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高粱
1. 這是什麼
穀子.
穀子(學名:Setariaitalica):屬禾本科的一種植物。古稱稷、粟,亦稱粱。一年生草本;稈粗壯、分櫱少,狹長披針形葉片,有明顯的中脈和小脈,具有細毛;穗狀圓錐花序;穗長20~30厘米;小穗成簇聚生在三級支梗上,小穗基本有刺毛。每穗結實數百至上千粒,子實極小,徑約0.1cm,谷穗一般成熟後金黃色,卵圓形籽實,粒小多為黃色。去皮後俗稱小米。粟的稃殼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俗稱「粟有五彩」。廣泛栽培於歐亞大陸的溫帶和熱帶,中國黃河中上游為主要栽培區,其他地區也有少量栽種.
形態特徵穀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大。稈粗壯,直立,高0.1-1米或更高。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毛以近邊緣及與葉片交接處的背面為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一圈纖毛;葉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45厘米,寬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圓錐花序呈圓柱狀或近紡綞狀,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間斷,長10-40厘米,寬1-5厘米,常因品種的不同而多變異,主軸密生柔毛,剛毛顯著長於或稍長於小穗,黃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長2-3毫米,黃色、桔紅色或紫色;第一穎長為小穗的1/3-1/2,具3脈;第二穎稍短於或長為小穗的3/4,先端鈍,具5-9脈;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7脈,其內稃薄紙質,披針形,長為其2/3,第二外稃等長於第一外稃,卵圓形或圓球形,質堅硬,平滑或具細點狀皺紋,成熟後,自第一外稃基部和穎分離脫落;鱗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狀;花柱基部分離;葉表皮細胞同狗尾草類型。染色體2n=18。圖片如:2. 老版電影紅高粱是哪一年拍的
1987年。
《紅高粱》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文藝片,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
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
《紅高粱》並不是十分具有現實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尋根。相反,在這個聯系三代的以過去時回敘出來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個未來意義的人格,是一種人格理想,超越了具體的社會表層,具有人的本性與本質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終所呼喚的主題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張揚活得不扭曲、無拘無束、坦坦盪盪的生命觀。因此擺在觀眾面前的作品不是一個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對一個世界的生命的理想。
(2)社會與法高粱擴展閱讀:
《紅高粱》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反映農民的影片,它的視角已從傳統的對土地的禮贊轉向了對生命的禮贊。故事的超常特點決定了敘事的非現實性,故事的地點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會最基本的結構——村落。影片中的所有敘事元素與視聽元素都在為這種自然生命的熱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風格服務。
3. 高粱米什麼樣子的做法比較有營養呢
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也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而且已經實現了。小康,因此現在我們在飲食方面不僅要吃得飽,同時也要吃得好吃,得有營養,吃得有健康。有些人對於高粱米的製作過程也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他們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就是高粱米什麼樣子的做法比較有營養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在我個人看來。比如說我們可以肉絲一起爆炒,還有就是可以用蒸的方式,上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應該要更多的去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對於製作這些美食而言,其實它的製作方法是非常多的,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還有就是也可以。學習一些比較具有特色的做法。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對於這個問題的相關認識,希望這些能夠對大家在今後的學校生活中有一定的幫助。
4. 高粱地里男屍案件回顧:因偷盜牽連他人名聲不好,慘遭毆打致死,結果如何
2019年10月26日,四川省自貢市一位村民在玉米田中發現了一具男屍,於是報警請警察處理,警察趕到現場看到受害者上身穿羽絨服,下身穿短褲,臉部還有傷痕。
法醫鑒定受害者已經死亡,頭面部有擦傷,四肢有骨折情況,死亡原因是失血造成的休剋死亡,死亡時間超過12小時。
死者名叫李某,家住死亡現場的附近,警方到李某家中搜尋,找到遺留在現場的凶器,木棍、鐵棍、打壞的凳子上還殘留血跡。經過檢驗血跡均是死者李某的,說明兇手跑到李某家中進行毆打李某。並且屋門沒有撬開的痕跡,很有可能是熟人作案。
黃某作為李某的朋友受不了他的罵名栽到自己頭上,遂鄧某找上門來時怒氣大發。鄧某的妻子其實無法確認是不是李某搶劫茶館,只是因為李某有偷盜的前科,首先懷疑李某所為,到底是不是我們也不得而知。憑借著自己的感覺他們將李某打死,面對他們二人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對此,熒幕前的你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5. 求大神幫忙,在莫言的《紅高粱家族》中,高粱意象的作用有什麼
一、關於莫言及《紅高粱》的概述
莫言在先鋒派作家中,其藝術手法與文風以獨樹一幟響徹文壇。在《紅高粱》這部小說作品中,莫言用一種無功利的狀態與審丑的方式,以極具張力的敘述語言,描繪了一個以淳樸的高密東北鄉為背景的民眾浴血抗日的故事。
莫言的《紅高粱》深受評論家品評的除了其敘述視角與審丑藝術外,還有其作品中大量運用的意象描寫。意象作為一種文學符號,在小說等文學作品中的應用主要是用此物來替代其他事物或者有意義的東西。對《紅高粱》這部小說,我們主要從文化意象、生命意象、色彩意象以及自然意象等方面進行分析。
二、莫言《紅高粱》中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來源於社會、歷史以及民俗,其烙上了鮮明的人文特色,屬於歷史的積累與沉澱。《紅高粱》的文化意象包括:生命意識、色彩意象、酒神精神、民俗意象以及墳墓等。
(一)莫言《紅高粱》中的生命意識
所謂「生命意識」,就是人類本身作為生命存在而有的一種體察。在眾多文學作品中,《紅高粱》中關於生命意識的表現最為深刻和具體。例如,在對中國民族不死生命力延續的表現,小說藉助以羅漢大爺被割掉的耳朵在瓷盤里跳的叮咚叮咚響來體現。一輩子善良、正直的羅漢大爺,他的情感被道德所束縛,但當他被日本人折磨時所表現的不屈不撓,頃刻間給羅漢大爺怯懦的人生增添了壯麗之色,羸弱的人生在殘酷的死亡面前獲得永生的美麗。小說中,作家所表現出來的生命意識,既是模糊不清楚卻也有著怯弱的體現,以對羅漢大爺的描述就有力的證明了這一點。
(二)莫言《紅高粱》中的色彩意象
在《紅高粱》中,作家大量運用色彩意象,其中以紅色意象貫穿文章始末,對抗日血歌與民族精神進行描摹,在展示鄉村人民在反侵略中的情緒主要以綠色意象穿梭,同時又以其他始終色彩意象。為作品增添魔幻色彩。
1.以紅色意象為主導
《紅高粱》作品中,紅色意象的運用,在展現高密東北鄉人民的奔放生命力、浴血奮戰的抗日英雄行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1)酥紅與生命
小說中,對高密東北鄉人民奔放的、自由的生命意識的表現,除了爺爺為得到奶奶顛轎、殺瘋麻子一家外,就是奶奶為了自由,與爺爺走向紅高粱地的情節,對色彩意象的體現更為突出。
「①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洸洋的血海,……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稞子里穿梭拉往,幾
十年如一日。」
「②奶奶粉面凋零,珠淚點點,從悲婉的曲調里,她聽到了……,看到了死神的高粱般深紅的嘴唇和玉
6. 高梁用的除草劑
高粱田的化學除草具有除草及時、效果好、勞動強度輕、工效高、成本低等優點。推廣和應用化學除草,可以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粱田的化學除草主要在播種至出苗前,和出苗後5~8葉兩個時期進行,具體使用方法和葯劑
分述如下:
(一)播後苗前土壤處理
播後至出苗前的化學除草是利用時差選擇法除草的方法,它是在高粱種子播種後,幼苗未出土前,噴灑除草劑,而雜草萌發早的,遇葯後會迅速死亡,達到除草目的。高粱田常用、向播後苗前化學除草方法有:
(1)25%綠麥隆可濕性粉劑,每667平方米用200克~300克,兌水50kg,均勻噴於土表。
(2)25%綠麥隆可濕性粉劑,每667平方米用150克,加50%殺草丹乳油150mL,或者加60%丁草胺乳油50mL,兌水45kg~50kg,噴灑土表。
(3)80%治草醚(又稱茅毒、甲羧除草醚)可濕性粉劑,每667平方米用75克~120克,兌水35kg~40kg,噴灑土表。如遇乾旱可淺耙2cm~3cm,使葯液與土混合,增加同雜草、幼草接觸機會,提高除草效果。
(4)72%異丙甲草胺乳油,每667平方米用100mL~150mL,兌水35kg左右,噴灑土表;或用72%異丙甲草胺乳油75mL,加40%阿特拉津膠懸劑100mL,兌水35kg噴灑土表。
(5)50%利谷隆可濕性粉劑150克~200克,兌水40kg,均勻噴霧土表。
(6)50%撲滅津可濕性粉劑200克~300克,兌水40kg,均勻噴霧土表。
(7)48%百草敵水劑,每667平方米用25mL~40mL,兌水35kg,或百草敵20mL~30mL加40%阿特拉津膠懸劑150mL~200mL,或加48%甲草胺(又稱拉索)乳油200mL~300mL,兌水35kg,噴灑土表。
(8)40%西馬津膠懸劑200mL~300mL,兌水40kg,均勻噴灑土表。注意此葯有效期長,後茬作物不宜安排小麥、油菜、大豆等作物,後茬按排玉米、甘蔗時,可加大用葯量至500mL。
(二)苗期莖葉處理
苗期化學除草是利用除草劑在作物和雜草體內代謝作用不同生物化學過程來達到滅草保苗目的。高粱出苗後5~8葉期,抗葯力較強,使用化學除草劑較安全,而5葉前、8葉後對除草劑很敏感,故苗期化學除草一般在5~8葉期進行,否則容易產生葯害。高粱化學除草多在播後苗前進行土壤處理,一般不宜苗期噴除草劑。如苗期確因草害嚴重,應嚴格掌握噴葯時間、濃度和品種。常用的苗期化學除草方法有:
(1)72%2,4-D丁酯乳油,每667平方米用40mL~65mL,兌水35kg左右,於高粱出苗後4~5葉期,均勻噴霧雜草莖葉,主要防除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對禾本科雜草無效。
(2)40%阿特拉津膠懸液,每667平方米用200mL~250mL,兌水35kg,於高粱4~5葉期,均勻噴霧雜草莖葉。可防除單、雙子葉雜草以及深根性的雜草。
(3)20%二甲四氯水劑,每667平方米用100mL和48%百草敵水劑12.5mL混合,兌水35kg,於高粱出苗後4~5葉期,均勻噴霧雜草莖葉。
特別要強調的是:高粱對化學葯劑很敏感,使用時一定要嚴格掌握用葯品種、時間、濃度和方法,否則,容易造成葯害。如果是初次使用化學除草劑,缺乏經驗,必須先做小面積的除草試驗,總結經驗後再推廣,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產量損失。
7. 用文學理論的知識分析電影紅高粱。
《紅高粱》是公認的華語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這部片子在1987年一經公映,便在國內外獲獎無數,一片贊譽,無論是在技術層面對華語電影所產生的影響,還是所帶來的思想沖擊,都是任何影片所無法比擬的,張藝謀不單是首個將華語電影推向世界的中國電影人,也是第一個將畫面及色彩運用的如此出色的中國導演,本片在國內被評為當時年度最佳華語片,也被法國最權威的影評刊物《電影手冊》評為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位,在2005年更是被金像獎票選為華語電影百年百大華語片第一位。《紅高粱》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整部影片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贊美生命是該片的主題。「是要通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贊美生命,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贊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張藝謀《(紅高粱)導演闡述》)。正因
紅高粱幕後花絮(4張)為這種對生命的禮贊以及影片那精湛的電影語言的運用,使得《紅高粱》獲得了國際榮譽,這也是中國電影迄今為止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榮譽。 《紅高粱》並不是十分具有現實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尋根。相反,在這個聯系三代的以過去時回敘出來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個未來意義的人格,是一種人格理想,超越了具體的社會表層,具有人的本性與本質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終所呼喚的主題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張揚活得不扭曲、無拘無束、坦坦盪盪的生命觀。因此.擺在觀眾面前的作品不是一個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對一個世界的生命的理想。這種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陽崇拜」的神話中。《紅高粱》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反映農民的影片,它的視角已從傳統的對土地的禮贊轉向了對生命的禮贊。故事的超常特點決定了敘事的非現實性,故事的地點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會最基本的結構——村落。影片中的所有敘事元素與視聽元素都在為這種自然生命的熱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風格服務。 與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紅高粱》雖然也承載了導演對生命主題的意念,但並不是完全像《黃土地》等探索片那樣淡化情節,靠純粹的電影視像語言的震撼力來直接表達導演的意念。張藝謀在這部影片中是從實處入手,從規定情境下的具體人物性格人手,編織一個完整、美妙動人的故事框架,從而使意念通過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為、動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來。在此,導演是如何通過具體的方法來達到這兩者的完美結合的呢? 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條完整的故事線,但這條敘事線大部分由畫外音來完成。影片一開始,還是全黑的畫面時,聲帶上就傳來了「我」的敘述;「我給你說說我爺爺我奶奶的這段事,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還有人提起。」這是一個以現在時進行回述的視點,這個「我」在此是一個故事的敘述者。由於他沒有在故事中出現,按理是一個客觀的敘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後代,這又使得他具有某種參與意識,從而又具有被敘述的意義。因此,這個視點是非常奇特而又新穎的,它使導演在處理全劇時有了一種游刃有餘的視點參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時,他的敘述的特點把故事拉遠,又具有歷史的間離效果。在此視點基礎上,導演在這開場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虛構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從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納入非現實的時空之中。 畫外音在影片中出現了12處。而影片中的人物關系、周圍環境、時間轉換等幾個主要情節轉折點,幾乎都是由畫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與麻風掌櫃李大頭的關系,高粱地的「鬼氣」,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規矩,李大頭被殺,禿三炮綁走我奶奶的過程,羅漢大爺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場等。畫外音在此影片中還承擔了一種「預敘」的功能,如抬轎出發時畫外音就告訴觀眾,轎把式將成為我爺爺,這就增設了觀眾的「期待視野」,使畫面故事的進展更富有張力。在傳統影片中特別容易出戲的那幾段全被畫外音虛掉了,導演在電影的空間與畫面上也就能盡情揮灑,將大部分的畫面用在表現顛轎、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讓意念承附在具體的畫面上,依附於一個個具有強烈生命象徵意味的儀式之中,從而達到虛實相生的藝術境地。確實,畫外音在影片中是作為一個戲劇因素滲入故事之中的,它「縫合」了過去與現在、意念與故事。 其次,當我們面對《紅高粱》時,就會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輝煌的紅色所浸透。紅色是太陽、血、高粱酒的色彩。在這里,導演對色彩的運用是高度風格化的。影片一開頭就是年輕漂亮、靈氣逼人的我奶奶那張充滿生命的紅潤的臉,接著就是占滿銀幕的紅蓋頭,那頂熱烈飽滿的紅轎子,野合時那在狂舞的高粱稈上閃爍的陽光,似紅雨般的紅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後天地通紅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紅色籠罩。導演對這種基調的選擇幾乎完全剝奪了我們對戲劇情節的關注,而進入一種對一個特定的造型空間的純粹情緒性體驗了。這是一種對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與贊美。這不是一個完全現實時空的再現,而是我們內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結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紅色的擴張力獲得了一種凝固的近乎永恆的沉寂效果。黑紅色的高粱舒展流動充滿了整個銀幕空間,極為輝煌、華麗、壯美。 第三,影片的空間環境與造型處理,都在努力尋求一種色彩的單純化和空間的神秘與闊大。一切瑣細的對比協調和過渡都被拋開,造成一種崇高神聖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間。影片主要是兩個空間環境:高粱地和釀酒作坊,釀酒作坊體現出生命的遠古意識,如風雨剝蝕、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圓形門洞。而那片自生自滅的高粱地,則透著生命的神聖。當畫面上充滿了高粱地時,它是作為一個巨大的自然生命符號群,舒展、盛大、堅強、熱烈、寬厚。影片中三次對高粱的渲染都呈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生命的整一性。當我奶奶淚水滿面、仰天躺在我爺爺踩踏出來的聖壇上時,銀幕上一連出現了四個疊化的狂舞的高粱鏡頭。在這里,高粱地是生命誕生的見證。而在日本人強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鏡頭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殘的震撼。影片結尾,我爺爺與我爹泥塑般立於血紅的陽光里,面對那高速流動的高粱的鏡頭,我們內心喚起的是一種對生命的自信和對熱烈悲壯的生命的禮贊。 當然,《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頌揚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融敘事與抒情、寫實與寫意於一爐,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可是在思想內涵和意蘊指向上也還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但作為我國電影的一部力作而載入史冊,卻是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