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中世紀的西歐社會按照教會法的規定

中世紀的西歐社會按照教會法的規定

發布時間: 2021-03-08 10:45:50

1. 中世紀歐洲各國受教會法的影響配偶雙方享有平等的繼承權對嗎

中世紀歐洲各國受教會影響配偶雙方沒有享受平等的繼承權。

2. 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法對離婚持什麼主義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基督教迅速發展,教會擁有至高無上的地回位和權力,後形成教會法。答關於婚姻問題,教會法堅持一夫一妻制和婚姻不解除主義兩大原則。禁止離婚。而現實生活中,難以確保一切婚姻均幸福美滿,教會法創設出婚姻無效宣告、未完成婚、別居制度等,以救濟不幸的夫妻。
16世紀,教會內部已掀起宗教改革運動,新教義主張應以通姦、惡意遺棄等為離婚理由 。在教會外部 ,又有婚姻還俗運動,1792年,法國法律廣泛承認離婚。19世紀,英、德等都確立了有責主義的近代離婚制度。

3. 中世紀教會中的等級制度

以下比較詳細,特別是要注意的是,教會的等級制度不是一下子就有的,而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增加、完善的,我覺得這樣比單獨給出一個等級劃分要全面。
公元313年,羅馬奴隸制帝國皇帝君士坦丁,頒布了「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為合法宗教,並成為羅馬國教。從此,基督教開始占據西方文化的主導,成為跨民族的大宗教,深深影響了西方文化的二元裂變。這種權力與中世紀西歐特殊的政治狀況密切相關。本文主要闡發了中世紀西歐教會權力體系的形成的歷史軌跡。
1、中世紀以前:教會的組織基礎。
基督教會起初僅僅是一些信仰耶穌為彌賽亞的人的自由聚會,教會雖然是自發和自由的,但在內部形成了較強的組織和紀律。「米蘭敕令」使基督教獲得合法地位,隨著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化,使教會模仿羅馬帝國,建立起集權式的教會組織。教會開始與帝國合流,教會由民間組織變成官方組織,不再是純粹的宗教組織,還掌握了附加的權力和法律手段。教會以其精神權力支持政府,政府以世俗權力支持教會。但在羅馬帝國控制下,教會遠未達到與帝國政府平衡的地位。教會事實上只是帝國負責宗教事務的一個部門,皇帝對教會事務享有最高權威。
在羅馬帝國時代,基督教會模仿帝國的集權體制已經形成了系統的組織和教階制度。位於西方的羅馬教會和羅馬大主教已經取得了優於東方其他大主教的地位。而西方教會只有一位大主教,這使羅馬教會成為西方教會當然的領袖。歷任羅馬大主教都堅持不懈地提出教會獨立和教權至上的要求,不過,在當時還不能實現。隨著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事情有了新的轉機。
1、西歐中世紀初期:羅馬教會的政治和文化優勢。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處於日耳曼蠻族的軍事政治影響下,在羅馬行政機構撤退或失控的地區,教會代表著羅馬帝國和基督教的光榮傳統,屹立於日耳曼人入侵造成的廢墟上,似乎是蠻族無法摧毀的永恆之城。西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混亂時代,這一時期世俗權力的失效使主教成為城市或地方上天然的領袖,不僅是精神領袖,也是政治領袖。他們是地方的統治者、裁判者和保護人,接管了大量世俗權力無力負責的世俗事務。教會成為社會弱勢人群(孤兒、寡婦等)的保護者,並承擔起舉辦社會慈善事業、興建和主持醫院、學校的責任。羅馬教會將羅馬帝國的遺民聚集在自己周圍,這大大提高了他的威信。
羅馬帝國遺民緊緊團結在以羅馬教廷為代表的西方教會周圍,使統治西歐南部羅馬帝國腹地的諸日耳曼王國很快趨於衰落,乃至滅亡了,只有在比較偏遠落後的高盧東北部建立的法蘭克王國日益強大起來,最終成為西歐的主宰。法蘭克人認識到,其統治和擴張需要得到羅馬教廷的支持,由此開始了西方君主與羅馬教會的結盟。西方各國是不開化的、半野蠻的,代表著古老文明傳統的教會和教士在野蠻國家面前,有一種智識和文化的優勢,羅馬教會是他們精神上的導師。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雖然在理論上,羅馬教會仍臣服於遠在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皇帝。但是,距離遙遠,加上羅馬大主教與皇帝在教義問題上的沖突,拉開了兩者的距離。此後,東羅馬永遠失去了對義大利的控制,羅馬教會實際上擺脫了政治統治者。
2、5-10世紀:西方君主與羅馬教會的結盟。
自日耳曼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之後,羅馬教廷就開始積極向日耳曼人滲透。496年,法蘭克人在日耳曼民族中最早接受了羅馬公教。法蘭克人是日耳曼民族中最有力量的一支,他們通過擴張兼並,到6世紀中葉,使高盧全境名義上都皈依了羅馬公教。後來,查理大帝又於772-803年發動一系列戰爭,迫使薩克森人加入公教會,從而把基督教擴展到了易北河,教皇在西方確立了最高地位。公元800年,教皇利奧三世在聖彼得教堂為查理曼加冕,查理曼被尊稱為「奧古斯都」和「羅馬人的皇帝」,這表明羅馬教會在政治上從東羅馬帝國的體系中解放出來,並與西方君主結成了聯盟。962年,教皇為德皇奧托一世的加冕儀式也說明了這一點,此後西歐形成了只有通過教皇或主教塗油加冕才能獲得政治合法性的傳統。
在查里武力傳教的同時,教皇也積極游說傳教。西方擴張教皇權力最有力的人物是教皇大格里高利。這位教皇極有才幹。由於他領導了抗擊倫巴底人入侵和保衛羅馬的斗爭,使他成為義大利當時最有權勢的人。他把主教團派到高盧和英格蘭,與法蘭克宮廷建立了聯系,使英格蘭皈依了羅馬教會。他還使倫巴底和西班牙放棄了阿里烏斯主義教派而改奉羅馬公教。在他之前,教皇的地位雖然受到尊重,但在其主管區外,並沒有實際的管轄權。他使西方各日耳曼王國歸順公教會的同時,也把教皇的權力擴張到西歐的大部分地區。他的權威得到了西方全體教士的公認,從而使西方教會在教皇的旗幟下實現了統一。
在中世紀西歐封建化的過程中,主教從各國世俗王權主那裡得到分封的土地而成為教會貴族,世俗王權對教會進行扶植。614年墨洛溫王朝,頒布敕令,承認世俗和教會大貴族獲得土地上的行政和司法權。德皇奧托一世加冕為王後,把大片土地及在這片土地上的行政、司法權賜予教會,稱之為「奧托特權」;並任命其親屬分別擔任科隆、美因茲和特里爾的大主教,以加強對教會的籠絡與控制。他繼續向東擴張,968年,他將位於易北河邊的馬哥德堡改為一個大主教區,賦予大主教控制德國整個東北地區的權力;接著又建立奧爾登堡、哈費爾貝格、勃蘭登堡、梅澤堡、蔡茨、邁森、布拉格等七個新的主教區。教會也被納入封建主義的授封和效忠的網路中,教會與世俗統治者合流,成為相互依存的封建勢力的代表。
因此,在封建制度下,很多主教也是封建主。他們行使兩種權力,即由主教身份而來的宗教權力和由領主身份而來的世俗權力。但在現實中很難分清,教皇和主教的影響中哪些是封建宗主的影響,哪些是作為精神權威的影響,兩者是混在一起的。
3、8世紀中葉後:教皇國的建立使教權獲得了一個穩定的政治中心和根據地。
8世紀中葉,法蘭克執掌實權的宮相丕平欲廢除墨洛溫朝國王而自立為王,為此,他需要教皇在道義上的支持,而羅馬人正受到倫巴底人侵犯的威脅,教皇已不能指望東羅馬帝國皇帝的保護了,於是他便吁請法蘭克人的拯救。這樣,雙方便因互相需要而走到了一起。教皇承認了丕平對王位的要求,由教會人士為他舉行敷油聖禮(751年)。接著,教皇史蒂芬二世,又親自前往會見丕平,並於754年,為丕平進行了加冕塗油儀式。丕平則出兵義大利,打敗倫巴底人,並將奪得的拉文納等一塊土地贈給教皇,756年,獨立的教皇國由此產生。
教皇國的誕生奠定了教皇的權力基礎,對於西方歷史發展來說,天主教從此有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西方基督教世界有了一個穩定的根據地和權力中心。事實證明,教皇權力中心在空間上與各國政府的距離,對維護其獨立性是非常必要的。在11世紀的敘任權之爭前,各國主教都受本國王公的控制,被納入封建主義的網路之中,但教皇卻在空間上有了一個有形的較為獨立的政治中心。
東西方教會的分歧由來已久,裂痕不斷擴大,發展到9世紀,竟互相開除教籍。1054年,東西教會徹底分裂,而西方只有一個高級主教,即羅馬主教,這也有助於它形成以教皇為中心的統一。
4、9世紀後,君權衰微與教會自治權力的獲得
歷史發展表明,當西方產生有力的統一的帝國的時候,比如查里曼帝國和奧托帝國,必然要對羅馬教會進行政治控制。然而,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特別是從9世紀後,各國封建主割據一方,君權衰微,這是教會實現獨立要求的難得機遇。
卡諾莎事件是教皇威權顯著上升和世俗王權趨於衰微的重要標志之一。教皇格利哥里七世(1073-1085年),教皇在加強對天主教會的集權統治的過程中,終於和當時西歐尚較強大的世俗王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發生尖銳沖突。格利哥里七世公開宣稱:「教皇有權廢黜皇帝」,「教皇有權解除人民對邪惡統治者的效忠誓約」,於1075年正式發布通諭,禁止世俗君王和領主任命神職人員。1076年,剛剛鎮壓薩克森農民起義和貴族叛亂的亨利四世召集帝國境內忠於皇帝的主教進行宗教會議,宣布廢黜格利哥里七世,以為就此可以了事。但格利哥里卻針鋒相對,在拉特蘭召開宗教會議,宣布破門律,開除亨利四世教籍,廢黜其帝位、解除臣民對其效忠誓約。接著,德國境內的一些封建領主以教皇諭令為借口,立即否認亨利四世的皇帝權力,醞釀再起叛亂。在國內領主的轄制下,亨利四世只得向格利哥里七世屈服,1077年1月去義大利北部卡諾莎城堡,身著罪衣,在城門口佇立三天,請求駐在城堡的教皇饒恕。這樣,他始獲赦免。因此,卡諾莎事件是教皇威權顯著上升和世俗王權趨於衰微的重要標志之一。羅馬教皇以教階制為基礎將西歐天主教會組成了一個嚴密的國際體系,使自己對王權處於優勢。
1075年-1122年,發生的「教皇革命」(敘任權之爭),是政教二元化體系正式形成的標志。直到敘任權沖突以前,在主教任命上的基本原則是:教區的教士由人民選舉;大主教同意;君主認可。其中一個因素都不能忽略,但這幾個因素遠不平衡的。主教一身兼任精神和世俗的兩種角色,而且主教的世俗角色對帝國越來越重要,主教和修道院長不僅是教會的支柱,同時也是帝國的支柱。從帝國的需要出發,皇帝認為需要控制這些職位的選任,形成對王室的忠誠,特別願意由在皇室教堂服務的教士充任這些職務。
而教皇希望各國的主教脫離王權的羈絆,獻身教會的利益,以避免日益世俗化而導致的教會的墮落和組織的渙散。此前,各地教會、主教受世俗帝王的制約,領主的管轄。通過敘任權之爭,教皇對各國教會的最高管轄權得以確立,西方基督教士拱衛在教皇周圍。1059年,在羅馬召集的一次宗教會議上,宣布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從而排除了皇帝和羅馬貴族對教皇職位的控制。根據1122年的《沃爾姆斯宗教協定》,皇帝保證德國主教和修道院長按教會規定自由選舉產生,他只蒞臨選舉,並在有爭議的場合介入。皇帝還放棄了向他們授予象徵宗教權力的權戒和牧杖的權力,而教皇則承認皇帝的世俗敘任權,即以王笏輕觸受聖職者,表示授予他們領地上的世俗權力,包括封建財產權、裁判權和世俗管理權等。
教會最為一個社團性共同體,是否具有選舉和任命各級領導人的自主性,是衡量教會與國家分化程度的關鍵標准。通過長期的發展,特別是教皇革命的作用,教會形成了一個高度組織化、高度集權的權力體系。在教皇的領導下,僧侶在歐洲第一次成為跨地方、跨部落、跨封地和跨國家的階級,它實現了政治和法律的統一。
在中世紀,教會成為最龐大最富有的王國。他要管理大量財產,向全體居民徵收什一稅,這使它掌握了巨大的經濟權力。由於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使教會實現了經濟上的自主性。在政治上,教士們一方面憑借其智力優勢以個人身份廣泛參政,在各王室和貴族宮廷充任官吏和顧問,另一方面,由於他們是社會上最有勢力、組織化程度最高的利益集團,使他們能夠以整體的身份介入世俗政治。中世紀後期各國建立的等級議會中,教士為第一等級而成為議會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分。在中世紀,沒有教士和教會的配合和介入,任何人管理不了國家。
由此,中世紀西歐基督教(天主教)社會呈現出獨特的教權與王權相互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平衡的二元化政治結構模式。這種模式的特徵在於,在一個統一的社會共同體內,出現了教會與世俗政府的二元分化,從一個角度看,它是國家,由皇帝或國王統治著教俗兩類人群,即主教和一般教士,貴族和一般臣民,但世俗權力對教士的統治是有限的;另一個角度看,它又是教會,由羅馬教皇領導著教俗兩界基督徒,即由各國主教和其他教士等組成的神職人員,以及其餘平信徒,包括皇帝(國王)、貴族和平民等。教士團體嚴格按照教階制原則嚴密地組織起來,取得相對獨立的地位。精神權利和世俗權利、教權和王權實現了分化,兩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交叉,又各自獨立,相互競爭、平衡與制約的關系。
西歐中世紀,教會不僅確立了普遍承認的,即規定、解釋和宣講教義的權力以及主持信徒宗教生活的聖職權等純宗教事務的基本權力,成為「照耀西歐各民族的燈塔」,教會內部還形成了獨立的教會法、教會法庭、教士和教皇的自由選舉制度等自治權力,成為世俗國家的國中之國,國外之國和國上之國;教會還借宗教之名將權力的領地不斷向世俗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擴張滲透,形成了龐大的教會權力體系網路,與各國封建主構成西歐封建社會的共同主宰。

4. 西歐中世紀教會法對當時及後世產生影響的原因

中世紀西歐的統一是文化上和宗教上的統一,在人們觀念中的統一。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它形成了多元的政治秩序。與古希臘城邦時代相比,它的多元主義更加復雜多樣,或者說,更加雜亂。

5. 教會法對西方法律的影響

樓主,額也是法律史的愛好者,特地查了下資料,給出以下的答案,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1)教會法對憲法的影響:
教會法對近代憲法的影響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教會法所承認和確立的權力結構。中世紀的西歐,教權和王權相互重疊沖突而構成的政教二元對立的政權結構,是近代憲法制度最重要的歷史來源。其二是教會法學家主張的權力合法性的法律觀念。近世憲法中的政府權力的有限性原則可以從這里找到部分淵源。
(2)教會法對刑法的影響:
在犯罪問題上,教會法較情調犯罪主觀方面的條件,重視對善惡的區分。因此教會法規定,兒童、精神病患者以及由於意外事件而出現的不法行為是不可以加以懲罰的,為後世刑法理論所借鑒。
在刑罰的問題上,教會法強調刑罰是對被犯罪所破壞的上帝秩序的一種恢復,在施加刑罰時必須考慮對犯罪者靈魂的凈化和道德的矯正,反對「刑罰報復主義」;主張囚禁刑優於死刑,是後世教育刑的雛形。
(3)教會法對訴訟法的影響:
教會法對世俗刑事訴訟產生重大影響的是糾問式訴訟程序,強調法院在調查證據、審判、執行刑罰方面的職權與主動性,對後世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制度產生重要影響。
在審判過程中確立了「良心原則」,堅持法律存在於法官心中,從而賦予法官更多的自由裁量權。
(4)教會法對婚姻家庭法的影響:
對今世法律影響最大的就是婚姻家庭制度。如一夫一妻制、婚姻自由、反對重婚和童婚、反對近親結婚、注重保護寡婦利益,對當代西方立法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5)教會法對國際法的影響:
中世紀的西歐,羅馬教廷是天主教各國的最高仲裁者,國際法的發展便開始於「基督徒間的法律」。教會以基督教義和道德標准制訂了國際關系的准則,主張各民族間關系應是和平關系,國與國之間應友好和平相處,所有爭端都應通過協商而加以解決,這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包括對戰爭目的的看法——戰爭的目的不是掠奪,而是對和平的重視,是對惡行的懲罰和被掠奪財物的復得。

純手寫,鄙視復制、粘貼!

6. 古西歐時期`教會的性質是什麼

教會法產生於基督教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 世紀占羅馬奴隸制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當時, 此起彼伏、前仆後繼延續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奴隸大起義已被殘酷鎮壓下去, 在奴隸的血泊里建立起來的羅馬帝國的統治、壓迫和剝削非常殘酷.由於奴隸起義的失敗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有什麼希望之光, 絕望之餘, 人們把希望寄託於來世, 相信『救世主』將會出現, 把他們從奴役、貧困和痛苦中拯救出來.於是, 有關耶穌基督的神話就被創造出來並流傳開來.

在基督教的神話傳說中, 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他在巴勒斯坦傳教, 創造了很多奇跡, 由於他的教義觸犯了統治者, 所以羅馬政府將他逮捕, 釘死在十字架上.但在三天後他又復活了, 並且升了天.

盡管現在的學者考證實際中並無耶穌其人, 耶穌是根據一些東方神話而編造出來的, 但早期基督教義中人類平等, 仇恨富人和仇恨壓迫的精神在平民中, 特別是窮人中受到普遍歡迎.尤其是信仰基督可以拯救靈魂的說法, 更是深入人心.於是基督教迅速傳播開來, 並從亞洲西部的巴勒斯坦地區傳入歐洲.

早期的基督教徒組織小規模的社團, 過著公有財產的生活, 禁止社團中財產的不平等.至公元2 世紀末期, 各地社團聯合起來, 組成了教會.到了3 世紀, 由於基督教的勢力已十分龐大, 富人也陸續入教, 並控制了教會的領導權, 使基督教的性質有所改變.

羅馬帝國起初對基督教進行鎮壓和迫害, 但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越來越廣, 教徒人數越來越多, 鎮壓已無濟於事, 只能引起更大的反抗.而且基督教教義主要強調來世的幸福, 對反抗現實中的痛苦並不強調, 於是統治者轉而利用基督教.

公元313 年, 羅馬皇帝正式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承認基督教徒的信仰自由.公元380 年, 羅馬皇帝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這時, 隨著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大部分, 基督教會也逐漸形成東西兩個中心, 並於1054 年正式分裂為兩個派別, 即以羅馬教皇為首的羅馬公教會(又稱天主教會) 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希臘正教會 (又稱東正教會) .隨著基督教傳播的日益廣泛和統治階級的承認乃至推崇, 基督教的影響越來越大.到了中世紀, 它在歐洲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思想文化上, 教會占統治地位;在政治上, 它與歐洲的世俗統治者——國王、皇帝、貴族們分庭抗禮;在經濟上, 教會佔有大量的土地和財產.由於中世紀的歐洲人基本上都是基督教徒, 因此, 中世紀的歐洲, 教會的權力可以說是無限的.

隨著基督教的形成和演變, 教會法出現了.最初, 教會法只是針對神職人員的, 但後來隨著教會地位的不斷提高, 教會的司法權力也不斷擴大.特別是在中世紀教權與王權互相爭斗中, 教權取得了勝利, 教會法已成為獨立的司法體系.

由於教會主張按審判對象來劃分司法的權力, 認為只有教會才能審判教徒, 而中世紀的歐洲人絕大多數都是教徒, 因此, 教會的審判實際上是不受限制的.

教會法是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的:

首先, 是《聖經》.《聖經》包括《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舊約》是來自猶太教的經典, 內容包括基督教的前身——猶太教的語錄、戒條、法典和教義等, 共920 章, 後為基督教繼承.《新約》是基督教本身的經典, 共260 章.現在看到的《聖經》 (《新舊約全書》) 是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時期編纂的.

基督教的『十誡』來源於《舊約》的『十誡』, 它規定:

除耶和華上帝外, 不準信仰其他任何神;不可造、拜偶象;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字;當守安息日為聖日;尊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偽證;不可貪戀他人財物.

《聖經》在教會法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會法的另一組成部分是教皇的教令和宗教會議決議.另外, 羅馬法和地方習慣法的某些部分也被教會法吸收.教會法的基本內容大體可分為宗教性的規范和世俗性的規范.宗教性規范首先規定了教階制度.教會認為『世界就是以上帝為主宰的等級結構』, 因此教會內部也規定了等級森嚴的教階.

教會法規定, 羅馬教皇是教會的最高統治者.教皇有召集宗教會議, 批准會議決議, 調動或任免主教等權力, 並規定教皇不受任何審判.教皇下面是大主教、主教、神甫等, 統稱大教職.再下面是修士、修女等小教職.大小教職各按等級享有不同的權利和待遇.

其次, 教會法的宗教性規范還規定了神職人員的權利及義務.神職人員除了享有教會恩俸的權利外, 還享有不得侮辱教士, 神職人員只受教會法及法院的審判, 免除兵役等項權利.同時, 教會法還規定高級神職人員皆應承擔不結婚的義務.

教會法在世俗性規范中有些條款是很有意思的.例如, 關於債務, 教會法規定禁止利用金錢借貸收取利息, 更不準經營商業獲取暴利.教會法中這種嚴禁牟利的原則, 倒是體現了早期基督教的精神.

教會法對後世法律影響最大的還是有關婚姻、家庭等民事方面的規定.教會認為, 結婚是上帝的恩賜與安排, 『結婚屬於宣誓聖禮之一』.因此, 教會法規定, 結婚必須通過一定的宗教儀式, 舉行結婚宣誓, 接受教會的祝福和進行結婚登記.只有這樣, 才能成為教會承認的有效婚姻.特別是16 世紀後, 結婚的宗教儀式已成為結婚必不可少的條件.直到今天在西方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結婚, 但到教堂里按一定宗教儀式結婚的青年人仍佔多數.

教會法中還有若干禁止結婚和解除婚姻的規定.教會法禁止近親屬結婚, 對於近親屬結婚, 教會不承認其婚姻的合法性, 並拒絕為其主婚.教會法還規定關於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重婚、無性行為能力等人的婚姻, 教會有權解除其婚姻關系.教會法嚴禁離婚, 認為離婚是『對上帝不忠』.教會法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

教會法的上述有關婚姻家庭的規定, 對西歐各國近現代的民法影響很大.

中世紀教會法還有一個臭名昭著的產物——宗教裁判所.宗教裁判所又稱異端裁判所, 是專門從事偵察和審判有關宗教案件的機構.這種法庭為了鎮壓違背基督精神的『異端邪說』, 殘酷地鎮壓當時進步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如13 世紀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培根, 就曾被教會逮捕入獄, 關押長達14 年之久.出獄不久, 培根就去世了.又如中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哥白尼, 很早就發現了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轉的, 但是這個觀點違犯了教會的『上帝所創造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觀點, 哥白尼害怕教會對他進行迫害, 猶豫彷徨了很多年, 直到臨死時, 才公開發表自己的學說.16 世紀義大利著名的物理學家伽利略, 堅持以科學精神探索宇宙, 遭到教會的嚴刑拷打和長期監禁.最為悲慘的是16 世紀義大利著名的哲學家布魯諾.布魯諾接受並堅持了哥白尼的觀點, 就被教會判為『異端』, 開除了教籍, 並被迫離開祖國, 長期流浪在異國他鄉.後來布魯諾回到義大利, 一踏上祖國的土地, 就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 最後竟被活活燒死.因此, 宗教裁判所是教會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中世紀以後, 隨著啟蒙運動、文藝復興等思想文化領域人文主義思想的興起;隨著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隨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爆發, 這些政治、經濟、科技和思想文化領域內翻天覆地的革命浪潮, 徹底摧毀了中世紀教會統拾的社會根基, 同時也由於教會本身的黑暗、腐朽、沒落, 教會的影響逐漸衰微, 教會法的適用范圍也逐漸縮小.到了近代, 西歐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徹底完成之後, 教會在世俗領域的權力也完全消亡了.但是, 仍可以從今天歐洲各國的法律, 特別是有關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中, 看到教會法的影子.而且, 教會法的幽靈也隨著當年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的殖民擴張, 飄游到世界各地去了.

7. 教會法對西方近代法律有什麼影響

伯爾曼的論述

伯爾曼在其兩本傳世名著《法律與革命》和《法律與宗教》中對教會法與西方法律傳統之間的關系作過充分的闡釋。他認為以11世紀末教皇革命(格里高利七世改革)為起點,教俗兩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變革構成了西方法律傳統得以產生的基礎。由此我們也可窺見教會法對西方法律制度的貢獻。

伯爾曼的研究表明,自11世紀後期,基督教在西方和法律的發展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其一,基督教從地方君王的控制下掙脫出來,獲得了對宗教事務的獨立管轄權,從而實現了宗教事務與世俗事務管轄權的分離。在伯爾曼看來,這種教俗分離為後來的政教分離埋下了伏筆,也為分權制衡的憲政提供了原型。其二,基督教最先發展起來一套政府管理機構,其中最重要的是,教會構建出以教皇為核心的教會文秘署、財政署和教會法院,從而成為近代西方第一個組織嚴密和富有管理效能的政治體,即近代意義的國家。這為各種世俗政治體的法律提供了樣板。它們紛紛仿效教會的政治組織和管理方式,並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其三,基督教最先籌辦起近代西方第一批大學。在這些大學中,神學教授們所採取的經院主義方法對於近代西方法學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法學教授所講授的羅馬法為近代西方法律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材料。這都對近代西方法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四,基督教教會法率先禁止決斗和神明裁判,最早輸入了教皇的選舉制度,突出強調信守誓言和約言的重要性,所有這些做法都對於近代西方法律的理性化起到了推動作用。其五,基督教作為一個統一的權威,在各種政治體林立和君王割據嚴重的中世紀,對於限制世俗君王的權力,協調各種政治勢力的沖突,以及遏制戰爭和維持和平,具有核心的作用。在伯爾曼看來,凡此種種都表明了基督教及其教會法對於近代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
對部門法的影響

(1)憲法。

教會法對於近代憲政的影響最突出地表現在它所確定的權力結構和教會法學家的法律理念兩個方面。在中世紀的西歐,教權與王權相互重疊沖突,構成教權和王權的二元對立結構,有時被稱為「二權分立」。這是非常重要之點,它構成了近世憲法制度最重要的歷史來源。

在教會內部,教皇的權力也不是絕對至高無上的,它受到神法和法兩方面的限制。根據教會法,教皇如果有背棄信仰,揮霍教會財產、通姦、搶劫以及其他嚴重損害教會聲譽的犯罪,那他就要受到審判和廢黜。12和13世紀,教會法還進一步規定了教皇不得從事與整個教會的「地位」相反的行為,不得頒布以損害教會的「一般地位」為目的,包括損害教會的特徵 一般利益或公共秩序。而且,教會法還規定,假若教皇命令一個人去做一件將會損害教會地位的不公正事情,那麼教徒就有拒絕服從的權利。

(2)刑法。

在刑罰問題上,教會法與中世紀的日耳曼法不同,它並不把刑罰看作是一種復仇的滿足,而看作是用懲罰手段對被犯罪破壞了的上帝秩序的一種恢復,因而在施加刑罰時必須考慮對犯罪者靈魂的凈化和道德的矯正。教會主張囚禁刑優於死刑,因此它給予犯罪者一個反省自己罪孽的機會。這實際上是後世刑的雛型。

在定罪量刑方面,教會法堅持在法庭面前如同在上帝面前一樣,所有的人,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這是近世法律平等原則的先聲。

(3)訴訟法。

在訴訟程序方面,教會法堅持法律存在於法官心中即審判過程中的所謂「良心原則」。為了有效地實施這一原則,世俗訴訟法中的形式主義受到教會法的非難,教會法院的法官被賦予了更多的自由裁量權,這不僅在英國的衡平法院的訴訟中,而且也可以在近世西方刑事訴訟的一些原則和實踐中,看到這一原則的某些陳跡。

教會法對世俗法產生重大影響的還在於刑事訴訟方面所確立起來的糾問式訴訟程序。在中世紀初期的日耳曼法中,對刑事犯罪的起訴和刑罰的執行都是由受害人或其家屬加以實施,這對於一個受到侵犯的弱者來講是很難做到的。而英諾森三世的教會法則規定,根據公眾告發或私人控告,法院即可對案件進行調查,從調查證據到執行刑罰都由官方負責。按照當時的規則,被告人必須到庭,法院告訴他起訴人的姓名並出示證據,允許被告人進行辯解和提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糾問式訴訟對公訴制度的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訴訟法發展史上也有著重要的進步意義。

8. 說說中世紀天主教會對西歐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統治

14~16世紀,西歐開始由封建社會向近代的過渡,開始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本部分主要介紹了16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文藝復興對宗教改革的推動。這一目是本節課的重點。

(1)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首先課本介紹了西歐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原因: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課本還敘述了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時間:14~16世紀;地點: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歐其他的一些城市。講解這一部分時,讓學生回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定義和相互關系,指出當新的經濟基礎產生後,作為舊上層建築的天主教會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如天主教會把從事商業貿易和發財致富說成是墮落行為,嚴重阻礙了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2)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及天主教受到的挑戰

中世紀時,天主教之所以勢力空前強大並占據支配地位,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封建割據嚴重,王權弱小。14、15世紀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各國統一的國內市場逐漸形成,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開始興起,他們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參與海外競爭。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到15、16世紀,西歐的英、法、西班牙等國先後形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並且出現了以專制君主為核心的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德國雖然分裂成許多諸侯國,但一些大的諸侯國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權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獨立於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就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於王權控制之下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天主教會對西歐的控制受到挑戰。

建議學習時,教師對西歐中央集權的制度的發展情況作一簡單的介紹,這樣不但有利於學習本節內容,而且對於更好地理解新航路開辟、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德意志統一不無益處。講解時可以和中國的專制主義制度進行一下對比。

(3)興起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出現

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及其他形式對天主教會的腐敗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宣傳個人的自由、平等和慾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在1503年發表了《基督的戰士手冊》,強調信仰發自內心,而不在於外在的禮儀。1509年他撰寫《愚人頌》,對教皇和上層教士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些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巨大沖擊。而在阿爾卑斯山以北,人文主義者研究了《聖經》的希臘文本,發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義並傳播開來,結果人們發現當代天主教會對於基督教教義所作的解釋及天主教會的整套組織制度及儀式,與《福音書》中的記載大相悖謬,從而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據。

9. 中世紀歐洲第一部官刊的教會法典是

教會法大全:教皇教令集:羅馬教皇頒布的敕令,教諭的匯編,教會法的重要淵源。內12世紀中葉,出現了容最早的一部教令集,通常稱為《格拉蒂安教令集》。以後,羅馬教廷又先後編纂過幾部官刊教令集,《卜尼法八世教令集》《克雷門世教令集》等;《教會法大全》的審定和正式頒布(1566-1582年);1917年頒布《教會法典》 。主要法規文本: Corpus canonum(《教規集成》) Collectio Concilii Carthaginensis XVII(《教規匯編》) Collectio Dionysiana(《狄奧尼修斯匯編》) Decretum Gratiani(《教會法匯要》) Corpus iuris canonici(《教會法大全》) 《教會法典》

10. 伊斯蘭法與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法都是神權法,兩者有何不同

伊斯蘭法與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法都是神權法,兩者有何不同?

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

(1)
伊斯蘭法一開始就與伊斯蘭教教義緊密聯系在一起,按伊斯蘭教義生活同時也遵守了伊斯蘭國家的法律。在阿拉伯帝國中,除伊斯蘭法外,不存在獨立的世俗法體系,即是一元的法律體系;而教會法形成之前,歐洲已經有可完善的世俗法--羅馬法,當教會對日耳曼人產生影響時,日耳曼人也有可自己的部族法。所以,教會法始終沒有與世俗法相融合,而是獨立於世俗法之外,是二元的法律體系。

(2)
兩者發展結果不一樣。
伊斯蘭法至今在伊斯蘭國家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社會仍有影響;而教會法在17、18世紀後就退守於靈魂領域,喪失了作為法律規范的作用,只是教會內部的規則。

(3)
兩者內容有所區別。在土地財產上,伊斯蘭法宣布全部土地是真主所有,但規定了不同的佔有形式;教會法只處理屬於教會的地產。在刑事立法上,伊斯蘭法規定對伊斯蘭國家有危害的行為都可以處罰,處罰的手段上宗教色彩淡薄;教會法則更多地注重對教義的違背,在處罰上注重宗教性質的處罰手段的應用。在司法制度上,伊斯蘭法普遍建立卡迪法院,一切糾紛的判斷都以教義為准則。在訴訟程序上較為靈活。教會法建立了教會法院體系管轄與世俗法院界限明確,在訴訟上有嚴格的程序規范。在婚姻上,伊斯蘭法不禁止離婚,而教會法禁止離婚。

熱點內容
東莞勞動法夜班工資標准 發布:2025-09-16 22:36:05 瀏覽:566
黃平法學院 發布:2025-09-16 22:30:16 瀏覽:247
美國同性婚姻法什麼社會問題 發布:2025-09-16 22:16:09 瀏覽:366
qq飛車官方條例 發布:2025-09-16 22:12:52 瀏覽:454
招募法律服務志願者 發布:2025-09-16 22:08:03 瀏覽:195
做實思想道德 發布:2025-09-16 21:59:41 瀏覽:704
上海律師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16 21:29:15 瀏覽:888
民訴訟法200 發布:2025-09-16 21:23:12 瀏覽:916
合同法249條 發布:2025-09-16 21:20:51 瀏覽:760
法官官職大嗎 發布:2025-09-16 21:19:55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