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會法和市民法
❶ 日本公民法的全文內容有哪些
日本民法(不再稱「新民法」)的各部分存在著嚴重的矛盾。
就民法的全部說,其中的兩大部分即財產法和身份法(親屬編和繼承編)是矛盾的。財產法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自由經濟的基礎上、以近代民法中的所有權不可侵犯、契約自由、個人責任的三大原則為指導的,符合於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近代法律。身份法則是建立在封建的、家長制的家族制度基礎之上的,不承認家族成員(包括家屬、妻、子女)的獨立人格和平等地位的法律。表面上,似乎這兩部分互不相關,兩部分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不同的原則上,互不影響。實際上,經濟關系和身份關系是密切相關的,身份上的支配關系與經濟上的平等關系是互不相容的。在中世紀的農奴制之上不可能存在自由平等的身份關系,就是這個道理。
親屬法
日本親屬法的基本在家制。家的核心是戶主(家長),戶主為進行其對全家族的支配(統治),擁有強大的戶主權。在日本舊民法中,稍稍受到削弱的戶主權,在新民法中得到加強。戶主權的內容主要有:⑴對家屬的居所指定權(明治民法第749條);⑵對家屬入家去家的同意權(第735、737、738、743條);⑶對家屬的婚姻、收養的同意權(第750、776、848條);⑷對不服從統治的家屬進行制裁的離籍權與復籍拒絕權(第741、749Ⅲ、750條);⑸對家屬的婚姻、收養的撤銷權(第780條)等。明治民法中規定的戶主權,較之明治維新前封建社會家族制度中的強大的戶主權當然略有不同,但仍足以對家族進行統治,加上舊日習慣力量的影響,戶主事實上具有較民法規定的更強大的統治力。戶主的這種地位,又因家督繼承中的全部財產獨占繼承而得到加強。
在這種家族制度之下,婚姻關系、親子關系都從屬於維持「家」這—最終目的。在法律上必然表現為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等等。法國民法典中原來也有許多限制妻的能力的規定,例如要夫經夫的許可不得進行訴訟(第215條),妻未經夫同意,不得為某些法律行為(第217條),但法律同時規定了補救辦法(如審判員得許可妻進行訴訟,法院得經妻的請求許可其實施法律行為,第218、219條)。但日本民法硬性規定妻的能力是受限制的。因而在日本民法里,妻與未成年人、禁治產人並列為無能力人。
日本民法里的家制自始至終是新舊思潮的斗爭焦點。這是因為,這不僅僅是民法中的問題,而且聯繫到憲法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政治性問題。在明治憲法的整體體制之下,家為國之本,家長(戶主)制與天皇制是一脈相承的。忠孝一本,否定對家長的孝,也是否定對天皇的忠。「民法出而忠孝亡」,當然是絕對不可以的。
財產法
在財產法的內部,也存在著矛盾。日本民法物構權編里的永佃權就是從封建的地主佃農關系沿襲下來的封建的不平等關系。永佃權(永久耕作權)稱為「永」,而民法規定不得超過50年(第278條),這實際上是對農民的剝奪(德川時代還允許農民對自己開墾的土地有永久耕作權)。在永佃權里,有許多不利於農民或對農民極其苛酷的規定,如永佃權人只要繼續兩年怠付佃租或受破產宣告時,地主就可請求消滅永佃權(第276條),又如永佃權人即使因不可抗力而減少收益受到損失,仍不得請求減免佃租(第274條),第275條規定,永佃權人因不可抗力連續3年全無收益,或在5年以上期內收益少於佃租時,可以拋棄其權利。這一條表面上是授與永佃權人一種「權利」(拋棄),實際上是將土地交給地主。第272條又規定,地主可以約定禁止永佃權人將永佃權讓與他人或將土地出租。總之,永佃權人完全是—個無權者。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是違反近代民法的精神的,只能說它是一種變相的封建關系。[3]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充滿封建氣息的民法典,仍然不能見容於日本的一些衛道士。原來,在個人主義的財產法之下,承認家屬個人享有財產而且准許其積累財產,家屬在經濟上有了地位和實力就會發生「獨立」思想,他們對戶主的「恭順意識」和孝心就減弱了,這當然是對封建家族制度的沖擊。大正8年(1919年),日本政府根據臨時教育會議的建議,設置臨時法制審議會,著手對民法的親屬繼承兩編進行修改,主要是要恢復日本自古以來的「淳風美俗」。法制審議會於大正14年(1925年)和昭和2年(1927年)先後提出對兩編的「改正要綱」。日本政府設立民法改正調查委員會對民法進行修改。正在要進行修改時,日本戰敗,這個工作被擱置了。如果不是這樣,真正不知這個「新民法」又會改成什麼樣。[4]
❷ 日本這么多黑社會,為什麼還被稱為法治國家
日本黑社會不是人們印象里的混混流氓。日本黑社會可以說是
一種比較大的團體,黑社會裡面的人都會被被約束,不會對普通人
行使暴力。同時,黑社會中的人文化程度都很高,對待普通人
也很禮貌。每當有大型活動,如日本新年的時候,會主動幫助政府
維持周圍治安,遇到自然災害是還會救助災民,發放食物等補給物品。
所以說,日本雖然有如此多黑社會,但不代表黑社會就會讓社會產生混亂,
最起碼不會引起普通民眾的恐慌。他們在良好地自我約束下,
也會做一些幫助社會的事。
下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日本黑社會對日本人民來說,不是破壞社會安定的混混,
他們在日本市民眼裡形象是比較良好的。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發生後,
總部在神戶的山口組的救災速度甚至超過了日本政府。這種似乎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
往往得依靠黑社會,他們的組織能力,他們所謂的「體制優勢」,
他們的動員能力是很強的。
同時,日本人民都認為黑社會是社交面最廣的,不管是警察、媒體、
政府都會想辦法好好打交道,然後尋找謀生之道,
應該說我們整個社會包括政府對黑社會的存在是默認的,在人們看來,
山口組這個黑社會在整個社會上是扮演一種緩沖地帶的協調人的角色,
他們是講究一種規則的。日本人都認為黑社會作為社交面最廣的高級協調者,
其存在是必要的。
❸ 市民法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關於市民法和萬民法有什麼區別
一、市民法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人格身份和財產權的歸屬。
1、公民法也稱市民法,是古代羅馬國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眾大會和元老院通過的帶有規范性的決議、法律以及習慣法規范,其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2、萬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繼公民法(市民法)之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羅馬司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調整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羅馬法律。
二、市民法和萬民法二者有以下幾方面區別:
(1)對象不同:
①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 ;②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非羅馬公民之間;
(2)內容不同:
①公民法的內容是公法較多;②萬民法的內容是所有權與債法;
(3)來源不同:
①公民法的來源是民眾大會、元老院決議,習慣法規范;②萬民法的來源是清除了形式主義的羅馬固有的「私法」規范;同羅馬人發生聯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規范;以及地中海商人通用的商業習慣與法規等;
(4)程序不同:
①公民法的程序形式主義;②萬民法的程序更為靈活。
三、市民法和萬民法的相互關系
羅馬共和國前期,形成了一個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的法律體系即市民法。其內容主要是國家行政管理、訴訟程序、財產、婚姻家庭和繼承等方面的規范。其淵源包括羅馬議會制定的法律、元老院的決議、裁判官的告示以及羅馬法學家對法律的解釋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外來人口的增多,共和國後期形成了適用於羅馬市民與外來人以及外來人與外來人之間關系的萬民法。萬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動中逐步創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市民法和外來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發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關於所有權和債權方面的規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繼承等內容。萬民法的產生,使羅馬私法出現兩個不同體系。但是市民法和萬民法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互為補充的。後來,查士丁尼將兩者統一起來。
❹ 日本憲法里人民和公民,臣民,國民的關系
在中國憲法性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等。憲法性法律一般是指有憲法規范存在其中,但形式上又不具備最高法律效力以及嚴格制定和修改程序的法律文件。憲法性法律有三個特點: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文件,不同於憲法慣例;它規定的內容是國家根本問題,但不是根本問題的全部,只是某一個或某一方面的根本問題;最後,它的法律效力低於憲法,其制定程序與憲法以外的其它法律相同,沒有特別要求。在我國,選舉法、國旗法、集會遊行示威法、民族區域自治法、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等等都是憲法性法律。 憲法性法律是法律而不是憲法,它們與其它法律一樣都是對憲法的「規則化」,但又與其它法律明顯不同:憲法性法律是「憲法」法,是「國家」法,是「權力」法和「權利」法。它們通過將憲法內容具體化、程序化來保障憲法。在成文憲法的國家,憲法性法律起到對憲法典的補充作用。而在不成文憲法的國家,憲法性法律是不成文憲法結構中的成文形式,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絕大多數憲法規范、憲法原則、憲法指導思想的載體。憲法性法律有兩種:一種是帶有憲法內容的普通法律,如選舉法、國家機關組織法等;另一種則是帶有憲法內容而經國家立法機關依法賦予其法律效力或重新進行法律解釋的某些政治性文件或國際協議、地區性盟約等。
補充:
憲法性法律的主要內容憲法性法律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點:1、憲法性法律是「憲法」法憲法性法律的內容與憲法文本本身有直接關系,是關於憲法自身問題的規定,如關於憲法的修改、解釋以及違憲審查制度等,它們涉及到對憲法文本的理解和說明,憲法對這些內容一般只作了原則性規定,具體的操作程序需要憲法性法律加以細化。如加拿大、美國等國都有《解釋法》,德國有《憲法法院法》,韓國有《憲法裁判所法》,瑞典有《關於公共管理的督察專員法》,俄羅斯有《俄羅斯憲法法院法》,西班牙有《憲法法院組織法》、土爾其有《憲法法院組織和審判程序法》等,美國是以判例創建違憲審查制度的國家,1950年也頒布了《司法審查法》,這些法律都是憲法性法律。雖然所有法律都出自憲法,都是根據憲法的原則而制定的,都不能與憲法相抵觸,因此所有法律都與憲法有一定的關系,但是,由於各法律的內容不同、性質不同、地位不同,它們與憲法的關系其遠近親疏也就有所不同,有的法律離憲法近些,有的法律離憲法遠些。憲法性法律是所有法律中離憲法最近的那些法律,它們緊緊環繞在憲法周圍,是憲法的貼身侍衛。2、憲法性法律是「國家」法根據西耶士「惟有國民擁有制憲權」的理論,是人民通過憲法創造了國家,而不是國家創造了憲法。在一個新國家誕生之前往往由人民通過頒布一部新憲法來「建立」國家,如美利堅合眾國就建立在「美國憲法」的基礎之上;我國1949年9月29日通過並生效的《共同綱領》作為一部臨時憲法宣告了「以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代替那封建買辦法西斯專政的國民黨反動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日才得以誕生。從這個意義上說,憲法是國家的出生證明,國家的基本要素在憲法中都應當有所體現,如作為國家標志的國旗、國徽、國歌、首都以及國民的身份(國籍)等等。對憲法中這些內容的法律化產生了國旗法、國徽法、國籍法等,它們都是憲法性法律,是一個國家之所以成為「國家」的標志,而其它法律一般不具備這種特徵。值得注意的是,憲法中關於國家主權象徵的這些規定並非都需要法律化,如憲法中有「首都」、「國歌」的規定,但我國並沒有一部「首都法」,也沒有「國歌法」,這並不是說國歌、首都就沒有國旗、國徽重要,而是其內容與國旗、國徽相比較為簡單,不需要專門立法。3、憲法性法律是「權力」法從內容上看,憲法性法律與憲法調整的對象基本相同,都是以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及其相互關系為自己的調整對象,只不過憲法是宏觀調整,憲法性法律是微觀調整,因此憲法性法律可以說是憲法核心內容的延伸。憲法的絕大部分內容都是需要延伸的,正是這種延伸才產生了母法之下各種各樣的子法(如民法、刑法、婚姻法、經濟法、訴訟法等),才構成了龐大的法律體系。但憲法性法律是對憲法「核心」內容的延伸,憲法的核心內容是權力與權利。因此,憲法性法律是緊緊圍繞著權力與權利而展開的。作為權力法的憲法性法律主要有兩個層次:權力組織法和權力運行法。權力組織法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國家機關組織法,這些法律是對從宏觀上構建整個國家權力體制的那部分憲法內容的具體化,是對一個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在憲法作了原則性的框架構建之後,對其中各個部分的具體打造。憲法確定了國家的主要機構及其相互關系,但這只是原則性的簡潔描述,還需要具體的法律對其進行詳細加工,如憲法構建了國家的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基本框架及其相互關系等,但每一個國家機關的組建都還需要具體規劃,這些任務由選舉法和各種國家組織法來完成。權力法的第二個層次是權力運行法,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國家權力行為法。組建機構只是權力法的一部分,權力要有分工,要被分配到各國家機構中去,但機構組建後關鍵還要讓它運轉起來,權力要運作才能發揮作用,權力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組織法「建立」國家機構,行為法使這些機構「運行」起來,組織法決定「誰」來行使權力,行為法決定「如何」行使權力,組織法是權力運行的前提,行為法是建立權力組織的目的,是實現權力的關鍵。在憲法對各項國家權力作了基本的原則性規定、組織法對權力主體作了分工之後,這些權力的具體運作程序就由權力運行法來完成。4、憲法性法律是「權利」法憲法中規定了各種類型的憲法權利,但並非對所有這些權利進行詳細規定的法律都是憲法性法律,如保護公民勞動權利的《勞動法》、保護公民受教育權利的《教育法》、保護兒童權利的《兒童權利保障法》、保護婦女權利的《婦女權益保障法》等,就不是憲法性法律而應當屬於「人權法」的體系。憲法權利一般都需要法律加以具體化之後才能得以實現。憲法保護的公民權利有許多種,有公權利,也有私權利。所謂公權利是與公共利益有關的權利,是公民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利;而私權利是「作為一個個人或私人組織的成員,追求自己利益」的權利。或者說,公權利是關繫到權力的權利,它們或者「產生」公權力,或者「監督」公權力,是國家民主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產生」公權力的權利主要是選舉權,公民的選舉權是整個國家機器的發動機,在現代民主國家「普選制是代議制的基礎」,國家權力來自於人民的授權,授權的文本就是憲法,具體的授權方式就是選舉,通過選舉公民與他們的代表之間建立一種委託關系。「監督」公權力的權利主要是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請願等權利,這些權利的行使在很多時候都超出了私權利的領域,是針對國家和政府的,即便是因為對本企業事業單位或社會上另一部分人不滿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往往也是要求政府要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或者對政府沒有干預表示抗議。因此公民的這些公權利與公民的私權利相比,不僅僅具有權利的「私人」性質,不僅僅關繫到自己的個體利益,它是整個國家權力建立和存在的基礎,是改進和提高國家機關工作質量的手段,是連接公民與國家之間的橋梁,是個體作為「社會成員」和「國家公民」而參與公共生活的手段。無數公權利的匯合將導致公權力的誕生,我們常說個人權利是國家權力的源泉,個人權利中的公權利才是國家權力的源泉,而私權利則不是,私權利不具有建構和改進國家權力的意義。公權利、私權利都是公民的正當權利,都需要憲法予以原則的、法律予以具體的保護,但由於公權利離國家權力較近,私權利離國家權力相對較遠,而憲法是調整權利與權力關系的法律,因此公權利作為憲法權利中更具有「憲法」特點的權利,使得將其具體化的法律成為憲法性法律,而對私權利的保護則是其它法律的任務。在以上四種憲法性法律的內容特點中,「權力法」在數量上是最多的,在分量上是最重的,它們是憲法性法律的核心部分;其次是權利法,它們是針對權力的法律,與權力法一樣都是為了規范權力。詹寧斯先生曾這樣表述過憲法性法律的內容:在法國,一本論述憲法性法律的書「要解釋憲法性法律中構成權力分配基礎的原則,還要按照憲法性法律的規定闡述一般機構的組成,眾議院和參議院的權力,共和國總統的權力,各部部長的權力以及法院的權力。由於尚需涉及憲法性法律的普遍原則,所以它還要闡述《人權宣言》中提出的基本權利,這些權利至今仍被認為是公共政策的原則,對立法機構具有約束力。」一本論述美國憲法性法律的書「將涉及基本相同的主題。」關於憲法自身修改解釋以及違憲審查的法律,由於層次太高反而不太經常行使(很難想像一個國家經常地、大量地修憲、釋憲,或進行違憲審查);至於涉及國家標志的那些憲法性法律,一般在國家民主制度的建設中的作用相對較小,多具有國家象徵的意義。
補充:
[編輯本段]憲法性法律的主要作用如果我們把所有法律都看作是對憲法的具體化,因而也就都是對憲法的實施,那麼,憲法性法律無疑是這種憲法實施的一部分,而且以它與憲法的密切關系來看,它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憲法性法律通過對憲法有關規定的具體化、程序化,起到了保障憲法實施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1、首先,憲法性法律有助於確立憲法的地位,進而規范整個國家法律體系。憲法需要被眾多部門法細化,同時也要防範這些部門法對憲法的歪曲和異化,這樣才能保持法律體系的統一和諧。而法律是否與憲法統一和諧,需要對憲法和法律加以解釋,如果確定有不統一不和諧的情況,必須予以糾正。而憲法僅憑它的原則規定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沒有解釋法、違憲審查法等憲法性法律作後盾,憲法就沒有威嚴。如果子法胡作非為,違憲審查法就是具體的懲罰工具,沒有這種憲法性法律,憲法對違憲的法律就束手無策,就難以保障法律家族內的基本秩序。因此,憲法性法律的存在有助於追究違憲責任,實現憲法制裁,從而保障憲法的尊嚴。2、其次,憲法性法律有助於實現國家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憲法是關於民主政治的法律,是民主政治制度化的原則性規定,憲法性法律是國家民主制度的具體化、程序化,是國家民主制度進入具體操作階段的規則性規定。與其它許多法律是關於國家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的規定不同,憲法性法律是關於國家政治制度的規定。政治制度固然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不能脫離文化和社會生活影響的,但它一經建立就反過來對經濟、文化、社會發生巨大的反作用,政治權力的運作秩序如果缺乏合理性,它們就會嚴重干擾經濟秩序、文化秩序和社會秩序,政治領域中若權力混亂、權力失控、權力腐敗,就會嚴重阻礙社會其它一切方面的發展。沒有一個完善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就會失去保障,這些制度難以自我保護的特點使它們需要政治制度的保駕護航,需要國家權力的呵護和規范。另一方面,憲法性法律固然是關於國家政治制度的法律,但只有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才需要這樣一批法律,每一個國家都有政治制度,但其政治制度不一定都是民主化的,不民主的政治制度通常不需要憲法,民主制度不健全的國家通常有憲法,但沒有憲法性法律或者憲法性法律殘缺不全。人民的參政議政的形式主要是靠代議制來實現的(雖然還有其它途徑),代議制的第一步就是選舉,第二步就是議會掌權,而選舉法和議會權力的相關法都是憲法性法律。在民主國家,議會的地位是其它國家機構所不能比擬的,它是真正由人民選舉的機構,直接依據憲法接受人民委託行使國家權力,組建其它國家機關並對其進行監督。在各國的政治體制中體現民主的主要機構是議會而不是政府和法院,一個國家若議會沒有權力或權力不能充分行使,則這個國家的民主制度很難說是健全的,因此一批憲法性法律的存在將有助於保障議會的地位,否則議會就會因為沒有操作規則不能行使權力而失職、無為,或者因為沒有操作規則隨意行使權力而越權、濫權。3、再次,憲法性法律有助於公民權利的實現,從而防止國家權力的異化。雖然選舉權與被選舉資格通常是由憲法確定的,但選舉機構和選區界限往往不是,後者是由立法機關通過法律來處理的,這種具體規定選舉操作程序的法律才是公民實現選舉權的關鍵。除了選舉權外,人民防止國家權力侵犯自己的私權利從而對國家權力進行直接監督的主要途徑是以言論表達、新聞報道、集會遊行示威的方式實現的,這些權利寫在憲法里,但具體的操作程序在憲法性法律中,主要表現為集會遊行示威法,結社法,新聞法,出版法等等。如果對這些問題只有憲法的原則性規定而沒有相應的憲法性法律做規則性的規定,這些權利就僅僅只具有宣言的性質而無法實現,人民不僅需要「看」到權利的美麗光環,而且要「用」這道光環來護衛自己。但是,即便這些權利法律化了,權利也未必能夠實現,法律的實施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不是立法的必然延伸,但二者間也並非完全沒有關聯。如果連憲法權利的法律化都不能保證,那權利的實現是難以想像的。權利寫進憲法與權利在生活中實現這中間確實有許多許多環節,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權利載入憲法是第一步,將其法律化是第二步,之後還有第三步、第四步……憲法性法律作為權利的程序法就是在實施那第二步(是第二步中的一部分,其它憲法權利還需要其它法律加以具體化),我們不能說這一步比其它幾步更重要,但它通常是它們的前提。
❺ 民法與社會法的區別
民法包含社會法,社會法是民法的一個分類。社會法是與民生有關的法律部門,是國家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利的法律制度,屬於國家積極干預,保護弱勢群體。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處理民與民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真專業,我很出汗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3、調整方式不同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
4、內容不同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產業法、預演算法、財稅法、金融法、證券法、社會保障法。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人身權法、親屬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5、價值取向不同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❻ 社會法與民法的區別
民法包含社會法,社會法是民法的一個分類。社會法是與民生有關的法律部門,是國家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利的法律制度,屬於國家積極干預,保護弱勢群體。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處理民與民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真專業,我很出汗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3、調整方式不同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 4、內容不同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產業法、預演算法、財稅法、金融法、證券法、社會保障法。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人身權法、親屬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5、價值取向不同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❼ 分別概括市民法和萬民法的特點
清楚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被成為公民法。具有明顯的狹隘性。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適應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稱為「萬民法」。
清楚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羅馬公民,後者是羅馬的一切自由民。轉變的原因是什麼?概括為羅馬在長期的擴張過程中,被征服者無法享受羅馬公民權,不受公民法保護;版圖的不斷擴大,商品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經濟活動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使原有的法律無法解決。而這一變化過程是伴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而進行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就開始對外擴張,到公元前3世紀早期征服義大利半島的其它民族統一了義大利半島。隨著羅馬的日益強大,羅馬不斷對外擴張,到公元前1世紀成為地中海地區的霸主。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盡量把自己的政權用合法的外衣掩蓋起來,因而在國家制度上仍保留著共和的稱號,但他不僅自稱「元首」還接受了元老院奧古斯都的封號,屋大維的元首制實際上就是披著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專制。之後的羅馬保持了近200年的和平與發展時期。在此期間帝國的皇帝們高度重視法律的制定。他們頒布的法令成為羅馬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為鞏固統治,帝國對各行省上層人士大量授予公民權。3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之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開始消失,這樣原先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失去實際意義。
追問:
那應該怎麼判斷和區別呢?時間?適用范圍?
回答:
羅馬法的發展演變過程 1、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紀中期,由貴族組成的十人委員會制定的法律,鐫刻於十二塊銅表上發表,稱為《十二銅表法》,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特權,保護了平民利益。2、從公民法到萬民法:公元前3世紀中期以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被稱為公民法。它具有明顯的狹隘性,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演變成為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稱為「萬民法」 。3、從零散到形成完整體系: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時成立專門的委員會編纂羅馬法,形成了法律匯編,統稱為《民法大全》。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①、什麼是羅馬法?指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7世紀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法律。②、羅馬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羅馬法的起源及發展階段起源: 習慣法――成文法發展: 公民法——萬民法完成: 《民法大全》1、起源: 習慣法――成文法③、什麼是習慣法?習慣法 含義:未經政府明確承認而被一般人接受並默認的社會法則。 局限:伸縮性和不確定性
首先,羅馬的公民法特別注重形式,如法庭上必須用固定的語言、還要祭神、還有特別的手勢等等,誰錯一點就算敗訴。外邦人無法接受。第二,它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可以不認可外邦人。而高盧人、西班牙、義大利人也有自己的公民法。羅馬政府設置了外事裁判官來處理外邦人之間以及羅馬人與外邦人之間的訴訟案件。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萬民法體系。它普遍適用於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把外邦人歸入,使他們也成為法律主體。萬民法內容很多,是把各種法統為萬民法。針對行省地區還有各行省的法,但是要服從中央。 盡管萬民法還不是非常的完整統一,但萬民法取代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適用范圍。它協調羅馬人和外邦人之間的關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間的關系,羅馬和外邦之間的政治、軍事、經濟關系。它可被看作是准國際法的最早形態,對於在龐大帝國內維系、協調各地區的民族關系也起有重要作用。成為鞏固羅馬統治的重要工具
古羅馬的法律對當今社會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1) 歐洲國家大多數以羅馬法為基礎制定本國法律.(2) 現在許多國家的陪審制度,律師制度等直接來源於羅馬法.(3) "不告不理","一事不再理"等原則被繼承.古羅馬法的地位及影響:地位:是世界歷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 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體系
❽ 為什麼說民法是市民法
民法的性質集中表現為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市民社會是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是法律主體的生存之本。民法是私法,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仍然是法律的一種基本分類。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民法的理念有二:一是私權神聖,一是私法自治。私權神聖包含私權本位、權利不受侵犯,且私權以人格權和所有權為核心。私法自治以意思自治為靈魂。
民法乃一國法律體系中之基本法,與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共同構成一國之部門法體系,為最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
民法者,市民社會之法則也。漢語中「民法」一詞實非古漢語固有之詞,而乃西方法律文明之舶來品。我國近現代民法一語,究其淵源,第一步可追溯到日本民法,恰如學者所言,「民法一語,典籍無所本,清季變法,抄自東瀛」[1];第二步可追溯到法國民法,因日人是從法語droitcivil轉譯而來;第三步則須追溯到羅馬法,蓋因法語中的droitcivil乃來自於羅馬法中的juscivile即市民法,其他歐陸諸國如德、瑞、意等關於此語之名稱也均系由市民法轉譯而來[①此說為我國民法學界前輩學者之通說。但關於日人中誰是使用「民法」之第一人,則有二說:一說為箕作麟祥,其在轉譯法語 droitcivil時將其譯作民法;一說為津田真道,其在轉譯荷蘭語burgerlykregt時將其源於日本民法學者穗積重遠之考證。].而日人轉譯時從其簡,省掉了一個「市」字,遂有漢字中「民法」之稱謂。是故,民法之真正根源乃羅馬法,研究民法的人便無不「言必稱羅馬」。
一、民法的性質:市民社會的法
民法的性質表現在四個方面: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民法是私法;民法是實體法;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其中,市民社會的法是民法性質的集中體現。
(一)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
通過對民法一詞的語意與淵源考察我們已經得知,民法者,實乃市民法之簡稱也,而市民法者,當為市民社會之法也。何謂市民社會?社會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存在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依兩種方式發生,一種是直接面對其他社會成員而發生,包括家庭成員,另一種是通過國家這一中介而發生。由此形成兩種社會關系,前一種社會關系因直接發生於社會成員之間,故其有關內容取決於社會成員個人的意志,而後一種社會關系通過了國家的中介,國家必將其意志體現在其中。體現社會成員個人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個人或私人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而體現國家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國家或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由此,人所參與的全部社會關系不外乎此兩種類型,而社會也就因此可以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從實證上劃分為兩種,一種為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即所謂市民社會,而另一種為有國家參與的社會,即所謂政治社會或政治國家。任何人都總是扮演兩種角色、具有雙重身份,他一方面作為市民社會的人參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另一方面又作為政治社會的人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規范市民社會關系的法律就發展成為市民法,它以保護市民社會中人的權利即私權為己任;而規范政治社會關系的法律就是公法,它以保障國家權力的行使為目的。所以說,民法(市民法)是關於市民社會的法。
盡管人總是既要參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又要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然而市民社會是其生存之本,市民社會中的經濟與人身關系是每一個人都生而必須進入的,所以,市民社會的生活對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市民社會中權利的享有與保障對於一個民主國家來說同樣是至關重要的。需要指出的是,政治國家中的權力從根本上說不是為國家而存在的,而是為市民即為民眾而存在的,國家行使公共權力不過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和保障市民社會的權利,市民權利與政治權力的關系是本與末的關系,萬不可顛倒。同時,在法治體系尚非盡善盡美的情況下,政治權力的膨脹與擴張必然會導致對私權的擠壓與限縮,使政治權力成為凌駕於市民權利之上的強暴工具,所以,必須在對政治權力與市民權利進行正確定位的基礎上,充分發展和完善市民社會,這是實現經濟民主進而實現政治民主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❾ 萬民法與市民法的區別
1、對象不同:
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 ,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非羅馬公民之間,
2、內容不同:
公民法的內容是公法較多,萬民法的內容是所有權與債法。
3、來源不同:
公民法的來源是民眾大會、元老院決議,習慣法規范,萬民法的來源是清除了形式主義的羅馬固有的「私法」規范;同羅馬人發生聯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規范,以及地中海商人通用的商業習慣與法規等。
4、程序不同:
公民法的程序形式主義,萬民法的程序更為靈活。
(9)日本社會法和市民法擴展閱讀
萬民法的由來:
公元前3世紀中葉以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居住在羅馬的異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護,被稱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內容主要是有關羅馬共和國的行政管理、國家機關及一部分訴訟程序的問題。
公民法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法律的主體范圍狹小,內容保守、形式主義色彩濃厚、保留大量氏族殘余等。
隨著羅馬對外征服地區的擴大,羅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民法不足以解決帝國疆域內出現的各種復雜的問題。在羅馬逐漸形成了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有名的萬民法。
❿ 中國的民法為什麼不叫市民法
我國當初沒有民法,民法這個詞的來源是因為以前修訂法律,是請的日本的學者,這個日本人就把日本國家的「民法」這一詞引用到了我國,我國民法這一詞其實是來自日本,這就是你父母給了你叫A,你不會叫B,至於市民法是來自古羅馬帝國,市民法的理解其實是相對的,相對當時的萬民法,因為奴隸和封建社會中,並不是人人平等,人是有等級之分的,市民法是處理本國人民,有公民權利的人身關系跟財產關系,而萬民法是處理本國與異族,異族之間,異族與奴隸之間,因為羅馬統治了廣大其他國家宗族的地區,還有奴隸,奴隸當時是以物品的形式可以買賣的,所以法律分開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