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合同法的經典真實案例
① 合同法案例
根據合同法第71條規定,債權人可以拒絕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但提前履行不損害債內權人利益的除外容。在本案中,由於乙公司冷庫已滿,提前接收蜜桔會導致蜜桔腐爛,損害乙公司利益,因此有權拒絕果農甲的提前履行。根據合同法第142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本案中,顯然蜜桔腐爛是在甲向乙交付之前。同時,乙公司作為買受人在拒絕接受時的保管義務在此時並不能成立,因此,果農甲的損失由甲承擔。
② 高分求解,勞動合同法案例分析題,要詳細答案,謝謝~
你好。
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於2004年1月17日作出工傷認定書」,那麼目前為止劉小姐應當認定為工傷。
二、根據公司的訴訟理由分析如下:1「提前下班並非為上下班規定時間」,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在正常的上下班時間理所當然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但是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這里「上下班途中」既包括職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職工加班加點的上下班途中。也就是說對於「上下班時間」的法律詞語解釋方法,法律運用了擴大解釋的辦法,其目的不言而喻的是要拓寬職工「上下班時間」的定義范圍,根據這個立法態度,並且在法律沒有明確講「上下班時間」限定為正常的上下班時間的條件下,應當對「提前下班」也認定為屬於《工傷保險條例》所指的「上下班時間」
二、「出事地點並非必經途徑」,那麼就可以對「必經途徑」的定義做一番推敲了。應當認為,必經途徑不應當認定直線途徑,也不能認定為最短途徑,更不能認定為唯一途徑。只要是一條合理的,通往本人居住地點的路線都應當認定為必經途徑。那麼在證據採信方面,劉小姐究竟是在何地發生事故就可以據此辯駁。
三、「劉小姐能否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前提是公司為劉小姐上了工傷保險。如該職工及所在用人單位已參加了工傷保險的,有關的工傷待遇按當地規定執行;如該職工及所在用人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的,有關的工傷待遇則由該職工的用人單位支付。所以,只要認定為工傷,那麼劉小姐就能獲得賠償。
四、「具體如何辦理」,在目前的情況下無非就是針對公司的行政訴訟,「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在這個訴訟中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具體也就是劉小姐不必負有舉證責任。在獲得行政訴訟的認可後可以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上海張大律師願交天下朋友,歡迎加為好友。 祝一切順利。
③ 新民法典關於合同無效的規定是如何描述的舉一個看似無效實際有效合同的例子
一、根據我國《民法典》規定,如果在簽訂合同時有違背他人意願或者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那麼簽署的合同就屬於無效合同。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虛假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惡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最後還有部分無效的情況。
二、相關案例:
2016年5月29日,原被告三方簽訂了一份車位買賣合同,約定將所有權為被告張某的位於某地塊(19區)東區地下車庫T107出售給原告,金額總計150000元。原告於2016年5月29日交付給被告張某20000元定金,交付給被告濟南某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傭金5000元。訴訟中,經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該買賣合同中車位屬於人防車位。原告要求被告張某返還定金20000元, 要求被告濟南某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返還傭金5000元。
本案的焦點是:人防車位所有權能否買賣,雙方簽訂的車位買賣合同是否有效。若能買賣,則買賣合同有效,原告要求退還定金及傭金即沒有法律依據;若人防車位買賣合同違反了強制性規定和社會公益,則合同無效,兩被告應退還定金和傭金。
一審法院裁判認為:當事人訂立合同,必須遵循法律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的合同,為無效合同,不被法律所保護。根據合同法相關規定,合同無效或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
④ 《勞動合同法》案例分析
1,本案中,胡某等人的勞動關系是胡某等人與勞務公司之間的關系,與建築公司只是派遣關系
因此,胡某等人的工資應當由勞務公司支付
2,勞務公司與建築公司之間存在一個派遣協議,根據協議,建築公司應當按時支付足額相當於派遣人員工資的金額給勞務公司,建築公司拖欠這筆錢,是違反雙方之間的協議,根據協議,勞務公司有權向建築公司追討這筆錢
本案涉及兩個關系:即胡某與勞務公司的勞務關系,勞務公司與建築公司派遣協議,胡某第一步需要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舉報投訴,進行協調,協調不成的,可以依法提起勞動仲裁,仲裁對象是勞務公司。而勞務公司支付工資後,可以向建築公司追討這筆錢。
⑤ 合同法的兩個案例,幫著考慮一下,謝謝
案件一中的合同是有效的
根據合同法第54條第2款,一方以欺詐的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個人認為,本案中原標的物已經滅失,要求撤銷合同的意義不大。關於乙所受的損害應由甲負責賠償的根據,我更傾向於認定為一個瑕疵履行,由於標的物本身不為買受人所知的瑕疵導致買受人遭受損害,根據合同法第148條「標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和第149條「風險承擔不影響瑕疵擔保」的規定,由出賣人負責賠償買受人的損失
至於案件二,我不同意樓上的觀點
乍一看似乎是一個很典型的「買賣不破租賃」,但關鍵在於租賃性質的認定
首先,2000年4月雙方以口頭形式達成租賃協議(題目裡面始終沒有表示雙方有過書面合同,沒有給出則視為不存在),到2001年10月李某欲將房屋賣予劉某時,王某已經租住了一年多。我們來看合同法第215條,「租賃期限6個月以上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的,視為不定期租賃」
所以此時,既然是一個不定期租賃合同的關系,而對於不定期合同,合意雙方都擁有隨時予以解除的權力,李某10月底行使解除權解除了不定期租賃關系並通知了王某,11月底將房屋出賣,已經給租賃人預留了足夠的准備時間
樓上先說「李某不能單方解除房屋租賃合同」,又說「李某隨時可以解除合同,但必須提前告之對方,並給對方足夠的准備時間,本案中李某沒有這樣做,故不能單方面解除合同」,對李某留給承租人的一個月准備時間視而不見,而且前後矛盾,容易把人繞糊塗了
同等條件下承租方確實享有優先購買權,但李某已經於賣房前一個月先行對與王某的不定期租賃合同行使了解除權,此時王某已不再是該房屋的承租人,不再享有優先購買權
李某和劉某的買賣合同當然有效,且經過房產登記變更,不動產所有權人已經隨之變更,不但有效,且已履行完畢並生效,劉某當然可以要求王某搬出該房屋
⑥ 合同法案例一 甲有4匹馬要賣掉,便對乙方說,你先牽回去試用1個月,滿意的話就買下,價款5000元,乙牽回了
1.在標的物非因當事人雙方的原因而發生意外毀損滅失的情況下,根據合同法的規定,風險負擔按交付原則確定。標的物的交付可分為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現實交付是指標的物交由買受人實際佔有;觀念交付包括返還請求權讓與、佔有改定和簡易交付。簡易交付又稱「無形交付」,是指受讓人在動產物權變動前已先行佔有該動產的,讓與人如設立和轉讓其動產物權,無需現在為現實交付,讓與合同生效時即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此案例中,馬1是在試用期間被洪水沖走,也就是馬1發生了意外毀損而不是乙的過錯,就沒有侵權責任也沒有違反妥善管理義務,更重要的是,事故發生的是在試用期間,買受人尚未做出購買的承諾,也就沒有完成簡易交付,風險也就沒有發生轉移,仍歸原所有人甲負擔!
2.風險之所在,利益之所在!標的物交付前產生的孳息,一般的,自然歸出賣人所有!如上所述,在馬的試用期期間,由於馬匹還沒有交付,不發生所有權的轉移,所以甲還是對原來的馬匹享有所有權,故作為馬匹的自然孳息的小馬當然歸出賣人甲所有!
3.作為管理人的乙當然具有妥善看管馬匹的義務,受管理人管理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所以,乙來對該損失進行賠償!
4.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也就是說,在取得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之前,合同的效力是未定的,也就是效力待定!
5.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無效;作為一道題目「甲向戊說明了與乙之間使用買賣的情況」就算是惡意,但在實務中卻難以認定!
⑦ 合同法案例分析
買賣合同、共有關系
個體戶張某、王某二人於1999年10月1日從汽車交易中心購得一輛「東風」牌二手卡車,,共同從事長途貨物的運輸業務。二人各出資人民幣3萬元。同年12月,張某駕駛這輛汽車外出聯系業務時,遇到李某,李某表示願意出資人民幣8萬元購買此車,張某隨即氫車賣給了李某,並辦理了過戶手續,事後,張某把賣車一事告知王某、王某要求分得一半款項。
李某買到此車後,於同年年底又將這輛卡車以人民幣9萬元賣給趙某。二人約定,買賣合同簽訂時,卡車即歸趙某所有,趙某某租車給李某使用,租期為1年,租金人民幣1萬元,二人簽定協議後,到有關部門辦理了登記過戶手續。
趙某把車租賃給李某使用期間,由於運輸缺乏貨源,於是李某准備自己備貨,因缺乏資金遂向銀行貸款人民幣5萬元,李某把那輛卡車作為抵押物,設定了抵押,雙方簽訂了抵押協議,但沒有進行抵押登記。
次年11月趙某把該車以人民幣1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錢某。12月趙某以租期屆滿為由,要求李某歸還卡車,李某得知趙某把車賣給錢某,遂不願歸還卡車,主張以人民幣9萬元買回此車,趙某不允,遂生糾紛。
現問:
(1)張某、王某對卡車是什麼財產關系?
(2)張某、李某的汽車買賣合同是否有效?為什麼?
(3)李某、趙某約定買賣合同簽訂時,卡車即歸趙某所有,該約定是否有效?為什麼?
(4)李某與銀行的抵押合同能否生效?為什麼?
(5)李某主張買回卡車的主張能否得到支持?為什麼?
(6)截止糾紛發生時,該卡車所有權歸誰享有?為什麼?
答案:
(1)張某、王某對卡車是按份共有關系。
(2)有效。因為張某擅自處分共有財產,該合同初為效務待定合同,後經王某默認而得補正,轉為有效合同。
(3)有效。合同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
(4)不能生效。一是因為李某無權以他人所有之物設立抵押,二是因為未辦理抵押登記。
(5)不能。因為承租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應以同等價格為條件。(6)歸趙某所有。因為趙某尚未將卡車交付給錢某,卡車所有權並未轉移。
解題思路
本題雖然人物眾多,但彼此之間的法律關系比較簡明,案情發展脈絡呈流線型,考生只要依情節按圖索驥,依次回答每個問題即可。
法理詳解:
(1)、(2)張某、王某按份投資購買卡車,共同從事運輸業務,依法成立按份共有關系。按份共有又稱分別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分別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一種共有關系。《民法通則》第78條規定;「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
既為共有關系,共有財產全屬於全體共有人所有,因此,共有財產的處分,必須取得全體共有人的同意。一個或者幾個共有人未經全體共有人的同意,擅自對共有財產進行法律上的處分的,對其他其有人不產生法律效力。但如果其他共有人事後追認該行為,則該處分行為有效。《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不效。」本案中王某事後得知後,要求分得一半款項的行為表明,王某是追認了張某的無權處分行為。
(3)、(6)《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超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另有約定的除外。」第(3)問所列情形即屬於本條所指的「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情形,即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標的物移轉時間,而不受「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的束縛。而第(6)問則應適用「標的手所有權自標的手交付時起轉移」的約束,依本案案情交待,糾紛發生之時,標的物尚在承租人李某手中,因而趙某並未將卡車交付給錢某,故錢某並未取得所有權,此時卡車所有權仍歸趙某所有。
(4)依《擔保法》第41條及第42條第(四)項規定,以汽車設立抵押的,應當辦理抵的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另外,抵押人應對抵押物依法具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不得非法在他人之物上設立抵押。(5)承租人享有優先購買權,是以在同等條件下為前提的。本案中錢某出價10萬元,李某出價9萬元,顯然不構成「同等條件」。
⑧ 關於勞動合同法的案例分析。
答案來自:山東島城律師事務所訴訟與仲裁法團隊負責人陳卓 律師
根據《勞動版合同法》第26條規定,以權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李某利用假學歷證書騙取公司信任,雙方簽訂的是無效勞動合同。據此,上述公司有權對此勞動合同實施撤銷,李某不但沒有權利要求得到只有解除合同才可能有的經濟補償金和代通知金,而且如果李某給公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公司有權要求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