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侵權法的理論基礎社會連帶

侵權法的理論基礎社會連帶

發布時間: 2021-03-10 12:37:10

㈠ 獲得工傷賠償後 可否再要求侵權賠償

當然可以了,工傷賠償與侵權賠償本就屬於不同的法律關系。當事人被他人侵權,既符合工傷,又符合侵權的,可以同時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申請工傷認定 獲得工傷待遇賠償,又可以《依據侵權責任法》要求侵權人 賠償人身損失。

《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民事部分)紀要》
9.被侵權人有權獲得工傷保險待遇或者其他社會保險待遇的,侵權人的侵權責任不因受害人獲得社會保險而減輕或者免除。根據社會保險法第三十條和四十二條的規定,被侵權人有權請求工傷保險基金或者其他社會保險支付工傷保險待遇或者其他保險待遇。

10.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工傷保險費,勞動者因第三人侵權造成人身損害並構成工傷,侵權人已經賠償的,勞動者有權請求用人單位支付除醫療費之外的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可以就醫療費用在第三人應承擔的賠償責任范圍內向其追償。

㈡ 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的與其他學派區別

龐德曾將社會法學派和其他法學派(主要是分析法學派和自然法學派)的區別歸納為以下幾點:該派著重法的作用而不是它的抽象內容;它將法當作一種社會制度,認為可以通過人的才智和努力,予以改善,並以發現這種改善手段為己任;它強調法所要達到的社會目的,而不是法的制裁;它認為法律規則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指針,而不是永恆不變的模型。

㈢ 當今法律社會上連帶責任是什麼

所謂連帶責任,是指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的約定,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當事人對其共同債務全部承擔或部分承擔,並能因此引起其內部債務關系的一種民事責任。當責任人為多人時,每個人都負有清償全部債務的責任,各責任人相互間有連帶關系。
它屬於共同責任中的一種。傳統民法並無並行的連帶責任概念。該概念頗具中國特色,大概是指與補充性連帶責任相對立的連帶責任形態。連帶責任確定後,依債務人承擔責任的先後順序不同,可將連帶責任劃分為並行的連帶責任與補充的連帶責任。並行的連帶責任的各債務人之間不分主次,對整個債務無條件地承擔連帶責任,債權人可向任一債務人主張清償全部債務。補充連帶責任須以連帶責任中的主債務人不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為前提,從債務人只在第二次序上承擔補充性的連帶責任,例如,保證人的保證責任、合夥人與合夥企業的對外債務、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經營者對受第三人侵害的人等。
具體地說:(1)連帶責任是一種多數主體責任,即與債權人相對應的債務人在數量上為兩個以上。(2)連帶責任是違反法律義務所承擔的民事責任。這種法律義務首先是合同法上的義務,即給付義務,表現為作為。合同法上的義務可以是合同當事人的約定(如約定的連帶保證責任),也可以是對合同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法定(如法定的合夥人對合夥債務的連帶責任)。其次是侵權法上的義務,即不得侵害他人人身、財產權益的義務,表現為不作為(如共同侵權的連帶責任)。(3)連帶責任人中任何一人對違反法律義務的後果都必須負全部責任。

㈣ 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的學派起源

法國A.孔德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常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社會學法學的早期代表英國社會學家H.斯賓塞認為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L.貢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法是社會中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法的原則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法國社會學家G.塔爾德和美國社會學家L.F.沃德等人則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派創始人。19世紀末新功利主義法學的主要代表R.von耶林和新黑格爾法學首創人J.柯勒,也被認為是早期社會法學派的首創人。20世紀社會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E.埃利希、德國社會學家M.韋貝爾、法學家H.坎托羅維奇和美國法學家R.龐德等。與早期社會學法學家的主要區別是:他們不僅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特別強調法的社會作用和效果;他們不是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是強調社會利益和社會調和;他們不是僅從人種學、生物學或心理學一個角度,而是綜合各門學科解釋法律現象。

㈤ 民法的權利本位,義務本位,社會本位的演變順序是什麼

所謂民法本位,是指民法的基本觀念,其實質是指民法的直接根據,即立法理由,是民法的一種價值取向,具體說來,也即民法的利益選擇問題,特別是當個人利益、家族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民法所表明的一種態度。
一、我國民法本位的演進
(一)中國古代的義務本位
在我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強調倫理等級關系,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個人只是整個家族的一分子。這一時期的民法設計以義務為中心,法律中多為禁止性規定和義務性規定,且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不分,其目的在於對不同身份的人課以不同的義務,以維護社會秩序。所以義務本位觀又可稱為身份本位、等級本位。法律就是通過規定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義務,來確認他們的不同身份和等級。妻子對丈夫、子女對家長、奴隸對主人、臣民對君王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義務為鏈接。義務本位的法律的實質是:法律之確認少數人乃至一個人享有完全的權利資格,多數人不享有或只享有不完全的權利資格。
(二)清末民初的權利本位
清末,西方處於自由資本主義競爭時期,權利本位的民法盛行。在以沈家本為首的法理派的努力下,以權利本位為原則,制定了一系列民法規范,但沒有真正貫徹下去。雖然這些以權利本位為原則的民法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出發點,以豐富人的品格內涵為指導思想,它表現為法律是確認和保護權利的基本手段,法律是權利的載體,法律通過規定人的權利實現人的人格。權利本位的法律實質是:法律確認所有的人都享有人的資格,承認所有的人都是人。雖然清末民初的權利本位並不完全體現西方的權利本位,但結合當時的環境,不能不說是一個突破。
(三)南京國民政府的社會本位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以國家和社會本位法律觀為理論基礎,受西方社會連帶主義法學的影響,南京國民政府的第一任立法院院長胡漢民確立了「社會本位」的立法原則。這一立法思想被充分貫徹到民事立法中去,立法要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以謀公共的幸福為前提。傳統民法的三大原則即所有權神聖、契約自由和過錯責任,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削弱或限制。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社會本位僅僅是直接從西方移植過來,它所經歷的社會環境變化與西方不同。這或許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民法實施不理想的原因。
(四)新中國的國家、集體本位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進入了計劃經濟時期,對西方權利本位作了深刻的批判。在實際的運行中,片面強調國家、社會利益,在法律思想上表現為「徹底的社會本位」、「極端的社會本位」。縱觀我國民法的發展史,民法本位多是義務本位,或與義務本位貌異神合的所謂「社會本位」,權利本位缺失,民法衰微,民眾權利主體意識淡薄,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不利於法治現代化的建設。

㈥ 社會連帶主義 是什麼意思

社會連帶主義 是以實證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的社會
學理論流派,在政治學、法學等領域中也有較大影
響。20世紀初,法國社會學家蒲日熱發表《連帶關系》、《連
帶關系的哲學論》二書,系統提出和論證了社會連帶關系
學說,奠定了社會連帶主義的理論基礎。法國法學家、社
會學家狄驥也是主要代表人物。他們認為,由於人們共同
的、不同的需要,產生了同求、分工兩種連帶關系。只有通
過連帶關系與他人合作,人們才能實現共同或不同的需
要。因此社會連帶關系是社會最高原則,是一切社會規范
的基礎。國家、法律、政治只是社會連帶關系的反映,只能
促進、保護這種關系。所以應該用「國家公務概念」代替傳
統的國家主權概念,用「社會職能概念」代替公民權利概
念。而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工人被迫出賣勞動力都是
有連帶關系的職責,也只有彼此合作才能互相實現需求。
從而為資本主義的存在提供了一種理論依據。

㈦ 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的支派發展

在20世紀的西方法學中,還有不少派別雖與龐德等人的社會法學派觀點有所不同,而在許多基本觀點上又極為類似,因此可列為社會法學派的支派,如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見狄驥)、美國的現實主義法學派、歐洲大陸各國的自由法學派、利益法學派、北歐各國的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派以及心理學法學派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法學派在理論上並無顯著改變,但在方法論上日益與自然科學或綜合學科結合而成為一種應用法學。

㈧ 愛米爾·塗爾乾的其他思想

除了對犯罪學和刑罰學的研究以外,塗爾干還對法律及其對社會的影響非常感興趣。在古典社會學家中,他是法律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他把法律的分類視為不同類型的「社會連帶」的直接反應,因而可以說法律可能揭示「社會連帶的本質,故而社會學有必要對法律進行研究。但是後來,他強調法律本身作為社會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就有重要的意義。在杜爾凱姆後期的觀點中,法律(不論民法或是刑法)是社會基本價值的表達和保證,為社會團結的不同方式表達。塗爾干發現現代社會的法律越來越表達一種道德上的個人主義,同時他也認為或許這種個人主義的價值體系是對社會連帶的當代境況的唯一通用標准。從這個意義上講,個人主義是人權的基礎,包含了個體尊嚴和個體自治的兩種屬性。但是這種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以及自我本位主義是截然不同的,他認為後兩者沒有任何道德基礎。他的諸多追隨者,比如馬塞爾·毛斯(Marcel Mauss)、保羅·福孔內(Paul Fauconnet)等在法律社會學領域也有所專長或作出了傑出貢獻。

㈨ 那部法規規定交通事故導致的工傷可以獲得雙重賠償

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勞動者因工傷事故受到人身損害,按《工傷保險條例》處理;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的,勞動者可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工傷保險關系與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關系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勞動者完全可以既依《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又依《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的規定獲得交通事故損害賠償。

(9)侵權法的理論基礎社會連帶擴展閱讀:

《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㈩ 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的介紹

19世紀末葉以來資產階級法學中一個派別。又譯社會學法學派。西方法學家一般認為該派具有下列的一個或兩個特徵:①以社會學觀點和方法研究法,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強調法對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種社會因素對法的影響;②認為法或法學不應像19世紀那樣僅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應強調社會利益和「法的社會化」。

熱點內容
侵犯社會法益的類罪名 發布:2025-09-16 16:28:43 瀏覽:490
葯庫耗材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6 16:23:14 瀏覽:975
qq智能abc輸入法官網 發布:2025-09-16 16:12:56 瀏覽:851
社會與法頻道寫作 發布:2025-09-16 16:11:46 瀏覽:661
家長把孩子打傷負不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16:11:45 瀏覽:421
關於刑事訴訟法淵源說法正確的是 發布:2025-09-16 16:10:07 瀏覽:88
司法行政法治政府工作要點 發布:2025-09-16 16:02:00 瀏覽:824
經濟法興趣 發布:2025-09-16 15:54:57 瀏覽:664
張從律師 發布:2025-09-16 15:25:47 瀏覽:619
經濟法擔保法案例 發布:2025-09-16 15:21:22 瀏覽: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