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中欺詐

合同法中欺詐

發布時間: 2021-12-19 09:59:39

合同法簡述構成合同欺詐的要件有哪些

核心內容:合同詐騙罪有哪些構成要件?客體:公私財物,客觀方面:用虛構事實騙取數額較大的行為,主體:單位或個人,主觀方面:直接故意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在下文法律快車小編為您詳細介紹合同詐騙罪。
第二百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合同詐騙罪構成要件:
1、本罪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即國家對經濟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財產所有權。本罪的對象是公私財物。
2、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以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首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罪的詐騙行為表現為下列五種形式:
(1)以虛構單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義簽訂合同的。
(2)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這里所稱的票據,主要指能作為擔保憑證的金融票據,即匯票、本票和支票等。所謂其他產權證明,包括土地使用權證、房屋所有權證以及能證明動產、不動產的各種有效證明文件。
(3)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這里所說的其他方法,是指在簽訂、履行經濟合同過程中使用的上述四種方法以外,以經濟合同為手段、以騙取合同約定的由對方當事人交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定金以及其他擔保財物為目的的一切手段。
行為人只要實施上述一種詐騙行為,便可構成本罪。第二百三十一條單位犯本節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法接責任人員,依照本節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其次,詐騙對方當事人財物必須數額較大的。所謂數額較大,根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追訴:
(1)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
(2)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名義實施詐騙,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的,數額在五萬至二十萬元以上的。
3、本罪的主體,個人或單位均可構成。犯本罪的個人是一般主體,犯本罪的單位是任何單位。
4、本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具有非法佔有對方當事人財物的目的。

⑵ 中國合同法中關於欺詐而簽訂的合同是如何規定的

《合同法》五十二條關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是無效的。 第五十四條,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從法條上我們不難看出,合同欺詐的構成有四個要件。

1、一方故意,告知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實事實;

2、對方因此陷入錯誤認識,也就是說欺詐與錯誤具有因果關系;

3、對方因錯誤認識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就是認識錯誤與不真實的意思表示間有因果關系;

4、欺詐具有不正當性。從這四個方面我們不難看出,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互為因果,可見法律對欺詐認定的嚴謹性。

(2)合同法中欺詐擴展閱讀:

欺詐要件的要點分析

1、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一方故意,告知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實事實欺詐的故意,首先要明確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陳述是虛偽的,並會導致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縱這種結果的發生。

2、對方陷入錯誤認識。簡單的說就是你征服了對方,讓對方相信你了,跟著你的思路走了,這是一般的陷入錯誤認識,這里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負有告知義務的機關或者個人該告知而故意不告知或者眼睜睜的看著不說,都屬於這個情況。

3、因錯誤認識而做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就是認識錯誤與不真實的意思表示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你已經跳進了對方給你挖的坑裡了,到這里整個欺詐行為已經完成,那麼是否構成欺詐,還的看第四條,因為我們還有善意的謊言嘛。

4、欺詐具有不正當性。籠統的說就是你的欺詐行為超出了法律、道德或交易習慣允許的限度,不是善意而是惡意,是為了損害別人的利益而欺詐的,不是為了維護別人的利益而做出的善意的謊言。

⑶ 履行合同中的欺詐行為在法律上有哪些

合同履行中欺詐行為:(一)虛假的質量欺詐行為;(二)虛假的商品標識欺詐行為;(三)虛假的合同主體欺詐行為;(四)虛假的宣傳欺詐行為;(五)虛假的價格欺詐行為。合同中存在欺詐行為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
根據2021年實施的《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⑷ 請問合同法中有沒有關於在欺詐和強迫情況下簽訂的合同是否有效的相關規定

無效,合同法有相關規定.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下面也是合同法中關於合同解除和終止的規定.
第九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一)債務已經按照約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債務相互抵銷;
(四)債務人依法將標的物提存;
(五)債權人免除債務;
(六)債權債務同歸於一人;
(七)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終止的其他情形。第九十三條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
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五條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⑸ 如何理解合同法54條中的欺詐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正確認識其行為的法律意義,依法不能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構成因主體不合格而無效的民事行為。
當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並非全然無效,如接受贈與、獎勵、獲得報酬等純獲益的行為屬於有效行為。另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以實施某些與其年齡相適應的細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為,如購買文具、乘坐交通工具等。除了上述兩類行為以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包括簽訂合同一律無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要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
《民法通則》第58 條第2項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但是《合同法》第47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合同屬於效力待定的合同。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不再全部屬於無效,而應當區別對待,其中合同行為屬於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而其他行為,實際上主要表現為單方行為,則屬於無效的民事行為。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訂立的遺囑無效。
三、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
欺詐,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者隱瞞真實情況,使對方陷入錯誤而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欺詐的構成條件為:
1.有具體的欺詐行為,即將欺詐故意表示於外部。這要求欺詐人有意思表示能力,因此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的行為人、無行為能力人所為的意思表示不屬欺詐。欺詐的具體表現為捏造虛假事實、隱匿真實事實、歪曲真實事實三種情形。沉默也可以構成欺詐,前提是沉默者有告知義務。
2.欺詐人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這種主觀上的故意涉及兩個方面:使相對人陷於錯誤的故意;使相對人基於錯誤而意思表示的故意。
3.受欺詐方做出意思表示。雖然欺詐方有故意行為,並使得受欺詐方陷入錯誤認識,但是最後受欺詐方沒有做出意思表示,則欺詐當然沒有成立。但是如果受欺詐方做出了意思表示,則欺詐人是否通過欺詐獲得利益,或使受欺詐方受有損失,對欺詐的構成不產生影響。
4.受欺詐方實施的民事行為與欺詐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即相對人實施的民事行為是因為欺詐造成的錯誤造成。如果欺詐方有欺詐行為,但是相對人並沒有因此而陷入錯誤認識,則不構成欺詐。
根據《合同法》第54 條的規定,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如果不損害國家利益的,不屬於無效合同,而應當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因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無效合同或無效民事行為;(3)因欺詐而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四、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
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指以給公民或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失相要挾,迫使對方做出違背真實意願的意思表示。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亦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這種民事行為的特徵在於:
1.脅迫一方具體實施了脅迫行為。既然為脅迫行為,一定有脅迫人的預告危險,使得他人陷於恐懼的行為。對於受害人方面,不要求必須是相對人,可以是相對人的親友。對於受脅迫的客體,可以是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對於脅迫行為的理解,不要求該脅迫行為客觀上是否可能實現。如對於迷信者宣告將受神的懲罰,亦屬脅迫行為。
2.脅迫一方的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此種故意分兩個層次:使相對人陷於恐懼的故意;使相對人基於這種恐懼而做出意思表示的故意。
3.受脅迫一方在脅迫之下進行了違背其真實意願的民事行為。這一要件實際上包含多個要素:首先受脅迫方因為脅迫人的脅迫而陷於恐懼;受脅迫方因為這個恐懼而做出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與脅迫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
根據《合同法》第54 條的規定,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如果不損害國家利益的,不屬於無效合同,而應當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因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無效合同或無效民事行為;(3)因脅迫而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五、乘人之危所為的單方民事行為
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難境地,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做出違背真實意思而為的民事行為。乘人之危所為的民事行為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這種民事行為的特徵在於:
1.須有一方當事人在客觀上處於危難境地。如本人或其親屬突患疾病等。當事人所處的這種境地是客觀的,不能是想像的。
2.行為人有乘人之危的故意。即行為人明知當事人正處於急迫需要或緊急危難的境地,而故意加以利用,使當事人做出對行為人有利的意思表示。在乘人之危民事行為的認定中,特別需要注意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出於自願。即應當區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主動提出」,還是「被動接受」。如果行為人沒有利用當事人的危難境地迫使其做出於其不利的意思表示,而是由處於危難境地的當事人主動做出意思表示,則不構成乘人之危的意思表示。
3.須嚴重損害了處於危難境地的當事人的利益。根據《民通意見》第70條的規定,構成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要求行為結果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利益。
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為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乘人之危所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乘人之危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六、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指民事行為的當事人之間故意合謀實施的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行為。這類民事行為的主要特徵是當事人之間互相串通,互相配合共同實施了違法行為。此種民事行為的特點主要有:
1.當事人主觀上為惡意。即行為人明知或應知某種行為將造成對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損害,而故意為之。當事人出於惡意,表明其主觀上具有違法的意圖。
2.當事人之間互相串通。互相串通,即當事人具有共同目的,希望通過實施某種行為而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共同目的可以表現為當事人事先達成一致的協議,也可以是一方做出意思表示,而對方或其他當事人明知實施該行為所達到的目的非法,而用默示的方式表示接受。
在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中,當事人所表達的意思是真實的,但這種意思表示是非法的,因此是無效的。
七、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對這類無效民事行為應作廣義理解,它實際上涵蓋一切與法律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定相抵觸的、違反社會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八、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指當事人以合法的行為或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或內容的行為。如通過合法的買賣、捐贈形式來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等。這是一種規避法律的行為,行為具有表面上的合法形式,但隱藏著非法的目的,因而仍是一種無效行為。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是指當事人簽訂的合同形式合法,但內容和目的非法,亦稱隱匿行為。當事人實施這種行為時,其表示出來的形式不是其要達到的目的,也不是其真實意思,而只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和行為掩蓋和達到其非法目的。如通過合法的買賣行為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等。
九、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民事行為
為了能夠很好地把握無效民事行為的具體類型,我們將幾種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民事行為的效力狀態如下: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包括合同行為)——無效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合同行為——效力待定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合同以外的行為(單方行為)——無效
因欺詐、脅迫而成立的民事行為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行為——可變更、可撤銷
因欺詐、脅迫而成立的其他民事行為(包括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行為)——無效
因乘人之危成立的民事行為合同行為——可變更、可撤銷
因乘人之危成立的合同以外的民事行為——無效

⑹ 在合同法中,什麼情況下是欺詐

欺詐是指以使人發生錯誤認識為目的的故意行為。當事人由於他人的故意的錯誤陳述,專發生認識屬上的錯誤而為意思表示。
在合同法中,欺詐行為可能導致無效合同或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只有一方以欺詐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才為無效合同。而一方以欺詐的手段使對方當事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是可變更或撤銷的合同。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撤銷權要在你知道或應當知道對方的欺詐行為之日起1年內行使,否則撤銷權消滅。

⑺ 如何理解合同法上的欺詐

所謂欺詐,就是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者故意告知對方虛假的情況,欺騙對方版,誘使對方作出錯誤的權意思表示而與之訂立合同。
例如,出售假冒偽劣產品,提供虛假的商品說明書,在沒有履行能力的情況下,對外簽訂合同騙取定金或者貨款,偽造資質越級承擔工程項目等等。
欺詐具有以下構成要件:(1)欺詐一方當事人有欺詐的故意。(2)要有欺詐另一方的行為。
(3)受欺詐方簽訂合同是由於受欺詐的結果。

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

⑻ 合同法第幾條規定,如有一方有欺詐行為可終止合同

《合來同法》五十二條關源規定,有欺詐行為的合同,是無法律效力的。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合同。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熱點內容
請人把別人腿打斷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7 04:38:01 瀏覽:71
法院網上拍 發布:2025-08-27 03:58:17 瀏覽:907
勞動行政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27 03:54:02 瀏覽:390
被女朋友道德綁架 發布:2025-08-27 03:41:32 瀏覽:462
非法學錄取分數線 發布:2025-08-27 03:36:36 瀏覽:395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條 發布:2025-08-27 03:36:12 瀏覽:871
鄧傑律師 發布:2025-08-27 03:35:06 瀏覽:785
2017法律碩士考試點 發布:2025-08-27 03:30:54 瀏覽:813
行政法監督是由哪幾個部分 發布:2025-08-27 03:17:50 瀏覽:345
北京設立行政法院 發布:2025-08-27 03:16:26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