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社會學龐德簡介

法社會學龐德簡介

發布時間: 2021-03-13 10:03:00

❶ 龐德闡述的法律發展經歷的五個階段是哪五個,各自是怎樣的

羅斯科• 龐德(Rosecoe Pound)是美國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他的主要著作有專《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屬的》、《法哲學導論》、《法律史解釋》、《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和《法理學》等。為了研究法律的目的和作用,龐德認為必須了解法律的發展歷史,他把法律的歷史發展分為六個階段:
1.原始法階段。
2.嚴格法階段。
3.衡平法和自然法階段。
4.成熟法階段。
5.法律的社會化階段,即19世紀後期開始的西方各國的法。
6.世界法階段,人類即將面臨的法律發展的新階段。

❷ 羅斯科·龐德的介紹

羅斯科·龐德(Roscoe Pound,1870年10月27日—1964年6月30日),美國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法學家之一,他的法學思想對當代法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是「社會學法學」運動的奠基人。與傳統的主流法學不同,他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法」這種現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論,給法學研究帶來了不同的思維模式。

❸ 龐德實用主義法學思想的特點、

龐德在1911-1912年就發表了一篇以《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為題的綱領性論文,表達了他的社會學法學的基本思想。他認為社會學法學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創立、解釋和適用法律方面,更加註意與法律有空的社會事實。 1.龐德強調法律的社會作用和效果,提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或「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工具的學說。「我們越是清楚認識到我們正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則我們的社會工程將越有效。」[1] 2.「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是龐德法律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有學者主張龐德法社會學法學的核心思想是社會利益說。[2] 法律是和一定時間、空間的文明密切聯系的,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乃看待法律:從過去來看,法律是文明的產物;從現在來看,法律是維護文明的手段;從將來看,法律是推進文明的手段。文明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外在的物質的自然界的控制;另一個是內在的、人類本性的控制。 對人類本性的控制就是社會控制。主要有三種手段:法律、道德和宗教。法律作為社會控制的首要手段,仍需要其他社會控制手段的配合。人類社會要維持正常的秩序,必須使自身的活動扔按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進行。通過某種社會力量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過程就是社會控制,而法律是社會控制的工具。之所以對人的內在本性進行控制,龐德從人性論出發,認為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人的本性具有自我擴張性與社會本性。兩者具有不協調性和不平衡性。文明社會要想發展,就要不斷地限制人的自我擴張性而弘揚社會本性,而能勝任如此大任的就是社會控制。 3.根據龐德的學說,法律的作用和任務在於承認、確認、實現和保障利益,或者說是以最小限度的阻礙和浪費來盡可能滿足各種相互沖突的利益,並把利益分為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龐德繼承和發展了耶林的社會功利主義法學關於社會利益的基本思想,提出法律的任務就在於實現社會利益。作為社會控制最有效的工具的法的任務就在於使人的合作本能與利己本能之間保持均衡。 4.龐德的法律價值論。無論在古代或現代,法學家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論證法律的價值准則。對各種利益的承認或拒絕承認以及劃定那些得到承認的利益的界限,最終都是按照一個確定的價值尺度進行的。[3] 各個法學流派幾乎都對自己研究的法律進行了價值分析,尤以自然法學顯著。各種觀點也是豐富的,有神學倫理學的、歷史法學的、理性主義的、自由主義的和以經濟學為基礎的以及以階級斗爭為基礎的法律價值觀。[4]以凱爾森為代表的純粹法學派任務:任何一種價值准則都是不可能的,正義是一種主觀價值判斷,是不可能科學地認識;以弗蘭克為代表的美國現實法學派則認為:法律是法官和行政官員的行為,即使建立起一種價值准則,他們也不會採用;龐德主張建立起一種最大限度地滿足需要的價值准則。 通過經驗來發現並通過理性來發展調整關系和安排行為的各種方式,使其在最少障礙和浪費的情況下給予整個利益方案以最大的效果。這種價值分析方法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並且操作起來也比較有效果。 5.法的概念。 法律可以被看成:①法即法律秩序;②法是權威性資料、根據或是指示;③司法和行政過程。第二種有可細分為法令、技術和理想。當然,他還將法令區分為規則、原則、概念和標准。應該可以這么說,龐德的這種分法是比較有科學性和系統性的。 6.法律實效。 法律執行是每個社會時期中所不能忽視的。尤其在現代社會,法律執行更加繁復。哲理法學派關注法的內在正義性,強調法的執行並非靠外在的強制,而在於法的內在正義性。但是這種做法在工業社會計劃不可能得到執行。 因此,龐德研究了法律執行的四種手段及其作用。它們是懲罰、特殊補償、替代補償和預防措施。當然,它們都各自存在局限性。從各種法律執行手段的局限性出發,必須把法作為一個統一的社會控制工具來使其發揮作用,其作用方式是進行本能控制、協調和利益平衡。 從總體的法自身局限性出發,必須把法當作社會控制的工具之一,而非唯一的社會控制工具。

❹ 簡述龐德提出的法律社會學任務

龐德的法哲學的核來心的社會自利益說,認為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他明確反對純粹邏輯推理的僵化的概念主義或形式主義法學,認為法哲學要從單純歷史的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徹底解放出來.龐德的社會法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理論,他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社會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實際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聯系

❺ 為什麼把龐德稱為法社會學家

這個不是三國的龐德吧 是美國的 羅斯科·龐德(Roscoe Pound,1870年--1964年)美國法學家,社會學法學派的主要內代表之一。龐德的法哲容學的核心的社會利益說,認為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他明確反對純粹邏輯推理的僵化的概念主義或形式主義法學,認為法哲學要從單純歷史的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徹底解放出來。龐德的社會法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理論,他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社會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實際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聯系。龐德認為,法律是發達政治組織化社會里高度專門化的社會控制形式,即通過有系統有秩序地運用這種社會的暴力而達到的社會控制。在這一意義上,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是協調利益沖突的手段;法律的作用就是承認、確定、實現和保障各種利益,尤其是社會利益;提出法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

❻ 簡介龐德

[編輯本段]一、中國東漢末年武將龐德
龐德(?-219)字令明,東漢末年南安狟道(今甘肅隴西東南)人。曹操部下重要將領。官至立義將軍、關門亭侯。謚曰壯侯。有一子龐會。
[編輯本段]歷史傳記
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今甘肅隴西東南)人。謚曰壯,三國時魏國名將。少為郡吏州從事。初平中,從馬騰擊反羌叛氐。數有功,稍遷至校尉。建安中,太祖討袁譚、尚於黎陽,譚遣郭援、高乾等略取河東,太祖使鍾繇率關中諸將討之。德隨騰子超拒援、干於平陽,德為軍鋒,進攻援、干,大破之,親斬援首。拜中郎將,封都亭侯。後張白騎叛於弘農,德復隨騰征之,破白騎於兩餚間。每戰,常陷陳卻敵,勇冠騰軍。後騰徵為衛尉,德留屬超。太祖破超於渭南,德隨超亡入漢陽,保冀城。後復隨超奔漢中,從張魯。太祖定漢中,德隨眾降。太祖素聞其驍勇,拜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百戶。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羽乘船攻之,德與麾下將一人,五伯二人,彎弓傅矢,乘小船欲還仁營。水盛船覆,失弓矢,獨抱船覆水中,為羽所得,立而不跪。羽勸德降,德怒罵之,遂為羽所殺。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謚曰壯侯。
[編輯本段]演義概況
魏將。初為西涼馬騰帳前心腹校尉,時太祖擒殺騰於許昌,子超誓報父仇,親攻長安,德與馬岱並為左右折沖。德獻策籌畫,陷長安,親斬魏將鍾進。後太祖親征超、韓遂於渭南,遂以德為先鋒,循河與戰,中計遭圍;德奮勇步斗,破敵突陣救遂,又殺曹仁將曹永,奪其馬護遂而走,其悍勇遂知名。及超兵敗,德隨入漢陽,保守冀城;旋即隨超奔漢中張魯。後超降蜀,德因病未隨,太祖攻漢中,魯功曹閻圃勸魯用德敵曹。太祖素聞德驍勇,以計擒之;德思魯不仁,亦願拜降。太祖待德甚厚,德亦數衛之於危難。後仁為蜀將關羽圍於樊城,德為征西都先鋒,隨征西將軍於禁引軍赴救。其時諸將皆以德兄柔、故主超均在蜀,素疑德;德遂奮意力斗羽父子,又箭射羽,深為羽所忌憚。然禁懼其立功,加以制肘。魏軍敗,德誓死不降,為羽所殺。太祖聞知此事甚為傷悲,為之流涕。
[編輯本段]歷史年表
龐德少年時任郡吏及州從事。
東漢獻帝初平年間(公元190~193年)龐德從馬騰進擊反叛的羌、氐等外族,數有戰功,遷至校尉。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討袁譚、袁尚於黎陽,袁譚遣郭援、高乾等略取河東,曹操便使鍾繇率關中諸將以討逆。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龐德時隨馬騰之子馬超,拒戰郭援、高幹於平陽;龐德為軍中先鋒,進攻郭援、高幹,大破其軍,更親斬郭援首級。(《魏略》曰:龐德親手斬得一顆首級,不知這便是郭援。戰罷之後,眾人皆指郭援已死而不能得其首。然而龐德於晚後方才於弓鞬中取出一顆頭顱,由於郭援是鍾繇之甥,因此鍾繇見其首而哭。龐德便向鍾繇賠罪,鍾繇道:「郭援雖是我甥,但他始終是國賊。卿又何須賠罪?」)於是龐德拜中郎將,封都亭侯。後張白騎作叛於弘農,龐德復隨馬騰往征,破叛軍於東西餚山之間。每次交戰,龐德常陷陣卻敵,勇冠馬騰軍隊。後馬騰被征為衛尉,龐德便留屬馬超。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破馬超於渭南,龐德便隨馬超逃入漢陽,保守冀城。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龐德又隨馬超投奔漢中,從屬張魯。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平定漢中,龐德隨眾投降。曹操素聞其驍勇,拜龐德為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百戶。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侯音、衛開等在宛城作叛,龐德領軍與曹仁共攻拔宛城,斬侯音、衛開,遂南屯於樊城,以討關羽。樊城諸將以為龐德之兄龐柔時在漢中,對龐德頗有猜疑。龐德常道:「我身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親身自擊關羽。今年我不殺他,他亦必殺我。」後來龐德與關羽交戰,引箭射中關羽前額。其時龐德常乘白馬,關羽軍皆謂之白馬將軍,對他甚為忌憚。曹仁使龐德屯兵於樊城以北十里,正值天降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城下平地積水五六丈之深,於是龐德與諸將皆避水上堤。此時關羽乘船攻擊魏軍,以大船四面發箭射向堤上。龐德被甲持弓,箭不虛發。將軍董衡、部曲將董超等欲降關羽,盡被龐德收斬。龐德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關羽攻勢漸急,箭矢用盡,雙方短兵接戰。龐德謂督將成何道:「我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是我的死日。」於是意怒惡戰,氣概愈壯,然而水浸太盛,魏軍吏士皆降。龐德與麾下將一人、伍伯二人,收弓帶矢,乘小船欲還曹仁本營。不過暴水太盛,小船因而覆沒,弓矢盡失,龐德獨抱船覆於水中,為關羽所擒,被解回蜀營立而不跪。關羽便道:「卿兄今在漢中,我正欲以卿為將,為何不早降?」龐德大罵關羽道:「豎子,何謂投降!魏王帶甲兵百萬,威振天下。你們的劉備只是庸才而已,豈能敵魏王啊!我寧為國家鬼,也不為賊將。」結果龐德為關羽所殺。曹操聞知此事甚為傷悲,為之流涕,於是封其二子為列侯。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1年)曹丕即王位,遣使前往龐德墓冢賜謚,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謚曰壯侯。」又賜其子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
齊王芳正始四年(公元243年)立義將軍龐德從祀於太祖廟庭。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文帝賜謚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謚曰壯侯。」(《三國志魏書十八龐德傳》)
陳壽評曰:「龐德授命叱敵,有周苛之節。」(《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編輯本段]白馬將軍
龐德(?——219),字令明,漢魏之際南安郡獂道人。青年時代為郡府吏員,接著升為州衙從事。東漢獻帝時天下大亂,軍閥勢力興起,隴西一帶被馬騰佔有,士馬強盛,號令西陲。約在初平年間(190一一193) 龐德投奔馬騰帳下。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他屢立戰功,被提升為校尉。建安年間 (196——220),馬騰率涼州兵團進入關中,並與袁紹勢力展開較量。他跟隨騰子馬超征戰平陽,抵禦袁將郭援、高幹,在馬上親斬郭援首級,又被提升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張白騎在弘農反叛時,他隨馬騰討伐,大破自騎於兩淆間。每次出征常沖鋒陷陣,勇冠涼州三軍。曹操在渭南大敗馬超後,隨馬超退回隴右根據地,保衛軍政中心冀城 (治今甘谷)。當地豪強姜、楊、趙、龐諸大姓配合曹操,斷丁馬超後路,使其進退維谷。為形勢逼迫,馬超選擇了投靠漢中張魯的計策。曹操經略漢中時,張魯主動投誠,龐德與眾將歸降。曹操見其撓勇異常,授官立義將軍,封關內亭侯,食邑三百戶。
建安二十四年(218),他率隴西兵屯紮樊城,協助曹仁力挫關羽。兩軍對壘期間,常騎白馬馳騁奔殺,曾一箭射中關羽面額,威風八面,故蜀軍士兵都十分地驚怕,稱他為「白馬將軍」。時值暴雨季節,漢水泛濫,樊城一帶平地積水五六丈,曹軍被迫與敵軍水戰。他率諸將與關羽殊死搏鬥,箭嫉射盡,又短兵相接。而他格鬥益怒,膽氣愈壯,而洪水浸盛,蜀軍的圍攻更加猛烈。於是他對天起誓說:「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這時,手下將士大多投降,而他獨乘小舟往來沖盪,因浪高舟翻,弓箭漂失,被蜀軍擒獲。關羽敬重他的剛毅威武,以封將勸降,但他卻怒目不跪,並高聲斥罵:「豎子,何謂降也! 魏王帶甲百萬,威震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耶?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於是被關羽所殺。氣節豪邁,骨鍍棱梭,遂稱一代名將。
[編輯本段]後人敬仰
曹操聽到龐德事跡,感動得淚流不己,下令封他的兩個兒子為列侯。曹丕登基後,派使臣到襄陽墓地致祭賜溢,褒揚他「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溢壯侯。又在太祖陵廟的牆壁上繪制樊城大戰故事,上有「關羽戰克,龐德憤怒、於禁降服」等場面。
乾隆《隴西縣志·拾遺》記載:「白馬將軍廟,舊在城東赤山頂,世傳將軍為漢之李廣,凡巫祝必祀之,小兒有疾病,祈禳輒驗,雨踢亦禱。」縣志纂修者徵引民間說法以為該廟奉祀李廣,但也沒有加以肯定。經筆者再三推考,認為該廟當奉祀壯侯龐德,理由有三:其一,李廣乃西漢名將,史傳號稱「飛將軍」,從未有他「騎自馬」或有「白馬將軍」稱號的記錄。其二,本縣民間所稱「白馬將軍廟」僅此一處,而自古及今榮膺此號的隴右武將僅龐德一人,別無另選。其三,赤山即今紅山,為當年曹魏南安郡與隴西郡的界山,山下即古赤亭;登高遠眺,正南10多里王家新莊即是南安郡治獂道城所在。這里是龐德任「郡吏」、踏上軍事征途的起點。他盡忠後,得到朝延很高的禮遇褒揚,其故里獂道縣也應有專祠紀念,而紅山頭祠宇以「白馬將軍」命名,正是地方官府及民眾對其欽佩有加永誌不忘的表徵。因年代久遠,百姓的記憶產生差誤,或因封建時代尊劉貶曹正統觀念思想影響,該廟的主神位發生置換,才有廟宇奉祀李廣的演化。 隴西的近鄰武山縣的大部,漢魏時代屬獂道轄地。武山縣志記載,在今四門鄉新莊村有龐德墓,立有墓碑,還有龐家花園、 龐德上馬石等遺跡。2000年4月,四門鄉政府在該村洛禮公路旁重新豎立「龐德故里」碑。
[編輯本段]二、美國意象派作家龐德
龐德(1885-1972),意象派運動主要發起人,現代文學領軍人物。1885年10月30日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的海利鎮。先後就讀於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和哈密爾頓大學。1908年移居英國。受芬諾洛薩(Fenollosa)的影響開始意想派創作。1921年遷居巴黎。在巴黎和倫敦期間除了繼續從事創作外,他發掘和扶植人才,與歐美文學界人士廣為交遊,為打破英美文學,尤其是英美詩歌的沉寂局面,為促進美國文學的「復興」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和雕塑家、畫家、音樂家都有廣泛的聯系,對歐美各國現代主義思潮的形成和發展都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後來龐德開始探索一些社會問題,如貧困、文藝的衰落等等,遺憾的是這些探索使他開始仇視現代工商業社會並最終走上了反猶主義,而且使其成為墨索里尼狂熱的支持者。二戰期間他強烈抨擊美國的政策,戰爭結束後,他被美軍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審。後因醫生證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羅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說項,他只被關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龐德結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監禁,重返義大利居住,直至去世。
龐德是葉芝(W.B.Yeats)的學生。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摯友,艾略特的同學,海明威的老師,且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很影響。此4人均為現代派大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很遺憾,也許是因為政治原因,龐德始終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龐德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擊》(1912)、《獻祭》(1916)、《休·西爾文·毛伯萊》(1920)和《詩章》(1917-1959)等。他的意象派作品中汲取了某些日本詩歌如俳句詩的寫作形式及特點。他在長詩《詩章》中闡述孔子學說,在1915年出版的《中國》中收集並翻譯了十幾首中國古詩。此外龐德還曾譯過《大學》、《中庸》、《論語》等。
三、羅斯科·龐德(Roscoe Pound,1870年--1964年)是美國20世紀著名法學家。
生平
1870年,龐德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Lincoln。龐德在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學習植物學,分別於1888年和1889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889年,他到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習,一年後轉到西北大學法學院,在那裡讀完了法律學位。他返回內布拉斯加州開業當律師,繼續他的植物學研究。1898年,他在內布拉斯加大學獲得了植物學博士學位。
1903年,龐德成為內布拉斯加大學法學院院長。1910年,他開始在哈佛任教,並於1916年成為哈佛大學法學院的院長。 他是「社會學法學」運動的奠基人,美國法律現實主義運動的早期代表人物,該運動主張更加實用地並依據公共利益來解釋法律,並側重於實際發生的法律過程,反對當時美國法學界盛行的法律實證主義。 他有力批判了當時美國最高法院以Lochner v. New York (1905)案為代表的有關「合同自由」的判例。龐德後來反對該運動,並在其生命的後期成了對法律現實主義的著名批判者。
作品選
《法理學概述》(Outlines of 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1914年
《普通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ommon Law),1921年
《法與道德》(Law and Morals),1924年
《美國刑事公正》(Criminal Justice in America),1930年。

❼ 龐德的社會法理學主要觀點有哪些

龐德的法哲學的核心的社會利益說,認為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他明確反對純粹邏輯推理回的僵化的答概念主義或形式主義法學,認為法哲學要從單純歷史的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徹底解放出來.龐德的社會法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理論,他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社會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實際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聯系

❽ 羅斯科·龐德的人物評價

羅斯科·龐德作為一個被西方法學界長期奉為權威之人,其學說特點在於涉及面廣泛,對現代各派學說「兼收並蓄」,其思想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性和獨到性。
首先,龐德的法社會學思想注重研究法律的實際效果和強調對司法過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對實用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對於法律的作用和任務的探討,使得法律在形而下層面上的研究得到了突破。法社會學突破了傳統自然法理論與實證脫節的缺陷,基於當時的社會需求,將法關注的重點從強調個人利益轉而關注公共和社會利益,旨在謀求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妥協,從而提高了法律調整的合理性、准確性和有效性。
其次,法社會學思想與以往的法學思想相比,具有更全面的視角和更合理的體系,並通過對哲理法學派、歷史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批判,實現了對古典自然法思想的發展與補救。龐德批判了哲理法學派的機械,歷史法學派的消極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僵化,在批判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多種法學流派思想的合理成分加以整合,進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注重經驗、實證與倫理道德相結合的方法無疑給新自然法學的興起注入了一貫強心劑。龐德的法社會學思想在現代法學與近代法學之間架起了一座過度的橋梁,是法學理論在工業化時代的里程碑,促進了立法和司法觀念的調整,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生產力發展對制度保障的需求。
再次,龐德的法社會學思想,兼具自由主義、改良主義、社會福利主義及實用主義的色彩,符合當時「法律社會化」的潮流,對20世紀30年代以後美國的法學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是在龐德法律「社會利益」保障任務論和「社會控制」工具論的指導下,美國法律的社會化得以實現,利用法律有限度的調控社會經濟政治生活成為立法和司法界的共識。二是龐德對自然法的突破性解釋,使自然法學重新興盛起來,形成了以富勒、菲尼斯、羅爾斯、德沃金為代表的新自然法學派,他們倡導「自然法走下上帝的聖殿,完成與人類的理性、正義、權利的結合」,這在現代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❾ 羅斯科·龐德的龐德法社會學理論的主要內容

1、法律作用的「社會控制」工具論。龐德在1911-1912年就發表了一篇以《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為題的綱領性論文,表達了他的社會學法學的基本思想。他認為社會學法學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創立、解釋和適用法律方面,更加註意與法律有關的社會事實。衡量法的標准,主要看它是否有用,是否產生效果,而不是它抽象的內容。總之,「我們越是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正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則我們的社會工程將越有效。」法社會學派通過強調法律的社會目的、效果和作用,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是社會控制工具之一,其任務在於調整各種相互沖突的利益。
2、法律價值的「社會利益」保障說。龐德借鑒了德國法學家耶林的利益分類說,將利益分成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三類。而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由於並非所有的利益都由法律調整,為避免個體間對某些利益的反社會沖突,有必要劃定受法律調整的利益范圍並加以分類。依據分類,應當對某種類型的利益給予優先的考慮,司法中應對社會利益加以衡量,而不是機械的依照法律實現所謂「正義」。這種利益在龐德看來,正義作為法的價值准則就意味著能在最少阻礙和浪費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滿足這些需求。
3、法律正義的「非強力依賴」判斷。龐德指出,自然法不是虛幻的普遍立法,而是「一種對實在法中的理想成分的鑒定」,即一種判斷的標准。「這種鑒定可以確定和陳述出一定時間和地點的社會理想,並且使它成為對各種論證、解釋和適用標準的出發點進行選擇的尺度。」自然法不再是絕對的永恆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有一種內容正在起著變化或形成著的自然法。」他努力證明正義並不是依賴於強力而存在,而是因文明社會的性質本身而決定,無論是十九世紀或二十世紀,正義始終高懸於統治者制定的實在法之上。法律不應是任何專制統治者隨心所欲的工具,它是人類社會自我控制的手段。法律的具體形式由不同時代的共同理想所決定,強力應支持這種理想,但法律的本質永遠不等於強力。

熱點內容
2016二級建造師法規教材 發布:2025-09-16 05:07:40 瀏覽:308
北大法律碩士考研科目 發布:2025-09-16 05:03:21 瀏覽:615
法與社會主義道德的關系是 發布:2025-09-16 05:01:58 瀏覽:969
法院放款單 發布:2025-09-16 04:20:57 瀏覽:32
法律知識搜題app 發布:2025-09-16 04:04:24 瀏覽:920
2017法律碩士新增院校 發布:2025-09-16 03:50:52 瀏覽:237
學前教育政策法規概論 發布:2025-09-16 03:48:34 瀏覽:134
勞動法繳納社會保險的規定 發布:2025-09-16 03:42:25 瀏覽:53
社會生活環境雜訊排放法 發布:2025-09-16 03:41:30 瀏覽:81
法院退款委託書 發布:2025-09-16 03:40:57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