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基礎無過錯責任

經濟法基礎無過錯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2-02 14:26:50

① 什麼叫做無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又稱「無過失責任」。法律責任的一種。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及其所造成的損害在主觀上沒有過錯(故意或過失)的情況下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無過錯責任

第四章 關於責任主體的特殊規定

第三十二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第三十三條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的,根據行為人的經濟狀況對受害人適當補償。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醉酒、濫用麻醉葯品或者精神葯品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三十四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第三十五條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三十六條 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

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第三十七條 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1)經濟法基礎無過錯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相關的責任

第七章 違約責任

第一百一十一條 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

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一十二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一百一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

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一百一十五條 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

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一百一十六條 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第一百一十七條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

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一百一十八條 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第一百一十九條 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第一百二十條 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一百二十一條 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第一百二十二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② 什麼是無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依照法律規定不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為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即不論當事人在主觀上有沒有過錯,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傳統觀點認為這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存在的依據,對某些特殊侵權行為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無過錯責任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監護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2條)。

2、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致人損害的,用人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4條)。

3、提供個人勞務一方因勞務致人損害的,接受勞務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5條)。

4、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的不真正連帶責任,為無過錯責任。銷售者具有過錯的,承擔最終責任;銷售者無過錯的,生產者承擔最終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1-43條)。

5、機動車與行人、非機動車駕駛人之間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8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

6、因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污染者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5—68條)。

7、高度危險責任中,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者,高度危險物品的經營者、佔有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9-77條)。

8、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但動物園承擔過錯推定責任)(《侵權責任法》第78-80條;第82-84條)。

9、建築物倒塌致人損害的,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6條)

10、醫療機構違反告知義務,給患者造成損害的,醫療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5條)。

11、因醫療產品致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與產品提供者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為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9條)。

12、在道路上傾倒、堆放、遺撒妨礙通行物的,行為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9條)。

③ 無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與推定過錯責任原則,雖然受害人對加害人主觀上的過錯都不負舉證責任,但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1、過錯責任原則採取「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受害人要提出損害賠償的請求,需就行為人具有過錯提出證明。在我國民法通則中,一般侵權待業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因此受害人應承擔過錯的舉證責任。

2、過錯推定責任中,採取了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行為人若不能提出合理的抗辯事由的存在以證明其沒有過錯則將被推定有過錯。舉證責任倒置正是過錯推定的重要特點。

3、侵權一般構成要件是侵權行為侵權人過錯損害結果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一般侵權行為要以侵權為行為存在過錯為要件,而且是要件都由受害人承擔舉證責任。

無過錯責任,就是撇開了侵權人過錯這個要件不問,不管侵權人有無過錯,只要有侵權行為損害結果和因果關系,即構成侵權。

4、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立法思想,並不在於對「反社會性」行為的制裁,而是對於不幸損害的合理分配,並以保險制度和損失分擔制度為基礎來實現損害分配的社會化,因而無過錯責任不具有制裁不法行為並預防不法行為發生的作用,已失去了法律責任所固有的含義。

(3)經濟法基礎無過錯責任擴展閱讀:

在民法上,過錯推定是指原告能證明所遭受的損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法律上就應推定被告有過錯應負民事責任。過錯推定又可分為一般過錯推定和特殊過錯推定。

一般過錯推定,指在某些情況下,侵害他人人身財產並造成損害的負民事責任,但如果加害人能證明損害不是由於他的過錯所致,可以免除責任。特殊過錯推定指行為人必須證明有法定的抗辯事由的存在,以表明自己是無過錯的,才能對損害後果不負責任。

一般來說只有不可抗力、第三人的過錯、受害人的過錯下才能免責,因此,此種過錯推定和無過錯責任極為類似,有學者把無過錯責任分為絕對無過錯與相對無過錯,而相對無過錯即相當於過錯推定,但兩者實際上有根本的區別。

第一,從責任的性質上看,無過錯責任不具有對違法行為的制裁性,而在於對受害人提供補償,補償功能是它的一個很重要的法律特徵,至於因何發生這種損害行為「則是現代社會必要經濟活動,實無不法性可言。

第二,從最後的責任分擔情況來看,由於無過錯責任的基本思想是對不幸損害的合理分配,因此在侵權領域中,無過錯責任往往和保險制度聯系在一起。

通過保險制度實現損害分配的社會化,而過錯推定,因為法律加大了加害人的注意義務,因加害人未能盡到義務,所以要對受害人提供補償,它並不以保險制度而分配損失。

④ 無過錯責任和過錯責任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過錯責任的歸責理論基礎主要是意志自由的哲學原理。即認為每個人在意志上多事自由的,有回理性答的人。只有在道德、法律上不具有可非異性,就不應當被科以侵權責任。
無過錯責任主要是過錯責任的補充,是隨著近現代科技社會的發展而形成的,主要是基於公平責任的補償分擔平衡責任,正式由於這一原則的逐漸形成並廣泛應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理論上的侵權行為構成已經不復存在了,所以才有人說,侵權行為法正在死亡。

⑤ 什麼是嚴格責任原則,又稱無過錯責任

所謂嚴格責任,精確來講,就是指違約責任不以違約方有過錯為構成要件,只要違反合同,就要承擔責任.但是,並不是說這種責任就完全沒有限制,當事人如能舉出約定或者法定的免責事由,仍可以不承擔責任

確定行為人是否承擔損害賠償的一般准則是什麼?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確定行為人是否承擔損害賠償的一般准則,是過錯責任原則。在此基礎上,民法通則又規定了「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1.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指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是承擔損害賠償的主觀構成條件。根據此原則,行為人無過錯即無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可見<民法通則)是把「過錯責任」作為損害賠償的一般准則。
過錯責任包括推定過錯責任。推定過錯責任,是指在行為人不能證明他們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推定行為人有過錯,應承擔賠償損害的民事責任。實質上,推定過錯責任,是過錯責任范疇內的「加重責任」,與一般的過錯責任不同。它是在無法判明過錯的情況下,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利。凡屬過錯推定的場合,行為人(一般是被告)必須舉證(即提出證據予以證明),證明了自己沒有過錯,這才不承擔民事責任。在這種情況下,稱舉證責任「倒置」,主要由行為人(被告)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而在過錯責任條件下,舉證責任主要在受害方(原告),受害人需證明加害人(被告)有過錯時,加害人才承擔民事責任。可見,推定過錯責任與一般過錯責任的區別,主要是舉證責任的分配不同,即由誰提出證據予以證明的責任不同。如<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建築物或其他設施發生倒塌、脫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這一規定,適用的就是推定過錯責任。
2.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僅根據其行為造成客觀存在的損害結果,依照法律的特殊規定,追究其民事責任的特殊准則。
無過錯責任是基於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根據行為人的活動及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險性與所造成的損害後果的因果關系,由法律規定的特別加重責任.理論上又稱為「危險責任」或「嚴格責任」。它與過錯責任原則不同,是民事責任的一種例外規定,主要適用於特殊損害賠償,而且不以行為人主觀過錯為必要條件,一般都是限額賠償,在此種場合下體現了「對不幸的損害進行合理的分擔」。根據<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3.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是指在當事人對造成的損害都無過錯,又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要求加害人賠償,而受害人遭受的損失得不到補償叉顯失公平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依「公平合理分擔,判由雙方分擔損失的責任方式」;根據(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的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⑥ 無過錯責任的適用范圍的法理依據

無過錯責任的適用范圍

合同中或不可抗力中的無過錯責任。通常情況下,不可抗力是免除責任的事由,這種結論是由大陸法系的過錯責任決定的。在法律作出特別規定的場合,不可抗力是發生無過錯責任的條件。就一般情況而言,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的,合同當事人一般可以通過舉證不可抗力的發生而免除不履行的責任。史尚寬曾經列舉了合同關系中不可抗力的無過錯責任(1)遲延後的不可抗力,(2)轉質之質權人對於轉質物損失的責任,(3)出版人接受作品後因不可抗力而遺失或毀壞,(4)民用空中運輸之旅客和財產損害。在我國現行合同法中,有學者認為,不可抗力的無過錯責任僅指責任人應當依法承擔的,在逾期履行期間發生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後果責任,這種觀點與史尚寬的觀點是一致的,但這種觀點的合理性值得懷疑。葉林將這種情況下的責任歸結為過錯責任,而不是不可抗力下的無過錯責任。筆者非常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債務人逾期履行債務,債務人已經有了過錯,相應的逾期履行期間發生不可抗力是指債務人已經具有過錯的情況下發生的不可抗力,而不是沒有過錯情況下的不可抗力,法律規定債務人承擔逾期履行期間不可抗力所致後果,不是對不可抗力下無過錯責任的規定,而是對不可抗力事件發生前已構成違約責任的認可。從嚴格意義上說,不可抗力的民事責任,是指債務人因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後果,依法應當承擔責任的情況。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類似的情況雖然不多見,但至少現行法律在一定程序上對該情況予以承認。我國民法通則第107條的除外條款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雖然該法沒有具體的規定可以採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但顯然也為我國確立某些情況下無過錯責任創立了前提和基礎,在我國現行合同法中對於不可抗力的發生,也不是唯一的免除責任。有些不可抗力發生的場合下仍應承擔責任,此種責任在性質上應為無過錯責任,如在種類物之債中,即使遇有天災,但因為標的物為非特定物,賣方仍然可以在市場中買到該物交由買方,這種情況下,並不能免除債務人實物交付之義務,但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變動。當然各國法律對不可抗的范圍認識不一。理論並通常認為不可抗力為事變的一種,事變的其他情況如情勢變更第三人原因等也構成無過錯責任的前提條件。在我國現行合同法中,只有在某些不可抗力情況下才能免責,因此,很多學者認為現行合同法實行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但也有學者認為違反合同義務承擔違約責任最終是因為可歸責於債務人的原因所引起的,即在質上還是一種過錯,只是這種過錯並不顯得直接、明顯,學理上對過錯范圍的界定有主觀說和客觀說兩種,這種觀點採取了客觀說。這和延遲中的不可抗力下的責任是基本類似的。當然,對於債權人來說無需考慮債務是否具有過錯。因為保護交易安全已成為現代合同法的一般原則無過錯責任是與過錯責任相對應的術語,是為彌補過錯責任的不足而設立的制度,它在性質上已不具有一般法律責任的含義,因為任何法律責任都以過錯為基礎,從而體現法律責任對不法行為的制裁和教育的作用②,因此,無過錯責任實際上是對侵權責任的教育制裁等職能的否定,因而不具備侵權責任原有的含義,其宗旨在於對不幸損害之合理分配,亦即gsser教授特別強調之分配正義③。無過錯責任的法律特徵在於:
第一,無過錯責任適用於損害後果的發生為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所導致的場合。在無過錯責任中,任何一方當事人在主觀中並不存在故意或者過失,這是適用該責任的前提,如果可歸責於任何一方當事人的事由就屬於過錯責任。
第二,無過錯責任是與過錯責任相並列的責任形式,當然並不意味著對等,從法制發展進程看,該責任又可稱為過錯責任的補充,是否承擔責任由法律特別規定,在大陸法系國家,由於肯定了過錯責任是違約和侵權的一般和基本形式,為了防止無過錯責任和過錯責任發生不必要的重疊,有的通過民事基本法確定了這種無過錯責任,有的通過判例加以規定,至於法律規定於何種場合下發生無過錯責任取決於法律基於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所作出的明確表態。
第三,無過錯責任的宗旨在於合理補償損失。過錯責任的發生根據是違反合同的當事人具有主觀過錯或侵權人具有主觀過錯,因此要求有過錯的當事人承擔責任可以同時實現懲罰功能和補償功能。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下,由於當事人並無過錯,懲罰功能也就失去了目標,而只能保留其補償功能,在合同領域「無過錯責任的基本思想只在於合理分配不幸損害,而不在於懲罰不履行合同;因而它只具有補償作用而無懲罰作用」①。
第四、無過錯責任限制了一般免責事由的適用,在過錯責任情況下,當事人可以提出法定免責事由,免除其對損害後果的責任,如不可抗力為過錯責任的一般免責事由,但在無過錯責任情況下,包括不可抗力在內的法定免責事由的適用都受到限制。<<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雖然目前沒有特別法對除外規定作特別解釋,但該規定乃順理成章,且不悖於國外實踐。
第五,因果關系是決定責任的要件,在過錯責任的前提下,行為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最終取決於他有無過錯,而在無責任情況下,行為人是否承擔責任並不取決於他有無過錯而取決於他的行為和物件與損害後果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而在合同領域只要行為(作為或不作為)最終導致合同的不能履行,且不論該行為的發生原因如何,行為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即法律已認定當事人的行為與損害後果間有直接聯系。

⑦ 過錯推定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的區別

1、從責任的性質上看:

無過錯責任不具有對違法行為的制裁性,而在於對受害人提供補償,補償功能是它的一個很重要的法律特徵,而過錯推定仍然是以過錯為歸責原則,只是法律加大了加害人的注意義務,因此過錯推定還是具有一般民事責任的教育、懲罰等性質。

2、從最後的責任分擔情況來看:

無過錯責任往往和保險制度聯系在一起,通過保險制度實現損害分配的社會化,而過錯推定,因為法律加大了加害人的注意義務,因加害人未能盡到義務,所以要對受害人提供補償,它並不以保險制度而分配損失。

3、從免責情況來看:

無過錯責任並不考慮當事人的過錯,一旦損害發生,就應承擔責任。並不存在免責的事由,而過錯推定承認加害人有反駁的機會,在存在不可抗力時,也有機會免責,所以它並不是一種純粹的歸責方法。

4、從司法審判實踐的情況來看:

無過錯責任並不需要雙方當事人對有無過錯舉證,而只要有因果關系的存在。在行為人不能證明他們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推定行為人有過錯,應承擔賠償損害責任。凡在適用推定過錯責任的場合,行為人要不承擔責任必須就自己無過錯負舉證責任。

無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又稱「無過失責任」。法律責任的一種。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及其所造成的損害在主觀上沒有過錯(故意或過失)的情況下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過錯推定責任:

在行為人不能證明他們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推定行為人有過錯,應承擔賠償損害責任。凡在適用推定過錯責任的場合,行為人要不承擔責任必須就自己無過錯負舉證責任。

(7)經濟法基礎無過錯責任擴展閱讀:

無過錯責任的提出:

債務人無須對不可歸責於自己的原因所導致的損害承擔責任,但在法律作出特別規定的場合,即使不履行合同或者損害的發生是由於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所導致時,一方當事人也可能會承擔法定的特殊責任。

民法規定: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傳統觀點認為這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存在的依據,對某些特殊侵權行為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推定責任:

在民法上,過錯推定是指原告能證明所遭受的損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法律上就應推定被告有過錯應負民事責任。過錯推定又可分為一般過錯推定和特殊過錯推定。

一般過錯推定,指在某些情況下,侵害他人人身財產並造成損害的負民事責任,但如果加害人能證明損害不是由於他的過錯所致,可以免除責任。特殊過錯推定指行為人必須證明有法定的抗辯事由的存在,以表明自己是無過錯的,才能對損害後果不負責任。

一般來說只有不可抗力、第三人的過錯、受害人的過錯下才能免責,因此,此種過錯推定和無過錯責任極為類似,有學者把無過錯責任分為絕對無過錯與相對無過錯,而相對無過錯即相當於過錯推定,但兩者實際上有根本的區別。

⑧ 無過錯原則的無過錯責任能否成為一項歸責原則


無過錯責任能否成為一項歸責原則,在傳統侵權領域,學者大多不贊成把這一原則認為歸責原則之一,因為事實上,<第106>條第三款關於「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不僅是無過失 ,而且更是一種民法公平責任的體系,因而把民法通則規定的各種特殊侵權行為責任一概認定為無過失責任,顯然是不妥當的,有斷章取義之嫌。各種特殊侵權行為中,有過錯推定責任亦有公平責任,而不僅僅是一種無過錯責任,另外從適用范圍上來看,無過錯責任的適用范圍是極為有限的,還不具有普通歸責原則所具有的普遍適用性。王利明學者認為無過錯責任成為侵權法中的歸責原則將會構成對整個侵權行為法的致命威脅,原因在於:第一,現代侵權法的一些基本制度,諸如混合過錯責任、共同過錯責任、抗辯制度、責任要件、賠償制度等,基本是建立在過錯歸責的基礎上,若擴大無過錯責任的適用范圍,這些規則就無適用餘地。第二,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是截然對立的,兩者不可能結合使用。無過錯責任在哪裡發表,過錯責任就在哪裡消失。當該責任無限擴大後,過錯責任體系就會瓦解。第三,無過錯責任不具有法律責任所應有的教育和預防作用。在本質上不具有法律責任的性質,從而最終使得法律替代水能約束公民的行為。合法與非法,正義與非正義的界限變的混亂不堪③。當然,無過錯責任所具有的公平性在保護無辜的受害人方面也起到積極的作用,如過分強調過錯責任,受害人無法得到補償而影響社會的穩定性,因此,隨著保險事業的發展,無過錯責任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但我們也應同時慎重考慮加害人的行為於法上的評價。對不法行為過於必要的制裁和教育,否則無過錯責任的適用就會進入誤區。前段時間關於酒後駕車責任險隱約的折射情況的存在。而在合同關系領域,由於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保護交易安全已成為合同法在該領域的主要調整對象。因此,嚴守合同原則已成為現代合同法最重要的原則之一,不履行合同義務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當然,對於大多數情況下,合同的不能履行總是因為一方當事人這方面那方面的過錯行為引起,但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來說,則不必考慮如此多的因素,只就合同不履行,該當事人就有義務追究不履行一方的責任,或承擔違約責任、或賠償損失,由此無過錯完全可以存在於合同領域中,並且成為一種主要責任。

熱點內容
領導叫我考慮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30 11:02:05 瀏覽:235
銀海區法院 發布:2025-07-30 10:57:10 瀏覽:315
最高人民法院黃松有 發布:2025-07-30 10:48:57 瀏覽:698
法院54軍 發布:2025-07-30 10:47:51 瀏覽:141
工商管理專業考法律碩士怎麼樣 發布:2025-07-30 10:45:02 瀏覽:754
兒童閱覽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30 10:43:38 瀏覽:18
如何三班倒符合勞動法 發布:2025-07-30 10:40:45 瀏覽:655
消防維保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30 10:37:29 瀏覽:744
2016復旦法律碩士法學 發布:2025-07-30 10:35:55 瀏覽:525
准則條例政治紀律 發布:2025-07-30 10:24:34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