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法陣與環境污染

社會法陣與環境污染

發布時間: 2021-12-10 01:00:32

『壹』 社會問題與環境問題

樓上是白痴嗎?你闡述了什麼觀點?
我個人認為政府方面不應該干預市民的買車來提倡環境保護、哪怕是交通問題!
的確是治標不治本!小車多了。1、提速慢 2、易拋錨 3、就算是輕微事故都導致無法發動汽車或者人員傷亡!這樣不能解決交通問題!
政府應該提倡節約能源、利用環抱能源、整治道路及公共交通設置,(如在地鐵)學習國外提倡多使用公共交通!
接著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一點!做好城市規劃!真的!為什麼上班人那麼多?不就是因為辦公樓和商場、居民樓是積壓在一起的嗎?為什麼不分散闊大呢?我說的不是把他們各個分開,而是把商務辦公樓分散!把所以空間曾大,分散!
現在只是闊寬了馬路,還沒有分散人群。整個城市應該朝周遍地區發展。

『貳』 從社會學角度分析我國環境污染問題

原因是環境保護的教育缺失,全民的環境意識低,環境道德幾乎是空白的現實。
本書從社會建構主義的視角出發,對環境議題和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在逐步廓清環境社會學基本形貌的基礎上,作者指出,固守實在主義的立場不利於我們認清環境議題和問題的實質與全貌;應該注意到,環境議題和問題本身亦是社會定義和建構的產物。本書則集中探討了環境話語。社會型塑。環境傳播等具有建構主義特色的環境社會學維度,並介紹了一種全新的自然、社會與環境的突現模型。作者意圖呈現一種獨特的視角,以便重新認識環境議題和有關環境的持續性爭論。
1978年,美國社會學家R·E·鄧拉普和W·R·卡頓撰寫的論文《環境社會學:一個新的範式》公開發表,該文被認為是環境社會學正式形成的標志。在文章中,兩位學者向傳統社會學的基本範式提出了挑戰,創造了「新生態範式」的理論概念。在此之前,西方傳統社會學中也存在著一些資源環境管理方面的淺顯研究,如荒野、森林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及社會效用等。但在鄧拉普等人的眼中,這只能算作是「環境問題的社會學」,而環境社會學則應當著重研究環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
一個新學科的成立在某種程度上首先取決於學術團體和組織的產生和發展:1974年美國的社會問題研究委員會率先成立了環境社會學特別委員會這一學術分支機構,第二年美國社會學協會也成立了環境社會學分會。這些學術機構的成立標志著環境破壞導致種種的社會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環境社會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已經得到社會的承認。國際社會學學會下屬的環境和社會組與社會生態組於1992年合並成環境和社會研究委員會,這是國際上第一個環境社會學研究機構。從此,環境社會學的研究方向從工業化引起污染的清潔問題開始向關乎人類生死存亡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轉變。

『叄』 環境污染犯罪在哪些方面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

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經影響到各國乃至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近些年來環境保護領域日益受到全世界法學研究者的普遍關注,各國紛紛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刑事立法。針對污染環境的犯罪行為,1970年日本國會制定了《關於危害人體健康的公害犯罪制裁法》(即《公害法》),率先以特別法的形式規定有關污染環境犯罪的內容。1975年《德國刑法》第28章規定了污染環境的犯罪。[1]奧地利在1974年修正了刑法,增設了公害類犯罪的懲處。[2]我國為改變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趨勢也突出了以刑罰手段懲治污染環境行為的立法趨向,97年刑法典設專節規定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並規定了五個污染環境類犯罪:(1)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338條);(2)非法處置進口固體廢物罪(339條);(3)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339條第2款);(4)環境監管失職罪(408條);(5)走私固體廢物罪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

『肆』 當代社會四大環境污染是指什麼

當代社會四大環境污染一般指:噪音污染與電磁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1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伍』 社會發展一定會污染環境嗎

怎麼說呢?那要看社會的發展程度了,就已有的歷史情況來看
一個國家在發展較早期的時候由於還沒有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再加上資源的開發利用技術都不到位,污染環境是肯定的
就這一點來說,不用我說,看一看早期工業革命時期的照片錄像,
那些奔跑的火車冒著的騰騰煙霧就是最好的佐證。
而當國家發展到了一定水平,環境污染的劣端顯露出來的時候
人們就會開始注意起環境保護的問題
就想現在的中國,到處倡導要做到節能高效
並且許多城市的計程車已改為用天然氣作為燃料
這些都是人們想做到既是社會高速發展,又減小環境污染的舉措
但是出於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
就目前的發展來說,要做到零污染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看看相對發展的較早,以達到發達階段的國家
如美國、日本之類
他們都將自己的干污染的產業外遷到發展中國家
從而使自身的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
我們最然並不贊成這種做法
但是不得不承認,就目前的國際分工來說
相對處於劣勢的發展中國家只能處於被動的局面
綜上所述,社會發展是否一定會污染環境是與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水平緊密相關的
而現在,人類的意識形態和技術水平顯然還未達到完全不污染環境的程度
只能祈禱在不久的將來,
人類的科學和意識能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那時
社會發展將不再污染環境,人們也可以平等自由地生活下去

『陸』 新環保法中規定: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污染環境、內破壞生態,容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按環保法的原文,就是必須兩個條件都需要滿足,如果是二個只要一個就可以的,法律會明文說清楚只要符合其中一個條件就可以。

如果你真想研究法律條文,這個我可以鼓勵你,但是你在這些無意義的細節上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就不是研究法律應該有的態度!!

『柒』 社會發展與環境污染

進入21世紀,環保問題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藍、樹更綠、水更清、城更美」,成為人們的共同心聲。江總書記在建黨80周年講話中強調指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環保工作的高度重視。 環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圍繞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中心物不同,環境的概念也隨之不同。我國《環保法》中所稱的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產、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環境保護就是採取行政、經濟、科技、宣傳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適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它具有明顯的地區性。環境保護的內容大體可分兩方面:一是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包括保護城鄉環境,保持鄉土景觀,減少和消除有害物質進入環境,改善環境質量,維護環境的調節凈化能力,確保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庫的持續發展,保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二是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產建設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污染物質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環境保護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盡管中央把環境與資源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之一,但環境保護形勢仍然十分嚴竣,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的問題還未徹底解決,城市生活污染和農村面臨污染問題又接踵而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解決環保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發展。我國要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各項工作都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展開,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於經濟的發展。但是,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因此,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持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針。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當今,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新世紀的標志。用環保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如何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堅持實現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關鍵。 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在環境保護法中規定或體現的,對環境保護實行法律調整的基本指導方針。它是調整因保護和改善環境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基本准則,是環境保護法本質的集中表現。 ⑴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不是隨意確定的。而是應該由法律確認,在環境保護法中有所體現。 ⑵不能把它同一般的立法和司法原則混為一談。如立法原則中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司法原則中的以事實為依靠,以法律為准繩,適用法律人人平等等原則。 ⑶它也不同於一般的法律規范,它是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政策在法律上的體現,是貫穿於整個環境保護法的,具有普遍意義和指導性的規范。 協調發展原則 : 是指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統籌規劃、同步實施、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協調發展原則非常概括地闡明了環境與發展的相互關系,是環境立法的一項重要的原則。 制訂國家環境保護計劃 在已制訂的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經濟基礎上,制訂國家環境保護計劃。環境保護計劃,是指由國家制定的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配合和相銜接的、全面反映國家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和措施的有關計劃指標和統計指標體系的規定。中國從"七五"計劃時期已開始制定國家環境保護計劃。 為了保證環境保護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參與綜合平衡,國家計委和國家環保局於1994年發布了《環境保護計劃管理辦法》,從而使編制環境保護計劃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⑷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 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是為了解決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環境問題,落實環境保護戰略方針、實現預期的環境保護目標,保障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有力手段。它對於環境保護工作具有誘導、約束和協調的功能 環境經濟政策主要有:獎勵綜合利用政策,經濟優惠政策,徵收環境資源費政策等。 ⑸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 我國當前環境問題相當嚴竣,防治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科學技術落後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須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依靠科學技術解決問題。 3、貫徹 ⑴全面規劃、合理布局 全面規劃就是對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生產和生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各方面的關系作統籌考慮,進而制定國土利用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和環境規劃,使各項事業得以協調發展。 合理布局主要是指在工業及其發展過程中,要對工業布局的合理性作出專門論證,並且對老工業不合理的布局予以改變,使得工作布局不會對周圍環境和人民生活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不良影響。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同生產的不合理布局有重要的內在聯系。其中:農業生產和資源的開發布局(直接以自然資源作為勞動對象,如農、牧、採掘業)同自然環境破壞有直接關系;工業生產布局(不直接依賴環境,但生產中排放廢棄物)同環境污染有直接的關系。生產部門的分布,又影響居民點的分布,從而影響城鎮分布、人口密度及交通、文化設施分布。 ⑵嚴格控制新的環境污染和破壞。 增強公民尤其是決策者和管理者的環境風險意識。對於大型建設項目、改造自然項目(如在河川築壩、發展核電、興建大型工業、農業、水利、交通等項目),更應將可能造成的長久不良環境影響放在首位考慮。 在對環境具有影響的重要政策和大型建設項目的決策中,要充分聽取科學家、經濟學家和法學家的意見。 通過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把環境問題解決在建設之前或建設過程之中。 ⑶積極治理老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對已經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要採取綜合措施積極治理;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事業單位,要限期治理,對逾期末完成治理任務的,應依責令其關閉、停產或轉產。 ⑷實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把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城市總體發展規劃,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改善城市能源結構,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完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⑸加強環境監測。通過環境監測,掌握環境質量狀況及發展趨勢,為加強環境監督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我國在參照"污染者付費原則"的基礎上,於1979年在《環境保護法(試行)》第6條規定了"誰污染誰治理"原則,即"已經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應當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制定規劃,積極治理,或者報請主管部門批准轉產、搬遷"。 這一原則在當時主要是為了明確污染單位有責任對其造成的污染進行治理。在1989年修改《環境保護法》中,刪去了"誰污染誰治理"的字樣,改為由具體的制度和措施規定來隱含這一基本原則。 污染者治理是指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組織或個人,有責任對被污染的環境進行治理。在法律上進一步明確"污染者治理"的原則,目的就在於明確污染者的責任,促進企業的污染治理,保護環境。 開發者養護是指對環境與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組織或個人,不僅有依法開發自然資源的權利,同時還有保護環境資源的義務。有責任對其進行恢復、整治和養護。 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開發的目的是為了利用,而保護好環境資源,就可以使開發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並為更好地持續利用創造條件。所以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不僅有依法開發利用的權利,同時還負有保護的義務。 《環境保護法》第十九條規定,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第二十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防止土壤污染、土地沙化,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種源滅絕以及其他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 「利用者補償」,是指開發利用環境資源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承擔經濟補償的責任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認為環境資源不是勞動創造的,沒有勞動價值;隨著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和理論研究的深化,人們認識到環境資源是有價值的,其價值表現在自然再生產能力上,人類為維護、恢復、增殖自然資源及開發替代資源應付出的必要勞動時間。所以,國家作為環境資源的所有者,實行環境資源有償使用是理所當然的 「破壞者恢復」,是指因開發環境資源而造成環境資源破壞的單位和個人,對其負有恢復整治的責任。 2、意義 ⑴可以促使企業、事業單位加強環境管理,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⑵可以為治理環境污染和恢復生態環境積累資金

『捌』 環境污染是不是社會問題

當然是啦 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條件 他的好壞事關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依據所以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哦 來維護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玖』 社會時事 貧窮導致環境污染

貧窮與環境貧窮既可損害環境,同時又是被損害環境的受害者.惡劣的自然環境嚴重製約著落後地區的發展,貧困地區的人們依賴著脆弱的自然資源而生存,幾乎一無所有,因此他們大部分收入來源於靠體力勞動而獲得的微乎其微的自然資源,也只能維持生存.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教育水平滯。
過度消費的生態影響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而貧窮帶來的消費不足同樣會產生嚴重的生態影響,這個問題卻未引起足夠地認識。在這種意義上,貧窮也是另一種"污染"。在貧困和生態惡化的邏輯循環中,貧困是生態惡化的根源,消費不足是由貧困引起的,生態惡化是後果。文章分析了貧困地區生態現狀及其原因,探討了走出貧困和生態惡化的惡性循環的對策。

宋健同志擔任國務委員的時候,對我國的環保問題說過一句著名的話:「貧窮才是最大的污染。」

首先,污染大戶都是利稅大戶

污染企業為什麼屢關不絕,地方政府為什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檢查組剛剛查處了廠長、張貼了封條,第二天卻機器轟鳴、一切照舊?因為聽這些企業是納稅大戶,地方政府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不得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要真正的讓污染問題得到最終解決,仍然是依靠輿論監督,自上而下的巨大壓力迫使污染企業進行整改。而環境執法系統自身並沒有完整地啟動。

第二,在老百姓的觀念中環境固然重要,但當沒飯吃的時候卻顯得微不足道了。所以貧困讓人無法生存同時也是環境被破壞的主要因素。

第三,政府為企業治污買單。

重慶民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一直有著耀眼的光環:鉻鹽產量亞洲第一、世界第五。可這家企業多年來竟然將有毒含鉻的廢渣廢水直接排入嘉陵江,造成嚴重污染。更讓人揪心的是:民豐農化位於重慶市主城區飲用水源上游的嘉陵江邊,在老生產線排污口下游10公里處是沙坪壩中渡口水廠,8.8公里處是沙坪壩高家花園水廠,4.5公里處是梁沱水廠,兩公里處是紅雪飲料廠的取水口,1公里處是紅光制葯廠的取水口。

在國家環保總局今年公布的「十大環境違法案件」中,民豐農化污染案位列其首。現在,民豐農化開始為「環保債務」付出代價:銀行催著還貸,英國合資方投資信心動搖,生產銷售下滑。重重壓力之下,廠方終於下決心整改。

但是,這家公司治理污染的資金來源,卻遭到了質疑。

該公司《關於環保污染問題整改情況的匯報》上說,要抓好兩個關鍵性項目——污水處理池工程和截流堤防工程的建設。以上兩項治理工程預算投資3600多萬元,鑒於企業的困難和該兩項工程的重要性及公益性,市政府已安排由市財政局、市環保局負責落實資金。

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污染治理應實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而由於經濟落後,又哪來的錢進行治理?

據了解,我國目前共有60多萬個行政村、250多萬個自然村,居住著兩億多農戶、近8億人。對城市居民來說最普通不過的自來水,在農村卻仍然是稀缺產品。根據建設部提供的數據,全國村鎮自來水收益人口比例有了顯著提升,但到2005年止,也僅為52.2%,其中擁有自來水的村莊比例僅為24.8%.

有學者指出,目前農村供水安全保障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是部分地區農村供水安全存在隱患。目前全國共有3.2億人用水不安全,不少地區的農民飲用高氟水、高砷水和苦鹹水,北方部分地區水源性缺水和東部部分發達地區水質性缺水現象並存。

二是農村污水普遍缺乏有效治理。調查顯示,96%的村莊沒有排水溝渠和污水處理系統,89%的村莊將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後、坑邊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村內外池塘,無人負責垃圾收集與處理。

三是農村供排水設施建設與運營缺乏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小城鎮通常以財政、土地收入、配套費等資金來源為支撐,而在村莊,則以國家部分專項補助資金和農村集體經濟,以及農民自籌資金為主,缺乏可靠的資金來源。

誰污染嚴重影響到人的生活和生命健康,然而這些都和經濟落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何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更好的發展經濟使我們英愛思考的問題。刻不容緩!

由於貧窮與落後,使得人們觀念陳舊,生產方式落後,為生存,肆無忌憚地向自然索取,導致環境與資源問題十分突出。因此,必須把小平同志「發展才是硬道理」落實到實處,以實現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雙贏。

『拾』 現代社會的發展帶來了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些環境問題

看不懂英文,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自覺保護環境....

熱點內容
山東司法廳原 發布:2025-09-09 21:54:25 瀏覽:107
公司安全員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9-09 21:38:59 瀏覽:339
2015司法考試真題解析 發布:2025-09-09 21:33:56 瀏覽:456
轉移公司資產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09 21:17:29 瀏覽:309
司法雇員計含 發布:2025-09-09 21:01:47 瀏覽:772
以下法規性文件法律效力最低的是 發布:2025-09-09 20:47:25 瀏覽:309
法律援助月分解表 發布:2025-09-09 20:37:50 瀏覽:62
司考刑法歷年真題 發布:2025-09-09 20:21:20 瀏覽:175
行政法律關系屬於思想社會關系 發布:2025-09-09 20:16:18 瀏覽:662
職業農民政策法規 發布:2025-09-09 20:15:39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