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對社會的積極反作用

法對社會的積極反作用

發布時間: 2022-02-13 19:12:36

① 結合當今社會現實分析宗法制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影響:時至今日,宗法制已經消亡,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響仍然存在。
積極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易於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極影響是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這與現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識多少有些違背。

② 法律對社會的作用是什麼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法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法的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一種是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範作用。法的教育作為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強製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這里,強製作用的對象是違反者的行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規定能夠轉化為社會現實。在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離開了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而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則有助於提高法律的權威。
法的社會作用是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出發確定法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取決於法的特徵,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就是由法的內容、目的決定的。法的社會作用主要涉及了三個領域和兩個方向。三個領域即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領域;兩個方面即政治職能(通常說的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職能(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
當然,盡管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1)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2)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3)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4)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

③ 宗法制度對我們當今社會有何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

宗法制度對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人倫、重視親情、重視家庭生活的傳統,有利於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這是許多外國民族所沒有的。其次,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祖先、重視傳統、重視統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內外華人都自稱為炎黃子孫,並以此為榮。大陸每次舉行黃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動,海內外炎黃子孫來者如潮。中華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與這一制度密不可分。今天,我們炎黃子孫無論是何種信仰、來自何地何界別,但「反台獨」、「反藏獨」、「反疆獨」,維護統一的思想高度一致,也與這一制度的影響息息相關。 宗法制度對中國社會的消極影響集中表現在: 第一,從政治上講,導致了專制社會和專制思想的形成,人們的民主觀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在宗法家族社會里,統治階級和思想家們提倡「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甚至提出「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這些極端專制的思想和理論,極大地禁錮和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將個性豐富、富有創造力的人,一個個變成了奴隸和機器,使中國的封建社會維持了數千年,世所未有。幾千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了國家有個皇帝、有個主宰,習慣了被壓抑、被支配、甚至被奴役的生活,好象不如此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寄託。於是,在中國的歷史上,一個個奴隸、封建王朝被推翻,一個個皇帝被打倒,一個個奴隸、封建王朝重又登上歷史舞台,一個個皇帝重新主宰龐大的中國,幾千年來人們竟沒有想過如何推翻這種專制的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和封建王朝,但是接著又上演了袁世凱、張勛復辟的丑劇。包括毛澤東晚年的個人主義崇拜,毛澤東去世後中央提出的「兩個凡是」,均與此可謂一脈相承,見怪不怪。到今天,雖然專制制度不復存在了,但是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專制主義思想在中華民族中可謂根深蒂固,很難消除,並時不時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極大地制約著當今中國的民主政治進程,制約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第二,從經濟上講,導致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扼殺了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宗法家族社會強調血統,尊崇共同祖先,排斥異姓異族,使得我國形成了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習慣,直到今天的廣大農村,這種情形仍未根本改變。這種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傳統,使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長期存在,亘古不變,影響至今。早在先秦諸子時期,「農本工商末」這種重農抑商思想即成了經濟思想主流,並影響到整個封建時期。農業社會是小農經濟存在的基礎,而在一個聚族則居的社會里,只能是農業社會。到宋代,葉適第一個站出來公開否定重本抑末思想,提出「抑末重本,非正論也」。同代人陳亮提出農商「相輔相資」,到明末清初黃宗羲更提出「工商皆本」,此時資本主義經濟已早於歐洲在中國萌芽。但是,由於宗法家族社會這種聚族而居的局面無法打破,小農經濟安如磐石,資本主義這種新型經濟形式最終未能得到發展,從此使中國經濟逐漸落後,尤其是在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列強侵入中國,使中國由1820年的GDP佔全球1/3下降至1900年的不到10%。一個東方帝國從此衰落。(5) 第三,從文化角度講,導致了中華民族重傳統輕變革、重倫理輕科學,缺乏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精神,思想上表現為守舊、保守。文化與政治從來就難以分離,在中國尤其是如此。李慎之先生曾經指出,中國的文化傳統是專制主義,對上是專制主義,強調專制,對下是奴隸主義,奴役人民。所以,中國文化是一種政治文化。在宗法社會,傳統重於變革,禮教高於一切。在元、明、清三朝的科舉考試中,明確規定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作為標准答案,讀書人只能用八股文重復這些迂腐的說教,稱之為「代聖賢立言」,實際上就是不允許人們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倫理重於科學,比如,即使明知君主、長輩的觀點是錯誤的,臣子和晚輩也必須默認,不但不能與之辯論,而且要付諸實施,將錯就錯。在這樣一種缺乏民主、極端專制的環境下,談何科學,談何創新,談何變革,談何發展?

④ 法律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精彩辯護詞》

⑤ 法家學說對法制社會的積極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體現出法治社會對公民的要求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

1.所謂「有法可依」是對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國家社會
的各個方面和領域都要納入法律的軌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條件。

2.所謂「有法必依」是對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黨派、武裝部隊,以及全體黨員、幹部和群眾都要嚴格遵守法律,都要嚴格依法辦事。

3.「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對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要嚴格、嚴肅執法,要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執法權力,盡職盡責地堅決打擊和制裁一切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關鍵
(1)社會主義法確認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地位,確認國家的基本民主體制及其活動原則的合法性;(2)社會主義法確認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為政治參與提供暢通的渠道;(3)社會主義法治有助於規范和約束國家權力,保障國家權力正確行使;(4)社會主義法治有助於協調政治穩定和民主改革的關系,以保障在政治穩定的基礎上不斷擴展政治的民主化;(5)社會主義法治能夠彌補民主的內在缺陷或弱點,使民主與法治相結合而成為完善和健康的社會主義民主。

⑥ 宗法觀念對當今社會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積極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易於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極影響是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這與現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識多少有些違背。

⑦ 談談法律對國家或個人的重要性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作為約束人們行為的規范,是鞏固政權,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沒有法律必然會天下大亂

1、法律對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個別性指引和規范性指引。


2、法律作為一種行為准則,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


3、法律對人的行為具有教育作用,這種作用表現為實景作用和示範作用。

4、通過法律,人們可以事前預計到自己或者他人的行為是合法還是違法,在法律上是有效還是無效,會有什麼法律後果等。


5、法律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


6、法律的社會作用,是執法作為特殊的社會規范,為實現階級統治的社會目的而發揮的作用。

7、法律的社會作用大致包括兩個方面:意識政治職能,即維護階級統治;二是社會職能,即履行社會公共事物。

⑧ 簡述法的本質及其社會作用

法的本質包括:
1、法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共同意志的表現。
2、法所專反映的統治階級屬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3、經濟以外的因素對法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政治,文化,宗教,道德,哲學,藝術等。

法的社會作用是指法律作為社會關系調整器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經過法的規范作用而產生的。法的社會作用圍繞兩種基本職能和三個領域展開,即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大領域。
(P.S.:注意區分法律的社會作用和規范作用。法的規范作用為指引、預測、評價、強制、教育五大作用。)

⑨ 法律對社會秩序有哪些消極作用和有哪些例子

法律分為良法和惡法,良法即符合社會發展情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法律:而惡法即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形態,違反歷史發展規律的法律。
惡法對社會秩序顯然起著消極作用,應為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會對生產力起到阻礙作用。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法學上的具體體現。
現實的例子很多:比如說流氓罪在我國早已在刑法中刪除,但是我國最後一個因流氓罪入獄的罪犯仍然在服刑,這顯然影響了法律的公正性。再如嚴酷的死刑制度,對保護人權產生的消極影響,又如對酒後駕駛的處罰力度太輕,起不到法律的公民的警示作用等等。
我國正在一步步完善法律體系,那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法律將慢慢被改進或刪去。

⑩ 法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始終起進步作用

觀點:法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始終起進步作用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理由:1.從法本身的屬性來說。法自身本來就有優法和劣法的區分,優法對經濟起進步作用劣法則對經濟起阻礙作用。
2.不同時期的法對經濟起不同作用。農業時代的法對農業時代經濟起促進作用,如果到了工業時代,它就不一定起積極作用了。
3.法對經濟的作用不是獨立的表現出來的,它必須同社會的其他因素一起發生作用,有時盡管法是優法,但其他條件不成立,那麼法也不可能發揮其積極作用。

所以,題干結論是不全面的。

熱點內容
律師辦事流程 發布:2025-07-21 18:26:38 瀏覽:783
林口法院 發布:2025-07-21 18:21:36 瀏覽:123
建設工程法規及相關 發布:2025-07-21 18:20:12 瀏覽:279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計算 發布:2025-07-21 18:15:15 瀏覽:410
合同中的法律效力和效益有區別 發布:2025-07-21 18:07:01 瀏覽:625
禮儀與法治手抄報 發布:2025-07-21 17:46:29 瀏覽:962
新婚姻法主貸人副貸人 發布:2025-07-21 17:44:25 瀏覽:896
廣西婚姻法咨詢 發布:2025-07-21 17:35:37 瀏覽:168
合同法上的市場價如何確定 發布:2025-07-21 17:34:54 瀏覽:303
虛假訴訟刑法 發布:2025-07-21 17:24:48 瀏覽: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