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249條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49條的規定是:
在訴訟中,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轉移的,不影響當事人的訴訟主體資格和訴訟地位。人民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對受讓人具有拘束力。
受讓人申請以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予准許。受讓人申請替代當事人承擔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准許;不予准許的,可以追加其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這體現了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恆定原則。
B. 《刑法》第249條是什麼
《刑法》第二百四十九條內容如下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本罪的構成
1、罪體
(1)行為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行為是煽動。這里的煽動,是指公開以語言、文字、圖畫或者其他方法,使群眾激起或者產生民族仇恨、民族歧視。
(2)客體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客體是民族仇恨和民族歧視。這里的民族仇恨,是指基於民族的來源、歷史、風俗習慣等的不同而產生的民族之間相互敵對、仇恨的狀況。民族歧視,是指按照民族成分劃分人們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限制和侵犯民族的基本權利的現象。
2、罪責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責任形式是故意。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是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行為而有意實施的主觀心理狀態。
3、罪量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罪量要素是情節嚴重。這里的情節嚴重,是指使用侮辱、造謠等手段進行煽動的;多次進行煽動,屢教不改的;造成嚴重後果或者影響惡劣的等。
(2)合同法第249條擴展閱讀:
本罪與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的界限
兩罪都是破壞我國民族之間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的犯罪,其主觀特徵都為故意犯罪,但兩罪的區別表現在:
1、主體要件不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的主體要件為特殊主體,即只有具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身份的自然人才能構成此罪,非國家工作人員或者雖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但不屬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其侵犯少數比族風俗習慣的行為不構成此罪。
當然,倘其行為符合其它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構成要件的,應以他罪定罪處罰,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主體要件為一般主體,凡所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構成本罪。
2、客體要件不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侵犯的客體主要是各民族的平等權利,有時,本罪的客體還可能是復雜客體,即行為人實施的煽動行為不僅構成對其一民族平等權利的侵犯,有時還可能直接侵害有關民族公民的人身、名譽、人格等權利;
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的客體則是我國少數民族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
3、客觀要件不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客觀特徵主要表現為行為人故意實施的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行為。
煽動,就是蠱惑人心,以鼓動、勸誘或者其他方法,促使某一民族群眾對其它民族產生仇恨、歧視等情緒或心理,或者採取一定的敵視行動。
其危害性就在於可能使被煽動者產生某種破壞民族團結的違法犯罪的意圖和行動。行為人進行煽動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書寫、張貼、散發標語、傳單、印刷、散發非法刊物;錄制、播放錄音、錄像;發表演講、呼喊口號等,從而製造民族矛盾,使不同民族之間相互為敵或相互歧視。
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的客觀特徵則表現為非法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所謂非法侵犯,是指違反憲法和有關的法律規定,採用暴力、脅迫等手段,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或者強制少數民族改變自己的風俗習慣。從司法實踐來看,非法侵犯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強迫少數民族改變自己的風俗習慣,例如,強迫少數民族改變自己的飲食禁忌,禁止少數民族公民身著民族服飾等;
其二,破壞少數民族的風俗活動,例如擾亂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阻撓少數民族的婚喪嫁娶儀式等;
其三,阻止少數民族對自己風俗習慣的改變等。
C. 請問:《刑事訴訟法》第249條和「判決、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後執行」矛盾嗎,謝謝!
1、羈押的性質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所有的偵查措施都只是為了保證刑回事訴訟的順利進行答,它絕不是一種懲罰措施。這與刑事判決後的執行完全是兩碼事!盡管執行時,有刑期折抵的問題,但性質是完全不同。
2、一審判決後,無罪或免刑的,當然不應該羈押了,羈押的原因已經消除,釋放不影響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繼續羈押有何理由?如果你通盤理解刑法、刑訴法,這時再繼續羈押,有何法理依據?事實上,無法定理由羈押,國家是要承擔賠償責任的。
3、不能因為抗訴有可能成立,就對人繼續羈押!
抗訴只是檢察機關的一種履職行為,其結果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就算能成功也不能成為羈押的理由,因為羈押只是為了保證訴訟順利進行!不能因為有可能成功就羈押,這在法理上,永遠是不存立的。
如果抗訴成功,該收監執行的,再收監也不遲。不能把保證訴訟順利進行的強制措施理解為是在執行刑罰,這可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D.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49條是什麼規定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條的規定是:
在訴訟中,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轉移的,不影響當事人的訴訟主體資格和訴訟地位。人民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對受讓人具有拘束力。
受讓人申請以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予准許。受讓人申請替代當事人承擔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准許;不予准許的,可以追加其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這體現了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恆定原則。
E. 融資租賃合同糾紛要求支付留購價款是否要放棄所有權
這個是有案例的,最終的判決是判定要支付留購價款後才能獲得所有權。
1、融資租賃合同中約定的留購價款規則,並不等同於合同法第249條中「約定租賃期間屆滿租賃物歸承租人所有」的情形。
2、附條件取得租賃物所有權的情形,因條件未成就,承租人未取得租賃物所有權的,不得要求在應付金額中扣除租賃物當期價值。
案例的網址:http://china.findlaw.cn/hetongfa/hetongfa/htjf/zulinhetongjiufen/1250434.html
F. 新刑法249條69800是傳銷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C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很明顯69800符合,要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所以69800是傳銷
G. 《刑事訴訟法》第249條和「判決、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後執行」矛盾嗎,謝謝!
檢察機關上訴肯定是存在加刑或收監判決並執行的問題,一般說的上訴不加刑是版被告上訴,不權包括公訴方上訴。你用紅筆畫出的不存在收監問題,是在法院判決無罪或免除責任的前提下不收監執行,這個收不收監是判決罪與非罪的執行方式,在無罪或免責的情況就直接釋放,若再收監等判決書生效的話,就存在司法機關侵犯人權和濫用職權的問題。如果在有罪應當執行刑罰的情況下,不管是誰上訴也只存在是否加刑的問題,而收監則是必定的。
H. 如何理解最高法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49條
第二百四十九條 審理附帶民事訴訟的上訴、抗訴案件,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如果第一審專判決的屬刑事部分並無不當,第二審人民法院只需就附帶民事訴訟部分作出處理。如果第一審判決附帶民事部分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應當以刑事附帶民事裁定維持原判,駁回上訴、抗訴。
就是說你對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民事部分不服,當事人提起上訴或檢察院提起抗訴的,法院應該就全案審查一遍,不僅僅審查民事部分,也要審查刑事部分。
——這就是刑事上訴審中的「全面審查原則」,不僅適用於一般的刑事上訴,也適用於刑訴中附帶的民事訴訟部分。
I. 海上保險合同委付制度
海上保險委託成立的條件:
(1)委付必須以保險標的推定全損為條件;
(2)委付內必須由被保險人向容保險人提出;
(3)委付須就整體的保險標的提出要求;
(4)委付須經保險人同意;
(5)委付不得附有附加條件。
海上保險合同的委付制度是海上保險的一項傳統制度,也是海上保險所獨有的具體理賠方式。
在我國,推定全損被認為是委付的必要前提。
我國《海商法》第249條規定:「保險標的發生推定全損,被保險人要求保險人按照全部損失賠償的,應當向保險人委付保險標的。保險人可以接受委付,也可以不接受委付,但是應當在合理的時間內將接受委付或者不接受委付的決定通知被保險人。委付不得附帶任何條件。委付一經保險人接受,不得撤回。」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