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主義救助法

社會主義救助法

發布時間: 2022-02-23 12:02:48

Ⅰ 社會救助的八大內容

社會救助的八大內容有:

1、最低生活保障

指國家對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標準的人口給予一定現金資助,是保證基本生活的生活費用補貼, 是為貧困人口提供的一種救濟。它具有臨時性,原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或家庭,如果收入有增加,超過了規定的救濟標准,則不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濟。

2、特困人員供養

國家對城鄉老年人、殘疾人以及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同時具備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義務人無法履行義務能力的列入特困人員供養名單。

3、受災人員救助

指的是遭受了自然災害的受災人群,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人們規定的一種補助。

4、醫療救助

指的是因為貧困而沒有經濟能力進行治病的公民實施專門的幫助和支持。它通常是在政府有關部門的主導下,社會廣泛參與,通過醫療機構針對貧困人口的患病者實施的恢復其健康、維持其基本生存能力的救治行為。

5、教育救助

指國家或社會團體、個人為保障適齡人口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在不同階段向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提供物質和資金援助的制度。其特點是通過減免、資助等方式幫助貧困人口完成相關階段的學業,以提高其文化技能,最終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

6、住房救助

指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提供現金補貼或直接提供住房的一種社會救助項目。其實質和特點就是由政府承擔住房市場費用與居民支付能力之間的差額,解決部分居民對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問題。

7、就業救助

是就業困難人員通過黨和政府各項促進就業扶持政策的貫徹落實以及就業服務機構為主的有關部門的具體幫助,實現再就業,以此達到增加家庭勞動收入,擺脫貧困的目的。

8、臨時救助

指國家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後基本生活暫時仍有嚴重困難的家庭或個人給予的應急性、過渡性的救助。

Ⅱ 常用的社會救助標准計算方法

(1)按成年勞動者人均純年收入來確定最低生活水平標准。按照這種方法,如果某個勞動者的純收入僅相當於成年勞動者人均純收入的一半,該勞動者及其扶養的家庭便屬於貧民和貧民戶,都屬於社會救助的對象。這種方法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普遍採用的方法。按照這種方法計算的結果,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歐洲主要國家貧困戶佔全國家庭數的比例分別是:愛爾蘭23.1%,義大利21.8%,法國14.8%,盧森堡14.6%,丹麥13%,聯邦德國6.6%,比利時6.4%,英國6.3%,荷蘭4.8%。
(2)以恩格爾定律為標准來確定最低生活標准。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發現,根據一個家庭食物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例大體可測定該家庭的生活水平:如果食物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例很大,這意味著該家庭的生活水平很低,收入只能供維持現有生產力水平下的最低生活;反之,如果食物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例很小,則意味著該家庭用於滿足其他生活需求的收入很多,生活比較殷實。這種食物支出占家庭收人的比例與家庭生活的富裕狀況成逆比的情況,被稱作「恩格爾定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有的學者依據「恩格爾定律」,對家庭生活狀況進行了如下的分類:飲食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例達到59%以上的,屬於生活貧困家庭;飲食支出占家庭總支出比例在50%—59%之間的,屬於勉強度日家庭;飲食支出占家庭總支出比例在40%—50%之間的,屬於小康生活家庭;飲食支出占家庭總支出比例在20%-40%之間的,屬於富裕家庭;飲食支出占家庭總支出比例在20%以下的,則屬於極其富裕家庭。
以「恩格爾定律」為標准來確定最低生活水平已被許多國家所接受。美國就是依據這一原理確定最低生活水平標准,即「貧困線」的。1963年,美國聯邦政府制定了美國的最低生活水平標准,即維持最低生存標準的貧困線。其貧困線的劃分依據是,凡是飲食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1/3以上(包括1/3)的家庭便屬於貧困家庭,可以得到國家的救助。但因計算飲食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例在實踐中欠缺操作性,其實際確定貧困線的方法是以家庭全年收入與最低食品消費支出的倍數來確定貧困家庭的:凡家庭年收入低於最低食品消費支出3倍的,均屬貧困家庭。美國政府每年根據食品價格公布一次貧困線標准。如1994年美國聯邦政府規定的貧困線為:一人家庭全年收入不超過9200美元,二人家庭不超過12300美元,四人家庭不超過15150美元。按照這-『標准,美國在1994年尚有12%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些人都是社會救助的對象。
(3)「基數」方法。這是北歐國家普遍採用的確定最低生活水平標准,從而決定社會救助對象的方法。這一方法一般是用一個「基數」代表最低生活標准。所謂一個基數,是指保證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務的金額。如瑞典把獨身退休者享有的普遍退休金,規定為一個「基數」的96%。因此凡收入低於獨身退休者享有的普遍退休金的25/24的均屬社會救助對象。
(4)國際組織和地區組織確定的方法。有些國際組織和地區組織也制定了其確定最低生活水平標準的方法。如國際勞工組織認為,在工業化國家,所謂最低生活水平,是指收入相當於製造業工人平均工資的30%的家庭和個人。

Ⅲ 社會救助法的簡介

社會救助法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的簡稱。

Ⅳ 社會救助法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徵求意見稿)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建立社會救助制度,承擔為公民提供社會救助的基本責任,為開展社會救助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組織保障。
第三條
本法所稱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社會對依靠自身努力難以滿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給予的物質幫助和服務。
社會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基本內容,並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專項救助、自然災害救助、臨時救助以及國家確定的其他救助。
第四條
社會救助應當遵循下列基本原則:
(一)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
(三)保障基本生活;
(四)鼓勵勞動自救;
(五)公開、公平、公正、及時。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依照本法享有申請和獲得社會救助的權利。申請和獲得社會救助的公民應當如實申報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接受相關部門的核查。
第六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的社會救助工作,財政、教育、衛生、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管理相應的社會救助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社會救助工作。
第七條
村(居)民委員會或者其他社會組織接受民政部門以及其他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的委託,協助做好社會救助的申請、調查和審核工作;通過開展社區服務、鄰里互助等活動,照料本社區分散供養的貧困孤殘人員。
鄉、鎮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辦事處對委託村(居)民委員會或者其他社會組織的工作,應當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工作條件。
第八條
縣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等有關部門應當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專項救助待遇家庭中有勞動能力的成員提供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服務,並通過職業介紹、扶持從事個體經營、安排公益性崗位、辦理勞務輸出等方式促進其就業。
第九條
社會救助所需資金,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列入財政預算,專項管理,專款專用;對財政困難的地區和遭受特大自然災害的地區,中央財政按照規定給予適當補助。
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開展救災募捐並接受國內外的社會捐贈。受贈的財產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公益事業捐贈的規定使用。
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審計機關對社會救助款物的使用情況依法實施監督。
第十條
國家提倡和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支持、發展社會救助事業,為社會救助事業捐贈資金、物資和提供服務,支持以社會救助為目的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的發展。
國家鼓勵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救助工作。
國家對在社會救助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一條
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的家庭,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給予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二條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參考上年度當地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指標,並適當考慮必需的衣物、水電燃煤(燃氣)等因素制定,在本行政區域內公布執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在公布執行前應當報所在的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備案。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定期調整。
第十三條
申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戶主向戶籍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提出,經審核後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批准。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以及信函索證等方式對申請人的家庭收入、財產狀況和實際生活水平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可以查詢申請人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存款或者持有有價證券等情況,申請人以及有關單位、組織或者個人應當配合調查,如實提供相關情況。
第十四條
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每月按標准發給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實物券,也可以給付實物。
第十五條
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發生變化的,戶主應當及時告知當地民政部門。民政部門應當對取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的收入和財產狀況進行核查,及時辦理增發、減發或者停發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續。
第三章 專項救助
第十六條
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2倍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的家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根據需要給予教育、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
第十七條
申請專項救助,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提交醫療、教育、住房等相關情況的證明材料,經審核後上報縣級人民政府相關專項救助管理部門審批。
縣級人民政府相關專項救助管理部門可以參照本法第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對申請人的收入和財產狀況進行核查。
享受專項救助的家庭的收入和財產狀況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告知相關專項救助管理部門,辦理專項救助增發、減發或者停發的手續。
第十八條
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在中等、高等教育階段,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助學金等救助,有關教育機構可以酌情減免學費。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配合政府做好教育救助工作。
第十九條
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成員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付參保費用有困難的,統籌地區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對經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後個人負擔醫療費用數額較大的,可以給予適當補助。
第二十條
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住房困難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定通過提供廉租住房、住房租賃補貼、經濟適用住房等方式予以保障,在寒冷地區還應當給予冬季取暖補助。
第二十一條 對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章 自然災害救助
第二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基本生活因自然災害受到影響的人員提供資金、物資、服務等方面的救助,保障其吃、穿、住、醫等基本需求。
其他突發公共事件需要採取救助措施的,適用本章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自然災害預警和自然災害發生後,緊急疏散、轉移、搶救和安置受災人員,並為其提供食品、飲水、醫療、衣被、臨時住所、日常生活用具、心理撫慰等應急救助。
第二十四條 自然災害的危害消除後,受災地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幫助受災人員恢復重建因自然災害倒損的居民住房。
恢復重建應當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設計,保證建設質量,達到防災要求。
第二十五條
在自然災害發生後的當年冬季、第二年春季以及其他困難時期,受災地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受災人員的基本生活,提供食品、飲水、取暖、衣被、住所和醫療等臨時生活困難救助。
第五章 臨時救助
第二十六條
對因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較大困難的家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給予資金、物資、服務等臨時救助。
臨時救助的標准和內容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
第二十七條
申請臨時救助,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提交相關證明材料,經審核後上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批准。
第二十八條
對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實行臨時救助,依照《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
負責社會救助工作的相關部門和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機關、主管機關或者所在單位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符合法定條件的救助申請不予受理,或者未依法說明不予受理的理由的;
(二)對符合救助條件的拒不簽署同意意見,或者對不符合救助條件的故意簽署同意意見的;
(三)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貪污、挪用、扣壓、拖欠、虛報社會救助款物,擅自提高或者降低社會救助水平的。
第三十條
申請人和救助對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給予批評教育,直至停止救助,必要時責令退回救助款物;情節嚴重的,處以冒領款項金額或者冒領物資價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一)採取虛報、隱瞞、偽造等手段,騙取社會救助款物和服務的;
(二)救助對象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好轉,不按照規定告知社會救助管理部門或者相關機構,繼續享受社會救助待遇的。
第三十一條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村(居)民委員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應當向民政部門或者相關部門如實提供申請人和救助對象的相關情況。出具虛假證明的,由民政部門或者相關部門提請其上級主管機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行政處罰。
第三十二條
申請人或者救助對象對於社會救助管理部門或者相關機構做出的不予救助或者調整、停止救助的決定或者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結果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七章 附 則
第三十三條
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扶養、撫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公民實施的供養救助,由國務院規定
第三十四條 本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中國政府網)

Ⅳ 1. 社會救助法的立法原則有哪些

社會救助法的立法原則有
1、分類管理與按需提供原則(全面救助原則)
所謂分類管理與按需提供原則就是指,針對不同的社會貧困原因和不同種類的社會救助對象提供不同的社會救助方式,按照不同的方法進行管理,從而實現全面救助的目的,因此,也可稱為全面救助原則。
2、救助水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原則(基本保障原則)
社會救助的標准應是維持被救助者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而不是提供滿足其生活所需的所有費用。因而應確定合理的社會救助標准。各地區救助標准應當與當地的生活水平、平均收入、經濟發展狀況、勞動生產率水平等因素結合起來考慮。中央政府應該提出和確定社會救助支出在當地財政支出中所佔比例和在社會保障資金支出中所佔比例。
3、普惠與特惠相結合原則(實質公平原則)
社會救助的對象應是符合條件的所有社會成員。只要救助對象的收入或經濟狀況符合當地政府規定的救助標准,通過法定程序向當地有關部門申請,經有關部門對其經濟狀況進行調查後,符合條件者即可獲得救濟。同時,在實現普惠的前提下,對於存在特殊困難或臨時性困難的公民,予以及時有效的專項救助或臨時救助,以達到社會救助及時、有效、公平的目的。
4、無償與有償相結合原則(權利義務相適應原則)
社會救助作為一種針對社會最底層的人的最基本的保障,決定了這種救助應以無償原則為主。另一方面,從法律本質上的權利義務對等原則而言,享受社會救助權利的公民,必然應承擔相應的義務。被救助者應如實申報家庭財產及收入狀況、所負擔的撫養或贍養義務等。同時,這種義務也可能以物質形態承擔,如在特定時期、特定區域的社會救助中,存在救助對象的危困僅僅是臨時性的,在開發式扶貧、臨時救助或危困原因消除之後,救助對象恢復經濟實力的條件下適當的實行有償原則的補償措施。
5、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原則(積極救助原則)
社會救助並非純粹的金錢資助,還應當考慮如何為貧困者脫貧,對於有勞動能力者,救助的方式可以是提供職業培訓,或者是以工代賑,對於農村貧困人口則可以採取各種扶貧措施。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救助方面堅持物質資助與幫助自立相結合的原則,在對生活困難者給予物質幫助的同時,根據救助對象的具體情況,可採取「生產自救」、「科技扶貧」等方式,幫助救助對象走上自立之路。
6、物質救助與精神安撫相結合原則(人本主義原則)
社會救助應體現以人為本主義的原則。在社會救助過程中貫徹人本主義和人文主義精神,關心愛護被救助者的身心健康;要在精神上予以支持,維護並體貼他們的財產和人格權利,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使之認識貧困的社會性和階段性,減少社會隔離。這是消除貧困不可缺少的條件。

Ⅵ 社會救助四個原則

1、堅持黨對社會救助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作用,為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提供有力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維護困難群眾基本權益作為社會救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3、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突出問題,回應群眾關切,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4、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既不降低標准,也不弔高胃口。堅持統籌兼顧,加強政策銜接,形成兜底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合力。

(6)社會主義救助法擴展閱讀:

社會救助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社會救助制度的目標是克服現實的貧困,它在公民因社會的或個人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致使其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因而陷入生活困境時發生作用。

因此,一般會有一套稱為「家庭經濟情況調查」的法定工作程序來審核申請救助的公民的收入狀況,主要包括:個人申請、機構受理、立案調查、社區證明、政府批准。

能否得到社會救助的關鍵在於申請者個人收入或家庭成員的人均收入是否低於政府事先確定了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有的國家或地區還要調查申請者的家庭財產和工薪之外的其他經濟來源。

Ⅶ 社會救助的兩種方法

民政部:主要採取兩種方式救助滯留武漢人員

光明網
03月14日 · 光明網官方賬號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民政部:主要採取兩種方式救助滯留武漢人員】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在14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說,對滯留武漢的外來人員,目前主要是兩種方式救助:一是提供臨時的住宿、飲食等幫扶,二是對受疫情影響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基本生活出現暫時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可以按規定給予臨時救助,主要是發放現金補助的方式。截至3月13日晚,武漢市共設置69個安置點,累計安置了4843人,累計向5839人發放臨時生活困難救助金1609.8萬元。困難群眾可通過社區和街道申請,也可以撥打武漢市和各區的社會救助服務熱線申請,還可以在武漢市民政局官網上下載二維碼申請。(記者王希、余俊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Ⅷ 社會救助辦法

第一章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社會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救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
第三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統籌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國務院民政、應急管理、衛生健康、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應急管理、衛生健康、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前兩款所列行政部門統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
第四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有關社會救助的申請受理、調查審核,具體工作由社會救助經辦機構或者經辦人員承擔。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有關社會救助工作。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社會救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完善社會救助資金、物資保障機制,將政府安排的社會救助資金和社會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社會救助資金實行專項管理,分賬核算,專款專用,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擠占挪用。社會救助資金的支付,按照財政國庫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統一規劃建立社會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社會救助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第七條
國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
第八條
對在社會救助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Ⅸ 社會救助的原則

社會救助的原則。這個是有各項規章制度所決定的,是有條條框框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救助的原則的。一般的都是老弱病殘之類的。

Ⅹ 社會救濟與社會救助的區別

社會救濟與社會救助的區別主要有:

1、提供的幫助類型不同:社會救濟的提供的是物質幫助;而社會救助提供的是物質和精神幫助。

2、性質不同:救濟是一種較為消極的救貧濟窮措施,是基於慈善的心理,對貧困者進行暫時性的救濟措施;而救助則更多反映了一種積極的救困助貧措施,是政府長期性的救助,是一項社會保障制度

簡而言之:社會救濟主要是給予物質上的扶持;社會救助涵義更廣,除了物質的幫助,精神撫慰、方法傳授等都可以是救助內容。

(10)社會主義救助法擴展閱讀:

社會救助一詞,有些也稱為社會救濟。通常來說,救濟是一種消極的救貧濟窮措施,基於一種同情和慈善的心理,對貧困者行善施捨,多表現為暫時性的救濟措施;而救助則更多反映了一種積極的救困助貧措施,作為政府的責任而採取的長期性的救助。

因此,政府的責任而採取的長期性的救助,是指國家對於遭受災害、失去勞動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給予特質救助,以維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救助主要是對社會成員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其目標是扶危濟貧,救助社會脆弱群體,對象是社會的低收入人群和困難人群。社會救助體現了濃厚的人道主義思想,是社會保障的最後一道防護線和安全網。

熱點內容
病歷上未蓋章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15 05:34:53 瀏覽:121
法治燈謎大全及答案 發布:2025-07-15 05:34:50 瀏覽:394
檢察院美國司法部 發布:2025-07-15 05:34:13 瀏覽:861
湖南大學法律碩士調劑 發布:2025-07-15 05:30:18 瀏覽:101
國際商法雙語版 發布:2025-07-15 05:21:34 瀏覽:555
青島中級法院電話 發布:2025-07-15 05:20:06 瀏覽:750
法院院長上虞 發布:2025-07-15 05:11:33 瀏覽:364
抑鬱症法院 發布:2025-07-15 05:03:56 瀏覽:280
會計初級經濟法基礎章節測試題 發布:2025-07-15 05:03:19 瀏覽:445
郭守傑經濟法初級視頻 發布:2025-07-15 05:02:38 瀏覽: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