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規范法的概念
①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概念和特點。
你要的是不是法的概念、特點?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是相關的法律條文。
② 名詞解釋與概念比較: 法律規范與社會規范 ,技術規范.
法律規范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為准則。在我國一般以版成文形式表現出來。權比如法律、法規和規章,從其范疇來說是屬於社會規范的,而技術規范是其部分的表現形式,或者說兩者在內容上有交叉,比如勞動法規上規定的生產條件安全措施同時也是技術規范;但是一個公司車間制定的設備操作條例則不屬於法律規范。社會規范則是指,人類在社會活動中建立起來的社會行為准則。它具有時空性,是一定時期內一定社會生產關系下的反映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具體來講可以是社會道德,風俗習慣亦可是法律規范。而技術規范是有關生產前導程序,執行過程以及結果輸出的各個環節中的內部標准或者准則。
③ 法律規則、法律原則和法的概念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規則是明確的法律法規的規范行條文有規范意義。
法律原則是法律的目標和宗旨具有指導意義。
法律概念是就莫一個問題的法律的界定。
在司法實踐中,原則知道規則,規則應以原則為基礎。同時在法律適用上應當窮盡規則才能適用原則,除非個案平衡否則明確的適用規則具有法律的可預測性。
④ 法律概念,法律規則,法律原則,它們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系和區別呀
1、在內容上法律規則的規定是明確具體的,它著眼於主體行為及各種條件(情況)的共性;其明確具體的目的是削弱或防止法律適用上的「自由裁量」。與此相比,法律原則的著眼點不僅限於行為及條件的共性,而且關注它們的個別性。其要求比較籠統、模糊,它不預先設定明確的、具體的假定條件,更沒有設定明確的法律後果。它只對行為或裁判設定一些概括性的要求或標准(即使是有關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也是不具體的),但並不直接告訴應當如何去實現或滿足這些要求或標准,故在適用時具有較大的餘地供法官選擇和靈活應用。
2、在適用范圍上法律規則由於內容具體明確,它們只適用於某一類型的行為。而法律原則對人的行為及其條件有更大的覆蓋面和抽象性,它們是對從社會生活或社會關系中概括出來的某一類行為、某一法律部門甚或全部法律體系均通用的價值准則,具有宏觀的指導性,其適用范圍比法律規則寬廣。
3、在適用方式上法律規則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於個案當中的:如果一條規則所規定的事實是既定的,那麼,或者這條規則是有效的,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接受該規則所提供的解決辦法。或者該規則是無效的,在這種情況下,該規則對裁決不起任何作用。法律原則的適用則不同,它不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於個案當中的,因為不同的法律原則是具有不同的「強度」的,而且這些不同強度的原則甚至沖突的原則都可能存在於一部法律之中。例如,在民法中,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可能與意志自由原則是矛盾的。所以,當兩個原則在具體的個案中沖突時,法官必須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及有關背景在不同強度的原則間做出權衡:被認為強度較強的原則對該案件的裁決具有指導性的作用,比其他原則的適用更有分量。但另一原則並不因此無效,也並不因此被排除在法律制度之外,因為在另一個案中,這兩個原則的強度關系可能會改變。例如,我們不能根據在某一個案中採用公平原則,而否定意志自由原則的效力;相反,我們在另一個案中強調意志自由原則,也並不否定公平原則的效力。當然,在權衡原則的強度時,有些原則自始就是最強的,例如法律平等原則、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它們往往被稱為「帝王條款」。
⑤ 如何理解法的基本特徵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以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及其相應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法有以下四個特徵:
1、法是經過國家制定或者認可才得以形成的規范,所以法具有國家意志性。
2、法是憑借國家強制力的保證而獲得普遍遵循的效力,所以法具有強制性。
3、法是確定人們在社會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所以法具有規范性。
4、法是明確而普遍適用的規范,所以法具有明確的公開性和普遍約束性。
概念:
法的概念因為學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法實證主義者認為法是權威性制定(authoritative issuance)和社會實效(social efficacy)。
而在法實證主義者中,區分法的概念有兩大類:以社會實效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以權威性制定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非實證主義者的法的概念中不僅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定義要素,而且可以包括社會實效性要素和權威性制定要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法
⑥ 名詞解釋:法的概念 怎麼答啊
法是以國家政權意志形式出現的,作為司法機關辦案依據的,具有普遍性、明確性和肯版定性的,以權利和義權務為主要內容的,首先和主要體現執政者意志並最終決定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各種社會規范的總稱。
這一定義,是我們考察百家之說,總結歷史經驗,汲取精華和合理性因素,剔除糟粕和落後性成分之後,依據古今中外法的真實面貌所得出的。
法是一個關乎人類社會生活大局的極為重要的現象,也是一個調整范圍非常廣闊、涉及問題甚為復雜的事物。
拓展資料:
法的特徵與本質:
1、法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社會規范。
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而不是個別統治者的意志,或統治者個人意志的簡單相加。不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全部,而僅僅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2、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社會規范。
法律規范區別於道德規范、宗教規范、紀律規范等其他社會規范的首要之處在於,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社規范體系。
3、法是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社會規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決定社會面貌、性質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決定法律本質、內容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⑦ 法律概念,法律規則,法律原則,它們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系和區別呀
法律概念是對各種法律事實進行概括,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徵而形成的權威性范疇。
法律規則是採取一定的結構形式具體規定人們的法律權利、法律義務以及相應的法律後果的行為規范。
法律原則是指在一定法律體系中作為法律規則的直到思想、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穩定性原理和准則。
區別:法律概念是抽象的,法律規則是明確具體的,而法律原則其要求比較籠統、模糊。
聯系:
法律規則、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屬於法的三個要素。
法律條文是法律的形式,條文表現規則、原則,並不是所有的法律條文都規定法律規則。
同時,法律規則也並不都由法律條文來表述,有時可能會以其他形式,如習慣、慣例或法理的形式來表述。
⑧ 法的概念
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即具有規范性、國家意志型、國家強回制性、普遍性、程序性、可塑答性的社會規范或者行為規范。從結構上看,法這種社會規范又是由各具體的法律規范(規則和原則)所構成的相互聯系的整體(體系),其內容主要規定人們相互交往的行為模式,即人們的法律權利和義務,即呢人通過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來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
⑨ 法律規則與法律概念的區別
一種說法是,法律規范和法律規則基本上可以等同(張文顯:法理學)。過去從蘇聯抄來的主流法理學認為法律規范是組成法律的基本單元,法律規范即存在所謂三要素說、兩要素說的情況。
第二種說法是把兩者區分開來(2005年司法考試教材)。認為以前的所謂法律規范應該是指法律規則,三要素、兩要素是針對法律規則而言的。法律規范包括法律原則+法律規則。
⑩ 借貸記賬法的概念,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號、記賬規則
一、概念
借貸記賬法指的是以會計等式作為記賬原理,以借、貸作為記賬符號,來反映經濟業務增減變化的一種復式記賬方法。
二、記賬符號:「借」、「貸」
原來僅限於記錄債權、債務的「借」、「貸」二字已不能概括經濟活動的全部內容。它表示的內容應該包括全部經濟活動資金運動變化的來龍去脈,它們逐漸失去了原來字面上的涵義而轉為為一種單純的記賬符號,只表明記賬的方向,成為了一種專門的會計術語。
三、記賬規則
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可以概括為: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第一,在運用借貸記賬法記賬時,對每項經濟業務,既要記錄一個(或幾個)賬戶的借方,又必然要記錄另一個(或幾個)賬戶的貸方,即「有借必有貸」;賬戶借方記錄的金額必然等於賬戶貸方的金額,即「借貸必相等」。
第二,所記錄的賬戶可以是同類賬戶,也可以是不同類賬戶,但必須是兩個記賬方向,既不能都記入借方,也不能都記入貸方;
第三,記入借方的金額必須等於記入貸方的金額。
總之,借貸記賬法應用的基本會計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1.資金流入企業的業務。即資產與負債、所有者權益同時增加。資產增加記入有關賬戶的"借方",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增加記入有關賬戶的"貸方"。
2.資金在企業內部流動的業務。即資產、收入和費用之間或資產要素內部的增減。資產和費用的增加以及收入減少記入相關賬戶的'借方',收入增加以及資產和費用的減少記入相關賬戶的"貸方"。
3.權益轉化的業務。即負債、所有者權益和利潤三者之間或一個要素內部有增有減。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增加以及利潤的增加記入相關賬戶的"貸方",利潤減少以及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減少則記入相關賬戶的"借方"。
4.資金退出企業的業務。即資產和負債、所有者權益同時減少。資產減少記入有關賬戶的"貸方",負債及所有者權益減少則記入有關賬戶的"借方"。由此可以看出,每類業務都要同時記入有關賬戶的借方和另一些賬戶的貸方,且記入雙方的金額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