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清朝舞弊案

社會與法清朝舞弊案

發布時間: 2022-02-11 21:23:20

㈠ 清代官員寧被殺頭,也不願去這地方,到底是啥地方

清代多文字獄,不僅規模大,而且次數多,可謂空前絕後。每一場文字獄後,犯人就要面臨著殘忍的懲處。而關於懲處,文人學子或官員們最怕的恐怕不是自己被砍頭,而是家人被流放到苦寒荒蕪的寧古塔。


如今人們迎著紛飛的大雪,穿過莽莽雪原,到寧古塔旅遊時,會不會想起數百年前痛苦吟唱的文人。在歷史的某個角落,這里不僅有罪名,還有比死亡還要漫長的煎熬,但絕少有逢生的希望。

㈡ 清朝對待科考作弊的行為,到底有多嚴厲呢

自從科舉制度產生的那天開始,科場舞弊的幽靈便一天也沒有離開過貢院的號舍。可以說從自隋唐起1300多年來,求取功名的科場上,舞弊與反舞弊一直像魔道競斗。到了清朝,科場作弊的隱秘手法與猖獗程度都達到了科考史上最嚴重的程度,相應地清朝官府對科場作弊的打擊,力度很大、懲處嚴厲。讓我們透過清宮檔案,來看看清朝的幾位皇帝是如何揮起鐵拳打擊科場作弊的。

順天貢院老照片,窄小的號舍就是考生應試之處



乾隆朝

僱人替考,考生槍手一律斬殺

槍替,是清代科舉考試中經常出現的。所謂槍替,就是指請人冒名入場代寫試卷。那些受雇替考的人,就叫槍手。

槍替現象,在考取秀才的初級考試——童試中普遍存在,在考選舉人的鄉試中也時有發生。為制止此弊,順治年間規定,每個府里各州縣的縣試要安排在同一天舉行,一個省內各府的府試也要在同一日內進行,以防學習好的童生,自己剛參加完這場考試,又替別人去應答另一場考試。按規定,童生參加縣試,必須5位考生互結聯保,並由本縣一名廩生作擔保人;參加府試,除了同考的5人互結外,要有2名廩生認保。考場上若是發生槍替之弊,一經發覺查出,互結的5名考生要一同連坐,保結的廩生也要黜革。

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進一步規定:「槍手代倩,為學政之大弊。嗣後凡有代筆之槍手,照誆騙舉監生員人等財物指稱買求中式例,枷號三月,發煙瘴地方充軍。其雇倩代筆之人,照舉監生員夾浼營干買求中式例,發煙瘴地方充軍。知情保結之廩生,照知情不首例,杖一百。」據此,不管是受雇替別人考試的人,還是請人代考的考生本人,最後都要發配到邊遠煙瘴地區充軍。

至乾隆年間,對槍替情弊的處罰就更重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七月,廣西土田州知州岑宜棟的長子岑照赴廣西省城參加鄉試,入場前他先到永安州知州葉道和的寓所拜訪了兩次,懇請這位知州找個有些才學又可以信賴的人代考。葉道和讓一位在他的州衙內充當了多年幕友的曹文藻充作考場內的書辦,混入場內,替岑照答寫了全部三場試卷,事前許諾考中後有謝銀。岑照果然高中解元。

案發後,乾隆作出這樣的處理決定:考生岑照、永安知州葉道和,立即處斬;槍手曹文藻等人,絞監候秋後處決;岑照的父親土田知州岑宜棟,罰銀5萬兩。

㈢ 清二百餘年科舉史,為何被說是一場舞弊與反舞弊斗爭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就是科舉的“魅力”。自隋唐實行科舉制,開始用考試來選拔朝廷官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不再是世家子弟的專利,中下層子弟只要有能力,能通過科舉,就亦可入朝為官,成為朝廷棟梁之才。

因此,隨著科舉制的實施,“學而優則仕”就成了天下讀書人亘古不變的唯一目標,寒窗苦讀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光宗耀祖,為的就是一步登天,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狀元及第”就成為天下讀書人窮其一生都想要得到的成就,因為一旦殿試第一,不但能聞名於天下,成為百姓交口稱贊的“文曲星”,更是會立刻被賦予六品官職,或授從六品翰林修撰,或授從六品上著作郎、秘書郎。

此外,為了徹底杜絕考生夾帶,清廷還用嚴酷的刑罰來遏制考生夾帶,一旦發現考生作弊,在不經審判的情況下,考生就要戴枷三個月示眾,杖一百,而後期滿後再問罪發落,重者邊疆充軍。同時為了讓守衛考場的兵士能夠盡心盡力的進行搜查,當時搜查的兵士只要查出一個夾帶的考生,朝廷就會獎勵他白銀一兩。

第六、經常性對科舉考場進行突擊檢查。無論如何防範,百密終有一疏的時候,因此清朝皇帝時常會派親信大臣率兵前往各地的考場進行突擊檢查,檢查是否有代考、夾帶、冒籍等問題的考生,若有則當場處置,取消其考試資格,並等待朝廷接下來的發落。如乾隆九年,順天府鄉試,乾隆就派兩員親信大臣率領兵士進行突擊檢查,第一場就搜出夾帶21人,第二場又搜出夾帶21人。而後,見此情形,當時因害怕搜查而放棄考試者就有多達2800多人,貢院門外更是扔滿了作弊用的蠅頭小抄。

總得說,清朝對於反科舉舞弊的措施較之於之前的歷代王朝,它無疑是最為成功的,正如趙爾巽所言“有清以科舉為掄才大典,雖初制多沿明舊,而慎重科名,嚴防弊竇,立法之周,得人之盛,遠軼前代”,有清一代,雖然考生的舞弊方法是層出不窮,但清廷的反舞弊措施卻是更勝一籌,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清廷可以說是十分嚴密的監控下,科舉考場舞弊一事在清朝雖也是屢屢發生,但卻並未如前朝那樣的猖獗,清朝的科舉還是較為完美的實行了替清廷提供源源不斷的賢臣良將的目的。

㈣ 從江南科考舞弊事件,清朝總督和巡撫哪一個更厲害

清朝的官制基本繼承明朝。但是也做了很多改良,前期經常有各種變動,到雍正以後才基本穩定下來。(以下以雍正以後的情況做說明)。

清朝地方政府採用省、府、縣三級行政機構。省的行政長官是巡撫;府的行政長官是知府;縣的行政長官是知縣。巡撫一般是從二品級別(有一些是正二品),除了八旗駐防將軍分走的軍權,提督學政分走的科舉考試等教育方面的權力,巡撫主管一省的所有行政事務。

巡撫也可以滅掉總督

不過,巡撫也不是吃素的,巡撫也可以彈劾總督。新任江蘇巡撫張伯行,在「江南科場舞弊事件」中,跟兩江總督噶禮,打了幾年的「奏章大戰」,終於把這個貪官拿下。這就是傳說中,江蘇巡撫滅掉兩江總督的案例。

從中可以看出,總督、巡撫是相互制約的關系,是朝廷為了搞權力平衡的手段,防止地方大員尾大不掉。

㈤ 清朝科考作弊為什麼要斬立決

中國的高考在古代歷史是被稱為科舉考試,科舉是在隋煬帝楊廣時期興起,一直流傳到清朝。有考試就會有不思進取的考試進行作弊來獲得好成績,朝廷為了政治這種不良風氣也是多次下令進行嚴懲。其中最嚴的科舉考試當時清朝,作弊者會被判斬立決。
可是不管有怎樣的要求,總是會有一些心術不正的人想要通過不正當方式上榜,所以在大清朝科舉盛行的年代,出現了很多科舉舞弊案。要知道能夠上榜中舉是所有讀書人一生的追求,很多人寒窗苦讀幾十年都沒能夠成功,但是有一些商販之子或者是官二代卻通過賄賂考官成功上榜,這對那些勤勤懇懇的學士們來說是多麼的不公平。對於朝廷來說也是很大的損失,畢竟將一個並沒有什麼才華反而品德有問題的人提升為官員是多麼荒唐的事情。所以一旦被發現科舉舞弊,處罰是非常重的。
清朝時期主要有三起作弊大案。順治十四年,江南地區選拔舉人的鄉試將在江寧(今南京)舉行。順治皇帝核准了禮部遴選的20名考官,專門召見主考方猶、副主考錢開宗,叮囑告誡秉公選拔賢才,切勿營私舞弊。
文廟看榜現場騷動起來,有人大呼「考場不公」,引來無數人圍觀。江南鄉試舞弊事不脛而走,順治下令徹查,並下令讓已錄取的舉人重考。復試在紫禁城太和門舉行,順治帝親自主持,復試後有14人被取消了舉人資格。
追查之下,又查出了考官受賄之事。順治皇帝嚴懲舞弊人員:方猶、錢開宗著即正法。這樣的處罰十分嚴厲,一時之間朝野震動,此後五十年間,科場舞弊幾近絕跡。
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江南貢院又發生了一起震驚朝野的科場案。此次科場的主考官是左子藩,副主考官是趙晉。考完了之後,飽學之士落榜,而不學無術之徒榜上有名。為抗議科舉不公,士子們抬了財神像到府學遊行示威,事情鬧大了。康熙下令,將副主考官趙晉和另外兩個考官處斬,噶禮、左子藩革職。
咸豐八年(1858年),順天府鄉試中發生了戊午科場案,此次的主考官是大學士、軍機大臣柏俊,副主考是戶部尚書朱鳳標和左副都御史程庭桂。考後發榜,人們在前十名中赫然見旗人平齡。他是一位著名的京劇票友,經常登台演出,因而引起輿論大嘩。平齡被提審,但不久即死於獄中。載垣等人向咸豐匯報案情及處理方案,擬將柏俊「比照交通囑托,賄買關節例,擬斬立決」。

㈥ 誰還記得,幾年前有個電視劇,內容講的是清朝科考舞弊的,求大神,電視劇名字

躍龍門,李保田主演

㈦ 清朝四大奇案冤案指的是那四案

清朝四大冤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楊三姐告狀、張文祥刺馬案、淮安奇案.
所謂「清宮四大奇案」是指「太後下嫁」、「順治出家」、「雍正被刺」和「狸貓換太子」。

㈧ 清朝的科舉考試,舞弊考生是怎樣來作弊的呢

順治十四年(1657年),順天鄉試同考官李振鄴、張我朴等人為巴結權貴,樹立,公然在閱卷考場內互相翻閱試卷,將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子弟悉數錄取,一時間朝野嘩然。順治聞奏後大怒,命都察院會審,查出同考官李振鄴、張我朴等人舞弊一事。事後,李振鄴、張我朴等受賄考官被判斬立決,其一族流徙尚陽堡。

康熙五十年(1711年),江南鄉試副主考趙晉收受300兩黃金,協助揚州鹽商之子吳泌、程光奎二人中舉。之後,此事被江南巡撫張伯行得知,他如實向康熙奏報。康熙聞奏後,遂派遣朝中大臣為欽差大臣,讓其前往江南徹查舞弊案。之後,查出趙晉等考官的受賄舞弊一事,主考官左必蕃被革職查辦,副主考官趙晉被斬立決,吳泌、程光奎被絞殺。


此外,為防止謄錄官在抄錄的時候,將本該是這位編號考生所寫的試卷,變成另外一個編號考生的試卷,清廷還專門設置了讀卷官一職,他就是專門去檢查其抄錄的試卷是否與編號匹配。最後,為盡量確保科舉的公平性,清廷還設置了更為嚴格的鄉會試復試和磨勘試卷制度,一旦有人對此次科舉有異議,朝廷就會先對試卷進行復查,檢查其是否有存在問題,此謂之磨勘。而後,如若檢查出問題,且問題諸多,則就會進行復試,更換題目,再次召集考生進行考試,此謂之復試。

㈨ 古代科舉想作弊容易么復試驗真假,被發現可能小命不保,有何結果

科舉本身能起到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作用,一些中下層平民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官吏,也有一些官宦的子弟因為不能通過科舉考試而逐漸淪為百姓或平民。

作弊或代考事件則會減少科舉考試的公正性,特別是一些泄漏考題、請人代考等惡劣的舞弊現象,多是監考官員和有一定財力或者權勢的考生之間的勾當。這就有可能大大降低百姓對政府的信賴程度,破壞社會的和諧。

總結:積極並完善的防作弊措施促進科舉公平

雖然防止冒名頂替等作弊行為的科考制度隨著各朝的發展不斷完善,但是由於入朝為官途徑的單一性,百姓只能通過科舉這一條路才能踏入上層階級。因此考試舞弊行為無法徹底杜絕,再嚴厲的核查制度和懲罰制度之下也有人鋌而走險。

不過完善的科舉制度的確能減少考場作弊行為,清朝前中期,舞弊行為比前朝少了很多,雖然隨著清朝晚期朝廷和官員的腐敗,作弊現象又多了起來。

但是不可否認,積極地預防科舉作弊能夠為參加科試的考生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作為封建社會所能採取的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嚴密的考試流程和制度,為封建政府吸取了大量的人才。

熱點內容
重慶法學類 發布:2025-07-22 22:27:18 瀏覽:214
2015新法規速遞網 發布:2025-07-22 22:23:22 瀏覽:13
社會監督勞動保障法 發布:2025-07-22 22:04:25 瀏覽:6
學校法律知識競賽記錄 發布:2025-07-22 22:03:38 瀏覽:200
汽車音響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22 21:59:53 瀏覽:477
山東政法學院2015 發布:2025-07-22 21:58:51 瀏覽:376
2016道德模範人物事跡 發布:2025-07-22 21:54:47 瀏覽:472
偷情關於婚姻法怎樣定 發布:2025-07-22 21:54:11 瀏覽:24
社會與法手機直播 發布:2025-07-22 21:53:06 瀏覽:817
全省職工法律知識競賽試題 發布:2025-07-22 21:51:30 瀏覽: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