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中條和人身損害相匹配

合同法中條和人身損害相匹配

發布時間: 2022-01-31 04:27:09

Ⅰ 根據我國有關法律 法規司法解釋,如果簽訂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將導致的結果是

導致該合同是無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1)合同法中條和人身損害相匹配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四十四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十五條

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條件。附生效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失效。

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

第四十六條

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屆至時生效。附終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屆滿時失效。

第四十七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Ⅱ 合同中約定造成人身損害概不負責合法嗎

不合法。《合同法》第53 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1)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2)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Ⅲ 醫療合同糾紛和醫療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在賠償數額方面差多少

一、醫療損害賠償糾紛

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是指醫療機構在診療護理工作中,因醫務人員診療護理過錯或者過失,直接造成病人死亡、殘疾、組織器官損傷導致功能障礙事故而引起對受侵害人的賠償糾紛。在此類糾紛中,對醫療機構追究的是侵權賠償責任。

如果患方當事人選擇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訴由,依照《證據規定》第四(八)條的規定,應當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分配舉證責任。該舉證責任倒置,是指結果意義上的責任倒置。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不能轉移。但其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仍然應當圍繞法官對案件事實的判斷與確信程度而在當事人雙方之間進行轉移。

原告的起訴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條件。患方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後,應當先行完成二項舉證證明義務:

一是證明其與醫療機構之間存在有醫患關系。如掛號憑證、就診病歷、身份證明及其它相關證據,據以確定「適格的原告」和「明確的被告」;

二是證明患方存在有具體的損害結果。如傷殘等級鑒定書、金錢損失數額憑證或者計算依據,據以確定「具體的訴訟請求」。

患方完成了上述舉證後,因尚未確定「事實、理由」,或者說尚沒有確定「過錯與因果關系」,人民法院還不能據此確定醫療機構的侵權責任。在侵權賠償責任的訴訟中,一般適用「過錯歸責」原則,即必須有證據證明或者依法推定侵權人的行為有過錯(即行為的違法性),且該過錯行為與受害人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才能確定其相應的賠償責任。確定過錯的一般方式為證據證明,其特殊方式是依法推定。醫療侵權糾紛中,適用的是「過錯推定」原則。

依照《證據規定》第四條第(八)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雙不」承擔舉證責任:

一是證明其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二是證明其診療行為不存在過錯。

也就是說,對醫療機構的過錯是不需要舉證證明的。依照「舉證責任倒置」的責任分配的原則,如果醫療機構不能完成「雙不」的證明,則應當按「過錯推定」原則,依法推定其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其診療行為存在有過錯,直接判定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在訴訟實踐中,醫療機構通常是以通過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方式,來完成「雙不」舉證證明義務的。

醫療機構如果完成了以上「雙不」舉證義務,其「過錯推定」的前提就不能成立,依法則不負侵權賠償責任。《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9條亦作出了此規定。

由此可見:當患方選擇了侵權之訴時,也就選擇了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倒置,使其承擔較少舉證內容、較低訴訟成本;但是,因其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是由醫療機構承擔的,因而也增加了患方較大的敗訴風險,即:患方的勝訴,取決於醫療機構對「雙不」舉證不能的程度。

二、醫療服務合同糾紛

醫療服務合同糾紛,是指醫、患雙方圍繞醫療服務合同中侵權損害以外其它方面而產生的爭議。在此類糾紛中,對醫療機構追究的是違約損失賠償責任。

如果患方選擇了「醫療服務合同糾紛」的訴由提起違約之訴,則應當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由患方自主完成以下四項舉證證明義務:

一是證明其與醫療機構存在有「醫療服務合同」關系。如掛號憑證、就診病歷、付費憑證、身份證明及其相關證據,以確定「適格的原告」和「明確的被告」;

二是證明患方存在有具體的損失結果。如傷殘等級鑒定結論、金錢損失項目、數額的憑證或者計算依據,以確定具體的訴訟請求;

三是證明醫療機構存在有違反約定義務或者法定義務的違約行為。

四是證明醫療機構的違約行為與損失結果之間存在某一程度的因果關系;

以上第三、四項,是對「事實、理由」的論證。在訴訟實踐中,患方通常是以申請對醫療過錯和因果關系的司法鑒定的方式來完成證明目的。

醫療服務合同,是指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就明確相互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屬無名合同之一。醫、患之間,雖然沒有簽訂書面合同,但當患者到醫療機構經掛號,雙方通過真實意思表示,就建立並形成了一種事實上醫療服務契約合同關系。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可依據《合同法》第六十一條、六十二條規定的原則,以約定俗成的方式確定,其主要權利義務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也作出了相應的明確和規定。違約行為如果同時也表現為是違法或者違規的行為,即產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如果患方提出了證據(如相關的司法鑒定書)證明醫療機構的診療行為違約(具有過錯),且該違約行為與患方的損失之間存在有某一程度的因果關系,就應當依照《合同法》第107條的規定,以「賠償損失」的方式確定醫療機構承擔相應的違約賠償責任。

由此可見:當患方當事人選擇了違約之訴時,雖然增加了自己的舉證責任范圍和難度,加大了自已的訴訟成本,但也把握了勝訴的主動權。

相關的差額。上[l v b an 36 5]在線和律師交互問下

Ⅳ 《合同法》規定有哪些免責條款屬於無效

《合同法》規定哪些免責條款無效?為什麼要規定其無效?
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就是指合同中的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為免除或者限制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未來責任的條款。免責條款具有約定性。免責條款是當事人雙方協商同意的合同的組成部分。這是與法律規定的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履行或者履行不完全時免除責任是不同的。當事人可以依據意思自治的原則在合同中約定免責的內容或者范圍。免責條款的提出必須是以明示的方式作出,任何以默示的方式作出的免責都是無效的。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具有免責性。免責條款的目的,就是排除或者限制當事人未來的民事責任。
根據《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1)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2)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條款無效。這是因為對於人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法律是給予特殊保護的,並且從整體社會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如果允許免除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人身傷害的責任,這與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的憲法原則是相違背的。在實踐當中,這種免責條款一般都是與另一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相違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我國合同法確立免除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合同一方當事人財產的條款無效,是因為這種條款嚴重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如果允許這類條款的存在,就意味著允許一方當事人可能利用這種條款欺騙對方當事人,損害對方當事人的合同權益,這是與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完全相違背的。

Ⅳ 根據我國有關法律,法律和司法解釋,如果簽訂的保險合同內容不合法將導致的結果

B.保險合同無效

無效和解除是兩個不同性質的詞,解除是指簽訂合專同的雙方或者單方屬要取消合同,而無效則是這份合同在法律上已不被承認其效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規定:

第四十條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第五十六條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五十八條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_中國人大網

Ⅵ 《最高法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與《合同法》中完全賠償原則相沖

合同法是違約責任,而人損司法解釋適用於侵權責任。違約與侵權是兩選一的,不能同時適用。

Ⅶ 有提示並不等於可以免責。《合同法》第五十三條已有明確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提示並不等於可以免責。《合同法》第五十三條已有明確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有提示並不等於可以免責。
《合同法》第五十三條已有明確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二)因事故或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也指出:「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Ⅷ 什麼情形下才能推翻合同

雙方當事人在以下情形之下可以推翻合同:
1、雙方協商達成一致解除;
2、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
3、違背公序良俗的合同無效;
4、合同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合同無效;
5、免責條款有以下情形的屬於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損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6、格式合同條款具有以下情形的,該格式條款無效:
(一)具有本法第一編第六章三節和本法第五百零六條規定的無效情形;
(二)提供格式條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
(三)提供格式條款一方排除對方主要權利。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條,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條,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熱點內容
大使館刑法 發布:2025-08-12 03:24:54 瀏覽:770
法治政府必須符合 發布:2025-08-12 03:18:48 瀏覽:591
司法清苑小區 發布:2025-08-12 03:04:37 瀏覽:836
廣州殘疾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8-12 02:53:10 瀏覽:365
立法決策類型 發布:2025-08-12 02:52:35 瀏覽:793
下列法律中屬於經濟法的 發布:2025-08-12 02:46:08 瀏覽:806
英語的說明書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2 02:46:08 瀏覽:326
地方立法的制定 發布:2025-08-12 02:44:48 瀏覽:291
長春法院招聘 發布:2025-08-12 02:27:25 瀏覽:602
皮城執法官改動 發布:2025-08-12 02:27:25 瀏覽: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