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法中關於霸坐的權利義務
㈠ 法是確定人們在社會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對,抄正確。
一般意義上的法律指襲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在法學中,一般意義上的法律有時又簡稱法。
法的特徵一般觀點認為有六個: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2.法是由公共權利機構制定或認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會規范;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4.法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規范;
5.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通過法律程序保證實現的社會規范;
6.法是可訴的規范體系,具有可訴性。
1.法的正式性,又稱法的官方性,國家性,指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正式的官方確定的行為規范。
2.法的階級性,指在階級對立的社會,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的意志。
3.法的物質制約性,指法的內容受社會存在這個因素的制約,其最終也是由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㈡ 社會法包括哪些
狹義社會法專指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廣義社會法除狹義和中義之外,還包括義務教育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等。
㈢ 簡述權利與義務在法中的地位
權利與義務共存,不盡義務就無法享受權利,反之享受了權利就必須盡到該盡的義務。
㈣ 法律基礎的權利義務
(一)民法概述
1、民事法律關系:指由民法調整形成的具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2、 民事法律關系構成要素:主體、客體和內容。
3、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民法通則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4、 民法規定的訴訟時效制度
民法通則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兩年,法律另規定的除外。
(二)積極維護人身權
1、 生命健康權 2、姓名權 3、肖像權 4、名譽權 5、隱私權
(三)依法行使財產權
財產權制度是現代社會一項極其重要的法律制度。
我國憲法和民法通則規定:保護國有財產、集體財產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
1、 所有權 是權利人可以支配其所有物,依照自己的意願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並享有其利益。
2、 用益物權 以財產的使用收益為目的的物權。
3、 擔保物權 包括:抵押權、質權、留置權
(四)切實保護知識產權
1、著作權分為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保護期一般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
2、專利權 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發明專利20年 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10年.
3、商標權 可用於注冊商標的有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顏色組合以有這些要素的組合。
注冊商標的有效期為10年,每次續展注冊的有效期也是10年。
(五)民事權利的行使與界限
1、 合理合法行使權利:
民事活動要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
民事活動要合法、遵守國家政策、尊重社會公德。
民事活動不得濫用權利。
2、 行使權利的界限
民法通則規定,不動產相鄰各方,應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
四、保護合法婚姻
(一)父母與子女的權利義務
1、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具互為第一順序法寶的繼承人。
2、 父母對子女最重要的義務是撫養和教育義務
3、 父母還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
4、 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義務
5、 家長不得遺棄未成年人
6、 不得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
(二)法律保護下的婚姻
1、 結婚條件
結婚是男女雙方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確立婚姻關系的重要民事法律行為,是夫妻關系和家庭關系的起點。
1、 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是否結婚、與誰結婚,完全由當事人自主決定。
2、 男女雙方必須達到法定婚齡。男不得早於22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
3、 結婚必須符合一夫一妻制。
4、 禁止男女雙方在兩種情況下結婚:一是直系血親或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二是如果一方或雙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也不能結婚。
2、 結婚登記:申請、審查、批准。
(三)夫妻間的人身和財產關系
1、 夫妻間的人身關系
人身關系是夫妻雙方在家庭中的人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權利義務關系,主要體現:
夫妻雙方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權利。
夫妻雙方都有參加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自由。
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2、夫妻間的財產關系
財產關系是夫妻雙方在財產、扶養和繼承等方面的權利義務關系。夫妻財產主要包括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個人財產和夫妻約定財產。
法律還規定夫妻間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和互相扶養的義務。
㈤ 法律賦予我有座的權利,你不能強迫我讓
公民權利
一、 平等權 (2673)
平等權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不受任何差別對待,要求國家同等保護的權利。在現代憲政國家中,平等權首先表現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體內容有:
1、我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習慣、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都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2、任何人的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的受到保護,對違法行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
3、在法律面前,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任何人不得強迫任何公民承擔法律以外的義務,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處罰。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包括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又包括守法上的平等。而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在立法上,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無法平等。另外,法律面前的平等只是法律范圍內的平等,而不是事實上的平等。
二、 政治權利和自由 (851)
(一) 政治權利概念與范圍 (299)
政治權利是指公民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行為可能性。它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公民參與國家、社會組織與管理的活動,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行使為基礎;另一種是公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發表意見、表達意願的自由。通常表現為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簡稱政治自由。
(二) 政治權利的保障 (205)
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公民行使政治權利提供了政治基礎;我國制定了保障公民政治權利實現的普通法律,如《行政訴訟法》、《集會遊行示威法》等等為公民政治權利的行使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國憲法注重政治權利實現的物質保障,如選舉經費由國庫開支。
(三) 政治權利的內容 (455)
1、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是指選民依法選舉或被選舉為代議機關代表和特定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權利。在我國,凡是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但是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2、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
言論自由是公民對於政治和社會的各項問題,有通過語言的方式表達其思想和見解的自由。語言的方式有口頭的和書面的兩種方式。我國公民的言論自由應該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不得利用言論自由煽動群眾反對政府,危害國家和社會安寧;不得利用言論自由對他人的人格尊嚴進行侮辱誹謗。
出版自由是公民以出版物形式表達其思想和見解的自由。出版自由也要按法律的規定享有和行使,除了遵守對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定外,它不得利用出版物來傳播剝削階級的腐朽思想。我國現在施行的是預防制和追懲制相結合的管理辦法,預防制是事前干預的辦法;追懲制是事後發現違法予以追究的辦法。
結社自由是公民為一定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組織或參加具有連續性的社會團體的自由。公民因結社的目的不同而分為營利性結社和非營利性結社,非營利性結社又分為政治性結社和非政治性結社。各國法律通常對政治性結社予以嚴格限制。1998年10月國務院通過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就是行使結社自由應遵循的主要法律。
集會、遊行、示威自由是公民表達其意願的重要表現形式,直接反映了公民的憲法地位。
①集會自由是公民有為共同的目的,臨時集合在一定場所,討論問題或表達意願的自由。集會自由是言論自由的延伸和擴展,通過集會可以擴大言論的影響,更好地實現言論自由的影響。集會和結社也不同,集會是臨時性的聚集,而結社是長期的、持續性的結合,並且具有固定的組織、章程和制度。
遊行自由是公民有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場所以集會、遊行、靜坐等方式表達其強烈意願的自由。
示威自由是公民為了強烈的意願而聚集在一起,以顯示決心和力量的自由。
②集會遊行示威自由的共同之處是它們都是自由表達意願;而不同之處則是表達意願的程度、方式和方法有所差異。由於集會遊行示威自由權利的行使,多發生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場所,參加或觀看的人數眾多,情緒感染性強,對社會影響較大,所以公民在行使這些自由權利時,機要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又要注意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與權利。
③1989年10月31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公布了《集會遊行示威法》,該法對立法的目的;集會遊行示威的概念和標准;主管機關和具體管理程序和措施,如申請和獲得許可的程序,對集會遊行示威的場所、時間、行為的規范;以及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等作了明確的規定。該法是實現憲法賦予公民集會遊行示威自由權利的重要依據和法律保障,同時也是對濫用此項自由權利行為的必要限制。
三、 監督權 (923)
監督權是公民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活動的權利。公民根據監督權客體的實際情況,自行選擇適宜的方式。
(一) 批評、建議權 (337)
批評權是指公民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的錯誤和缺點,有提出批評意見的權利。建議權是指公民對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權利。批評建議權的行使有利於反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
(二) 控告、檢舉權 (475)
控告權就是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機關進行揭發和指控的權利。檢舉權是指公民對於違法失職的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向有關機關揭發事實,請求依法處理的權利。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控告人往往是受害者,而檢舉人一般與事件無直接聯系;控告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而要求依法處理,而檢舉一般是出於正義感和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
(三) 申訴權 (286)
就是指公民的合法權益,因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作出的錯誤的、違法的決定或判決,或者因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而受到侵害時,受害公民有向有關機關申訴理由,要求重新處理的權利。申訴權有訴訟上的申訴權與非訴訟上的申訴權。
(四) 取得國家賠償權 (423)
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國家賠償法》對此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
四、 宗教信仰自由 (404)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個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願信仰宗教,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由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又按宗教信仰參加宗教儀式的自由,也不參加宗教儀式的自由。
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其本質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相對立的。我國憲法之所以規定宗教信仰自由是因為:①宗教是一種歷史現象,有它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②宗教信仰屬於實現范疇的問題,對待公民的思想認識問題,只能採取民主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決不能強迫命令,粗暴干涉。③宗教的存在具有長期性、國際性、民族性和群眾性的特點。正確處理好宗教問題,對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統一和國際間的交往,都有重要意義。
宗教信仰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受憲法和法律的保障。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1999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取締邪教組織、防範和懲治邪教活動的決定》,國家依法打擊邪教組織,有利於保護正常宗教活動和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邪教具有反社會、反政府的特徵,其歪理邪說與宗教教義是相對立的。邪教組織是指冒用宗教、氣功或者其它名義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製造、散布迷信邪說等手段蠱惑、蒙騙他人,發展、控製成員,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
五、 人身自由 (789)
人身自由是以人身保障為核心而構成的權利體系,是公民參加國家生活、社會生活和享受其它權利的前提條件。
(一)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390)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是指公民的人身(包括肉體或精神)不受非法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①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決定,或者非經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包括國家安全部門執行,不受逮捕。②禁止非法拘禁或者以其它方法限制、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③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司法機關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或者依法不享有搜查權的組織和個人,對公民的身體強行搜查,都屬於非法搜查。
(二) 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254)
公民的人格,就是公民作為人所具有的資格。從法律上講就是指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的自主的資格。人格權主要指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和人身權等。我國憲法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三)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248)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是指任何機關、團體或者個人,非經法律許可,不得隨意侵入、搜查或者查封公民的住宅。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為了收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人,偵察人員需要對被告人及有關場所進行搜查時,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我國刑法規定,非法搜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四)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217)
憲法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公民的通信,他人不得隱匿、毀棄、拆閱或者竊聽。
在一定條件下,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為了國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公民的通信進行檢查。
六、 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方面的權利 (469)
(一) 社會經濟權利 (663)
是指公民依照憲法的規定享有的具有物質經濟利益的權利,是公民實現基本權利的物質保障。社會經濟權利作為憲法保障的一項內容始於1919年的魏瑪憲法。
1、公民財產權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保護公民合法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國家依照法律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
2、勞動權
勞動權是指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工作和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勞動就業權是勞動權的核心內容,是公民行使勞動權的前提。勞動報酬是公民付出一定勞動後所獲得的物質補償。
3、勞動者的休息權
休息權是勞動者有休息和修養的權利。休息權是勞動權存在和發展的基矗休息權是勞動者享受文化生活,自我提高的重要權利。
4、物質幫助權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年老、疾病或喪失勞動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物質幫助權是指公民因失去勞動能力或者暫時失去勞動能力而不能獲得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時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生活保障,享受集體福利的一種權利。主要有生育保障權、傷殘保障權、死亡保障權與退休保障權等具體權利構成。
(二) 文化教育權利 (362)
1、受教育權
受教育權是公民在教育領域享有的重要權利,是公民接受文化、科學等方面教育訓練的權利。它包括公民按能力受教育的權利、享受教育機會的平等、受教育通過不同階段和不同形式得到實現。在我國,受教育也是公民應盡的義務。
2、文化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於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公民的有益於人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
七、 特定主體的權利 (392)
(一) 保障婦女的權利 (232)
憲法第48條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幹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對婦女權利的保護作了更為具體的規定。
(二) 保護婚姻、家庭、母親、兒童和老人 (228)
現行憲法第49條規定:「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保護」、「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
(三) 保護華僑、歸僑和僑眷的正當權益 (241)
㈥ 憲法和法律中規定了我們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我國憲法第二章規定,公民享有下列基本權利:
(1)平等權,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即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3)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4)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住宅不受侵犯和通信自由;
(6)勞動權、休息權、退休人員生活保障權和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力時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7)受教育權,進行科研、文藝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8)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
(9)保護華僑、歸僑和僑眷的合法權益;
(10)國家和社會保障殘廢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家屬,優待軍人家屬;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殘廢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
(11)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申訴、控告或檢舉的權利;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法取得賠償的權利。
在我國,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憲法規定公民的基本義務有:
(1)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
(2)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3)維護祖國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4)勞動的義務;
(5)受教育的義務;
(6)保衛祖國、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7)依法納稅;
(8)夫妻雙方有義務實行計劃生育,父母有義務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有義務贍養扶助父母。
㈦ 請問社會法中社會權的性質及其主要內容
社會保障財產權的性質及保護問題是世界各國社會保障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深層次問題。社會保障財產是公民基於社會保障權利義務關系獲得的社會保障給付、各種福利津貼、救濟款項和產品服務供給,包括貨幣資金、實物和服務等形態;這種財產具有基本保障性、強制性、特定對象性、統籌互濟性、儲存性和增值性以及經濟福利性等特徵;屬於必要勞動加部分剩餘勞動,具有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的混合性質,介於俱樂部產品、私人物品和社會化財產之間。 社會保障財產權是社會保障主體圍繞或通過社會保障財產而建立和形成的經濟權利關系,主要包括社會保障財產所有權、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處置權,由主體、內容、客體、性質以及合法性依據等權利要素組成。它是一種生存權利、法定權利、公法權利,具有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的雙重屬性,在權利義務關繫上呈現出非對等狀態;而且綜合考慮了經濟學上權利產權的經濟理性、社會學上關系產權的社會理性以及法律上的合法理性,來源於勞動產權和人力資本產權。它是一條「從慈悲到正義」之路,是人類從原生態到交易合作的過程中稀缺資源配置的反映,是通過資源所有權的交換和轉移而形成的。社會保障財產權是一種私有產權、俱樂部產權、公共產權和政府產權的混合產權,通過其權能的利益讓渡和分割以及產權屬性的公、私互動整合,實現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使得社會保障制度富有活力與持續性。 產權明晰、界定實效、得到保障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內在要求;明晰社會保障財產的所有權、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處置權等權能結構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前提和基礎;公民社會保障權益的維護與實現以及社會保障財產的保值增值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核心,需要政府的積極作為、制度設計(以積累制代替現收現付制)以及個人所得稅制的完善等方面的努力。建立個人財產權是社保基金入市的產權基點,通過明晰儲備基金、賬戶基金和統籌基金等層次社保基金的產權性質和特徵的差異,分類採取不同的投資運營策略,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通過設立社保基金產權監督委員會,構建社會保障基金「產權監督、管理、營運」體系。養老保險財務模式的產權選擇呈現混合趨向的態勢,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績效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重要體現。
㈧ 霸坐是一種什麼性質的行為這種行為有何危害給我們哪些啟示
霸座,漢語詞彙,拼音 bà zuò,意思是肢體健全者霸佔別人座位的意思。
2018年9月30日,《廣東省鐵路安全管理條例》通過,自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確,旅客應當按照車票載明的座位乘車,不得強占他人座位[1]。10月29日上午,廣州市法制辦發布《廣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規定(草案徵求意見稿)》,高鐵霸座等信用信息將可查詢[2]。12月20日,霸座當選為2018年度社會生活類十大流行語
2019年1月7日,鐵路總公司公布了8批共1793名被限制乘坐火車的嚴重失信人名單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五條明確規定: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坐。旅客無票乘坐、超程乘坐、越級乘坐或者持不符合減價條件的優惠客票乘坐的,應當補交票款,承運人可以按照規定加收票款;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承運人可以拒絕運輸。
中文名
霸座
案例
高鐵三霸
拼音
bà zuò
性質
漢語詞彙
「霸座」上天了!
11月13日晚上9時40分,一架由上海飛往北京的航班剛剛起飛,機上的一名男子突然起身換座,坐到了一處無人的座位上,機組人員上前勸解後,男子才不情願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沒過多久,男子又開始換座了。最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張某因擾亂交通工具上的秩序被機場警方處以行政罰款的處罰。
鐵路部門與執票乘客之間系運輸服務關系,執票人在上車後到達終點前對票上座位享有使用權、佔有權,鐵路部門有義務保證乘客得到自己所選擇的座位。他人無理佔座致使執票人正當合法使用權被侵害,這時乘警及乘務人員應當出面維護執票人的合法權益。
發生案例
高鐵霸座男
高鐵「霸座」事件:2018年8月21日上午,在山東開往北京的G334高鐵上,一名中年男子(後查實名叫孫赫)霸佔了一個女學生的位置不願起身,而且還態度傲慢聲稱:「誰規定一定要按號入座?要麼你自己站著,要麼去坐我那個座位,要麼自己去餐車坐」。無奈之下,女學生就找乘務員反映,但後來的結果是列車長和乘警過去勸都無動於衷,直到列車到達終點站都沒有起身,一幅流氓耍賴的本性暴露無遺。
處理結果:罰款200元,被列入鐵路黑名單180天內不能買票。
高鐵霸座女
高鐵霸座女:2018年9月19日,永州到深圳北G6078列車上,一位周姓女乘客上車後未按照車票上的座位落座,執意坐在靠窗的鄰座位置。車票座位靠窗的乘客向乘警投訴後,乘警與霸座女乘客反復溝通,但是這名女乘客就是不肯讓座。女乘客嘴裡不停反復說著:「這是10D啊,我坐這里沒錯啊,我是有票的」。還稱「誰規定10D是坐過道座位的啊,椅子上又沒寫」。女子提出,要在座位上寫有10D才承認。
處理結果:罰款200元,被列入鐵路黑名單180天內不能買票。
外籍霸座女
外籍霸座女:2018年9月23日晚,一名黑人女子在列車上強占他人座位並向人群潑水的視頻引發關注。2018年9月24日21時許,上海鐵路局合肥客運段發布通告稱,事發上海至阜陽k8482次列車,涉事外籍旅客已道歉。
霸座大爺
2018年9月20日晚,K158次列車上,在鄭州讀大三的喬同學乘車去鶴壁。火車上一位大爺買的是無座票,卻佔了她的座:「拍吧拍吧。」兩個小時的車程,列車長勸了他一小時仍無效。最終,同車廂的一名男乘客看不下去把大爺拽起。
夫妻霸座
2018年10月,網上出現一段名為《夫妻公交霸座 骨折女孩提醒慘遭毆打》的視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經工作查明:10月2日,棗庄八中一女學生乘坐薛城至市中B1線路BRT公交車,因佔座問題同胡某某(女,48歲)發生糾紛,後胡某某的男友徐某某(66歲)對女學生進行謾罵,女學生拿出手機拍攝時,胡某某對女學生實施了毆打。 目 前,違法行為人胡某某、徐某某分別被行政拘留15天、10天。
硬座當卧鋪
2018年12月,吉林至沈陽的火車上,劉某一人佔三座躺著睡覺,面對乘警,稱「別跟我整這些沒用的」。多次警告無效,民警強制傳喚劉某。最終劉某被行拘5日。
領導霸座
2019年1月,網曝」中鐵成都局領導私自帶無票旅客乘車,強占工作人員座位,並當眾辱罵和威脅司機」。視頻顯示,一棕衣男子要求坐到座位上休息,一位自稱「成都機務段動車司機劉暢」的男子說:「這兩個位置是我們工作人員坐席,就是局長來了也沒有資格坐這個位置。」黑衣男子反問:「你要坐兩個位置嗎?」劉暢說:「這是列車提供給工作人員的,既然你們是領導,就應該遵守規章制度。」對此,黑衣男子稱「檢查工作的方式不一樣」,疑似稱自己是在檢查。隨後,該黑衣男子離開座位,並對劉暢說:「記住了,你個寶器(四川方言,意為傻子)。」12306官網顯示,C6607次列車為成都開往雅安的動車。
2019年1月16日,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發布消息稱,對網上傳播的1月16日C6607次鐵路「領導霸座」視頻,該公司已經密切關注並啟動調查。
2019年1月17日,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稱,其中三名為負責鐵路收入檢查的工作人員,因溝通不到位發生爭吵,未私帶無票旅客。已對涉事工作人員進行嚴肅批評教育。
奇葩「霸座男」
2019年6月,貴州:高鐵又現「霸座男」霸座理由很奇葩
女子列車霸座
2019年12月1日,北京開往鄭州的1303次列車上,王女士和老公帶娃從開封返回鄭州,夫妻倆其中一座位被一年輕女乘客霸佔,為方便照顧孩子,王女士丈夫請女乘客讓座。但女子拒不讓座,最終,一靠窗乘客將座位讓出,霸座女才離開。
懲治結果
2018年8月21日在G334次列車霸座的男乘客和9月19日在G6078次列車霸座的女乘客均被處200元治安處罰,並被鐵路部門納入鐵路「黑名單」,180天內無法購買火車票乘車。但有部分網友認為,霸座行為屢禁不止,主要因為懲罰力度不夠,達不到懲戒、警示的效果。
2018年12月6日,大連公安發布消息稱,12月3日14時09分,包頭至大連的K56次列車蘇家屯站開車後,乘警接到列車長報告,1號車廂有旅客「霸座」。
經了解,女旅客劉某,22歲,黑龍江省甘南縣人。從沈陽站上車准備到熊岳城,上車後沒有按座位就坐,而是坐在64號其他旅客座位上。蘇家屯站開車後,該座旅客祝某持1車64號車票要求劉某讓出座位,劉某拒不配合,聲稱「誰先坐就是誰的」。列車員過來勸說無效後,報告了乘警。
面對劉某的無理行為,乘警多次告知其行為已擾亂了列車秩序,涉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並對其多次提出警告,要求劉某將座位讓出來,均遭到劉某拒絕且態度惡劣,辱罵乘警和周圍旅客。為了維持列車正常秩序,乘警在對其多次警告無果後,將其強制帶離現場,製作相關法律文書交大石橋站派出所處理。
劉某到派出所後,對「霸座」行為供認不諱。大連鐵路警方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依法給予其行政拘留處罰。
該消息發出後,多位網友點贊並轉發。有網友對乘警的處理表示支持,「幹得漂亮,就應該這樣,不服管就強制帶走,否則太囂張」 。有網友評論,「給這樣的執法力度點個贊!」還有網友認為,「破壞規則的人,該自行承受破壞規則的後果。」
2019年1月,全國鐵路公安機關集中整治「霸座」「阻擋車門」「強行進站」等擾亂站車秩序問題,共查處各類違法擾序行為2856起,452人因「霸座」等行為被行政拘留。[18]
2019年1月7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在2019年全國春運電視電話會議上說,鐵路總公司公布了8批共1793名被限制乘坐火車的嚴重失信人名單,起到了很強的震懾作用,在春運中要進一步擴大影響,擴大應用
政策出台
2018年10月9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發布公告稱,《廣東省鐵路安全管理條例》已由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於2018年9月30日通過,自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1]
2018年10月29日上午,廣州市法制辦發布《廣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規定(草案徵求意見稿)》。該徵求意見稿對自然人、企業的公共信用信息如何收集、使用、公開等問題作出一系列規定。[2]
2018年12月23日,針對社會關注的霸座、強搶方向盤等問題,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審稿規定,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運。 草案還規定,實名制客運合同的旅客丟失客票的,可以要求承運人掛失補辦,承運人不得再次收取票款和其他不合理費用。承運人應當嚴格履行安全運輸義務,及時告知旅客安全運輸應當注意的事項。旅客對承運人為安全運輸所作的合理安排應當積極協助和配合。遇有不能正常運輸的特殊情形和重要事由,承運人應當及時告知旅客並採取必要的安置措施
2019年1月,國家發改委等9部門發布《關於全力做好2019年春運工作的意見》,明確將依法嚴懲「車鬧」「機鬧」「高鐵霸座」等旅客嚴重不文明行為,維護良好出行秩序。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五條明確規定: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坐。旅客無票乘坐、超程乘坐、越級乘坐或者持不符合減價條件的優惠客票乘坐的,應當補交票款,承運人可以按照規定加收票款;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承運人可以拒絕運輸
㈨ 《社會保險法》中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有哪些
《社會保險法》中規抄定的權利和義務有哪些?
(一)用人單位的權利和義務。義務:1、辦理社會保險登記;2、繳納社會保險費;3、申報和代扣代繳社會保險費。
權利: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查詢、核對其繳費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
(二)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義務:1、辦理社會保險登記;2、繳納社會保險費。
權利:1、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2、有權監督本單位為其繳費情況;3、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查詢、核對其繳費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
(三)用人單位和個人的救濟權利。1、對違反社會保險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舉報、投訴的權利;2、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3、個人與所在用人單位發生社會保險爭議的,有依法申請調解、仲裁和提起訴訟的權利。
㈩ 國家安全法中的公民義務與權利有何規定
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非法持有屬於國家秘密的文件、資料和其他物品。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間諜活動特殊需要的專用間諜器材。國家對在維護國家安全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給予表彰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