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不利解釋

合同法不利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3-14 10:07:30

⑴ 關於保險合同不利解釋問題

保險法規定:對於保險合同的條款,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有爭議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應當作有利於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
那麼反過來講:按照不利於保險公司的原則進行解釋,選A

制定原因是:保險合同是附合合同,它的主要條款都是保險人事先草擬或印製的,保險人在擬定合同條款時可能更多地考慮自身的利益,而投保人由於專業知識和時間的限制,難以對一些專業詞彙和條文含義作深入細致的研究,所以從公平合理角度出發,也為使保險人在擬定保險合同條款時做到文字清楚,含義明確,保險法確立了這項解釋原則。

⑵ 有利解釋原則和不利解釋原則的區別

不利解釋原則,又稱「不利條款起草人的解釋」。我國《保險法》第 30條的規定,在立法上確認了保險合同的解釋適用不利解釋原則:「採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合同條款有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合同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作出有利於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

⑶ 不利解釋原則的適用范圍

一是不利解釋原則僅適用於保險合同條款所用文字語義不清或有歧義而致使當事人意圖不明的情況。當保險合同的語義明晰時,即使當事人對合同內容有爭議,也不得適用不利解釋原則而曲解合同內容。
二是不利解釋原則是為了保護處於弱勢的普通被保險人的利益而設立的,它只能適用於普通被保險人。美國司法判決確立了以下原理:如果被保險人不是一個自然人,而是一個規模龐大,且由經驗豐富的商人經營,並委託有如同保險公司的顧問水準那樣的專業顧問公司,則不能適用不利解釋原則。基於相同理由,再保險合同的條款發生爭議時,因其當事人均為專營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對再保險合同的內容應當具有充分的判斷能力,不能適用不利解釋原則。在我國尚無相關規定,但隨著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國際慣例必將滲透到每個角落。
三是保險條款的擬訂主體是保險人,國家保險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審批或備案。根據《保險法》第 107 條的規定,「關系社會公眾利益的保險險種、依法實行強制保險的險種和新開發的人壽保險險種等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審批。」國家保險監管部門審批的條款完全可以有效規范保險活動並維護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利益,所以此類條款發生歧義時,應當由保險監督管理部門作出公正的解釋,不應當適用不利解釋原則。而對於其他保險險種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由於實行的是備案制,所以發生歧義時,應當適用不利解釋原則。

⑷ 如何理解不利解釋原則和有利解釋原則 保險學

一、不利解釋原則

  • 不利解釋原則,又稱「不利條款起草人的解釋」。我國《保險法》第 30條的規定,在立法上確認了保險合同的解釋適用不利解釋原則:「採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合同條款有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合同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作出有利於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

  • 適用范圍

    一是不利解釋原則僅適用於保險合同條款所用文字語義不清或有歧義而致使當事人意圖不明的情況。當保險合同的語義明晰時,即使當事人對合同內容有爭議,也不得適用不利解釋原則而曲解合同內容。

    二是不利解釋原則是為了保護處於弱勢的普通被保險人的利益而設立的,它只能適用於普通被保險人。美國司法判決確立了以下原理:如果被保險人不是一個自然人,而是一個規模龐大,且由經驗豐富的商人經營,並委託有如同保險公司的顧問水準那樣的專業顧問公司,則不能適用不利解釋原則。基於相同理由,再保險合同的條款發生爭議時,因其當事人均為專營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對再保險合同的內容應當具有充分的判斷能力,不能適用不利解釋原則。在我國尚無相關規定,但隨著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國際慣例必將滲透到每個角落。

    三是保險條款的擬訂主體是保險人,國家保險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審批或備案。根據《保險法》第 107 條的規定,「關系社會公眾利益的保險險種、依法實行強制保險的險種和新開發的人壽保險險種等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審批。」國家保險監管部門審批的條款完全可以有效規范保險活動並維護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利益,所以此類條款發生歧義時,應當由保險監督管理部門作出公正的解釋,不應當適用不利解釋原則。而對於其他保險險種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由於實行的是備案制,所以發生歧義時,應當適用不利解釋原則。

二、有利解釋原則

  • 有利解釋原則,又稱「疑義利益解釋原則」,起源於羅馬法「有疑義應為表意者不利益之解釋」的規則,意為當保險合同中雙方當事人就保險格式條款發生爭議時,應當作出不利於保險人而有利於保險相對人的解釋。目前,該原則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所推崇,影響較為廣泛,我國《合同法》及《保險法》也有相關的規定。我國《合同法》第41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保險法》第30條規定:「採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合同條款有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合同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作出有利於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

  • 適用對象

    有利解釋原則的適用對象是格式條款。我國原《保險法》第31條規定:「對於保險合同的條款,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有爭議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應當作有利於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按照原《保險法》的規定,有利解釋原則適用於保險合同的所有條款,而新《保險法》將有利解釋原則適用對象的條文表述為「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格式條款有別於一般保險合同的條款,因為它不是基於保險雙方當事人自由合意。由此可見,新舊兩部法律對於有利解釋原則適用對象的規定有著本質的差別。

    根據新《保險法》的規定,有利解釋原則適用的對象應當是由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而不適用於投保人及其他相對人提供的條款。從本質上說,格式條款仍然屬於合同條款的范疇,對格式條款的解釋,在不違背合同目的的前提下,也應當遵循合同條款解釋的一般規則。但是,格式條款本身具有特殊性,其解釋方法也應具有特殊性。合同的一般條款是由雙方當事人通過自由協商達成一致而設立,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而格式合同中的格式條款,由於其設立時欠缺相對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若依然按照合同的一般解釋規則予以解釋,無疑是對格式條款提供者意思的一種確認而忽視了相對人的真實意思。因此,在必要的時候,需要就格式條款進行有利於保險相對人一方的解釋。

  • 適用前提

    有利解釋原則的適用前提是通常理解。所謂「通常理解」是指對合同條款含義的解釋發生爭議時,不應當直接採用合同格式條款提供者對於條文的單方面理解來解釋合同,而應當首先按照一般保險合同當事人對於合同條款的一般性理解進行解釋。

    雙方當事人對保險條款的爭議一般包括兩種情形:一是可以對爭議的條款作出兩種或者兩種以上合理的解釋,即合同條款存在多種解釋;二是合同條款在表述上很難甚至無法讓一般人明確其真實含義,即合同條款內容含混不清。對於前一種情形,應當直接適用有利解釋原則,作出有利於投保人而不利於保險人的解釋;對於後一種情形,應當根據《合同法》第125條規定的「通常理解」方式———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習慣解釋以及誠信解釋———進行解釋,只有在窮盡上述五種解釋方式仍然存在歧義時,才能進行「有利解釋」。

    因此,「通常理解」應是優先於「有利解釋」的保險合同條款解釋方式。對於合同條款本身在表達上符合正常用語習慣,含義清晰明確,不會產生歧義的條款,或者即使合同條款存在內容含混不清,但是保險人與相對人之間認識一致,不存在歧義的,不應當再進行條文方面的解釋。「通常理解」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保險公司的利益。由於我國原《保險法》沒有關於「通常理解」的規定,致使審判機關在處理保險糾紛案件時,往往不考慮保險條款本身是否存在歧義,該歧義是否能夠通過「通常理解」進行解釋,只要保險相對人對保險條款的理解存在爭議,就直接適用有利解釋原則,往往導致保險公司處於被動地位,這有失公平。新《保險法》第30條對有利解釋原則的適用進行了完善,引入了適用該原則的前提條件即首先適用「通常理解」,一方面為正確運用有利解釋原則提供了依據,體現保險法的誠信原則精神;另一方面,有利於合理維護保險人利益,實現契約自由與實質公平的協調一致。

⑸ 並對雙方不援引合同法中格式條款有關規定等理由作出條款無效或對一方不利的解釋.

我國合同法對格式條款的效力作了一些限制,見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內第四十一條所示。容「並對雙方不援引合同法中格式條款有關規定等理由作出條款無效或對一方不利的解釋」這句話我認為是限制一方利用合同法中格式條款規定起訴要求合同無效等的聲明。
《合同法》第三十九條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並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
《合同法》第四十條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 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合同法》第四十一條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⑹ 何謂不利解釋原則

不利解釋原則又稱疑義利益解釋原則,是格式條款模稜兩可,語意含糊不清,有兩種以上不同的合理解釋,而其他解釋均無法確定其含義的,應採取對擬定條款一方或使用格式條款一方不利的解釋。不利解釋原則源於羅馬法「有疑義應為表意者不利益之解釋」原則。不利解釋原則的法理基礎主要體現在:1、保險合同的專業性。保險合同條款中,不僅涉及有關保險的專業知識,還涉及到法律、統計、醫學、建築等等眾多行業的專有知識和詞彙,這些專業化語言提高了保險合同的科學性和嚴密性。而投保人大多缺乏相關知識,無法理解保險合同的專業術語,這在客觀上給予了保險人以強勢地位。2、保險合同的附和性。保險人和投保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通過保險合同來確立,而在實踐中,不論是投保單還是保險單,大都由保險人起草擬定並印製,投保人一般只能在保險人設立的不同險種的標准合同中進行選擇。保險合同這一附和性易被保險人利用,制定有利於自己而不利於對方的條款。3、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經濟地位的不對等。保險合同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為,因此雙方當事人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由於雙方的交易能力、專業水平等存在較大差異性即經濟地位的不對等,相對於保險人而言,投保人、被保險人在保險交易中往往處於弱勢地位。

⑺ 如何解釋不利解釋原則和有利解釋原則

利解釋原則
不利解釋原則,又稱「不利條款起草人的解釋」。我國《保險法》第 30條的規定,在立法上確認了保險合同的解釋適用不利解釋原則:「採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合同條款有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合同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作出有利於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

⑻ 如何理解保險合同中的不利解釋原則

不利解釋原則,又稱"不利條款起草人的解釋"。我國《保險法》第 30條的規定,在立法上確認了保險合同的解釋適用不利解釋原則:"採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合同條款有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合同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作出有利於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

熱點內容
勞動法的產生 發布:2025-09-16 00:50:02 瀏覽:684
刑法實訓目的 發布:2025-09-16 00:41:25 瀏覽:686
假離婚生二胎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00:29:15 瀏覽:628
仲裁裁決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當事可以 發布:2025-09-16 00:28:18 瀏覽:681
民法典話 發布:2025-09-16 00:27:31 瀏覽:2
司法調解申請書 發布:2025-09-16 00:27:31 瀏覽:443
盜用公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00:26:12 瀏覽:140
公司欠薪能追究公司實際經營者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00:20:31 瀏覽:882
社會學網路分析法 發布:2025-09-16 00:08:33 瀏覽:17
德川酷刑法 發布:2025-09-15 23:50:03 瀏覽: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