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對社會具有積極的反作用
❶ 宗法觀念對當今社會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積極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易於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極影響是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這與現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識多少有些違背。
❷ 宗法制度對我們當今社會有何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
宗法制度對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人倫、重視親情、重視家庭生活的傳統,有利於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這是許多外國民族所沒有的。其次,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祖先、重視傳統、重視統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內外華人都自稱為炎黃子孫,並以此為榮。大陸每次舉行黃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動,海內外炎黃子孫來者如潮。中華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與這一制度密不可分。今天,我們炎黃子孫無論是何種信仰、來自何地何界別,但「反台獨」、「反藏獨」、「反疆獨」,維護統一的思想高度一致,也與這一制度的影響息息相關。 宗法制度對中國社會的消極影響集中表現在: 第一,從政治上講,導致了專制社會和專制思想的形成,人們的民主觀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在宗法家族社會里,統治階級和思想家們提倡「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甚至提出「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這些極端專制的思想和理論,極大地禁錮和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將個性豐富、富有創造力的人,一個個變成了奴隸和機器,使中國的封建社會維持了數千年,世所未有。幾千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了國家有個皇帝、有個主宰,習慣了被壓抑、被支配、甚至被奴役的生活,好象不如此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寄託。於是,在中國的歷史上,一個個奴隸、封建王朝被推翻,一個個皇帝被打倒,一個個奴隸、封建王朝重又登上歷史舞台,一個個皇帝重新主宰龐大的中國,幾千年來人們竟沒有想過如何推翻這種專制的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和封建王朝,但是接著又上演了袁世凱、張勛復辟的丑劇。包括毛澤東晚年的個人主義崇拜,毛澤東去世後中央提出的「兩個凡是」,均與此可謂一脈相承,見怪不怪。到今天,雖然專制制度不復存在了,但是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專制主義思想在中華民族中可謂根深蒂固,很難消除,並時不時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極大地制約著當今中國的民主政治進程,制約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第二,從經濟上講,導致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扼殺了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宗法家族社會強調血統,尊崇共同祖先,排斥異姓異族,使得我國形成了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習慣,直到今天的廣大農村,這種情形仍未根本改變。這種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傳統,使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長期存在,亘古不變,影響至今。早在先秦諸子時期,「農本工商末」這種重農抑商思想即成了經濟思想主流,並影響到整個封建時期。農業社會是小農經濟存在的基礎,而在一個聚族則居的社會里,只能是農業社會。到宋代,葉適第一個站出來公開否定重本抑末思想,提出「抑末重本,非正論也」。同代人陳亮提出農商「相輔相資」,到明末清初黃宗羲更提出「工商皆本」,此時資本主義經濟已早於歐洲在中國萌芽。但是,由於宗法家族社會這種聚族而居的局面無法打破,小農經濟安如磐石,資本主義這種新型經濟形式最終未能得到發展,從此使中國經濟逐漸落後,尤其是在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列強侵入中國,使中國由1820年的GDP佔全球1/3下降至1900年的不到10%。一個東方帝國從此衰落。(5) 第三,從文化角度講,導致了中華民族重傳統輕變革、重倫理輕科學,缺乏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精神,思想上表現為守舊、保守。文化與政治從來就難以分離,在中國尤其是如此。李慎之先生曾經指出,中國的文化傳統是專制主義,對上是專制主義,強調專制,對下是奴隸主義,奴役人民。所以,中國文化是一種政治文化。在宗法社會,傳統重於變革,禮教高於一切。在元、明、清三朝的科舉考試中,明確規定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作為標准答案,讀書人只能用八股文重復這些迂腐的說教,稱之為「代聖賢立言」,實際上就是不允許人們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倫理重於科學,比如,即使明知君主、長輩的觀點是錯誤的,臣子和晚輩也必須默認,不但不能與之辯論,而且要付諸實施,將錯就錯。在這樣一種缺乏民主、極端專制的環境下,談何科學,談何創新,談何變革,談何發展?
❸ 用社會意識形態反映社會存在原理說明道德和法的聯系與區別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不是消極地被社會存在所決定的,它作為不同於社會存在的特殊領域,有它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社會意識發展水平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步性就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一個重要表現。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表現:①社會意識第一社會存在有巨大的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著促進和推動的作用,落後反動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存在的發展。②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變化和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會意識的變化有時落後以社會存在的變化;先進的社會意識在不同程度上預見社會存在變化發展的趨勢和未來。③社會意識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經濟上先進的國家,意識形態的發展卻可能落後;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意識形態可能先進。④社會意識各種形態之間能互相作用,其中政治思想居於主導地位,對其他意識形態有巨大影響。⑤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後人總要集成前任的思想材料,並加以改造和發展。
: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這是其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表現。社會意識的反作有用表現在:第一,從性質方面看,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起消極的阻礙作用。第二,從程度方面看,社會意識的作用有程度深淺、 范圍大小、 時間久暫的區別。第三,先進的社會意識和落後的社會意識有一個在斗爭中此消彼漲的過程,先進的社會意識只有通過斗爭,才能最後戰勝落後的社會意識。
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要求加強道德建設。道德建設的加強,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產生積極效應,從整體上帶動了道德進步,但另一方面也有某些消極效應,如出現「道德滑坡」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表現在許多方面,以致於把市場經濟歪曲為「一切向錢看」,「坑蒙拐騙」。因此,我們必須加強道德建設, 倡導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 價值觀,健全職業道德,只有這樣,才能發揮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推動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❹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4)法對社會具有積極的反作用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
❺ 談談法律對國家或個人的重要性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作為約束人們行為的規范,是鞏固政權,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沒有法律必然會天下大亂
1、法律對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個別性指引和規范性指引。
2、法律作為一種行為准則,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
3、法律對人的行為具有教育作用,這種作用表現為實景作用和示範作用。
4、通過法律,人們可以事前預計到自己或者他人的行為是合法還是違法,在法律上是有效還是無效,會有什麼法律後果等。
5、法律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
6、法律的社會作用,是執法作為特殊的社會規范,為實現階級統治的社會目的而發揮的作用。
7、法律的社會作用大致包括兩個方面:意識政治職能,即維護階級統治;二是社會職能,即履行社會公共事物。
❻ 法律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精彩辯護詞》
❼ 為什麼文化對社會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因為,文化具有能動作用。積極的文化可以促進社會發展;而消極的文化會阻礙社會發展。所以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
❽ 法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始終起進步作用
觀點:法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始終起進步作用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理由:1.從法本身的屬性來說。法自身本來就有優法和劣法的區分,優法對經濟起進步作用劣法則對經濟起阻礙作用。
2.不同時期的法對經濟起不同作用。農業時代的法對農業時代經濟起促進作用,如果到了工業時代,它就不一定起積極作用了。
3.法對經濟的作用不是獨立的表現出來的,它必須同社會的其他因素一起發生作用,有時盡管法是優法,但其他條件不成立,那麼法也不可能發揮其積極作用。
所以,題干結論是不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