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趕緊回家
『壹』 關於蘇州工業園區公積金提取
政府規定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取了,太不公平了,最起碼應該提取住房公積金吧!國家政策只是針對養老保險!我們農村來的就靠這點積蓄,A類公積金與其他不一樣,金額大,5萬塊都夠交50年的養老保險了 !!!我們應該呼籲群體的力量,希望給我們滿意的答案!!都給公積金管理中心寫意見信,相信政府會重視的!!!
『貳』 央視紀錄片《鏡子》,觸及靈魂的家庭教育
一部紀錄片,讓中學停課半天,甚至讓家長也必須陪同孩子一塊觀看。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觸動到我靈魂的片子,我個人也從事了很久親自教育的工作與咨詢,深深了解親子問題背後的本質,也協助過很多家長去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看到這部片子,我還是被觸動了,不知道各位家長看完的感觸會是什麼樣子呢?
這是一部只有三集共90分鍾的紀錄片。
短短一個半小時,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制。
內容簡介:
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陷入困境,父母無奈將孩子送入特殊學校「改造」,卻意外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我只是你們的一面鏡子,照出了你們的樣子!!」
每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家明,15歲
是個網癮少年,不願上學,黑白顛倒。
家明父親對孩子的期望很高,
可孩子卻一心想要「自由」。
張釗,17歲
因談戀愛已輟學4個月,
還阻止父母在家裡住,
被制止後,他對著父母破口大罵。
澤清,14歲
澤清是三個孩子里最小的,
但卻是表現得最平靜的,
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
他沉迷於網上下棋,
面對母親的關心,他竟罵她「賤」,甚至動手。
看似三個典型的「問題少年」,出現的這種問題會被社會批鬥,唾棄,但「問題少年」的背後,卻是幾對「問題父母」。
三對家庭,窮富各異,社會地位各異,教育背景各異,他們的教育模式,都存在著不一的缺失。
一、父母的控制欲
片子的開頭就是一位學生的獨白,內容如下:
「我是一個機器人,只要輸入程序我就會照做,曾經我的主人不論吩咐我什麼,我都會乖乖去做,風雨無阻。在他們眼中,我是一個好機器人,轉眼十七年過去了,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開始不聽使喚。無論主人輸入任何修復程序,主人手足無措了,他們將我所有的程序都刪除一空,無論好壞。」
機器人沒有思想,不論如何支配,機器人都不會有任何情感,它不會想著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不會考慮怎樣才是自己喜歡的生活,它沒有個性,甚至沒有思想,但孩子確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現代社會的孩子受到太多家長的關注,承載了太多家長的期待。
現代社會里,太多家庭的孩子成為了家長的工具,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與價值感。在夫妻關系中,夫妻雙方應該是彼此的情感寄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夫妻之間的情感交流逐漸減少,但彼此依然需要情感的寄託,從那一刻起,孩子成為了夫妻之間情感的新的寄託渠道。然後,越來越多的關注到了孩子身上,希望從孩子身上得到需要的滿足,控制者孩子的一切,不讓他逃離,不讓自己失去這情感的寄託。這種情況下換來的結果有二,一是父母的勝利,孩子順利成為媽寶,從此失去主權,過著與父母共生的日子;二是孩子奮起反抗,堅持要成為自己,這樣的孩子也就成為了父母眼中的「問題孩子」。
孩子除了是父母情感的寄託,還會成為家長夢想的承載,由於對我們自己人生的不滿意,從而控制孩子的人生道路,為他安排好每一步,讓他走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成為自己想讓他成為的那個人。當有人提出反對,我們會用所謂的人生經驗去辯駁,告訴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道路走就可以了,總有一天你會感謝我,明白我的付出。於是你不斷的去為孩子一步一步的安排人生,實現理想,永遠停不下來。就像是驢在拉磨,當驢停下來不再拉磨,它就不再有價值。所以你不允許孩子逃離,因為一旦孩子逃離你的控制,你就像驢失去了磨盤,只剩下被屠宰的命運。
為何不嘗試著將情感寄託回到自己伴侶的身上,為何不嘗試著在自己的范圍內實現自我價值,讓孩子逃脫牢籠,好好的喘一口氣。
不要以愛的名義控制,也不要將孩子物化,變成你的私人物品。
二、無法擺脫的焦慮感
一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坑害了多少中國家庭,似乎這句話規定了人生就是一場百米賽跑,必須竭盡全力,沿著唯一的直線去跑,不允許孩子在任何一個地方減速,因為減速就會輸掉人生的比賽。但是人生不應該更像一場拉力賽嗎?從出發到終點的路線都是由每一位車手自由選擇,也許選擇的道路崎嶇不平,我們會爆胎,會陷入沙坑,但是只有到終點的前一刻,我們才知道哪條路才是最好的。
當陷入沙坑時,我們只是奮力去刨沙,卻沒有觀察好地形和地質,你奮力去刨的過程,也許會讓車子越陷越深,從而徹底失去了前進的能力。所以,我們為什麼不能靜下心來等一等,看一看,找到最合適的方法,然後一起去克服。有時停下來,才是最快的選擇。
所以,學著放下我們心中的焦慮,去試著陪孩子完成他們自己選擇的路,當車子被迫停下,我們冷靜下來去陪他一起解決,你可能就是最快到達終點的那一個。
三、父母過低的評價
片子中張釗與家明受困於父母過低的評價,張釗的父母感覺孩子能力差、膽子小,感覺他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做,而在對張釗的采訪中,他自己說在高二還沒結束的時候就已經將他父母認為他不可能的事都幾乎做了個遍,三條高壓線——帶手機,談戀愛,打架,三件事都去觸碰了。在家明的采訪中,他哭訴父母只是把他當作幼稚的孩子,不同意他做的任何決定,於是他故意傷害自己,就是想告訴爸媽,他很堅強。
這兩個孩子都在追求自己的價值感,但是在家長那裡卻從來沒有獲得過肯定,在父母過低的評價之下,他們採取了過激的方式去證明自己,一切的行為,都只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
父母的低評價的原因,一種是上文說到的控制欲作祟,給予孩子低的評價,從而讓其認為自己還太弱,必須依附於父母生存,從而達到控制的目的;另一種是父母對孩子認識的滯後,沒有意思到孩子經歷過青春期滯後心理層面的飛速發展,還停留在他們是小孩子的狀態去對待他們,從而以過去的標准去衡量自己的孩子。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會造成不良的後果,所以,是否可以嘗試去肯定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中是有價值的。
四、情感的缺失
第三集中的那首歌,似乎說出了孩子們的心聲。
「有時候只想找個人傾訴,哭著笑著都不再感到孤獨,Oh my friend!我始終明白你的心情,別總把痛藏才心的最深處。握住我的手,就不會再無助,風風雨雨我們一同上路。「
當孩子在學校里感到壓抑,回家傾訴的時候,你卻告訴孩子為什麼別人不壓抑,只有你壓抑;當孩子興致勃勃跟你說出自己夢想的時候,你卻告訴孩子,別做夢了,趕緊回去學習。父母們都在愛著孩子,我也堅信父母們一定是愛著孩子的,但是父母在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愛的同時,卻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情感的需要。孩子也需要在自己無助無望的時候,有一顆大樹可以依靠,有一個人可以傾訴;孩子也需要在自己開心的時候,多一個人分享自己的快樂。
當孩子在家庭中沒有建立這種情感模式,沒有穩定的情感輸出,將會影響他的一生,因為他不知道怎會再去向別人表達情感,也很難再與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關系。而情感的過度壓抑,最終的走向,就是抑鬱。
片子最後對每個重點人物的後續現狀都給了展示,其實也證明了一點,每個人的改變都沒那麼容易,能保持改變後的狀態更不容易。
如果你還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請預防這些事情的發生。如果你已經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希望您能耐心的去改變、去成長。
在生活中,父母,夫妻,子女這些角色都不需要專業的考核證書去證明所擁有的身份,但都在不經意中給我們安排了這些不需要學習、考試就能擁有而且期限是一生的角色。請記住,愛和自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也以此文,獻給我的父母,我知道你們在我選擇叛逆的時候,有多難放手!
感謝你們,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叄』 中央電視台法制節目道德觀察,余柏初被合法夫妻章碟弄走220萬,章碟還在外面有了男人孩子這事後來怎
太賤了,還懷著孕,做些個泯滅人性的事,不給肚子里的孩子積點德嘛,生出來就是個現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