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法模式

社會法模式

發布時間: 2021-12-19 11:26:21

社會法中社會權的性質及主要內容

你好,我知道一些,建議多查閱資料

社會保障財產權的性質及保護問題是世界各國社會保障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深層次問題。
社會保障財產是公民基於社會保障權利義務關系獲得的社會保障給付、各種福利津貼、救濟款項和產品服務供給,包括貨幣資金、實物和服務等形態;這種財產具有基本保障性、強制性、特定對象性、統籌互濟性、儲存性和增值性以及經濟福利性等特徵;屬於必要勞動加部分剩餘勞動,具有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的混合性質,介於俱樂部產品、私人物品和社會化財產之間。
社會保障財產權是社會保障主體圍繞或通過社會保障財產而建立和形成的經濟權利關系,主要包括社會保障財產所有權、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處置權,由主體、內容、客體、性質以及合法性依據等權利要素組成。它是一種生存權利、法定權利、公法權利,具有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的雙重屬性,在權利義務關繫上呈現出非對等狀態;而且綜合考慮了經濟學上權利產權的經濟理性、社會學上關系產權的社會理性以及法律上的合法理性,來源於勞動產權和人力資本產權。它是一條「從慈悲到正義」之路,是人類從原生態到交易合作的過程中稀缺資源配置的反映,是通過資源所有權的交換和轉移而形成的。社會保障財產權是一種私有產權、俱樂部產權、公共產權和政府產權的混合產權,通過其權能的利益讓渡和分割以及產權屬性的公、私互動整合,實現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使得社會保障制度富有活力與持續性。
產權明晰、界定實效、得到保障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內在要求;明晰社會保障財產的所有權、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處置權等權能結構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前提和基礎;公民社會保障權益的維護與實現以及社會保障財產的保值增值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核心,需要政府的積極作為、制度設計(以積累制代替現收現付制)以及個人所得稅制的完善等方面的努力。建立個人財產權是社保基金入市的產權基點,通過明晰儲備基金、賬戶基金和統籌基金等層次社保基金的產權性質和特徵的差異,分類採取不同的投資運營策略,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通過設立社保基金產權監督委員會,構建社會保障基金「產權監督、管理、營運」體系。養老保險財務模式的產權選擇呈現混合趨向的態勢,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績效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重要體現。

Ⅱ 社會法學這個專業怎麼樣

就業前景
近幾年社會法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來看一少部分人比較困難,一些業內人士與學生家長都不怎麼看好這個專業。但這是人們對法學專業在認識上普遍存在的一個誤區。的確,現實中確實存在部分法學專業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就業比較困難的現象,但不能由此而認為整個法學專業就業前景就是這樣。法學專業「不好就業」的根本原因不是法學專業本身出了問題,更不是社會法律人才需求飽和的問題,而是在於部分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可能出現了問題,使得所培養的學生在素質和能力上存在缺陷而不能更好地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最近幾年看來法學就業存在著困境,但是前途還是很光明的,舉個很小的例子:就個人律師的擁有量而言,根據2002年的統計資料,全國現有律師12萬人,平均每萬人擁有律師的數量僅0.8個,這個比例不但低於發達國家(美國30人,英國15人),而且還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和阿根廷就分別達到了20人和12人。就企業方面講,我國現有企業5 000萬家,僅有4萬家聘請了律師當法律顧問。目前法學面臨的種種挫折,只是暫時的。作為法律人或者有志於從事法律工作的高三學弟學妹們,不應坐享其成或者坐以待斃,應當善於開拓,挖掘自己的潛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靠我們大家的努力,寒流過後一定會迎來法律專業的春暖花開。

經濟法與社會法的比較

經濟法與社會法具有重要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法與社會法最本質區別在於經濟法的經濟性和社會法的社會性。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經濟法調整的范圍是需要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經濟性是經濟法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包括調整對象的經濟性、法益目標的經濟性、運行機制的經濟性、效果評價的經濟。社會法的社會政策目標與社會法的社會效益指標決定了社會法具有鮮明的社會性。
(二)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的對象是具有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其調整對象是經濟性的社會關系,這表明經濟法在經濟生活中發揮作用,針對的是全局性和社會共同性的經濟關系。同時,並非所有全局性和社會共同性的經濟關系都由國家干預,國家僅在需要時對這些關系進行干預。而社會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則是顯著社會意義事項,其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並不局限於經濟領域,例如教育權利保障關系就涉及文教領域等非經濟領域,即社會性的社會關系。
(三)經濟法與社會法的目標不同。由於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對象及根本屬性的不同,導致其目標的存在屬性也不同,經濟法起源於市場失靈以及原有法律解決能力的欠缺,其目標在於通過國家的適當干預而解決市場失靈以及政府失靈問題,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社會法的目標主要在於救助弱者、反對歧視。經濟法側重於在經濟領域實現社會公平、社會正義,社會法側重於在社會領域實現社會公平、社會正義。
(四)經濟法與社會法的公平觀不同。經濟法倡導積極公平觀,而社會法主張消極公平觀。
經濟法認為只有經濟發展了,增量利益增加了,弱勢群體才會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社會法的公平觀主要關注的是對已形成的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扶助,因為它是一種弱者保護機制,是一種利益分配的平均正義立場。
(五)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方式不盡相同。經濟法的調整方式似乎更為復雜和多樣化,主要通過指令性調整方式、指導性調整方式和以私法主體身份介入經濟關系進行干預等。社
會法則主要通過傾斜待遇、團體契約、強制性最低標准等方式進行調整,例如對貧困人員提供廉租房等等。
經濟法與社會法存在以上的區別,這對於我們釐清兩法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啟發價值,對於立法司法實踐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另外,科學的全面的認識經濟法和社會法的關系,還應關注兩者的共同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社會性和現代性。
(一)經濟法與社會法都具有社會性。包括以「社會公共利益」位本位,經濟法與社會法在各自領域中, 通過不同方式協調各種利益關系, 以達到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法律責任的社會性,。隨著法律的「社會化」進程, 傳統的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三者相互融合, 出現了以實現社會安全、社會公平、社會公益和可持續發展為價值目標的社會責任;調節機制的社會性,在人類社會中, 不僅需要以市場調節機制為特徵的競爭機制, 更需要以社會調節機制為特徵的合作機制,以實現社會生活的健康、穩定和有序。所謂社會調節機制, 是指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或社團(非政府組織) 以社會公信力為媒介完成的一種社會生活交往模式。
(二)經濟法與社會法都具有現代性。經濟法與社會法, 同其他傳統部門法相比, 具有獨特的「現代性」。換言之,,伴隨著從物質到精神、從制度到觀念的現代化變遷,,整個社會中的現代性因素不斷增加;法作為一種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和符號系統,必然會對此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反應。在此背景下產生的經濟法與社會法, 自然有著不同於傳統部門法的現代性特徵。主要包括形成背景的現代性、法域歸屬上的現代性、制度構成上的現代性。這三方面都源於現代社會的屬性特徵,體現反應現代社會的要求的。

Ⅳ 什麼是法權模式

資產階級法權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用於描寫社會主義經濟特徵 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在社會主義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中, 由於實行等量交換的按勞分配原則, 因此還存在著類似資本主義社會那種形式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的屬 於資產階級性質的法定權利。 概念的由來 馬克思作於1875年的《哥達綱領批判》,針對拉薩爾「 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公平分配」等模糊提法,指出, 社會主義在消費資料分配中通行的按勞分配是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 因為勞動者工作能力、贍養人口等的不同, 所以即使從等量勞動取得等量產品的平等原則出發, 每個人事實上得到的消費品仍是不平等的。「 在這里平等的權利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法權」,「 還仍然被限制在資產階級的框框里」:因為「 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 列寧作於1917年的《國家與革命》預測「共產主義第一階段」 時寫道:「『資產階級法權』承認生產資料足個人的私有財產。 而社會主義則把生產資料變為公有財產。只有在這個范圍內, 也只能在這個范圍內,『資產階級法權』才不存在了。 但還沒有也不應當人為地取消資產階級法權。」 變異和實踐 毛澤東在1958年以後多次提到資產階級法權。 他對戰爭年代實行的供給制頗為留念,認為那時的革命意志堅定, 沒有進城後這么多問題。 這在一定程度上傳達了毛澤東對體制化官僚主義的心理感受, 是他早年新村主義實踐的情感遺留, 是他改造中國的烏托邦理想的表現。1975年2月22日《 人民日報》刊發張春橋組織編選的《馬克思、恩格斯、 列寧論無產階級專政》時, 在編者按中傳達了1974年12月毛澤東對理論問題的指示( 這成為當時發布毛澤東指示的典型方式之一),其中說,中國「 現在還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貨幣交換, 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商品制度, 工資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級工資制,等等。 這些只能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類如上台, 搞資本主義很容易。」 這一概念就成為限制、批判物質利益原則, 認定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還會每日每時大批地產生小資產階級和資 產階級,必須堅持繼續革命,制訂一系列革命化的城鄉經濟政策,「 限制資產階級法權」和「對資產階級實行全面專政」的立論根據。「 五七幹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幹部參加勞動、農村「 割資產階級尾巴」一類反修防修措施、新生事物,惡性發展的「 大鍋飯」,等等,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修訂 1979年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經過研究認為, 資產階級法權中的「法權」一詞,德文是Recht, 俄文是npaBo,可分別指「法」或「權利」;譯為「法權」 不能確切地表達其涵義,容易使人誤解為「法定權利」、「 合法權利」,不符合馬列的原意,從而造成理論上的混亂和錯誤。 於是決定將其改譯為「資產階級權利」。 這可能是中國翻譯史上牽涉面最廣、政治性最強、 規格最高也最正式的譯名更正了。

Ⅳ 社會學研究方法中,什麼叫詳析模式,它的四個階段有 能不能給個具體解釋

社會研究方法
社會研究會用各種方法搜集經驗實證,包括問卷、面談、參與者觀察及統計研究。

不同的方法所面對的困難是它們都根據研究員各自採納的理論基礎來解釋及了解社會。作為功能主義者,艾彌爾·塗爾干喜歡以社會大規模結構來解釋任何東西。如果他是符號互動者,他便專注人們如何理解別人。馬克思主義者或新馬克思主義者把什麼都化作階級斗爭。現象學家只是思考大眾對現實如何建立自己的意義。當各方都面對現實社會問題時,常常爭論誰對誰錯,而實際上會把不同方法學結合。

網際網路是社會學家的興趣所在,原因有四。一)它是研究工具。例如網上問卷調查代替紙張問卷。二)它成為討論平台。三)它本身是研究課題。網際網路的社會學研究網上社區、虛擬社區。四)因為網際網路而產生社會組織上的改變,例如由工業社會轉型到知識社會的大型社會改變。

Ⅵ 什麼是法律模式

也叫法律淵源。
基本介紹:
法律的淵源(法律形式):指那些來源不同版(制定法與非制定法、權立法機關制定與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義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現形式。 作為一個法學術語,主要在以下三種語義上使用:
1 .歷史淵源。即指引起特定法律規范產生的過去的行為、事件和法律。換句話說,法律的歷史淵源是指特定法律規范與歷史上出現過的行為、事件有什麼聯系,或從歷史上某種法律中汲取了什麼內容或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2 .理論淵源。即指特定法律規范(包括法律原則)的理論源泉。這些理論提出並論證了某種社會行為或法律原則的合理性,並得到掌握政權的階級的普遍認同,成為特定法律規范(包括法律原則)的理論基礎。
3 .本質淵源。即從本質上說法律來源於什麼。
關於我國:
我國的法律淵源1、憲法2、法律3、行政法規4、地方性法規5、規章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7、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8、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9、非正式法侓淵源類別

Ⅶ 什麼是社會治療法,有哪幾種具體方法

社會治療方法是指根據社會診斷的結果,制定切實可行的社會醫專療計劃、方法,進行社會治療。屬
社會治療法是醫療社會工作的方法之一,具體有以下方法:
1、支持性個案治療法。它是根據不同病人的實際情況,給予心理、精神上的支持,利用各方 面的社會資源協助病人解決因疾病而帶來的某些外在困難,以消除患者的顧慮,保持患者積極面對疾病的勇氣,預防其精神崩潰。
醫療社會工作者可以從三方面為病人提供社會支持:
(1) 疾病知識的支持;
(2)行動決心的支持;
(3)社會環境的支持。
2、開放性團體治療法。它是指醫療社會工作者協助組織同類病人同病房患者及家屬開展小團體活動,組成臨時或較穩固的小團體,促使病人 與病人及其家屬之間形成有利互動營造一個好的社會小團體氛圍,以利於疾病的治療。
醫療社會工作者應扮演好幾種角色:
(1) 團體的顧問;
(2)團體的指導者;
(3)團體的協調者。

Ⅷ 社會法的起源

社會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英國16—17世紀頒布的救貧法,但現代意義的社會立法出現在19世紀。當時,工業革命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但勞資沖突亦空前激烈。由於長期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超長的工作時間,領取吃不飽、餓不死的「飢餓工資」,廣大勞工被迫不斷與資本家進行斗爭,社會因此長期處於動盪之中。在不斷蔓延的工人運動的強大壓力下,再加上社會輿論對勞工人權的普遍同情,西方工業國家的政府終於意識到必須妥善、公正地解決勞工問題,由此啟動了社會立法。
1802年,英國政府頒布了保護學徒的健康與道德法案,這被視為現代社會立法的開端。1811年,德國國王威廉一世在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19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先後頒布了工會法、工廠法等,保護童工、女工的基本權利,並逐步發展到規定最高工時、最低工資等等。此後,勞動法的興起成為各國社會立法的重要方向。

1883年至1889年,德國的俾斯麥政府先後頒布了包括疾病保險、災害保險、養老保養等在內的一系列保障勞工權益的社會保險法案。此後,針對勞工的社會保險立法開始在西方各國推行。

20世紀3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以保護勞工權益和實施社會救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立法,開始逐漸擴展為以增進全體國民福祉為宗旨的福利性社會立法。其中,身為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法治發祥地的英國,再次成為各國的立法樣板。在二次大戰期間,英國發布的「貝弗里奇報告」已經為戰後英國社會保障制度描繪了一幅藍圖,上世紀40年代末,英國先後制定了國民保險法、國民醫療保健法、國民救助法等一系列適用於全體國民的社會保障立法,進而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此後,「福利國家」的模式風靡西方世界,在50年代至60年代,西方國家紛紛設計了「社會福利計劃」,並通過社會立法予以法制化。有分析表明,「二戰」以來,一些西方國家之所以經濟持續發展、社會較為穩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頒行了以社會保障法為代表的社會立法,並成功發揮了「經濟穩定器」、「社會安全網」的功效。

熱點內容
城市管理與法規考試 發布:2025-08-27 05:09:11 瀏覽:38
2建法規 發布:2025-08-27 05:02:35 瀏覽:288
合同法題集選擇題 發布:2025-08-27 05:00:02 瀏覽:685
請人把別人腿打斷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7 04:38:01 瀏覽:71
法院網上拍 發布:2025-08-27 03:58:17 瀏覽:907
勞動行政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27 03:54:02 瀏覽:390
被女朋友道德綁架 發布:2025-08-27 03:41:32 瀏覽:462
非法學錄取分數線 發布:2025-08-27 03:36:36 瀏覽:395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條 發布:2025-08-27 03:36:12 瀏覽:871
鄧傑律師 發布:2025-08-27 03:35:06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