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1601年伊麗莎白濟貧法社會影響

1601年伊麗莎白濟貧法社會影響

發布時間: 2022-01-30 20:21:43

㈠ 英國1601年頒發的什麼法是西方最早的以法律形式確定的社會救助制度

頒發伊麗莎白濟貧法。
1601年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制定的濟貧法案在歷史上更為著名,後世稱「伊麗莎白濟貧法」。濟貧法規定了救濟對象、採取的救濟措施。濟貧法普遍實施之後,不但沒有使有勞動能力的貧民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反而使他們淪為永久的貧民。當然,濟貧法的問世也有進步意義。它奠定了英國乃至歐美各國現代社會救助立法的基礎,開創了用國家立法推動社會保障事業的先例。濟貧法的弊端引起貧民的不滿與反抗。但是,濟貧法也以其「懲戒性」、「恩賜性」著稱於世。
1832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命令組織「濟貧行政與實施調查委員會」,決心改革濟貧行政,此次調查的結果被編製成一項法案,最後為國會通過,即新濟貧法。新濟貧法只是將濟貧權力由分散改為集中,對救濟對象來說,它並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它強迫貧民回到條件空前惡劣的貧民習藝所去,則更引起貧民的反抗和要求改革者的抗議。此階段,公民權利的社會救助理念缺乏。

㈡ 結合英國發展的歷史,分析1601年英國頒布了伊麗莎白濟貧法的原因

原因: 圈地運動以後,英國偷盜者、流氓人、乞討者增多,社會不安因素急劇增加.

近代中國社會救濟發展特點:
一、擯棄慈善觀念,而進為責任觀念
二、由消極救濟,而進為積極救濟
三、由濟貧救困,而進為「全民救濟」

㈢ 濟貧法的產生影響

濟貧法自 1601 年頒布至 1948 年廢除,歷經 300 多年的時間, 幾乎貫穿了英國自傳統農業國轉變為現代工業國的全過程。在這 300 年間,受英國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濟貧法也是歷經修改。
通過對濟貧法從 1601 年「舊濟貧法」頒布到 1834 年「新濟貧法」的實 施這一過程的研究,來窺探英國社會的變化。
對濟貧法變革各階段的具體分析
1.舊濟貧法 1601 年,面對日益嚴重的貧困問題,伊麗莎白一世在前人有關 濟貧規定的基礎上,制定並頒布了英國歷史第一部專門的濟貧法—— 《伊麗莎白濟貧法》 ,又稱「舊濟貧法」 。它規定以教區作為濟貧的基本單位,並將貧困者劃分為三類:一 類是無工作能力的老病殘障者;一類是失去依靠的兒童;最後一類是 有勞動能力者,對於這一類人不予救助,強制其做工自給。救濟資金 的來源則分為濟貧稅、自願捐款以及罰款三項。
作為舊濟貧法的補充,英國政府於 1662 年又頒布了住所法,它規 定:窮人只有在他的出生地才有可能得到救助,凡變更居住地的人, 只要新的居住地的濟貧稅管理人員認為其有可能成為救濟對象,便可 以將其驅逐出境,送其回到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區。 舊濟貧法第一次將政府濟貧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使其成為政 府的日常工作之一;同時設置了濟貧稅,使得濟貧工作有了穩定的經 濟來源。這些對緩解貧困問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們也能看到, 此時的濟貧還多出於人道主義責任,只關注如何救濟本身,對於濟貧 的社會經濟影響則沒做考慮。這一點在住所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另外,濟貧工作的具體操作程序也還沒有得到詳細規定,濟貧工作還很 不規范。
2.吉爾伯特法與斯皮納姆蘭法 1782 年,面對新出現的社會問題,英國政府又制訂了「吉爾伯 特法」 ,它規定:准許教區救濟壯健的貧民而不強迫其進入濟貧院, 還要求救貧稅管理人員為貧民在農場里找工作,如工資不夠維生,就 應該從濟貧稅里抽取補貼。這實際上肯定了後世福利上的一項重要原 則:最低生活保障原則。在實施上,吉爾伯特法承認地方的選擇權, 教區可以遵從這項法令,也可以堅持原來的法規。 1795 年,另一項較吉爾伯特法更為激進、濟貧更為寬松的斯皮納 姆蘭法開始實施。它規定:要根據小麥的價格高低來估計生活所必需 的最低限度收入。這實際上將最低生活保障原則進一步明確化了。
3.新濟貧法 1834 年,英國通過了「濟貧法修正案」 ,即「新濟貧法」 。它規 定:從 1835 年 7 月 1 日起一律停止對濟貧院外所有壯年男子的救濟,建 立由 3 個「合適的人」組成的「英格蘭和威爾士濟貧法委員會」 。同 時還規定了地方濟貧管理機構的職責和許可權。管理員不再是無薪棒的 義務工作者,而由納稅人選舉產生,領取工資。 它的頒布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A.原有濟貧法的問題日益突 出,如管理混亂問題、開支過大問題以及其帶來的其他道德問題。 B.自由主義者對原有濟貧法的批判,如對住所法限制勞動力自由流動 的批判,以及對斯皮納姆蘭法最低生活保障原則給工資規律帶來影響 的批判。 C.1832 年的英國議會改革,它讓中產階級有了選舉權,使得 政府逐漸成為新型資產階級的利益代表。 我們可以看到,新濟貧法實際上是對舊有濟貧法的一次重大變革 與修改,在救濟方式、救濟對象的確認以及具體的管理方面都做出了 巨大的變化。從舊濟貧法到吉爾伯特法、斯皮納姆蘭法,政府的救濟 在不斷的寬松,而新濟貧法則一反常態,使濟貧要求變得嚴厲起來。
濟貧法變革反映出的英國社會的變化
縱觀濟貧法變革的整個歷史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濟貧管理工作 在逐步正式化、規范化,政府對濟貧的看法也不再只是局限於濟貧本 身,而是更多的關注到了濟貧方式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
英國社會 發生了以下方面的變化: 1.英國逐漸由一個封建君主國家轉變為一個資本主義性質的國 家。封建君主關注濟貧主要是出於社會穩定以及人道主義責任考慮, 與之相反,新興的資產階級則會更加關注其經濟影響。一項政策總是 掌權集團利益的表達,從舊有濟貧法的寬松到新濟貧法的嚴厲,反映 的就不僅是濟貧方式的簡單轉變,還反映了背後政治掌權者的更替。
2.人們對濟貧的認識由感性走向理性。在濟貧法初期,人們還只 是出於情感直覺的感受到應該對貧困予以救助,而到新濟貧法時期, 人們已經考慮如何將濟貧與經濟發展很好的協調起來。濟貧由一件出 於人道主義責任的善舉變為了一項與社會經濟緊密相連的重要活動。 人們的認識逐步理性化。
3.政府機構的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管理越來越科學。由規定以 教區為基本單位後便不再過問到成立專門的委員會,並對各管理機構 的職責和許可權進行規定,對全國的濟貧工作進行系統的管理,英國政 府的管理活動在不斷的走向科學化,政府機構的設置也越來越完善 化。這也是英國政治近代化的重要體現。
濟貧法的變革反映出了英國在政治、經濟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等 各方面的近代化過程。但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近代化對於生活在社 會底層的窮困者而言似乎並不可喜。盡管社會在進步,國家的整體經 濟實力在增強,但國內的窮困人口卻是有增無減,下層人民的生活狀 況在不斷惡化。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㈣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1:1601年,伊麗莎白一世在前人有關濟貧規定的基礎上,制定頒

(1)規定:按照教區劃分貧困人員;明確受救濟的條
件;明確救濟資金的來源。意義:舊濟貧法第一次將政府濟貧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使其成為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一;濟貧稅的設置,使濟貧工作有了法定的經濟來源,對緩解貧困起到重大作用。
(2)背景:政治上,英國由封建國家變為資本主義國家,兩大對立階級產生;經濟上,工業革命進行,機器生產需要大量自由勞動力;思想上:自由主義盛行,主張政府不幹預經濟。
認識:新濟貧法極為苛刻的救濟條件,讓許多貧困者難以得到救助,社會貧困問題不能得到解決。
(3)發放緊急救濟金,實行直接救濟;推行以工代賑。
意義:政府擔負起真正救助社會貧困人群的責任,保障了基本人權;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促使美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4)政府勇於承擔社會保障責任並加大力度開展社會保障;大力發展經濟,改革分配體制;減少貧困人口,緩和社會矛盾。

㈤ 1601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布的舊

剩餘型社會福利建立的標志是1601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布的《伊麗莎白濟貧法》。根據這部法律,治安法官有權以教區為單位管理濟貧事宜、徵收濟貧稅及核發濟貧費。救濟辦法因人而異,遵循以下基本原則:讓沒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兒、無人贍養的老人和身體殘疾的人,得到救濟或贍養;給有勞動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讓他們能夠以此謀生。《伊麗莎白濟貧法》開創了以立法推動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先河。

㈥ 求:對於1601年《伊麗莎白濟貧法》的名詞解釋和意義!

為了阻止勞動力流動,穩定社會秩序,消除失業,流浪和貧困現象,英國於1601年頒布了《伊麗莎白濟貧法》,其標志濟貧制度的確立。

㈦ 1601年《伊麗莎白濟貧法》是社會保障政策的前身.它由哪個國家頒布

英國.

1601年英國頒布了第一個有關濟貧的法律——《伊麗莎白濟貧法》。作為英國第一個重要的濟貧法,它不僅是這一法律制度的發端,而且為這一法律制度的發展確定了基本原則,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社會保障法。

㈧ 什麼叫伊麗莎白濟貧法

圈地運動以後英國偷盜者、流氓人、乞討者增多,社會不安因素急劇增加。
1601年英王室通過了一個新法案:《濟貧法》。

其主要內容是:
各教區負責向居民和房地產所有者徵收濟貧稅,以此為來源給無力謀生的貧民發放救濟。
通過各教會的教區組織失業者從事勞動,安排未成年的孤兒學工。

18世紀後半期,英國進入了產業革命階段,議會於1782年又通過了一項法案,該法案擴大了濟貧面,對教區收容院以外的貧困者給予救濟。此法案使政府財政支出增大。

181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濟貧法」的修正案,即為後人稱之為「新濟貧法」。新濟貧法對申請救濟的貧困者要進行嚴格分類和考查。

㈨ 《伊麗莎白濟貧法》的主要思想及歷史意義

1601年英國頒布的《伊麗莎白濟貧法》的主要思想是以立法強制徵收濟貧稅凡抗拒不繳者以違法處置並可拘禁於監獄以習藝所為機構收容並組織貧民生產、勞動對身強力壯的貧民組織勞動對青少年進行技術學習政府指派管理人員。 它的立法與頒布實施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它使社會保障體系的最低層次的措施——社會救助第一次以採用立法形式公之於世展示了未來社會保障的朦朧思路

㈩ 《伊麗莎白濟貧法》頒布的歷史背景

1601年英國頒布了第一個有關濟貧的法律——《伊麗莎白濟貧法》。作為英國第一個重要的濟貧法,它不僅是這一法律制度的發端,而且為這一法律制度的發展確定了基本原則,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社會保障法。 根據《伊麗莎白濟貧法》,治安法官有權以教區為單位管理濟貧事宜、徵收濟貧稅及核發濟貧費。救濟辦法因人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的,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作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則就是,讓那些沒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兒、無人贍養的老人和身體殘疾的人,得到救濟或贍養;給那些有勞動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讓他們能夠以此謀生。 此後,英國政府又在這部法律規定的原則基礎上,頒布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1662年,斯圖亞特王朝通過的《住所法》,這部法律規定,貧民須在其所在的教區居住一定年限的,可以獲得救濟。1723年又進一步規定,受救濟者必須進入濟貧院。由於在執行中問題多多,1782年,政府又作出相反規定,除了年老及喪失勞動力的人必須集中起來接受救濟,對有勞動能力的人仍採用把原料發給他們,讓他們在家做工的辦法進行救濟。1793年對法戰爭開始後,各地發生搶糧事件,於是伯克郡濟貧官員於1795年 5月在斯皮納姆蘭村開會,決定向收入低於公認最低生活標準的工人提供補助,允許他們在家得到救濟,即所謂「斯皮納姆蘭制」。此後,這一制度在英國各郡廣泛採用,成為緩和階級矛盾的重要措施。 但是,工業革命後,英國大規模使用機器,家庭手工業趨於沒落,造成了大量無業流民。貧困化加劇使得政府用於貧民救濟的財政支出數額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認為舊的濟貧法已經無法適應形勢的需要。 1834年議會通過《濟貧法(修正案)》The Poor Law Amendment Act of 1834),又稱《新濟貧法》。該法取消了「斯皮納姆蘭制」的家內救濟,改為受救濟者必須是被收容在濟貧院中的貧民。但是,所內的生活條件極為惡劣,勞動極其繁重,貧民望而卻步,被稱之為勞動者的「巴士底獄」。有人這樣描述濟貧院的基本情況:在磚鋪的地面上到處是貧困的婦女以及滿臉臟物到處亂爬的孩子,老年婦女躺在床上氣喘吁吁無法動彈,或圍坐在火爐旁大聲咳著,老年男子弓著背忙著活計,苟延殘喘。政府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減少受救濟的人口和濟貧的支出。 可以說,這部新的法律不僅沒有改善工人的生存狀況,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加絕望的境地。

熱點內容
司法所得制服 發布:2025-05-25 17:45:52 瀏覽:785
亨通人事規章 發布:2025-05-25 17:33:48 瀏覽:965
貴陽最厲害最知名律師 發布:2025-05-25 17:31:24 瀏覽:67
司法人民警察證 發布:2025-05-25 17:30:38 瀏覽:411
花溪司法局 發布:2025-05-25 17:29:04 瀏覽:631
民法典於2021年 發布:2025-05-25 17:29:03 瀏覽:494
欠款業務員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5 17:18:27 瀏覽:884
政治工作條例2010版 發布:2025-05-25 17:17:51 瀏覽:743
奪命律師 發布:2025-05-25 17:17:04 瀏覽:550
幼兒教師學習法律知識心得體會 發布:2025-05-25 17:11:19 瀏覽: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