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明示
A. 合同法關於默認的規定
默認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推定行為人作出了意思表示。合同當事人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合同。一般來說要合同當事人要以明示的方式作出意思表示,例如:合同當事人訂立書面合同,或者通過口頭的要約或承諾訂立契約。但是特殊情況下,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條 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B. 合同法51條的追認是否要明示
合同法
第五十一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
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不需要明示,無權處分無效,追認才有效。追人最好是書面,以免出爾反爾。
C. 沒有明示收費標准。合同法是怎麼規定的
什麼收費標准?一般合同上沒規定具體的價錢,是按照當地的市場通用價格來定。如果政府對這行業有規定的,按照政府規定的價錢來確定
D. 沒有明示其收費標准合同法是怎麼規定的
第六十二條當事人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
能確定的回,適用下列規定:答
(一)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
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
(二)價款或者報酬不明確的,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
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按照規定履行。
(三)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
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
(四)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
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
(五)履行方式不明確的,按照有利於實現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六)履行費用的負擔不明確的,由履行義務一方負擔。
縱橫法律網-北京市國韜律師事務所-盧志紅律師
E. 幫忙解釋一下 合同法上的在簽訂合同當中所謂的明示其一就排斥其他原則。
如果當事人在合同中列明了特定的款項,未採用更為一般性的或包羅萬象的術語,那麼,其意圖就是排除了未列明的項目,盡管未列明的項目與列明的項目類似。這就是所謂「明示其一就排斥其他」。
F. 什麼叫明示或暗示的合同責任
合同責任的分類
明示的指在合同中明確約定的,違約後將會承擔的責任,具體到條款中的細節;
暗示的指合同中未明確約定違約後的責任承擔,但依據《合同法》及相關的司法解釋規定,將要承擔的違約責任。
G. 什麼是格式合同《合同法》對格式合同有什麼規定
、關於格式條款的成立
(一)法律條文
《合同法》第39條規定: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
(二)學理分析
我國《合同法》對於格式條款訂入合同沒有作出明確規定,而只是規定免責條款(只是格式條款的一種)訂入合同的條件。這就給人一種印象,是否只有免責條款才有提起當事人注意的義務,而一般格式條款一經擬定就可以直接納入合同之中。也有許多學者認為,格式條款一旦由條款製作人起草出來,便自然應當納入合同,成為合同的條款。筆者認為,這種理解是不妥當的。
首先,我們要區別格式條款和格式條款文本。《合同法》所稱的格式條款實際上是指,已經訂入的條款而不是起草者起草的文本,因為並不是說起草的文本都應作為格式條款納入合同,該文本只具有示範和建議的性質。盡管相對人對格式條款沒有自由協商的權利,但也必須有概括的接受或不接受的意思表示。只有這樣才能使格式條款納入合同。否則如果將格式條款製作人起草的任何格式條款文本均作為格式條款,而不需要考慮訂入合同的程序,將會使人們誤以為格式條款文本可以直接訂入合同,而不需要考慮相對人是否願意接受該條款。這是不妥當的,也是很危險的。正如有人指出的,「由此而帶來的後果必然是,格式條款成為了一項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規,對方當事人只有無條件接受並執行的義務,而沒有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權利,這對消費者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註:蘇號朋:《論格式條款訂入合同的規則》,載第二屆「羅馬法、中國法與民法法典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272頁。)
由於《合同法》將格式條款視為已經訂入合同的條款,因此免除了格式條款訂入合同的程序規定。這是否意味著格式條款除格式化的免責條款以外,不需要經過任何程序便可以納入合同?筆者認為不是這樣,格式條款訂入合同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並不能自動納入合同。格式條款訂入合同的程序實際上也就是《合同法》第39條所規定的條款製作人應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這就是說,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在訂約時,有義務以明示或者其他合理、適當的方式提醒相對人注意其欲以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事實。該提起相對人的注意應當達到合理程度。判斷其是否達到合理的程度時,應當依據以下五個方面的因素:1.文件的外形。從其外在表現形式來看,應當使相對人產生它是規定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條款的印象。2.提起注意的方法。根據特定交易的具體環境,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可以向相對人明示其條款或以其他顯著方式如廣播、張貼等公告形式提醒相對人注意。在這兩種提醒方式中,應當盡可能個別提醒其注意,而以公告方式為例外。3.清晰明白的程度。即提醒相對人注意的文字或語言必須清楚明白。4.提起注意的時間。提起相對人注意的行為,必須是在合同訂立之前或訂立過程中。5.提起注意的程度。即必須能夠引起一般相對人的注意。合理注意在不同的情況下其確定的標準是不同的。但總的來說,應通過合理注意而使相對人對條款的內容有足夠的了解。換句話說,應向相對人提供合理機會了解條款內容。這一規定目的是為了使相對人能夠有更多的時間認真的研究格式條款。總之,筆者認為,《合同法》第39條的本來含義應當是指任何格式條款都必需要有條款的製作人向相對人提請注意,只不過是對格式化的免責條款,條款的製作人應當盡到更高的提請注意的義務。例如原則上應當採用個別提醒的方式,提請注意的程度也應當更高。相對人同意使用格式化的免責條款訂入合同,原則上應當以明示同意為原則,當然,如果根據交易的實際情況,或者根據交易慣例或雙方當事人約定,也可以以默示方式作出。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企業以公告、告示、通知、說明、須知等方式提出的文件,並不一定都是格式條款。這些文件是否能夠成為格式條款,除了需要訂入合同的程序以外,還必須要看這些文件的全部或者部分內容能否納入到合同之中,或者已經納入到合同之中,或者能夠獨立的成為合同條款。如果根本不能成為合同條款,也就不能成為格式條款。例如,原告張某在一周前便知道被告(某商場)曾在大門上張貼營業時間的告示,稱其營業時間為每天早9時至晚9時,後來原告於一天早晨趕到商場時,發現商場已張貼一告示:「今日盤點,不營業」,原告認為被告關於營業時間的告示屬於格式條款,被告違反該營業時間的規定屬於違約。筆者認為,營業時間的告示根本不能夠納入到未來的買賣合同中,也不能單獨作為合同條款存在,因此不是格式條款。
H. 明示合同有法律效應嗎
中國合同法下沒有這個概念。只有明示要約,明示條款和明示違約。比如,明示條款是指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對合同的法律責任、權利義務等主要內容所訂明的條款。
I. 根據合同法94條第二項和108條,思考從履行屆至到履行屆滿期間,對方已明示或者默示不會履行主要義
你好,根據《合同法》
第九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一)債務已經按照約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債務相互抵銷;
(四)債務人依法將標的物提存;
(五)債權人免除債務;
(六)債權債務同歸於一人;
(七)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終止的其他情形。
其中很明確,合同解除=雙方權利義務終止。
合同解除本身是個正規流程,在辦理流程間,清算雙方權利義務。要不要解除合同是自己選擇的。
我覺得你的真正問題可能是,針對你目前的情況,解除合同對你的利弊會產生哪些影響。
一旦合同解除辦理完成,雙方對等於陌生人。
按照你的描述,我想您可能已經和對方簽訂合同。可能與您簽訂合同的那一方有不履行或者「默示」(以行動方式表明)不會履行主要義務的。
但是只要合同已經簽蓋,一般情況下合同都會生效。對方不履行合同內描述的責任義務的時候,是屬於違約行為,可以要求賠償的。
根據《合同法》
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九十七條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中間的其他條款是針對具體的事件發生,權責的劃分方式。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劃分即可。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謝謝。
J. 合同法中有「明示其一即排除其他」原則,我不理解,其舉例說明
「明示其一即排除其他」規則的意思是:如果當事人在合同中列明了特定的款項,未採用專更為一般性的術語屬,其意圖就是排除未列明的項目,盡管未列明的項目與列明的項目相類似。
舉例如下:
2009年3月14日,金達紙業在其住所地與華能建築集團簽訂建築施工合同,其中約定「合同履行中如有爭議,可由雙方協商;協商不成,可在合同簽訂地起訴」。
上述合同條款中明示的爭議起訴地是合同簽訂地,因此就排除了在其它地起訴的可能性(比如合同履行地)。也就是說,當發生爭議協商不成時,只能起訴到合同簽訂地的法院。這就是明示其一即排除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