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國際法合同法要約附條件接受

國際法合同法要約附條件接受

發布時間: 2022-02-18 02:31:20

㈠ 要約的條件是什麼

要約成立的條件:

1、要約人應是具有締約能力的特定人;

2、要約的內容須具體、確定;

3、要約具有締結合同的目的,並表示要約人受其約束;

4、要約必須發給要約人希望與其訂立合同的受要約人;

5、要約應以明示方式發出;

6、要約必須送達於受要約人。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以締結合同為目的,向對方當事人提出合同條件,希望對方當事人接受的意思表示。發出要約的一方稱要約人,接受要約的一方稱受要約人。

要約不同於事實行為。要約作為一種締約的意思表示,它能夠對要約人和受要約人產生一種拘束力。尤其是要約人在要約的有效期限內,必須受要約內容的拘束。要約發出後,非依法律規定或受要約人的同意,不得擅自撤回、撤銷或者變更要約的內容。

(1)國際法合同法要約附條件接受擴展閱讀:

要約邀請的法律效力

合同法實施十餘年來,理論及實務界幾乎都不討論要約邀請的法律效力。雖然合同法第十五條規定「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但學說上基本一致的觀點是要約邀請不是意思表示,而是事實行為,要約邀請本身無任何法律意義,不發生法律上的效果。

更有學者認為,要約邀請不僅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且也不是合同訂立中的必需環節,只是民法理論對交易實踐中要約前置環節的歸納總結,研究要約邀請的目的是為了將要約與其區分開來以便更好的確定要約的內容,因此,在合同法中,要約邀請僅具有工具性作用,並非一項法律制度。

盡管也有學者認為,要約邀請人撤回其要約,只要沒有給善意相對人造成信賴利益的損失,要約人一般不承擔法律責任,表達出了並不絕對否認要約邀請的效力的觀點,但也未進一步指出要約邀請的法律效力究竟何在。

雖然理論上都不承認要約邀請具有法律意義,合同法也未規定要約邀請的法律效力,但要約邀請這一行為會對交易雙方的民事權利產生影響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由於合同法沒有賦予要約邀請以法律效力,司法實踐中只好採取將要約邀請「視為要約」的方式,把要約邀請轉化為要約後賦予其法律效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要約

㈡ 國際商法合同法案例分析

1. A公司要約中附有「要約的有效期截止為月30日」這一期限,因此是不可撤銷要約;
2.要約有貨品名稱、價格和數量,為有效要約,收到承諾時,合同即告成立。
3.賣方違約的救濟措施
1.中止履行合同
《公約》第71條第(1)款規定,如果訂立合同後,另一方當事人履行義務的能力或他的信用有嚴重缺陷; 或他在准備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為表明他將不履行大部分義務,一方當事人可以中止履行義務。
2.要求提供擔保
《公約》第71條第(3)款規定:「中止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不論是在貨物發運前還是發運後,都必須立即通知另一方當事人,如經另一方當事人對履行義務提供充分保證,則他必須繼續履行義務。」
3.行使停運權
《公約》第71條第(2)款規定,「如果賣方在上一款所述的理由明顯化以前已將貨物裝運,它可以阻止將貨物交給買方,即使買方持有其有權獲得貨物的單據」。根據上述規定,停運權作為一種救濟方式僅為賣方享有。但是,賣方不得在行使停運權的同時採取與這一救濟措施相抵觸的其他救濟方法,如宣告合同無效等。同時,公約規定了賣方在行使停運權之後的及時通知義務。
4.宣告合同無效 (解除合同)
《公約》第72條第(1)款規定,「如果在履行合同日期之前,明顯看出一方當事人將根本違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所謂根本違反合同,依《公約》第25條的規定是指「一方違反合同的結果,如果使另一方蒙受損害,以至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並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後果」。

㈢ 1.、簡述《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關於要約的有效要件。 2、簡述要約的構成要件。

要約的有效要件是:1.應向一個或一個以上特定的人提出 2.要約內容十分明確肯定 3.要約必須表明一旦受到承諾即受其約束的意思

要約的構成要件,應該是指主體、客體和內容吧
主體是當事人,客體是標的物,內容是主體想要簽訂的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

㈣ 國際經濟法中要約和承諾的概念分別是什麼

要約是向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人發出要求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諾是受要約人表示無條件接受的意思表示。

㈤ 國際商法合同法案例分析,求解答

因為賣方來裝運日期晚於合同規定日自期,由於賣方過錯導致合同違約,非違約方也就是買方有權通知賣方解除合同,並可以申請違約方給予違約損害賠償。根據CISG和英國法,買方可以解除合同,並不能宣布合同無效,因為合同並沒有造成無效的事由,合同是有效的,只是有違約行為。
若本案的標的物是專為感恩節供應的火雞,則該標的物具有時效性,必須趕在感恩節之前送達。如果賣方延遲交貨,則合同的目的不能達成,構成根本違約。買方可以解除合同並請求賣方進行違約損害賠償。

㈥ 合同法的基本要素有要約,承諾,對價。指出各個基本要素的概念,並指出它們的意義

一、要約,是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發出的希望與對方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一項訂約的建議要成為一個要約,要取得法律效力,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要約成立的要件有四個:

1、要約是特定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發出要約的目的在於訂立合同,要約人必須使接收要約的相對方能夠明白是誰發出了要約以便作出承諾。因此,發出要約的人必須能夠確定,必須能夠特定化。雖然合同雙方都可以作為要約人,但作為要約人的必須是特定的合同當事人。

2、要約必須向要約人希望與之締結合同的相對人發出。合同因相對人對於要約的承諾而成立,所以要約不能對希望與其訂立合同的相對人以外的第三人發出。

3、要約必須具有締約目的並表明經承諾即受此意思表示的拘束。

4、要約的內容必須具備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條件。

二、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全部條件的意思表示。這是我國新合同法第21條規定的承諾的概念,在商業習慣用語上,承諾又稱為接受、收盤等。一項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諾應當具備以下要件:

1、 承諾必須由合同的相對人受要約人以通知的方式作出。根據合同的相對性,要約必須由合同的相對人受要約人來做出承諾。

2、承諾須向要約人作出。承諾是對要約的接受,,是受要約人同意按照要約的內容與要約人建立合同關系的意思表示,因此,承諾必須向要約人做出。

3、鏡像規則。鏡像規則」是普通法上的傳統制度,其主要內容是指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一致。

4、合理期間送達。 根據《合同法》第23條,承諾應當在要約確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並且對要約沒有確定承諾期限作了兩種不同情況的規定。關於合理期間,一般情況下要考慮三個因素:一,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所需要的時間;二,受要約人對要約內容進行考慮的必要時間;三,承諾發出到達要約人所需的時間。

三、對價:指當事人一方在獲得某種利益時,必須給付對方相應的代價。

對價的必備條件:

1、對價必須合法;

2、對價須是待履行或已履行的對價,過去的對價不能構成有效的對價;

3、已經存在的義務和法律義務不能作為對價;

4、對價須具有真實價值,但毋需完全等價;

5、對價必須來自受允諾人包括其代理人;

6、放棄有效的訴權構成對價;

7、部分支付不能作為償還全部債務的有效對價,但這一規則受到禁反言規則的制約。

記住一點「等價交換」。

㈦ 合同法的問題,急求》》》

應當賠償。
《合同法》
第十三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
第十四條 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第十五條 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
第十六條 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
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未指定特定系統的,該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統的首次時間,視為到達時間。
第十七條 要約可以撤回。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

㈧ 關於《合同法》的承諾

這到題目答案肯抄定是D,解答如下: A 答案不構成承諾,因為並非是受要約人向要約人作出。 B 未在要約規定的期限內作出答復,視為拒絕承諾。 C 此廣告為要約邀請。理由:按照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廣告一般為要約邀請,內容明確並明確表示受約束的非人身性質的廣告視為要要約。此題干中的的廣告明顯為要約邀請,一者,並沒有明確簽約的表示。二者,內容並不具體。連標的,價款等基本的條款都沒有。 D 此為要約,因為內容明確具體,且明確的表明了受約束。所以選項為D 參考法條:第十四條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第十五條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
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
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
(希望你幫到你,不足之處,還望不吝賜教)

㈨ 《合同法》中要約和要約邀請的區別

要約和要約邀請的區分如下:

在合同實務中,要注意要約與要約邀請的區別。

要約邀請,是一方當事人邀請另一方當事人向自己發出要約。要約是以訂立合同為目的具有法律意義的意思表示行為,一經發出就產生一定的法律效果。而要約邀請的目的是讓對方對自己發出要約,是訂立合同的一種預備行為,在性質上是一種事實行為,並不產生任何法律效果,即使對方依邀請對自己發出了要約,自己也沒有承諾的義務。

因此,要約邀請本身不具有法律意義。在實際生活中,拍賣公告、招標、寄送價目表的、招股說明書、商業公告、廣告等,都屬於要約邀請。

㈩ 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接受於什麼時候生效。

承諾在到達要約人時生效。

法律依據:

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十八條:

(1)被發盤人聲明或做出其它行為表示同意一項發盤,即是接受,緘默或不行動本身不等於接受。

(2)接受發盤於表示同意的通知送達發盤人時生效。如果表示同意的通知在發價人所規定的時間內,如未規定時間,在一段合理的時間內,未曾送達發盤人,接受就成為無效,但須適當地考慮到交易的情況,包括發盤人所使用的通訊方法的迅速程序。對口頭發盤必須立即接受,但情況有別者不在此限。

(3)但是,如果根據該項發盤或依照當事人之間確立的習慣作法和慣例,被發價人可以做出某種行為,例如與發運貨物或支付價款有關的行為,來表示同意,而無須向發盤人發出通知,則接受於該項行為做出時生效,但該項行為必須在上一款所規定的期間內做出。

(10)國際法合同法要約附條件接受擴展閱讀: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范圍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於營業地在不同國家(地區)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

1.主體的適用

當事人的營業地須在不同國家(地區),且具備下列二個條件之一:

1)雙方當事人營業地所在國(地區)都是締約國(地區);

2)雖然當事人營業地所在國(地區)不是締約國(地區),但根據國際私法規則導致應適用某一締約國法律;(我國在交存的批准書中對本條進行了保留,不受其約束。)

公約適用時,不考慮當事人的國籍、主體資格以及合同的性質。如締約國(地區)甲國(地區)的A公司與其在締約國(地區)乙國(地區)設立的B分支機構之間的貨物銷售合同,亦可適用本公約。

2.合同標的的適用

公約僅適用於普通的貨物銷售合同,不適用於勞務合同或其他服務合同,此外對於下列幾種買賣合同亦不適用:

1)直接供私人使用貨物的銷售,除非買方在訂立合同前或訂立當時不知道且沒有理由知道這些貨物是用於該目的;

2)經由拍賣的銷售;

3)根據法律執行令狀或其他令狀的銷售;

4)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和貨幣的銷售;

5)船舶、氣墊船或飛行器的銷售;

6)電力的銷售;

7)賣方絕大部分義務是提供勞務或其他服務的銷售。

3、合同內容的適用

公約只適用於銷售合同的訂立以及買賣雙方因合同而產生的權利義務。下列事項除非公約有明文規定,一般不適用:

1)合同的效力,或其任何條款的效力,或任何慣例的效力;

2)合同對所售貨物所有權可能產生的影響;

3)貨物對人身造成傷亡或損害的產品責任問題。

熱點內容
出版管理條例pdf 發布:2025-07-19 04:23:34 瀏覽:817
合同法第七章處罰 發布:2025-07-19 03:57:17 瀏覽:666
社會與法保姆趕走業主 發布:2025-07-19 02:58:44 瀏覽:89
會計稅法經濟法注會 發布:2025-07-19 02:53:50 瀏覽:454
民事訴訟法涉外與仲裁篇pdf 發布:2025-07-19 02:53:49 瀏覽:369
經濟法的地位是指經濟法在中的地位 發布:2025-07-19 02:10:46 瀏覽:97
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 發布:2025-07-19 01:54:41 瀏覽:534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速記口訣 發布:2025-07-19 01:53:22 瀏覽:555
電大合同法第四次任務 發布:2025-07-19 01:46:43 瀏覽:522
招標投標實施條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9 01:31:58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