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合同法是行政違法行為嗎
A. 民事違法,行政違法,刑事違法的區別是什麼(怎麼搞清楚他們)刑事、民事、行政訴訟的區別呢,舉個例子
從違法性的角度講,三種違法行為分別違反了相對應的三個基本法,這是從實體法的角度來看的。從訴訟的區別上看,三種違法行為要對應的適用於三個不同的訴訟法,相信其對應關系您是很清楚的。實體法的區別就很多了,而訴訟上的區別也是很明顯的:首先,對於刑事犯罪(刑事上的違法行為即稱刑事犯罪)是要由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這是他區別於其他兩種訴訟的最大特點。行政訴訟在未單獨立法前是歸於民事訴訟范疇的,也就是說它二者有很大的共同性。單獨立法之後,也體現出了其特點,也就是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區別:行政訴訟的被告永遠是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民事訴訟的被告可以為任何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行政訴訟的訴權產生只是具體行政行為,也就是對行政法律、法規等不可以提起訴訟;民事訴訟中只要認為對自己的利益有損一般都是可以提起訴訟的(不排除超出法院主管許可權的事由)。行政訴訟只審理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對合理性一般不予審查(有例外);而在民事訴訟中,只要與案件有關的均需審查。
這只是三者的幾點顯著區別,在證據等方面還有很多不同,就不一一列舉了。
B. 合同法違法怎麼處罰
合同違法的辦法:當事人可以收集相關證據,證明該合同存在違反法律的事實存在,並向人人民法院申請認定無效。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C. 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屬於行政違法行為還是刑法
你是不是遇到騙子了
目前的民法典還沒有生效
民事法律目前看具體的行為,屬於合同法、擔保法、民法總則,都是不一樣的
法律分為民事法律、刑事法律、行政法律
沒有等同的
D. 什麼是合同違法行為
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查處利用合同進行違法行為的暫行規定》的規定:「利用合同進行的違法行為。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牟取非法利益為目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利用合同手段或者形式,危害國家利益、社會共同利益或者他人利益,依法應受到行政處罰的行為。」
根據《經濟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的《關於查處利用經濟合同進行違法行為的暫行規定》第四條規定「合同當事人不得採用下列欺詐手段騙取財務:(1)偽造合同的;(2)盜用、假冒他人名義簽合同的;(3)虛構主體資格的;(4)虛構貨源或者合同標的物的;(5)故意交付部分仙物(貨款)騙取全部貨款(貨物),或者騙取貨款(貨物),拒不交付貨物(貨款)的;(6)定作方無正當理由中止履行合同,不退還所收定金,質量保證金,履約保證金,預付款,材料款等費用,或者拒不支付加工費的;(7)利用虛假廣告和信息,誘人簽訂合同,騙取中介費、立項費、培訓費等費用的;(8)其他利用合同欺詐對方當事人的。」第五條規定「合同當事人不得採用下列手段侵佔、損害國有資產:(1)通過賄賂簽訂、履行合同騙取國有資產的;(2)通過合資、合作或者聯營合同,無償或者未經評估低價佔有國有資產的;(3)通過合同將國有資產交給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或者個人經營或者佔有的;(4)其他利用合同造成國有資產及其收益流失的。」第六條規定「合同當事人不得採用下列手段危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1)利用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2)利用合同侄賣國家禁止或者限制流通物資的;(3)雙方惡意串能,危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4)其他利用合同危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第七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經濟組織不得為他人實施本規定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規定的違法行為提供證明、執照、印章、帳戶、憑證以及其他便利條件。」《經濟合同監督管理條例》第十四條規定「當事人不得採用賄賂、帳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個人回扣等不正當手段,簽訂、履行合同。」第十五條規定「當事人不得採用下列欺詐手段與他人訂立或者履行合同:(1)虛構主體資格、盜用和假冒他人名義或榮譽稱號;(2)隱瞞無貨源或者無貨款等實際履約能力;(3)製造或者利用虛假的建築工程、加工定作物、信息、廣告等;(4)使用不能兌現或者不能完全兌現的票據、抵押物、債權文書作為合同的對價或者擔保;(5)利用無法履行的合同條款或者根本不能履行的合同;(6)利用其也欺詐手段。」第十六條規定「當事人不得簽訂下列合同:(1)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2)倒賣國家禁止或限制流通的物資的;(3)雙方惡意串通,危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4)其他危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第十七規定「未經對方當事人書面同意,不得將經濟合同轉讓他人履行;法律、法規規定或合同約定只能由特定當事人履行的經濟合同,不得轉讓給不具備履約條件的當事人履行。」第十八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得為實施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規定的違法行為提供證明、證照、印章、帳戶、憑證以及其他便利條件。」
另外,《經濟合同監督管理條例》第十三條還規定「經濟合同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違約,使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當事人不予追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有權查處,並收繳違約方應付的違約金和賠償金,上繳國庫。」
E. 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的區別
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的區別是:違反的法律法規不同、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
1、違反的法律法規不同
行政違法行為:違反的是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如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交通管理條例、義務教育法、環境保護法等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的行為,都屬於行政違法行為。
民事違法行為:違反的是民事法律法規,這些民事法律法規主要有:民法通則、經濟合同法、著作權法、繼承法、專利法等。
2、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
行政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是行政制裁。行政制裁是指依照國家的行政法規或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規章制度,對違反行政法規的人進行的制裁。行政制裁可分為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種。其中,行政處分也叫紀律處分,它的種類一般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職、降級、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八種。行政處罰的種類一般有: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所得、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或營業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整頓、行政拘留及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等。
民事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是民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八章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公民和法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參考資料: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F. 違反合同法有效嗎
合同違反法律規定,如果違反的是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則合同一般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合同無效的除外。另外合同違反的如果不是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則合同也不一定是無效的。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五條
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G. 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行為怎麼區分
行政違法行為,是指行政主體所實施的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侵害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尚未構成犯罪的有過錯的行政行為。包括違反行政法規,如治安管理處罰法、工商、土地、稅務法規等。
民事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民事法律規定,損害他人民事權利的行為。如違反民法通則、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物權法等。
H. 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有什麼區別
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的區別是:違反的法律法規不同、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
1、違反的法律法規不同
行政違法行為:違反的是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如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交通管理條例、義務教育法、環境保護法等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的行為,都屬於行政違法行為。
民事違法行為:違反的是民事法律法規,這些民事法律法規主要有:民法通則、經濟合同法、著作權法、繼承法、專利法等。
2、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
行政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是行政制裁。行政制裁是指依照國家的行政法規或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規章制度,對違反行政法規的人進行的制裁。行政制裁可分為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種。其中,行政處分也叫紀律處分,它的種類一般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職、降級、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八種。行政處罰的種類一般有: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所得、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或營業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整頓、行政拘留及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等。
民事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是民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八章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公民和法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