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史濟春第二版
Ⅰ 求前輩指點人民大學法學考研經驗,商家勿擾
(轉) 這是一個應屆高分考上人大法學碩士的前輩的經驗,希望你能採納!
1. 人大法學考研關鍵詞之一: 背
作為一名高中時期的理科生,我在很長時間內反感「背」這個詞,在我看來,理解才是學習的王道,「背」意味著死記,意味著盲目的重復。但是過去一年考研的經歷,讓我改變了之前對「背」的偏見,也讓我產生了對文科生的敬佩。
考人大——找准方向,背背背!
選擇人大,而不是北大抑或清華,也就意味著你選擇了一條嚴謹的「概念」之路,人大的題目重視基礎是不爭的事實:初試題以名詞解釋和簡答為主,兩門專業課,除去科目三的3道論述題所佔的60分,剩餘的240分都是名詞解釋和簡答。
名詞解釋是對法學基本概念的考察,簡答題也是由核心概念的名詞解釋和相關性質的展開組成,因此,「概念」是人大考研的靈魂。
攻克「概念」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它背下來。
有一點大家應該會同意,一個概念「你把它記住了,你也就理解了」。無論你對一個概念的外延有多麼充分的感知和理解,如果你不能用法言法語將其內涵直接「陳述」出來,,具體到考試上,如果你不能用標准化的、精煉而周密的語言將 「名詞」 解釋出來,你很難向閱卷老師證明你真正理解了它,你就不能拿到足夠換來一張錄取通知書的分數。
在准備人大考研的過程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初期很長時間內都是以一種很緩慢的節奏「細細」地看書,看的也很認真,看的遍數也不少,但是隨便拿一道簡單的真題來檢驗自己,就會發現要麼是「知其一不知其二」,要麼是似曾相識卻無法言傳——這都是不行的,這樣在考試時要麼漏掉重要得分點,要麼寫成毫無邏輯一團糟招致評分老師的不良印象。同時,這種「看過很多遍卻還是記不住」的難受經歷也會消磨備考過程中本就脆弱的信心和耐心。
名詞解釋和簡答不是看出來的,而是背出來的。
因此,我的建議,「背」吧少年!! 放低姿態,放平心態,放下「靠理解不用死記硬背」的身段,靜下心來耐心地背,一遍又一遍地背,每背一遍都會有新收獲,每背一遍都會發現之前在理解上的偏差, 五遍十遍二十遍,隨著越來越多的概念對你而言都如數家珍,你的信心會膨脹,你的繼續背下去的動力和熱情會增加,你的成功幾率也在悄然增長。
所以,我的第一個建議:在認真看過每一門教材1-2遍,掌握了學科的知識框架並且對每一個概念都有比較到位的理解 之後,就開始記憶——「背」,而不是繼續輕松地看書,最好是能夠到合適的地方大聲的朗讀然後再大聲地背出來!朗讀之後再背誦,是一個信息輸入和輸出的雙向過程, 這個綜合過程遠比看書的效率高( 你們會懂的)。 對於一般考生而言,看書很輕松很愉快,但是背書相對很累,這也導致很多人長期停留在只看不背的階段,浪費了提升水平的時機和時間。
就我個人而言,我從9月份開始逐漸增加每天讀書背書的時間, 我白天就在圖書館的偏僻處背誦我整理的筆記,晚上就結合教材和自己的理解對筆記進行優化,第二天就重復前一天的過程。 到了11月和12月,我每天早、中、晚會在圖書館樓道、操場邊、宿舍盡頭等各種合適的地方背書,除去整理和總結的時間,每天背書時間超過9個小時。從2011年9月到2012年1月初考試前, 我平均每一科的筆記都背了10遍有餘,我想這也是我初次考試就能兩門專業課考得比較理想分數的主要原因。
2. 人大法學考研關鍵詞之二: 給力的筆記
前面我提到了背書的重要性,現在我想說一下背書的「客體」——筆記。
很多同學在猶豫是看書還是看筆記, 我的建議是,剛開始的時候認真看教材,掌握知識體系,對每一個概念混個臉熟,然後就可以把教材放到第二位作為參考和補充,全力攻克筆記。
我之所以建議背筆記,主要是從人大的題型出發,考慮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可行性: 人大初試主要是名詞和簡答,每個題幾乎都是一個比較獨立的知識點,不需要大段的發散性論述。反映到教材上,每個題也就是教材上的一段話或者相鄰幾段話的中心句,能夠做到一網打盡,將其做成筆記一般不會漏掉知識點,因此,將所有教材上的重要知識點做成筆記 是可行的。
必要性:人大法學初試改革之後, 法理一本書,法制史一本書,憲法兩本書(21世紀《憲法》+ 韓大元的《中國憲法》) ,科目四7選5至少5本書, 其中訴訟法2本,國際法至少3本, 這加起來也是10本左右的大頭書,很難想像在復習的後期每天還要帶著幾百頁厚的磚頭一本一本的背,這厚厚的一疊書僅看起來就是一種不能承受之重,對信心是個嚴重挑戰。
所以,我認為,一份全面而精煉並且符合考試要求的筆記必不可少!!!
因此,我和我的同學(380+考上國際法那個),從暑假開始, 結合最近11年的所有初試、復試真題,以及市面上專做人大法學考研的最權威的機構的全套資料,用了100多個日日夜夜終於把我們要考的所有科目(法理,法制史,憲法,民法,刑法,訴訟法,知產,經濟法,國際法),一個字一個字敲進電腦,整理成了一套全面而精煉的筆記。
對我而言,過去一年最有成就感的兩件事,一件事 一次性考上人大民商,另一件就是整理了一套我認為是考生中整理得最好的復習筆記。
筆記里的每一個名詞解釋,都是按照人大答題的黃金模板來整理,具體而言,每個名詞解釋分為如下幾個部分:①戴帽子:限定概念所屬范圍或 概念的劃分標准 或 概念的起源 ②概念的基本內涵 ③概念的特徵、性質等 ④加尾巴:需要時(特別是法制史的名詞解釋)加上對概念的簡短評價。 字數在100-150之間。
每一個簡答題也都是按照 ①核心概念名詞解釋 + ②概念的相關特徵和性質 來整理。 字數在200-250之間
總的來說,完全按照考試要求整理,按照這個框架來背,上考場之後幾乎可以如「本能」般直接下筆默寫,不用臨場整理思路,大大的節約了時間。
同時,筆記里每一個知識點旁邊,按照重要性程度都標注 A+,A,B+,B,C幾等,這是根據該知識點在近十年所有真題中的考察頻率和 輔導班老師根據多年經驗做出的建議, 而將知識點所做的重要性分類。
在這里我要像大家介紹一個考場上面對 陌生題目 的經驗,其實也是我在按自己整理的筆記背誦幾個月之後形成的答題感覺: 遇到不會的題目,千萬不要慌,就按照平時背誦的套路,也就是上面介紹的①戴帽子:限定概念所屬范圍 或 概念的劃分標准 或 概念的起源 ②概念的基本內涵 ③概念的特徵、性質等 ④加尾巴 的方式, 將你對題目字面的理解和本科學習的基礎集合起來,「編」一個看上去 很有法學素養的 答案,也能得到閱卷老師的垂青( 個人親身經歷,哈哈,沒辦法考場上肯定會碰到不熟悉的題目)
以上兩點, 也就是 「背」 和 「符合考試要求的筆記」 ,是我想向大家竭力建議的人大法學考研不二法門,我和我的同學從中受益匪淺,最終的成績也證明我們的方法和筆記是有效的。
需要指出的是,整理全套筆記是一個十分消耗精力和時間的過程,是一個可以讓人崩潰的過程, 同時對部分人而言也可能是事倍功半的過程。因為如果筆記整理的不全面,或者筆記裡面知識點的重難點不突出, 或者每個知識點內容不全面(比如只有核心概念,沒有必要的描述),都會導致 弊大於利的遺憾結果,辛辛苦苦整理筆記再背筆記,結果卻是南轅北轍或者本末倒置。
因此,為了給大家節約寶貴的時間,讓大家能夠把時間用到看教材和背筆記這兩個過程中,減少大家翻書、找到所有考點、劃出重點、敲鍵盤、無休止地修改筆記、校對排版以至於滴眼葯水做眼保健操(這都是我們所經歷過的最讓人煎熬的過程) 的時間, 我們很樂意將筆記同大家分享,包括法理,法制史,憲法,民法(初試筆記+復試筆記),刑法,訴訟法,知產,經濟法,國際法各科 想要筆記或者想要繼續咨詢考研經驗的朋友,可以給我發郵件,地址是 [email protected] 即 「相約人大2013」的拼音 建議發郵件,我會盡全力解答大家的疑問。
Ⅱ 中國社科院,北大,清華,人大法學博士哪個比較好
這四個學校的法學博士目前從各方面講都屬國內法學界的上乘,如要非得分出一個高下,個人認為應是中國社科研法學所,北京大學法學院,人民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社科院看似不起眼,實則藏龍卧虎,如王家福、梁慧星、李林等,而且享有國家頂級智庫的美譽,自不待言,國家社科基金的評選佔有很大分量。故排名第一,應無爭議。北京大學法學院背靠北大這一黃金招牌即可不愁吃喝,而且學校向來對法學還蠻重視,進校領導之列者,前有羅豪才,後有吳志攀;名師雲集,各個在本細分學科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如陳興良、陳瑞華、劉劍文等。之所能排名第二而力壓人大法學院的原因不在於實力,而在於學校的名氣。人大法學院實力毋庸置疑,一些實力派大佬坐鎮,如高銘暄、王作富、許崇德、史濟春等,中青年搭台唱戲,如王利明、張新寶、韓大元、張志銘等,年輕人嶄露頭角,如王旭、徐陽光、余履雪、郭銳等。老牌名校,長久不衰,依然堅挺,如不是學校排名的問題,絕對是法學超霸。清華法學院最近幾年異軍突起,名校+名師模式席捲大江南北,終於搶來一席之地,但與前四位相比,仍然年輕,暫且排第四。
以上僅供參考,博士一方面拼的是學校,更重要的是導師,所以選一個大牛級的導師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