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正義社會與法
Ⅰ 試述法律與正義的一般關系
這個要區分是自然法學派還是分析法學派
自然法學派認為惡法非法,即正義的法才是真正意義的上的法
分析法學派認為惡法亦法,即法律與正義之間沒有直接的關系
Ⅱ 正義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法律維護正義;
正義是保障法律正確執行的基礎。
法律的義務就是維護公平正義,但是,只有正義的行為才能保障法律義務的正常落實。所以,兩者相輔相成,缺了誰都不行。
Ⅲ 什麼是正義何為正義 (用法理的角度回答)
(1)正義的概念
正義是人類社會普遍認為的崇高的價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觀點、行為、活動、思想和制度等。正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正義觀。衡量正義的客觀標準是這種正義的觀點、行為、思想是否促進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否滿足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最大利益的需要。正義最低的內容是,正義要求分配社會利益和承擔社會義務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標准;正義的普遍性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平等或是量的均等、或是按人的貢獻平等或按身份平等,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者要保持一定的中立。
(2)正義的分類
根據正義涉及的不同領域的標准,可以把正義可分為制度正義,形式正義和程序正義。制度正義指社會制度的正義,具體是指社會財富、資源、責任、義務分配是否公平和正當。形式正義是對法律制度的公正一致的執行,它不管法律制度本身是否符合正義,它強調法律制度始終如一的實現。程序正義是指保證實現制度正義和形式正義的具體步驟和方法。制定正義的法律,應有公正的立法程序,同樣,保證司法公正,也要有公正的司法程序。
(3)法律與正義
法律與正義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正義對法律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正義作為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作為區別良法惡法的標准,始終是法律進化的精神驅動力。同時,法律也是實現正義的重要手段,正義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法律運用國家強制性,保護社會主體的合法利益,通過裁決糾紛,懲治非正義的違法行為,以實現社會正義。 正義是社會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 古文注釋體正義:又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是一種經注兼釋的注釋。義疏產生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出於思想統一和科舉考試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為基礎把經書的解說統一起來,這種新的註疏唐人稱之為「正義」。
Ⅳ 法律與正義的關系
法律與正義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正義對法律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正義作為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作為區別良法惡法的標准,始終是法律進化的精神驅動力。
同時,法律也是實現正義的重要手段,正義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法律運用國家強制性,保護社會主體的合法利益,通過裁決糾紛,懲治非正義的違法行為,以實現社會正義。
正義觀對法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正義是法律的精神。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但作為統治階級,他們不能背離大眾的,普遍的正義觀念去制定法律。背離正義的法律,有法律之名,無法律之實。無正義之精神的法律,社會成員對之失去信心,無人尊敬它,服從它。沒有正義的精神蘊含在其中,法律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正義是衡量法律優劣的重要尺度和標准。
衡量法律優劣的標準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法律是否符合正義的要求是評價法律優劣的重要標准。如果一項法律在社會多數人看來是不正義的,不論立法者認為它多麼有用,都必然受到多數人的反對。
(二)法律對正義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保障分配正義。
每個社會都存在大量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因而,要有一套體現大多數人的正義要求的原則來指導社會成員適當的分配資源、利益和負擔,以保證資源的利用,利益的共享,負擔的承擔有序化,這套原則就是社會的分配正義。
2、 分配的正義沒有實現的時候,矯正的正義發揮其作用。
矯正的正義指當分配的正義遭到破壞時,按照均等的原則予以重建或恢復。如果一個人侵犯另一個人的權利或財產,矯正的正義則要求侵害者賠償受害者的損失,或對侵害者施與其行為相對稱的刑罰。
法律與正義兩者之間的關系極其復雜,以上所論述的只是對正義與法,法與正義的關系的簡單理解。每個時代對正義的理解有所不同,因而,不同時代的立法者們對同一現象的理解也不同。
(4)承正義社會與法擴展閱讀:
(1)正義的概念
正義是人類社會普遍認為的崇高的價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觀點、行為、活動、思想和制度等。正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正義觀。
衡量正義的客觀標準是這種正義的觀點、行為、思想是否促進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否滿足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最大利益的需要。
正義最低的內容是,正義要求分配社會利益和承擔社會義務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標准;正義的普遍性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平等或是量的均等、或是按人的貢獻平等或按身份平等,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者要保持一定的中立。
總而言之正義是彰顯符合事實、規律、道理或某種公認標準的行為。
(2)正義的分類
根據正義涉及的不同領域的標准,可以把正義可分為制度正義,形式正義和程序正義。
制度正義指社會制度的正義,具體是指社會財富、資源、責任、義務分配是否公平和正當。
形式正義是對法律制度的公正一致的執行,它不管法律制度本身是否符合正義,它強調法律制度始終如一的實現。
程序正義是指保證實現制度正義和形式正義的具體步驟和方法。制定正義的法律,應有公正的立法程序,同樣,保證司法公正,也要有公正的司法程序。
Ⅳ 關於社會公平與正義論文(字數4000左右)
任何人都是自私的。
所謂自私,是指把自己放到第一位,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自私是中性的,光是自私,是不能夠決定善與惡的。善與惡還需要用理性來區分。
理性的自私,為善。非理性的自私,為惡。
理性,是基於事實和邏輯的決策。非理性,則要麼違反事實,要麼違反邏輯。
理性的自私,其目的是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花更少的時間處理帶給自己痛苦的事情。
只顧自己,完全不顧他人,通常這就是一種非理性的自私。因為完全不顧他人,有可能帶給自己痛苦。是否要顧及他人,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遵循理性的決策,做對於自己更加有利的事情。
自私與助人不矛盾。幫助別人給自己帶來快樂,同樣的幫助別人也可能帶給自己痛苦。幫還是不幫,依據是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以及理性的分析。那種不顧一切,完全的利他的人是非理性的。
人性自私論,是衡量一切制度的基本前提。制度的建立,制度的修改,制度的完善,制度的執行,制度的廢除,無不涉及到人。而人是自私的,並且這樣的自私有理性與非理性之分。當制度是建立非理性的基礎上的,那麼這個制度就是邪惡的。當制度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的,那麼這個制度就是正義的。
邪惡的制度,其基本的特徵就是非理性。非理性就意味著抹殺事實,違反邏輯。人性是自私的,這個是普遍的事實。那種極力否定人性自私,並且把非理性的自私作為自私的唯一含義的論點,是極其狹隘的。因為自私本身是中性的。非理性的自私是不好的,但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自私,卻是善的,是實現個體幸福的前提條件。
當我們用人性自私論去衡量任何制度的時候,我們就有了一個可靠的事實依據。那就是任何人都是自私的。因為任何人都是自私的,所以任何制度的建立和執行,都要抱著挑剔和懷疑的態度,首先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承認自己自私,也承認對方自私。在彼此都自私的前提下,依據理性的決策,獲得一個滿意的決策方案。
人性自私論,是政治社會學的最根本的前提。也是個人謀求幸福的基本出發點。沒有建立這個觀點的人,雖然常常都是按照自私的立場處理事情的,但不保證他能夠作到理性。現實是人們常常自私而常常非理性。只有那些自私而自覺理性的人,才能夠幸福快樂,對自己也對他人有好處,並且對所處的社會有益處,從而為社會減少負擔。
當我們認識到彼此都自私,我們就開始為自己負責了。別人沒有義務幫助你,除非別人幫助你是別人處於實現他自己的目的和心理感受。你為你自己負責。於是人性自私論導致人自立精神的產生。。。
象上面一樣,可以說人性自私論所引發的結論,是極其理性的,從而任何建立在人性自私論基礎上面的理論,才可能有科學的意義。
對於我們所處的文化,人性自私論反映的是事實的真相,但某些人是要極力掩飾和歪曲的。對於那些以非理性的方式來否定人性自私論的人,我不想理會;對於以理性的態度和方法討論和反駁我說的這個看法的人,我表示歡迎。
人性自私論,一個簡單而又根本的出發點。對於社會性的理論來說,是具有根本意義的前提,否定人性自私論,一切社會理論的探討都完了
Ⅵ 主觀題:法律與正義的關系
正義是法律的精神與理論依據。法律不能違背正義的精神,背離正義的法不配成為法律。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都應符合正義的精神。正義作為法律的核心思想起著指導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的作用。
法律是保障和實現正義的一種方式和工具。沒有法律強制和威懾力,僅靠道德力量和人們自發的約束行為,維護正義之權威是不可能的。
(一) 正義觀對法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正義是法律的精神。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但作為統治階級,他們不能背離大眾的,普遍的正義觀念去制定法律。背離正義的法律,有法律之名,無法律之實。無正義之精神的法律,社會成員對之失去信心,無人尊敬它,服從它。沒有正義的精神蘊含在其中,法律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古至今,正義觀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從原始的正義觀,發展到現代成熟的正義觀,社會進化的表現之一就是法律精神的發展。正義觀的進化帶動法律的進化。法律與正義觀的矛盾是法律改革的契機。當社會正義觀變化時人們就用一種嶄新的主觀思想來看待舊時的法律制度,發現諸多不合正義理念的因素,要求廢止舊法,制定公正、合理的法律。這種要求推動法律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2.正義是衡量法律優劣的重要尺度和標准。
衡量法律優劣的標準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法律是否符合正義的要求是評價法律優劣的重要標准。如果一項法律在社會多數人看來是不正義的,不論立法者認為它多麼有用,都必然受到多數人的反對。因此,一項不正義的法律,雖然從實證主義的標准看,仍然是一項有效力,但卻不配稱為法律,也不可能真正發揮一般法律所具有的效果和作用。[2]
(二)法律對正義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法律保障分配正義。
每個社會都存在大量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因而,要有一套體現大多數人的正義要求的原則來指導社會成員適當的分配資源、利益和負擔,以保證資源的利用,利益的共享,負擔的承擔有序化,這套原則就是社會的分配正義。[3]法為了保障和實現分配正義,需要合理公正的對權利、義務進行分配。人們在分配利益的時候,都願意拿更多的利益,為了抑制出現這種不公正的現象,法作為分配正義的保障工具而發揮其作用。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把正義原則制度化、法律化,把正義原則納入到法律制度中,並以這一原則為指導分配權利、義務,體現同樣情況同樣對待,這一正義精神和法的核心思想。
2. 分配的正義沒有實現的時候,矯正的正義發揮其作用。
矯正的正義指當分配的正義遭到破壞時,按照均等的原則予以重建或恢復。如果一個人侵犯另一個人的權利或財產,矯正的正義則要求侵害者賠償受害者的損失,或對侵害者施與其行為相對稱的刑罰。矯正的正義在法律上以第二性的權利、義務表現。當社會成員違反法律所確認的分配正義原則時,矯正的正義開始發揮其作用。法律保障和實現矯正正義,一般表現為法律中的懲罰犯罪或給受害者賠償損失。法律通過這兩種形式實現矯正正義,以彌補分配正義被侵犯所帶來的不利後果。
法律與正義兩者之間的關系極其復雜,以上所論述的只是對正義與法,法與正義的關系的簡單理解。每個時代對正義的理解有所不同,因而,不同時代的立法者們對同一現象的理解也不同。正義與法律有著密切的關系。正義影響法律的制定,法律反映時代的正義觀念。我們在立法過程當中應對正義與法律的這種關系給予重視,使法律更加適應當今的正義觀念。
Ⅶ 法律上的正義是指
一、法律上的正義的概念:
正義是人類社會普遍認為的崇高的價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觀點、行為、活動、思想和制度等。正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正義觀。衡量正義的客觀標準是這種正義的觀點、行為、思想是否促進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否滿足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最大利益的需要。正義最低的內容是,正義要求分配社會利益和承擔社會義務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標准;正義的普遍性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平等或是量的均等、或是按人的貢獻平等或按身份平等,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者要保持一定的中立。總而言之正義是彰顯符合事實、規律、道理或某種公認標準的行為。
二、正義的分類:
根據正義涉及的不同領域的標准,可以把正義可分為制度正義,形式正義和程序正義。制度正義指社會制度的正義,具體是指社會財富、資源、責任、義務分配是否公平和正當。形式正義是對法律制度的公正一致的執行,它不管法律制度本身是否符合正義,它強調法律制度始終如一的實現。程序正義是指保證實現制度正義和形式正義的具體步驟和方法。制定正義的法律,應有公正的立法程序,同樣,保證司法公正,也要有公正的司法程序。
三、法律與正義:
法律與正義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正義對法律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正義作為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作為區別良法惡法的標准,始終是法律進化的精神驅動力。同時,法律也是實現正義的重要手段,正義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法律運用國家強制性,保護社會主體的合法利益,通過裁決糾紛,懲治非正義的違法行為,以實現社會正義。
Ⅷ 論述怎樣理解法與正義的關系
法律與正義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正義對法律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正義作為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作為區別良法惡法的標准,始終是法律進化的精神驅動力。
同時,法律也是實現正義的重要手段,正義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法律運用國家強制性,保護社會主體的合法利益,通過裁決糾紛,懲治非正義的違法行為,以實現社會正義。
正義觀對法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正義是法律的精神。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但作為統治階級,他們不能背離大眾的,普遍的正義觀念去制定法律。背離正義的法律,有法律之名,無法律之實。無正義之精神的法律,社會成員對之失去信心,無人尊敬它,服從它。沒有正義的精神蘊含在其中,法律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正義是衡量法律優劣的重要尺度和標准。
衡量法律優劣的標準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法律是否符合正義的要求是評價法律優劣的重要標准。如果一項法律在社會多數人看來是不正義的,不論立法者認為它多麼有用,都必然受到多數人的反對。
(二)法律對正義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保障分配正義。
每個社會都存在大量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因而,要有一套體現大多數人的正義要求的原則來指導社會成員適當的分配資源、利益和負擔,以保證資源的利用,利益的共享,負擔的承擔有序化,這套原則就是社會的分配正義。
2、 分配的正義沒有實現的時候,矯正的正義發揮其作用。
矯正的正義指當分配的正義遭到破壞時,按照均等的原則予以重建或恢復。如果一個人侵犯另一個人的權利或財產,矯正的正義則要求侵害者賠償受害者的損失,或對侵害者施與其行為相對稱的刑罰。
法律與正義兩者之間的關系極其復雜,以上所論述的只是對正義與法,法與正義的關系的簡單理解。每個時代對正義的理解有所不同,因而,不同時代的立法者們對同一現象的理解也不同。
Ⅸ 運用法與正義的關系,談談法律正義
淺談法與正義的關系
[摘 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法律也隨之不斷完善,人們對法律價值的認識更為深入。正義作為法律價值子系統中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法理學界的關注,對正義與法有了廣泛的研究。本文主要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探討法的本質、價值和法與正義的相互作用:正義促進了法律的進化,法律實現了正義的追求。
[關鍵詞]:正義,法的本質,法的價值,法律的進化,正義的實現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或人民)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或人民)所期望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和社會發展目標為目的的行為關系體系。正義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正義,通常又可稱公平、公正、正直、合理等。僅從字面上看,正義一詞泛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觀點、行為以至事業、關系、制度等。從實質上看,正義是一種觀念形態,是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
一、從法的詞源看法與正義的聯系
據我國歷史上東漢時期許慎著《說文解字》記載,「法」的古體字是「灋」。「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 「法」 以水作偏旁,比喻「平之如水」,代表公平,是衡量人們行為是否符合「公平」這個准繩。法字中的「廌」,傳說是一種頭長獨角,秉性公正的奇獸,故而「古者決訟,令觸不直」,這反應了上古時代相信法是正直、正義的准則。因此,「法」就詞義而言,是「公平」地判斷行為的是非、制裁違法行為的依據。「律」據《說文解字》解釋:「律,均布也。」意指是要求人們普遍遵守的行為規范,以使行為協調一致。法和律皆因有公平、正義、統一的行為准則這個含義,所以法本身就包含有正義的意思。
二、法的本質與正義
在探討法的本質中,西方一些學者持正義論的觀點,對法的本質的解釋往往與抽象的正義一詞相聯系,特別在自然法學說中,更強調法代表道德、正義。羅馬法學家凱爾蘇斯對法的定義是:「善和公正的藝術」。自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這些思想家在講法的正義性時,往往僅強調抽象的自由。如康德對法所下的定義:「根據自由的一般法則,一個人的任意可以和其他人的任意相共存的條件的總合」其大意為:法是為個人有可能享受最大限度自由所提供的條件。在進入20世紀後,西方法學中的正義觀又有所改變,正義內容以不限於自由和平等,而且更包含社會福利,正義要求個人自由、權利應服從社會利益。我們認為單純將法的本質歸結於抽象的正義觀念是一種唯心史觀,正義總是在一定社會中各階級、階層或集團關於社會制度及由此確立的各方面關系是否公正、合理的觀念和行為要求,正義是具體的、歷史的,其主要內容最終決定於物質生活條件。 我國法學理論界通常從以下三個層次來分析階級對立社會的法的本質。
1.階級對立社會的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這里所講的統治階級意志是指代表統治階級作為一個整體的、根本利益的意志,並不是統治者個別人的意志或任性,或各個人意志的機械的總和。
2.統治階級意志的最終決定因素——物質生活條件
法所代表的統治階級的意志的內容是由這一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指生產方式,尤其指同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即社會的經濟基礎。因而法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的一個上層建築。
3.經濟以外的因素對法的影響
經濟以外的各種因素,其范圍是很廣泛的,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宗教、習慣等。
三、法的價值與正義
單從字面上講,法的價值一詞可以有不同含義:第一,它指的是法促進哪些價值;第二,指法本身有哪些價值;第三,在不同類價值之間或同類價值之間發生矛盾時,法根據什麼標准來對它們進行評價。從這一意義上講,法的價值即法的評價准則。美國法學家龐德在其法理學作品中所講的價值問題就是評價准則,他認為,在法律調整或安排背後,「總有對各種互相沖突和互相重疊的利益進行評價的某種准則。」 「在法律史的各個經典時期,無論在古代和近代世界中,對價值准則的論證、批判或合乎邏輯的適用,都曾是法學家們的主要活動。」 這三種含義是不同的,不應加以混淆,但他們又是密切聯系的。法促進哪些價值,實際上就是法的本質與目的問題,不同階級,不同學派的思想家,法學家有不同的理解。法本身有哪些價值,實際上是指法不僅是實現一定目的的手段,同時他本身也有特定的價值。例如,一般的法總意味著某種理性、效率和秩序,而與非理性主義、不顧效益和無政府主義是相對的;現代社會的法,一般的說,意味著某種民主、自由與平等,而與專制、獨裁是對立的。我們在研究法促進哪些價值時,必然會涉及到法本身具有哪些價值。法所促進的各類價值之間或同類價值之間必然是會有矛盾的,銀而就有對它們進行評價、協調、選擇的問題。在研究法的價值時,不應僅講法促進哪些價值而忽視它們之間的矛盾以及用以解決這些矛盾的評價准則問題。
古今中外思想家、法學家提出過各種各樣的法所促進的價值,但歸納起來,主要是正義和利益兩大類價值。由於社會合作,存在著一種利益的一致,它使所有人有可能過一種比他們依靠自己的努力獨自生存所過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由於這些人對他們協力產生的較大利益怎樣分配並不是無動於衷的,這樣就產生了一種利益的沖突,就需要一系列原則來指導在各種不同的決定分配的社會安排之間進行選擇,達到一種有恰當的分配份額的契約。這些所需要的原則就是社會正義的原則,它們提供了一種在社會的基本制度中分配權利和義務的辦法,確定了社會合作的利益和負擔的適當分配。
四、正義在法律生活中的作用
在法律生活中正義發揮著各種積極作用。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兩方面作用。
(一) 正義對法律有積極的評價和推動作用
正義作為社會的道德價值,對法律具有評價作用。在不同的制度和文化環境里,這種評價的力度是不同的。在專制國家裡,統治者不但是政治權威的擁有者,也是道德權威和真理權威的擁有者,所以在法與正義之間的張力不足,在權力從面上幾乎難以評價。在社會從面上,這種評價是始終存在的,但是軟弱無力。在民主法制國家,無論是在權力從面還是在社會從面,正義都發揮著強有力的評價作用,不正義的法律被拒絕認可為法就是典型表現。正義被吸收為法源的一部分,正義可以填補法律空白,正義可以作為法律失誤的力量,正義可以作為法律解釋的標准。
(二)正義對法律的進化用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法律進化是在一定的社會中實現的,是社會進化的表現和動力。法律的形式方面和實質方面的進步都離不開正義的推動,主要表現在:
1.正義推動了法律精神的進化。法律的根本進步在於法律總體精神的進化,同樣的法律話語在不同的法律精神下面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含義和社會效果。法律精神的進化的主要動力在正義。例如,早在古昔臘奴隸社會全盛時期,人們就正義反對奴隸制,啟蒙思想家用正義譴責封建特權引發法國大革命和19世紀的世界性立憲運動;美國人用平等反對男女不平等、反對種族隔離、種族歧視,促使美國法律不斷進化。自由、平等、權利的精神家園正是正義。
2.義促進了法律地位的提高。法律在社會控制系統中的地位大致有兩種形態:人治型和法治型。在人治社會中,法律的控制能力不足,他從屬於統治者的權力意志;在法治社會中,統治者的權力意志服從法律,正是正義觀念推進了法律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轉換。在一個正義聲音北扼殺或聲音微弱的地方是難以建成法治社會的。
3.正義推動了法律內部結構的完善。這里最突出的表現是控權立法的產生與完備。正是在正義的推動下,法律內部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使法律更適合於保障人權和防治社會弊害。主要表現為(1)正義觀推動了憲法的產生。(2)正義推動了控權行政法的產生與完善。(3)正義推動了程序法質與量的提高。(4)正義催生了專門針對國家機關的訴訟形式:憲法訴訟和行政訴訟,如國家賠償。
4.正義提高了法律的實效。正義的重要內容之一使對社會的一致、公正的管理。對法律來說,就是法律應當良好的實施,官方行為應與法律保持一致。通常的法律適用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觀念對提高法律的實效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個缺乏正義追求的社會,首先受到打擊的就是法律的實效。
五、法對正義的實現作用
「正義只有通過良好的法律才能實現」,「法是善良和正義的藝術」。這些古老的法學格言和法的定義表明法與正義是不可分的:法是實現正義的手段,法的價值之一在於實現正義。法律對正義的實現作用,總體上體現為:
第一。分配權利以確立正義。這是法在實現分配正義方面的作用。包括把指導分配的正義的原則法律化、制度化、並且具體化為權利、權力、義務和責任,實現對資源、社會合作的利益和負擔進行權威性的、公正的分配。在這種權利義務的分配中,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分配是帶有根本性的、決定性的。在一個民主政體的國家中,關於基本權利的分配即分配正義原則的執行通常是由人民選舉的立法機關進行的,因為基本權利和義務涉及到人民的財產、人身自由和人格與國家權力的關系。所以,國家權力在何種情況下才能剝奪人民的基本權利、課以何種義務和責任的問題,成為分配正義的核心問題。當分配正義原則被一個社會成員違反的時候,校正的或訴訟的正義就開始起作用。這就會引起懲罰與補償的問題。
第二。懲罰罪惡以伸張正義。這是法律實現正義的一個方面。以刑罰為代表的法律上的懲罰之基本目的不外乎報應與預防兩方面。報應,也就是通過懲罰罪惡表達正義觀念、恢復社會心理秩序。犯罪,一般來說不僅是違反法律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而且也是違反正義觀念的邪惡行為。因此,出於正義的要求,對邪惡行為要作出否定評價,對於善意行為應該給予褒揚。這是基於道義要求所產生的正義觀念的應有內涵。在關於懲罰的理論中,包含三個基本問題,即懲罰的理由、懲罰的對象以及什麼是適當的懲罰。這些問題都表明懲罰具有伸張正義的作用。
第三。補償損失以恢復正義。如果說懲罰罪惡是基於道義的正義要求,那麼補償損失則是功利的正義要求。法律在平均正義方面除了對罪惡予以懲罰外,還在合同、侵權方面表現為試圖補償受害者的損失。這種補償通常只以損失大小為標准,而不考慮或過多考慮侵害者有無過錯、其錯誤程度與賠償額有無必然聯系、賠償費是否由其本人支付(如行政賠償由國家支付)。以賠償為主的補償性責任主要是恢復分配正義。
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決定著統治階級的正義觀,法是體現和實現統治階級正義觀的重要手段。統治階級的正義觀通過法律形式固定之後,就具有了一種道德上的權威性,使法能更好地在實際生活中貫徹執行。統治階級的正義觀是一定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是法的內容中的重要組成因素。法是上層建築中法律制度的范疇,它不僅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正義觀,而且與統治階級的正義觀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具體來說,這種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1)正義是實在法的基本原則和依據,它表現為以正義的要求作為其追求目標,並將其確定為一套可操作的行為准則,給人們提供行為模式和標准;(2)法律通過和平和公正解決沖突的規定和程序來保障正義原則的實現。正義對法律進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正義作為法律的最高目的、作為區別良法惡法的標准,始終是法律進化的精神驅動力。任何實在法律制度都或多或少、至少統治者在口頭上承認正義為其目標。不管統治者願意不願意,正義作為社會價值,始終是衡量法律良惡的標准。另一方面,法律是實現正義的重要手段。正義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它的實現離不開規范,尤其離不開具有強制力的規范——法律。
參考文獻:
1. 孫國華主編。 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研究 群眾出版社 1996。
2. 張文顯。 法哲學范疇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
3. 卓澤淵 法的價值論 法律出版社 1999。
4. 張文顯主編 法理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如果急用,可以自己整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