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履行瑕疵主要指哪些問題6
般認為民事主體,也稱民法主體,是指能夠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人。其與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在實質上是一回事。⑴然而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並不是只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這種資格就行的,還應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的資格。而且民事行為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還隨著民事主體所進行的不同性質的民事行為的變化,有著對民事主體相應的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在簽訂的合同中,不同性質的合同對民事主體的民事行為能力有著不同的要求。所以《民法通則》與《合同法》均將民事主體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作為民事行為與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本文所說的合同主體的資格的瑕疵由於是在民事活動中的,所以既包括民事權利能力方面,也包括民事行為能力方面。
對於合同主體的資格的瑕疵,《合同法》對此規定有幾種,即當事人缺乏締約能力、代訂合同的資格及處分能力。在審判實踐中,案件則是復雜的,出現合同主體的資格的瑕疵並不僅僅是以上幾種,而且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及合同履行完畢後還有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特定的合同中,需要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資格,如果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不具備,合同履行過程中具備,或合同履行中、完畢後被撤銷、注銷、吊銷又如何、如不能具備又如何處理?這里的問題是當事人不具有行政許可的瑕疵對合同的影響。
2、在隱名代理關系中,代理人與他人簽訂了合同,該合同需要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資格,如果被代理人不具備的如何處理?代理人又不具備的如何處理?這里的問題是合同主體的瑕疵對合同的相對性的影響。
3、連環買賣合同中,第一個合同履行中沒有辦理所有權登記手續,那麼第二個合同的效力如何?是否屬於出賣他人之物。這里的問題是對沒有過戶的不動產或應當登記過戶的動產享有處分權是否是後一個合同的民事主體的瑕疵。
4、有行為能力的一方以沒有締約資格的人的名義簽訂合同,該合同的效力?這里的問題是如何看待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與合同主體的瑕疵。
5、簽訂合同人與履行合同人不一致,履行合同人履行了部分合同,是屬於代理還是債務加入?這里的問題是合同主體在履行過程中產生了瑕疵,如何處理。
6、在審判實踐中對施工承包合同無效的,一般的處理是折價返還。而折價返還時,經鑒定得出的工程造價卻比合同約定的工程價款高時,應區分導致合同無效的原因和各方當事人的過錯情節處理善後事宜,如因承包方不具有法定的資質等級導致合同無效的,發包方應返還的承包方的工程投入不應超過合同約定的價款。發包方無資質等級導致合同無效的,以鑒定的造價為准。這里的問題是因主體瑕疵產生的無效的後果與其它原因產生的無效的後果在折價補償上有無不同。
上述幾種情況是合同主體本沒有瑕疵,而在履行過程中產生了瑕疵,或者是本有瑕疵,而在履行過程中表現為沒有瑕疵。產生原因在於立法上的規定和當事人法律知識的欠缺、社會經濟發展的環境等等。而如何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根據立法的本意,探明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
來源:哈爾濱律師網頁鏈接
通說認為對於由於合同主體瑕疵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其原因在於它並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也不一定違背合同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而且這種瑕疵並不是不可彌補的,法律允許有關權利人對其加以追認,使其生效。⑵而且立法上並不限於此。我們知道經營范圍是法人或具有營業執照的其他組織的民事經濟活動的范圍,是國家准予其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是其民事權利能力。如果法人或其他組織超越經營范圍活動,是違反國家工商行政管理規定的,是非法的。然而為了有利於現代民商法促進交易、增加社會財富價值目標的實現,也有利於對善意第三人權益的保護,我國合同法採用了越權規則」理論。而且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中的第十條規定中明確了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的合同,除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人民法院不能因此認定合同無效。⑶更進一步說,就是違反法律和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如果可以補辦的,仍是效力待定的合同,而不是無效合同。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中的第九條規定: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手續,或者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准手續的,或者仍未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從該規定中明顯可以看出,如果補辦了,合同就生效,沒有補辦合同就無效。無效合同的補正與效力待定的合同的補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無效合同的補正是合同當事人對無效合同進行修正,從而使合同變為有效的行為,⑷補正後合同才有效,而補正前的合同是無效的,補正這一行為並無溯及力,從實際上說,補正這一行為使雙方建立了一個新的合同。而效力待定的合同的補助行為是一種追認行為,是有溯及力的。這說明立法對此採取的放寬的態度,最大限度地尊重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維護契約的法律約束力,鼓勵交易,保護交易安全。
② 責任如何追究合同瑕疵的規定有哪些
合同瑕疵履行主要有以下後果:
1、瑕疵能夠補正的,債權人有權拒絕接受有瑕疵的履行,並要求債務人補正,並且債權人對受領遲延不負責任;
2、瑕疵不能補正的,債權人有權拒絕受領標的物,並可以解除合同,要求損害賠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五百七十八條
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前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五百七十九條
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報酬、租金、利息,或者不履行其他金錢債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支付。
③ 效力瑕疵的合同有幾類,我國民法合同法對它們
對於合同主體的資格的瑕疵,《合同法》對此規定有幾種,即當事人缺乏締約能力、代訂合同的資格及處分能力。在審判實踐中,案件則是復雜的,出現合同主體的資格的瑕疵並不僅僅是以上幾種,而且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及合同履行完畢後還有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特定的合同中,需要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資格,如果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不具備,合同履行過程中具備,或合同履行中、完畢後被撤銷、注銷、吊銷又如何、如不能具備又如何處理?這里的問題是當事人不具有行政許可的瑕疵對合同的影響。
2、在隱名代理關系中,代理人與他人簽訂了合同,該合同需要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資格,如果被代理人不具備的如何處理?代理人又不具備的如何處理?這里的問題是合同主體的瑕疵對合同的相對性的影響。
3、連環買賣合同中,第一個合同履行中沒有辦理所有權登記手續,那麼第二個合同的效力如何?是否屬於出賣他人之物。這里的問題是對沒有過戶的不動產或應當登記過戶的動產享有處分權是否是後一個合同的民事主體的瑕疵。
4、有行為能力的一方以沒有締約資格的人的名義簽訂合同,該合同的效力?這里的問題是如何看待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與合同主體的瑕疵。
5、簽訂合同人與履行合同人不一致,履行合同人履行了部分合同,是屬於代理還是債務加入?這里的問題是合同主體在履行過程中產生了瑕疵,如何處理。
6、在審判實踐中對施工承包合同無效的,一般的處理是折價返還。而折價返還時,經鑒定得出的工程造價卻比合同約定的工程價款高時,應區分導致合同無效的原因和各方當事人的過錯情節處理善後事宜,如因承包方不具有法定的資質等級導致合同無效的,發包方應返還的承包方的工程投入不應超過合同約定的價款。發包方無資質等級導致合同無效的,以鑒定的造價為准。這里的問題是因主體瑕疵產生的無效的後果與其它原因產生的無效的後果在折價補償上有無不同。
上述幾種情況是合同主體本沒有瑕疵,而在履行過程中產生了瑕疵,或者是本有瑕疵,而在履行過程中表現為沒有瑕疵。產生原因在於立法上的規定和當事人法律知識的欠缺、社會經濟發展的環境等等。而如何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根據立法的本意,探明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
④ 合同法中的權利瑕疵是什麼適用於哪些方面
就是權利不是你自己對以無二的。
⑤ 效力瑕疵的合同有幾類,我國民法合同法對它們有哪些具體規定
般認為民事主體,也稱民法主體,是指能夠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人。其與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在實質上是一回事。⑴然而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並不是只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這種資格就行的,還應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的資格。而且民事行為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還隨著民事主體所進行的不同性質的民事行為的變化,有著對民事主體相應的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在簽訂的合同中,不同性質的合同對民事主體的民事行為能力有著不同的要求。所以《民法通則》與《合同法》均將民事主體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作為民事行為與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本文所說的合同主體的資格的瑕疵由於是在民事活動中的,所以既包括民事權利能力方面,也包括民事行為能力方面。
對於合同主體的資格的瑕疵,《合同法》對此規定有幾種,即當事人缺乏締約能力、代訂合同的資格及處分能力。在審判實踐中,案件則是復雜的,出現合同主體的資格的瑕疵並不僅僅是以上幾種,而且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及合同履行完畢後還有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特定的合同中,需要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資格,如果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不具備,合同履行過程中具備,或合同履行中、完畢後被撤銷、注銷、吊銷又如何、如不能具備又如何處理?這里的問題是當事人不具有行政許可的瑕疵對合同的影響。
2、在隱名代理關系中,代理人與他人簽訂了合同,該合同需要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資格,如果被代理人不具備的如何處理?代理人又不具備的如何處理?這里的問題是合同主體的瑕疵對合同的相對性的影響。
3、連環買賣合同中,第一個合同履行中沒有辦理所有權登記手續,那麼第二個合同的效力如何?是否屬於出賣他人之物。這里的問題是對沒有過戶的不動產或應當登記過戶的動產享有處分權是否是後一個合同的民事主體的瑕疵。
4、有行為能力的一方以沒有締約資格的人的名義簽訂合同,該合同的效力?這里的問題是如何看待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與合同主體的瑕疵。
5、簽訂合同人與履行合同人不一致,履行合同人履行了部分合同,是屬於代理還是債務加入?這里的問題是合同主體在履行過程中產生了瑕疵,如何處理。
6、在審判實踐中對施工承包合同無效的,一般的處理是折價返還。而折價返還時,經鑒定得出的工程造價卻比合同約定的工程價款高時,應區分導致合同無效的原因和各方當事人的過錯情節處理善後事宜,如因承包方不具有法定的資質等級導致合同無效的,發包方應返還的承包方的工程投入不應超過合同約定的價款。發包方無資質等級導致合同無效的,以鑒定的造價為准。這里的問題是因主體瑕疵產生的無效的後果與其它原因產生的無效的後果在折價補償上有無不同。
上述幾種情況是合同主體本沒有瑕疵,而在履行過程中產生了瑕疵,或者是本有瑕疵,而在履行過程中表現為沒有瑕疵。產生原因在於立法上的規定和當事人法律知識的欠缺、社會經濟發展的環境等等。而如何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根據立法的本意,探明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
通說認為對於由於合同主體瑕疵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其原因在於它並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也不一定違背合同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而且這種瑕疵並不是不可彌補的,法律允許有關權利人對其加以追認,使其生效。⑵而且立法上並不限於此。我們知道經營范圍是法人或具有營業執照的其他組織的民事經濟活動的范圍,是國家准予其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是其民事權利能力。如果法人或其他組織超越經營范圍活動,是違反國家工商行政管理規定的,是非法的。然而為了有利於現代民商法促進交易、增加社會財富價值目標的實現,也有利於對善意第三人權益的保護,我國合同法採用了越權規則」理論。而且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中的第十條規定中明確了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的合同,除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人民法院不能因此認定合同無效。⑶更進一步說,就是違反法律和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如果可以補辦的,仍是效力待定的合同,而不是無效合同。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中的第九條規定: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手續,或者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准手續的,或者仍未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從該規定中明顯可以看出,如果補辦了,合同就生效,沒有補辦合同就無效。無效合同的補正與效力待定的合同的補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無效合同的補正是合同當事人對無效合同進行修正,從而使合同變為有效的行為,⑷補正後合同才有效,而補正前的合同是無效的,補正這一行為並無溯及力,從實際上說,補正這一行為使雙方建立了一個新的合同。而效力待定的合同的補助行為是一種追認行為,是有溯及力的。這說明立法對此採取的放寬的態度,最大限度地尊重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維護契約的法律約束力,鼓勵交易,保護交易安全。
⑥ 什麼是不完全履行,不完全履行包括哪些情形
不完全履行是指債務人雖然履行債務,但其履行不完全符合債務的本旨甚至給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情形。債務人不完全履行所違反的債的關繫上的義務,可以是主給付義務,也可以是從給付義務,還可以是附隨義務,但違反附隨義務的,債權人不得單獨訴請執行。
二、不完全履行包括哪些情形
(一)違約瑕疵。
指債務人履行的標的物不符合合同規定的質量要求,也就是說履行具有瑕疵。我國合同法沒有採取大陸法系的瑕疵擔保責任,而認為瑕疵履行是一種違約行為,當事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對於違約瑕疵,根據《合同法》第111條規定,在不適當履行的情況下,如果合同對責任形式和補救方式已經作出了明確規定(如規定產品有瑕疵應當首先實行修理,三次修理不好退貨),則應當按照合同的規定確定責任。如果合同沒有作出明確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受害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各種不同的補救方式和責任形式。
(二)損害瑕疵。
又稱為加害給付,是指債務人的違約瑕疵履行行為造成債權人的履行利益以外的人身或其他財產損失。例如:交付不合格的汽化爐造成火災,致債務人受傷。債權人享有的履行利益實際上是債權人享有的債權,而債權人享有的履行利益以外的其他利益,主要是債權人享有的絕對權,這兩種權利分別受到合同法和侵權法的保護,根據《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受害人有權選擇要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三)部分履行。
指合同雖然履行,但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全部合同義務。例如,不符合數量的規定,或者說履行在數量上存在著不足。對於部分履行,債權人可以拒絕接受,但部分履行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在部分履行的情況下,非違約方首先有權要求違約方依據合同繼續履行,交付尚未交付的貨物、金錢以及提供未提供的服務。非違約方也有權要求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如果因部分履行造成了損失,有權要求違約方賠償損失。由於在一般情況下,對部分不履行,債務人是可以補足的,因此不必要解除合同。如果因部分履行而導致合同的解除,則對已經履行的部分將作出返還,從而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費用。所以,除非債權人能夠證明部分履行已構成根本違約,導致其訂約目的不能實現,則一般不能解除合同。
(四)其他的不適當履行。
主要包括:履行的標的物的品種、規格、型號等不符合合同約定;履行方式不適當,如依約應一次性履行而分期履行;履行地點不適當,即未在合同規定的履行地點履行;違反附隨義務的行為,如違反告知義務行為等。
⑦ 買賣合同瑕疵履行的情形,買方履行合同時須注意什麼
怎樣計算買賣合同違約賠償數額:
(一)賣方不履行合同時如何計算違約賠償
按照客觀的計算方法,損失額的計算應以貨物的市場價格與合同價格之間的差額作為標准,在以客觀標准計算損失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這一標准僅適用於合同標的物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
如果合同標的物的價格是在不斷下跌,那麼買方就不存在損失賠償的計算問題。當然,如果違約行為給買方造成了其他損失或合同訂有違約金條款,買方仍可要求賠償或要求支付違約金。
2、作為計算損失額依據的市場價格一般應是履行地的市場價格。
如果履行地沒有市場,難以確定客觀的市場價格,在此情況下,應當以買方最容易購買替代物的地點的市場價格加上合理的運輸費用作為計算損失額的依據。
3、在計算損失額時,還應考慮各種受害人應節省的費用和應減輕的損失。
因為違約發生以後受害人負有減輕損失的義務,如果沒有盡到這一義務,就應自行承擔這一部分損失,從而應將不合理擴大的損失從損失總額中扣除。
4、假如買方訂立合同的目的是為了將該批貨物轉賣於他人,並且在該合同簽訂以後與他人訂了轉售合同,那麼,可以根據轉售價與合同之間的差額來計算損失。
這是因為,既然買方又與第三者訂立了轉售合同,那麼轉售價格與合同價格的差額就是他應該得到的利益。這種利益可能高於市場價格與合同價格的差額,也可能低於市場價格與合同價格的差額。在違約發生以後,買方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他實際遭受的主觀損失,便應該允許買方依此主觀計算的方法來相應賠償。
(二)買方拒絕接受貨物時如何計算違約賠償
買方拒絕接受貨物時,依客觀計算方法,應按合同價格與違約時的市場價格來確定賣方遭受的損失,這一點與賣方不交貨的計算方法相同。當然,如果貨物價格在不斷下跌,一般沒有可得利益的損失,就不能以價格來計算損失額。
在違約合同中,可分為「一般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一般瑕疵履行包括數量不足、質量不符、履行方法不當、履行地點不當、履行遲延等多種形式,當事人履行合同除有一般瑕疵外,還造成對方當事人的其他財產、人身損害的,為加害履行,上述案例就屬加害履行。一般瑕疵履行有兩種表現:
1、賣方交付時的貨物有瑕疵。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標的物能夠修理,那麼損失賠償額原則上應按照修理該標的物所需要的合理的修理費來確定。所謂合理,是指在正常情況下,修理該有瑕疵的貨物所必須支出的費用,即使修理結果並不能達到合同所規定的質量,違約方也應當支付已經花費的修理費。
⑧ 《合同法》中的瑕疵
瑕疵為大陸法系特有的概念,通俗地講,指缺點、缺陷。
在法學理論文版章和書籍中權尤其普遍。在不同的法律背景下或在不同的法條中,瑕疵的內涵——也就是瑕疵的具體內容是不一樣的,所以很難給出一個准確具體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