放,略式解放的後果早期不為市民法所承認,但後來,只要恩主找夠了證人,也可以通過略式解放合法滴解放奴隸。
羅馬法把羅馬境內的居民分為市民、拉丁人和外國人三類,所謂市民權都專屬羅馬市民享有。市民法是適用於羅馬市民之間的法律,對於羅馬市民與非羅馬市民、非羅馬市民之間,適用萬民法(國際私法的起源)。古羅馬市民身份可以基於出生和入籍獲得,而入籍又分為獎賞與恩賜。
獎賞,凡外國人告發羅馬官吏的貪污賄賂而使之定罪的,可獎賞告發者以羅馬市民資格。公元前111年,又規定把這種獎賞擴大到拉丁人。此時的拉丁人實際上指古羅馬社會中介於市民與外國人之間的自由人,因享有權利的多少,分為三等:古拉丁人、殖民地拉丁人、優尼亞拉丁人。外國人,指羅馬市民以及拉丁人以外的友邦人民。在羅馬法中,與羅馬處於交戰和不友好狀態的國家的人民,被稱之為敵國人。
恩賜,軍伍大會或皇帝可以個別地或集體地授予居民以市民權。
家族權,指家族團體成員在家族關系中所處的地位和所享有的權利。由於羅馬家族成員有的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有的不享有,因此,根據他們權利之不同,可以分為自權人和他權人。他權人,指處於其他市民的權力支配之下的市民。這種權利,在羅馬法上分為家長權、夫權和買主權。
家長,實際上指家父,在古羅馬,能夠成為家父的,只有長子(頭生子)以及長子的長子(也許我的理解有誤)。家父對於家庭成員具有支配權,他可以將家庭成員賣為奴隸,也可以讓他成為自由人等等。包括其子之妻,都處於其支配下,也包括其子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財產。如果無子繼承,則可以收養和認領,然後取得家父權。
夫權,和中國封建時期的綱常之說有點相似了。基本就是說,丈夫可以支配妻子。另外,古羅馬的婚姻—華麗滴分為有夫權婚姻和無夫權婚姻,以及姘合。
買主權,我覺得和家長權以及自權他權構成一個非常有趣的體系。買主權在兩種情況下產生。第一,羅馬法上長期無僱傭契約,因此人們通過買賣方式出賣勞動力,家屬被家長出賣後,就要處於買主的支配之下。第二,在羅馬法上,家屬無獨立人格,如果家屬侵害了他人權益,家長為避免賠償損失,往往將致害的家屬給受害人任其處理,使之處於受害人的買主權之下。
從共和國末期開始,家長權和夫權逐漸收到限制,僱傭契約的出現使得僱傭勞動也不再用買賣方式……因而將家屬給受害人處理的情形也日益少見,在優帝一世(或曰查士丁尼一世)時徹底消除。而到優帝一世時,他權人的地位改進至近乎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了,也就是說幾乎享有完全的人格了。
與他權人相對應的概念就是自權人。也就是不受上述家長權、夫權、買主權支配的人就是自權人。
花絮:有網友提出從此看出中國古代人權比羅馬進步一點,但中國古代人權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如主人可以任意殺害僕人或者奴隸,種種限制基本相當於不存在。而中國的家法:休書、逐出家門,都與羅馬法中家長任意處置家庭成員類似,特別是沒什麼名分的家屬,連蘇東坡都把丫鬟送人且能傳為佳話。
人格變更是羅馬法上的一項特有制度,羅馬法規定,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必須享有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一個人因某種原因,使這三種權利喪失一部分或全部,或者喪失某一種而取得另外一種,這種情況就叫人格變更,分為人格大變更、中變更和小變更。
人格大變更,實際上指喪失自由權而淪為奴隸,一般原因有三種:因犯罪被剝奪自由;被家長或債權人出賣到國外為奴;降服外國人違反禁令的。而人格大變更,實際上是人格的消滅或者法律上的死亡。
人格中變更,指羅馬市民喪失市民權而成為拉丁人或外國人。由於羅馬的家族權以市民權為前提,因此,喪失市民權就當然喪失家族權。其與人格大變更的區別,在於變更後是否仍保有自由權。發生人格中變更的事由有三:受刑事宣告而被剝奪市民身份的;羅馬市民加入外國籍;拉丁人或外國人加入羅馬國籍而取得市民資格的。
人格小變更,指喪失原有的家族權而取得新的家族權,權利人原來享有的自由權和市民權不便,因而在法律上仍然享有完全的人格。發生小變更有三類:1、自權人變為他權人;2、他權人變為他權人;3、他權人變為自權人。
結合前面講的人格權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發生人格變更的時候,相應財產會發生變化,如自權人變為他權人時,其財產即歸其權利人所有;又或會導致身份上的變化,如婚姻有有夫權到無夫權,由家長變為家屬等等。
在羅馬法上,除了人格變更外,名譽減損也是用來變更權利能力范圍得一種制度。所謂名譽減損,就是在保全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得前提下,使一個人的權利能力受到某種限制。
古羅馬社會非常重視名譽,一個人名譽之好壞,影響他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資格。所謂名譽減損,就是在保全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得前提下,使一個人的權利能力受到某種限制。實際上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信用制度了。
名譽減損有三種:
第一種,不能作證(intestabilis):所謂不能作證,不是不能在法庭上作證,而是喪失做證人或者請他人為自己做證人的資格,因為在古羅馬,很多交易都需要證人的證明,比如古羅馬的交易,必須由一名司秤、若干證人,交易雙方在集市日,以天平、象徵貨物和對價的物體、並高聲呼叫交易內容才能成立。恩主解放奴隸的略式也是如此,需要5名證人。可以想見,不能作證是多麼嚴重的懲罰! 不能作證的原因有二:證人事後拒絕作證明的;用文字侮辱他人的。
第二種,喪廉恥(infarmia):.這種名譽減損比不能作證稍輕。原因有:由於法院判決;法律規定的事實。喪廉恥分為直接喪廉恥和間接喪廉恥。
直接喪廉恥,是由執政官或者監察官根據事實,在選舉或者戶口登記時作出決定,將其不列入選舉名單,或在戶口登記簿上作出記載,當事人對此不得申訴。直接喪廉恥具有實效性,羅馬執政官任期一年,監察官任期為五年,他們任期滿後,任期內所作喪廉恥決定要由新任長官重新決定是否有效。
而喪廉恥的法律效果是:喪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相應的服兵役的權利也被剝奪;訴訟權受到限制,不能為家庭外的人作訴訟代理人,也不能請他人作代理人;如妻子與人通姦,即使當場抓獲,也無權殺死姦夫或對之起訴(汗……);《優尼亞婚姻法》禁止元老院醫院及其子孫與喪廉恥的婦女結婚。
第三種:污名(turpitudo):有污名者,是指因其行為卑劣,受人蔑視,為社會輿論所不齒。
由於這種名譽減損即非由法律規定,也非由長官宣告之法律上喪廉恥,所以又稱事實上的喪廉恥。對有污名者的權利能力的限制,是不準他們擔任需要誠實信用的職務,如監護人、保佐人、證人等。而在婚姻方面,在婚姻由家長作主的時代,通常子女無權拒絕家長包辦的婚姻,但如果未婚夫是有污名的人,則他可以反對。
個人認為,羅馬法上的名譽減損,對於我們建設現代信用制度有非常重大的啟示意義。雖然其規定可能過於落後,但給予一些人以污名或者喪廉恥稱號,或能極大程度提高社會整體信用水平以及道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