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疫情論文
❶ 急求經濟法小論文1000字—1500字左右。謝謝
試論經濟法的獨立地位 經濟法的地位問題其實就是經濟法是不是一個法律部門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明確經濟法的概念,證明其獨立性,並在理論和現實的基礎上對相關部門法加以區分. 一、經濟法的概念 經濟法從其萌芽至今已走過了100多年風風雨雨的歷程,它的產生以至發展都伴隨著爭吵,目前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作為理論思維的第一步就是給經濟法下定義,這也是經濟法研究學者的首要任務。前人在此已做了相當的工作,總的說來,對經濟法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類觀點:一是承認經濟法是一個法部門,進而在此基礎上進行定義;二是不承認經濟法的獨立地位,認為經濟法是一個學科或是一種規范的綜合等等。 否定經濟法的普遍觀點認為「經濟法沒有統一的調整對象和方法,所以無論是單個的經濟法規或是這些法規的總合,都不能構成獨立的法律部門」(1) 。而肯定派則認為經濟法有獨立的調整對象和方法,堅持經濟法的獨立法律部門地位(2)。綜觀兩方的觀點其最大的分歧就在於經濟法是否有有別於其他部門法的調整對象和方法,這也是傳統部門法的劃分標准。還有部分學者為求證經濟法的獨立地位對傳統的部門法劃分標准提出了質疑,認為法部門的劃分並非如此,現在不得不對這一傳統理論加以徹底的改造了(3)。當然還有提「法域說」和「法體制說」的。筆者以為我們沒有必要一廂情願的為建立一套理論而去任意否定已有的且被大家所公認的東西,否定這一點就不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唐詩有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詩用來說明經濟法的發展極恰。經濟法的獨立地位應該得到肯定,如何去詮釋經濟法呢?首先還得從法談起,法律就是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那麼經濟法也是為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而存在,了解這一點給經濟法下定義就不是一件難事。從蘇聯改造過來的「縱橫統一說」在學界曾佔有相當的地位,此說認為經濟法調整的是縱向的經濟管理關系和橫向的經濟協作關系(4)。這一觀點試圖使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更加明顯,但無意間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經濟協作關系更多的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這不應屬於經濟法調整的范疇,而是民法調整的范疇。經濟法主要是從公權力入手來調整公私融合的部分,也就是公私之間的交叉關系。現在特別是象中國這樣的日益發展的經濟民主社會,公權力應該在一定的地方適可而止,不應過多的涉入私權利。因此,經濟法應定義為是調整國民經濟的管理和協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這一概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理解:首先,經濟法調整的是縱向的經濟管理和協調關系,這區別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其次,調整的主體其中重要一方是國家相關的經濟機關,這是為擺脫行政機關對經濟的盲目干預,確定一定的機關進行經濟的管理和協調工作。雖然,經濟法是以一定的強力為基礎的,但強力並不是直接調整手段而是作為經濟管理協調的堅實後盾。 二、經濟法的獨立性 經濟法的地位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經濟法是不是一個法律部門的問題,而進一步研究其實重要的就是經濟法的獨立性問題,這個問題是上個世紀以來法學界爭論的焦點,可以肯定的說經濟法是一個部門法。前面已對經濟法的概念進行了分析,下面具體就經濟法的獨立性進行研究。 判斷經濟法是否為部門法須確立一個明確的部門法劃分的標准,而不是不顧現實自封為部門法。部門法的劃分有對象說,對象加方法說,還有方法說,還有目的說等。按照多數的觀點認為特有調整的對象和方法是劃分的標准。但方法相對於對象來說是次後的,特有的調整對象才是關鍵,任何法律部門都有其調整的對象,這是劃分部門的根本標志,它是指法律部門調整的特定社會關系(5)。雖然有人對這一傳統的劃分方法提出了質疑,但他還是不得不承認,對經濟法的基本界定說還是應當立足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及其根本特徵,否則經濟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異於空中樓閣,經濟法的科學性也就值得懷疑(6)。在前面的定義中已經闡述了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協調關系。這種關系的一方主體是國家經濟機關,另一方則是市場經營的主體,大到公司企業集團,小到「戶」(7) 這種經營的單位。從客觀上說,經濟法調整的的對象是一種社會關系,具體說有宏觀調控法(或者宏觀經濟法)、市場規製法、經濟組織法等方面。宏觀調控法主要包括金融財稅等,市場規製法包括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以及產品質量法等方面的內容,經濟組織法主要包括了公司企業法等方面的內容。 調整的對象基本上就決定了經濟法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在經濟的管理協調過程中會使用包括民事、行政等方面的調整手段,這並不會影響經濟法的獨立地位,現實的情況非常復雜,使得國家必須用多方面的手段進行調整。另外經濟法也不是沒有自己的調整手段和方法,如「經濟不名譽」處罰等。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經濟法有明確的調整對象並輔以一定的調整方法,它就具有作為一個法部門的獨立性,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四、經濟法與相關部門法的關系 若要進一步明確其部門法的地位,須與相鄰的部門法加以比較,不能區別就難說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涉及公私權利的問題,一方面它與民法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它的主體是行政機關,與行政聯系緊密,所以准確的區分經濟法與民法和行政法的關系才能說明經濟法的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相較而言,其他部門法就沒有什麼可比較的必要,本文由於篇幅的限制,也不打算與民法和行政法之外的部門法相比較。 與民法相比較,雙方調整關系的主體明顯是不一樣的,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而經濟法則是調整的不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管理協調關系,與人身關系無關。明確的區分經濟法和民法是為了讓公權利不幹預私權,讓市場經濟按價值規律發揮最大的作用。經濟法與民法並不是對立的,經濟法是民法的重要補充,可以說民法是經濟法的基礎,經濟法是民法的保障。 眾所周知狹義的民法不包括商法,商法是後來才出現的特別民法。盡管有民商分離和民商合一的不同,但商法屬於廣義的民法是沒有異議的,其基本的價值理念與民法是相同的,調整的對象仍然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脫離這點商法就不成其為民法。一般認為商法包括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等,但這些同時又被納入經濟法的范疇,如何具體的區分商法和經濟法呢?有的學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考證了商法的來源,認為商法本來就是一個不十分規范的叫法,也就是說沒有商法,建議把調整平等主體的部分劃入民法中,而餘下的劃歸經濟法(8)。筆者以為這完全沒有必要,保持民商法的現有提法已是共識,所以屬於商法的相關法中可以有經濟法規范,只是雙方的研究角度不同,商法可以從主體資格、權力自治等方面就以規定和研究,而經濟法則從經濟組織、競爭規范等方面進行規定和研究。商法與經濟法並不矛盾,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其區分關鍵在調整的主體不同。 與行政法相比較,二者主體方面存在相似之處,行政機關有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也就是說國家一方面是統治者的身份,另一方面又是管理者、組織者,在某些時候還是經營活動的參與者。其行使行政職能的由行政法調整,行使經濟職能的由經濟法加以調整。傳統的行政法內容龐雜,不利於提高行政機關的效率並規范行政行為,一些原來行政領域的東西應分離出來納入新的法律部門如經濟法來調整,而一些未成熟又沒有形成一套法律系統的法規繼續留在行政法中,最終行政法調整餘下的部分。所以行政法應該是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和職權,並規定公民在受到行政機關侵害時的行政救濟(9)。因此區分經濟法和行政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從調整對象上看,行政法只調整發生在行政活動中的行政關系,如公安管理關系,人事行政關系等,經濟法調整的是經濟活動中的管理協調關系,包括產業政策管理關系,工商管理關系等。再是從調整的方法上看,經濟法更廣,不僅涉及有民法和行政法的方法,還有自己特有的方法,而且經濟法在宏觀調控上更多的是採用間接調控方式。最後,經濟法規范專業性更強,更復雜。
❷ 經濟法小論文(1000字左右)
論文標題,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等。正文如一、案例導入,二、案例分析,三、相關法律展開分析。
❸ 有關經濟法的論文,三千字的~!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特點和內在支撐來源:中國論文網(www.paperlw.com) 摘要: 本文探討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首先總結了中國模式特點,接著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四大支撐力量是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中國需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競爭力。一方面,作為一個大國,應該比過去更具備全球視野,更加主動吸納整合全球資源,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大國,既要「融入」全球化,又不能消極地對待游戲規則,也要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共同發展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關系。 關鍵詞: 經濟發展模式,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
人類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發展模式是可以多樣化的,這是一種「歷史的多樣性」。有中國特點的發展模式是人類文明多樣性中的一種。這里僅就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幾個特點和內在主要支撐,談一些看法。
一、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五個特點
一個國家發展模式之優劣、成敗,關鍵看是否適合於這個國家的國情,是否給這個國家的公民帶來福祉。中國發展模式,是指從中國同時兼有發展中國家、轉型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三重屬性出發,立足中國的特殊國情,以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為目標,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有特點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
第一點,以增進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公民福祉為核心。因為中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而公民福祉又是發展的核心。目前中國人口存量已超過13億,達到13.1448億。近幾年,年出生率12.1‰左右,年死亡率6.8‰左右,年自然增長率5.3‰左右。按此計算,年人口凈增量近700萬,十年凈增人口近7000萬。中國的發展以13億人的價值和13億人的潛力的發揮為中心,旨在滿足13億人的基本需要,並促進每位成員的全面發展。這實在是舉世無雙的事情,研究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首先應強調這一點。
第二點,充分挖掘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的巨大制度潛力。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它有若干質的規定性,這個制度是有潛力的。在所有制問題上,在調節機制問題上,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顯著的就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結合。中國是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這種新的體制模式,在全世界190多個國家和經濟體中,大致只有三個,中國、越南和寮國。應該說,在探索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結合上,中國是最早的國家。這種「內在結合」的巨大制度潛力,正在釋放過程中,並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又一特點。
第三點,努力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和作為後發國家三大優勢。一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目前,中國16歲以上,60歲以下且已就業的勞動者約有7.6億多人,勞動力隊伍龐大且成本較低,這是很大的優勢。二是擁有廣闊的市場。從商品市場來看,近幾年中國每年的社會商品零售額七八萬億元人民幣,2006年進口貨物8000億美元。從資本市場來看,29年來,中國引進外資7000億美元,相當多的國外企業到中國大陸投資,就是因為看中了中國大陸的市場。三是後發優勢。隨著信息革命和生物技術革命的到來,無論是老的工業化國家,還是新的工業化國家,都處於同一個起點上,作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我們正在發揮並利用這種後發優勢。
第四點,著力實行有中國特色的「四輪推動」,即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四大支撐。這一點後面專門分析。
第五點,在更大范圍內推進有中國特色的「五位一體」建設,即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重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建設重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文化建設重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建設重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重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五位一體」的建設,基本宗旨是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中國自己的貢獻。研究發展模式,應該有此廣闊的學術視野。
緊扣一個核心,整合兩種制度,發揮三大優勢,實行「四輪推動」,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特點。
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中的「四輪推動」
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四大支撐力量。
(一)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
工業化是中國實現現代化最重要的支點。它不僅表現為工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結構中比重的上升過程,而且更重要的,是現代文明滲透到經濟社會領域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主要依靠的動力是工業化。尤其是最近幾年,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持續高於GDP增長速度。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02年的44.4%提高到2006年的53.8%。目前,中國的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是43.1%;製造業的總產值佔全社會物質總產值的比重是67.4%。按照發展中國家工業化中期工業產值應超過40%、製造業產值應超過60%的經驗,中國現在處於工業化中期,並且加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生產國。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拒絕復制前工業化國家「危機轉嫁」等傳統模式,使中國的工業化必須探索新路。這里所說的「新路」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有別於「傳統的」工業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二是要有別於當今世界別國的工業化,真正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道路。這種「新型工業化」與「有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的交叉結合,即是「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可概括為下列「五個結合」:第一,提高科技含量與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緊密結合。中國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把工業化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重在提高技術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這是區別於以要素(主要是資本)大規模投入為特徵的舊式工業化的標志之一。同時,鑒於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和成本較低的特點,努力尋求提高科技含量與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優勢的結合點,以此形成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的多層次工業發展格局,進而提高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❹ 請問有經濟法的論文么
你可以參考:wanfangdata.com.cn cnki,net paper.e.cn
經濟法學視角:論公司的社會責任
黨大鵬·
摘要:現代公司在以營利最大化為首要目標的前提下,還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公司承擔
社會責任與其追求營利的目標是相輔相成的。然而由於市場經濟中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
公司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性法人,總是傾向於逃避社會責任和法律監管。因此,公司具
有逃避責任的天性。這一點同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是吻合的。2008年以華爾街為代表的西
文金融企業利用金融衍生產品瘋狂投機,導致美國次級抵押債券市場的崩潰。其關聯交易產
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致使多家金融機構倒閉,進而使全球陷入了金融危機。其外部原因表現
為金融衍生產品失去監管所致:從內部動機分析,實為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失范引起。從經
濟學、社會學、法學理論分析,承擔社會責任也是現代公司不可迴避的義務,它同我國傳統
的「企業辦社會」有本質不同。我國應從立法、政策和輿論等方面構建公司社會責任的約束、
激勵和監督機制。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營利性
Economic Law Perspective:On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ang Da-pong
Abstract:The corporate in the primary objective to maximize profit under the premise, but also
bear certain social responsibilitie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ts goal is the pursuit of
profit go hand in hand.However,e to a market economy is the existence ofasymmetric
information,the company as operating profit for the purpose of legal persons, arc always
inclined to avoi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legal supervision.Therefore,the company has a nature
to avoid responsibility.This is the sanlc assumption in economies is the rational people in line.
Wall Street in 2008 as the representative to the Western financial firms u∞financial derivatives
crazy speculation, U.S.subprime mortgages led to the collapse ofthe bond market.Its related
party transaotions have a domino effect resulting in the closure of a numbea"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us make it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The reas011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its
external f'mancial derivative procts caused by the loss ofregulation;from the analysis of
internal motivation i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ising from the lo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From
economics, sociology,legal theory analysis, commitment to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lso a
modem company of the obligation can not be avoided, it is with our traditional」social
enterprise」is substantively different.China should be legislation,policies and public opinion in
areas such緞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build the constraint, incentive and monitoring
Keyword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fit
一、公司社會責任概念內涵及外延
公司的社會責任在美國的理論研究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此次經濟危機所
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使許多人認識到不能僅把營利性作為公司追求的唯一目標。英國的理論界
對於公司社會責任的認識始於70年代,在進入90年代後,公司社會責任在商界和社會公
眾中的影響日漸增大。80年代,公司社會責任的觀念在美國歷史上首次得到了許多州立法
者的支持.並相繼頒布了一些有利於強化公司社會責任的立法。例如1983年賓夕法尼亞州
的立法,它授權公司的董事在考慮公司的最佳利益時,顧及股東之外的其他人的利益,包括
地方經濟、全國經濟和社會性考慮在內的一般性因素以及董事會認為適當的其他因素。日本
的經濟界在1956年也提出了公司的社會責任問題,並把公司承擔社會責任視為現代公司的
基本特徵.甚至進一步指明:如果一個企業仍像過去那樣,只追求企業的個別利益而無視企
個別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協調發展,則會影響國民經濟的繁榮穩定。1995年,十多家英國犬
公司共同贊助的研究項目——《明天的公司:企業在變化的世界中應當扮演的角色》指出:
那些在將來處於優勝地位的公司具有以下特點:不僅僅把眼睛盯在為股爾賺錢上,不僅僅用
財務指標衡量公司業績,而是在思考和討論公司目的和表現時,綜合考慮公司的所有利害關
系人.
1、內涵
目前對公司社會責任概念的內涵界定法學界尚處於論爭階段。美國學者界定公司社會責
任(企業社會責任)方法與標准多是從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學,甚至哲學角度界
定,台灣學者劉連煜從中外學說、判例出發,力圖從公司治理結構的構造上。尋求落實公司
社會責任的路徑。
國內學術界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1)公司在謀取自身及其股東最大經濟利益的同時,
從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出發,還要為其他利益關系人承擔並履行某些方面的社會
義務。(2)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營利作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而應當最
大限度地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 (3)從廣義角度講,是指公司應對股東
這一利益群體以外的與公司發生各種聯系的其他利益相關群體的利益和政府代表的公共利
益負有一定的責任,即維護公司債權人、雇員、供應商、用戶、消費者,當地住比的利益以
及政府代表的稅收利益,環保利益等;
應當注意到,不能脫離公司社會責任的特點完成對公司社會責任的界定。具體而言.公
司社會責任具有如下特徵:派生性,由公司營利性本質性目的與基礎,派生出來的或者說是
對傳統股東利潤最大化原則的修正和補充;從屬性,從屬公司營利性的第二位特性:強制與
非強制性。從制度建設角度分析,公司社會責任是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統一體;
相對人特定性,公司社會責任以公司的習F股東利益相關者為企業義務的相對方:開放性,不
斷豐富與變化的要素集合。因而,公司社會責任應當定義為:公司在謀求股東利潤(利益)
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大眾利益的義務(責任)。
2,外延
從歷史沿革看,公司社會責任在不同的國家、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外延。
由於公司的利益相關者極度J「泛,因此對公司所負擔的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范圍)難以
作出全面的劃定;目前主要包括以『卜一些: (1)社會福利和社會公益事業責任。公司對於
社會貧困群體(弱勢群體)的慈善捐贈與救助行動,有利公司生存社會環境的安定與和平。
(2)促進所在社區經濟社會發展責任。公司參與社區公益事業與公共工程項目建設,協調
自身與社區的各方面關系; (3)環境、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責任。為公司對環境和資源
所有現實的和潛在的受益人所負擔的一項責任。環境、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事關當代人類
的切身利益,下啟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關鍵。該項
責任是公司對全人類和後代負責的體現,是典型的公司社會責任; (4)對債權人的責任。
公司對債權人負有確保交易安全之責任。此責任要求公司在任何情況下對任意債權人都合
法、善意、無過失地為交易行為、切實履行依法訂立的合同(對世責任性質);(5)對消
費者責任。消費者是公司產品與服務的接受者,也是作為社會經濟組織的公司面對的主要社
會成員;(6)對雇員的責任。雇員在公司的生存發展,是公司追求利潤過程中必須首先擔
負起的責任。
西方國家對於公司社會責任的研究不僅在理論上已達成共識,有的國家還以立法形式對
其加以肯定,而我國目前對此問題的研究還很薄弱,主要原因應歸結為我國實行了多年的計
劃經濟體制,公司(特別是國有企業)承擔了許多本應由政府承擔的社會職能,最終使公
司(企業)成為行政附屬物,這就是我國特有的「企業辦社會」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有
人認為雖然對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理論上落後,但實踐中我國公司(企業)承擔
的社會責任大大多於其他發達國家,對此問題無需研究。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應該看到一企
業辦社會」同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容有本質的不同,特別是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
轉軌的階段,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公司化改制,必須改變「企業辦社會」的現狀,在
明確公司(企業)以營利性作為首要目標的同時,強化公司(企業)的社會責任。所以,
對公司社會責任的研究不僅有理論意義,也有現實價值.
二、公司傳統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在討論公司社會責任與傳統責任關系之時,要首先從觀點上確立:公司社會責任與傳統
責任二者並非完全對立,而是相得益彰,不應以一方否定另一方。信賴傳統的營利最大化的
理論,並不能導致對於當今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的否定。在經營判斷原則的框架內,存在著許
多可以將公司的資金用於公共福利措施的機會,唯一的限制是公司的政策必須與公司的長遠
利益有合理的聯系。公司社會責任可促進公司利潤最大化的實現(無形收益) 。
在探討公司社會責任之時,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如何認識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傳統責
任的關系,並在這個定義的前提下把握與確立公司社會責任的地位。探討公司社會責任對公
司的生存與發展應處地位重點是把握公司社會責任與傳統責任關系。從理論探討和司法實踐
看,主要有三種。
一, 承認公司獲取利潤的最大化乃公司基本責任,也認可公司承擔不是利潤手段的社
會責任。二, 從傳統的公司觀點出發認為,公司的存在就是為了追求公司效益的最大化,
這是公司單一的基本的目標。公司第一位責任仍是股東獲利的工具。公司社會責任是第二位
的,仍不過是為公司獲取最大利益服務。這種觀點把公司的社會責任視為服從於利潤的社會
責任,或者說承擔社會責任是獲墩利潤的手段;三,公司應是保護多數利害關系者利益的實
體,而不僅僅為股東利益服務。這種觀點就要求公司不能將其活動局限於狹小的企業目的中,
而應與J「泛的社會目的相適應,承擔廣泛的社會責任。公司的經營者已不僅僅是股東利益的
代表,而是若干不同利害關系群體利益的調整者和平衡者。因此,當經營者在進行重要的裁
判時,必然成為試圖對股東、:l:作人員、主顧、服務人員及其他一般公眾,也包括政府機關
方面在公眾代表者在內的各種利菔進行平衡。這種理解將公司社會責任放在公司目標首位,
而忽視公司之營利實體的基本特性。
當然公司社會責任與傳統責任我們主張應並舉,但並非一視同仁,不分輕重。面對公司
營利經濟組織體的客觀存在現實,必須以公司營利(利潤最大化)為第一位的,這是本質
目的,公司社會責任是由其決定的第二位的。沒有公司利潤最大化為前提,公司社會責任無
以實現。
公司社會責任的學科背景
一,公司首先是一種經濟組織,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法人實體。對
於公司承擔的社會責任,經濟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從微觀經濟學角
度,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必然增加公司的經營成本,為了努力實現高的資本網報率,公司必須
要將這些社會成本轉嫁給他人;否則,它就難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中,
投資必然會流向那些成本盡可能低、利潤盡可能大的公司,而不是那些承擔了社會責任而致
使利潤下降的公司。這樣,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由於缺乏競爭力而不得不被市場淘汰。因此,
公司為了保持自身較強的競爭力,就不能承擔社會責任。另一種相反的觀點認為,公司的目
標在於自身的生存狀態及良好的發展前景,公司的經營者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應該關注公
司長期資本收益率的最大化.而為了實現長期利潤最大化,就必須承擔社會義務及由此產生
的社會成本。可見,兩種觀點的差異在於研究問題的角度不同。前者在研究社會責任與經濟
績效的關系時,是通過分析年度報表的內容得出了二者相矛盾的觀點:而後者是研究一個公
司長期發展過程中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的關系,從而得出二者是正相關的關系。
二,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公司(企業)是構成這個有機整體的單元.從二者的聯系
看,公司不能離開社會而孤立地存在,社會的發展也要依賴於公司的發展壯大,二者的這種
關系決定了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又同時受到各自發展規律的制約;其次,公司作
為社會的一種組織,其利益具有獨立性,而社會利益則具有共益性,公司發展的目標在於自
身利益最大化,而社會發展目標則在於社會成員共同利益的增加,公司作為社會的一個層次,
就要求公司的利益要受到社會利益的約束,公司的目標要服從予社會利益的目標,公司承擔
相應的社會責任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三,我國法律在調整正義與利益、各種利益關系之間的矛盾時遵循的首要原則是兼顧國
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公司營利與承擔社會責任實質上是公司個體經濟利益和整體社
會利益之間的矛盾關系。個體是社會的個體,個體要在社會中存在,表明個體利益和整體利
益之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所以在處理二者關系時,首先應考慮在追求個體的經濟利益時顧
及社會整體利益,這也就要求公司在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其次,調整各種利益矛盾的准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也就是在效率和公平這對矛盾中,
效率一般佔主導地位,為了實現營利最大化目標,公司應追求盡可能高的效率。但同時,也
要考慮公平的道德因素,如果公司一味追求高效高利,而破壞社會的公平正義觀,最終社會
中所有的個體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價。
從私法理論來講,公司作為法人是私法上的主體。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私法的一項重要
的基本原則,它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不得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這就要求公
司在進行民事活動時要承擔對於法律禁.I}:從事的行為的不作為義務。其次,民法思想已從
19世紀的個人本位演變為20世紀以來的社會本位。它的核心思想表現為: (1)對契約
自由的限制,即對締結契約加以公法上的監督,注重保護經濟上的弱者: (2)所有權絕
對原則的限制,如籜國法律明文規定禁止權利濫Hj,所有權的行使應遵守誠實信用原則:(3)
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採用。對於公司來講,也應從只注重自身營利的角度轉向注重對社會整體
利益的促進,在不妨礙自身獲利的同時,承擔適當的社會責任。
從經濟法理論米講,經濟法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國家干預經
濟的方式、范圍、價值取向會隨著當政者政策的不同而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
了國家對經濟的混合干預,將國家對經濟干預的領域限制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市場主
體的組織和活動進行干預;(2)對市場秩序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3)對宏觀經濟運
行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進行干預;(4)對社會分配進行干預。國家對市場主體的組織
和行為進行干預的原因之一在於,市場主體行為的社會目的性與它的經濟目的性之間的矛盾需要由國家干預調整,市場主體之~公司有時並不能自發承擔社會責任,需要國家以立法
形式強制或引導其承擔社會責任;其次,國家對社會秩序的干預表明,不能僅著眼於滿足個
體的自身需要,還要著眼於滿足全局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要依靠公權力來形成正常有序
的市場環境。
四、公司社會責任在我國的現狀及未來發展
在探討公司的社會責任時,不能不提到困擾我國國企改革的一個大問題,即「企業辦社
會」.「企業辦社會」是長期以來背在企業身上的一個沉重的包袱,它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
企業與政府職能錯位、政府社會保障服務功能不健全的必然結果。「企業辦社會」形成大量
具有社會功能的企業資產,影響企業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給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帶米了很
大阻力。而公司的社會責任與它有本質的不同,具體表現在:(1)受益主體不同。公司承擔
社會責任的受益人廣泛,包括消費者、公司職工、社區居民等,而「企業辦社會」的受益人
僅限於本企業的職工及與職工有親屬關系的人,范圍要狹窄得多。(2)內容不同。公司承
擔社會責任的內容十分寬泛,包括公司對消費者的誠實信用責任,對職工合法權益保障的責
任,對整個市場經濟秩序的維護義務,對周圍環境的保護建設責任,而「企業辦社會」僅包
括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的內容.(3)主體不同。強化公司社會責任的主體廣泛,包括政府、
社會公眾、公司職工,而導致「企業辦社會」的主體僅指政府,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只
有政府才有權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職能。(4)解決方式不同。公司承擔社會責任不僅需要從
法律上加以強制,更需要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整體意識的加強,而解決「企業辦社會」問
題首先需要完善政府職能,其次要把企業所辦的具有社保職能的部門推向市場,使其自主經
營,自負盈虧。
我國的許多公司(企業)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成長發展起來的,一方面承擔著大量的
本應屬於政府或社會的責任,另一方面.對它本應負擔的社會責任卻沒有很好地負擔起來,
經常出現侵吞資產、銷售劣質商品、損害職工利益、污染破壞環境等逃避社會責任的現象。
其原因不外乎公司(企業)只看到承擔社會責任的成本負擔,而沒有看到承擔社會責任給
公司(企業)帶來的發展機會和潛在利益,這是一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容易出現的短視行
為。如何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是一個長期復雜的課題,筆者認為首先應從觀念上把公司追
求營利最大化的一元化目標和公司承擔社會責任追求社會效益的目標結合起來。公司應從長
期良性發展考慮,為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主動承擔適當的社會責任。其次,政府在公司承擔
社會責任方面有義務設計出有效的經濟利益激勵機制,讓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有「利」可圖,
而讓拒絕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無「利」可賺。政府應推出一系列優惠措施鼓勵公司自願地承
擔社會責任,對於法律上的社會責任,可以考慮在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時增加對
公司應承擔社會責任的概括性規定,尤其是應明確使用「社會責任」這一概念。至於公司應
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實體性義務,可以在其他法律、法規中分別規定。最後,要加強對公司承
擔社會責任的監督,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監督體系,健全和完善促進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
外部環境。總之,公司社會責任的約束和監督機制應是以政府、公司、社會三者合理關系為
基礎,由法律強制、經濟引導、行政干預、公司自律和社會監督等手段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
套完備機制。
參考文獻:
[1]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2]張士元:<論公司的社會責任》,<法商研究》,載2001年第6期。
[3]劉連煜:『公司監控與公司社會責任》,台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
[4]劉連煜:『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l版。
[52趙震江: 『法律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52何勤華: 《西方法學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62朱慈蘊:『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7]盧代富: <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2馬風光:《企業的社會責任模式論》, 《工業企業管理》,載2000年第12期。
[9]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0]李昌麒:《論市場經濟、政府幹預和經濟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
❺ 關於經濟法的論文
題目
·《對經濟法概念、對象、體系的再認識》
·《論經濟法體系》版
·《經濟法與民法視野中權的干預——對民法與經濟法關系及經濟法體系的研究》
·《論建立我國經濟法體系的方法和途徑》
·《現代經濟法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經濟法與民法視野中的干預
——對民法與經濟法的關系及經濟法體系的研究》
·《兼議反壟斷法在我國經濟法體系中的地位》
❻ 要寫一篇關於經濟法的論文,寫什麼內容比較好寫呢我是非經濟法專業的
一篇關於經濟法的論發展,沒問題的
❼ 關於經濟法的論文3000字
先了解他的題目是什麼,然後根據這個題目,想想能忘哪些方面寫,如果她還專沒確定好怎麼寫,你就需要把屬能寫的那幾個方面大概的了解一下,然後介紹給她。如果她已經定好了方向,你就需要在這個基礎上,多查一些詳細的資料。你的問題給的比較籠統,實在不行q我,我寫質量好。
採納謝謝
❽ 求助寫<經濟法概論> 論文 2500字 誰幫忙啊
你的經濟法概論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學校的格式要求、寫作規范要注意,否則很可能發回來重新改,你要還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a.提出-論點;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❾ 經濟法寫一篇論文 要求是:3000字以上,可以是案例分析、爭議的焦點問題的分析,
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之法,必須隨著社會經濟形勢和市場的變化而變化。作為現代性法的經濟法,要充分發揮出法的實踐功能,必須建立在對其根本性特徵的深刻認識與理解之基礎上。本文擬從經濟法的動態性和政策性入手,整合為經濟法之區別於民商法、行政法之顯著特徵之經濟法的相對軟性,詳細闡述其成因、內容及對經濟法實踐的意義。
所謂經濟法的相對軟性,主要是指,在經濟生活急劇變化的今天,由於受到經濟變化的影響,經濟立法變動較快,法律規范與經濟政策之間的界限不甚明顯,較之傳統穩健的具有大陸法色彩的其他成文法,顯得較為靈活和多變,並且在經濟執法或司法中顯示出非嚴格性,所以藉助國際法中「軟」的概念,取其不穩定、不強硬之意,對經濟法法律規範本身的特點進行一些描述。
一、 經濟法的動態性
(一) 經濟法動態性之界定
法律之穩定性作為法之價值體現,一直以來為學者青睞有加,人們可以憑法而對自己的生活有預期,進而確定自己之行為模式,成為法之社會功能的重要表現。但從本質上說,所有的法律都不是絕對穩定的,因為「穩定性和確定性本身卻並不足以為我們提供一個行之有效的、富有生命力的法律制度,法律還必須服從進步所提出的正當要求」,而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運行」之法,基於調整對象之多變性,更需適時適度的作出變動,體現出獨有之特徵。
首先,「市場失靈」的理論給經濟法提供介入市場的理論基礎。「由於市場缺陷出現的逐步性、階段性、市場缺陷的相對性以及不同性質的市場缺陷的存在,導致不同時期市場對國家干預的需求在質和量上有差異;又由於干預成本、干預能力及經濟法的功能局限等因素使干預的范圍不可能一成不變」,因而使干預范圍之確定變得相當復雜而有動態性,國民經濟的各領域都可能成為國家干預之對象,只是在不同階段實際受干預的領域不盡相同。
其次,既使市場良性有序的運轉,也並非意味市場即靜止不變的,而處於運動發展之中,因而國家不必時刻對某種經濟關系進行干預,經濟法的主體范圍會發生變動呈現出一定之動態性。
再次,從經濟法之發展趨勢來看,深受經濟學理論之基礎性影響,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的大蕭條,凱恩斯革命,大滯漲,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學思想通過經濟政策滲透至經濟之法,基於經濟學理論之百家爭鳴及統治者之選擇使用,經濟法也呈現出方向性之變動。
故經濟法的動態性可界定為:經濟法不可一成不變,為了實現國家干預經濟之職能,必須隨著社會經濟形勢和市場之變化而變化。
有些學者在界定動態性概念之後,特將動態性與不確定性,模糊性作比,認為 「動態性是具一定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不確定性則不可避免帶有強烈的主觀性色彩」,而且「法的模糊性也是法的一種不確定性,是法的類屬邊界和性態的不確定性」。然而在法哲學之法的主觀性和客觀性之觀念上我們已知道:我國雖繼受前蘇聯之「法的統治階級意志說」,但社會生活之實際、客觀規律仍是法之生命源泉,脫離了經濟基礎與人們內心對公平正義之認同,法律的社會功效是會大打折扣,甚至於淪為「惡法」的。故在談論法之動態性時,就已經包含了法之客觀性之基礎問題的認同,無需再強調之。
(二)經濟法動態性之成因
1.經濟法的外部條件決定之
首先,「市場失靈」的存在。市場經濟是一種以市場為基礎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運行方式,「雖然不具有統一的智力,它卻解決著一種當今最大的計算機也無能為力的涉及億萬個未知變數或相關關系的生產和分配問題。」但在市場經濟中,價格調節和經濟個體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在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即市場失靈。表現在:
(1) 市場功能存在缺陷,它在提供公共產品和維護公共利益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公共產品具有強烈的「外溢性」,諸如市場主體可以不付代價地得到外部之經濟效益,或由於外部之損害而得不到應有之補償。而且諸如國防、消防、科教文衛等公共產品,市場機制不能完全提供。
(2) 市場競爭的失靈。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往往導致壟斷,而壟斷在一定程度上反過來就會破壞市場機制,排斥競爭,導致效率降低。
(3) 市場不能實現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場交易原則的平等自願和等價有償,但由於經濟個體的資源稟賦存在差異,收入水平必然會有差異,且價格隨供求波動,市場的自發調節易引起收入差距擴大,使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即成為社會不安定的重大因素。
(4) 市場調節本身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價值規律對市場的調節實際上是一種事後調節,從價格形成、信息反饋到產品生產,有一定的時間差。
(5) 市場信息不對稱。市場主體是有限理性的,市場價格的滯後和偏差使信息具有稀缺性,尤其是交易雙方不對稱的信息分布,會引發主體的投機主義逆向選擇的道德風險以及商品市場的劣幣驅逐良幣。
(6) 存在經濟周期。經濟周期是個人理性導致集體非理性的最典型例子。在市場體制中,每個市場主體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沒有一個主體在主觀上為市場的宏觀效率負責。也就是說,市場是一個沒有「大腦和心臟」的機體,因此運行過程中方向的迷失在所難免。
市場失靈是在市場發育過程中逐步顯現的,隨著經濟結構、經濟規模、市場成熟度的變化而波動,從而呈現出「動態性」。故對此進行干預的經濟法也必然具有動態性的特徵。主要為調整的手段具有綜合多變的特徵。
其次,「政府失敗」的存在。主張運用政府宏觀調控手段干預經濟的各種經濟理論,基於一種認識:即政府比單個經濟主體掌握更多的信息,在某種意義上是說政府是一個全知全能的單一主體,故而可以有效消除單個主體在從事經濟活動中的試行錯誤。但上世紀70年代「大滯漲」之事實表明,與市場機制的運作失靈一樣,政府也存在失靈。其根本原因在於強調政府對經濟實施高強度干預的主張,過於誇大了政府的能力。在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制約下,政府還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去准確收集信息,並由於政府自身的偏好,異化的政府可能不能形成與整個社會的要求相一致的社會偏好。因而政府事實上很難做到能夠在最合適的時機、以最適當的強度實施對經濟的干預。而且,即使作為理論概念的政府能作到這一點,也難以保證具體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對政府意志之忠實貫徹,這將帶來巨大的成本。
故應有謹慎認識政府作用之基礎上,承認政府對經濟之干預,使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既能使這種干預的成本最小,又能有效彌補市場機制本身的不足。即存在一潛在邊界,政府不能越界行事。反映到經濟上,表現為經濟法的調整范圍之不固定性:當市場出現失靈時,需要將原本不屬於經濟法調整的對象納入調整范圍,表現為一定之擴張性。當市場失靈因國家干預而得到彌補後,由於政府失靈的客觀存在,政府就要收回「干預之手」,經濟法之調整范圍因而收縮,表現出一定之回復性。
2 經濟法的自身品格決定之
首先,經濟法的動態性是由經濟法宗旨決定的。經濟法的宗旨是「政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經濟運行進行協調,以促進經濟穩定增長,保障經濟公平與社會公平,實現經濟與社會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為實現此宗旨,經濟法將其著眼點放在社會經濟運行的各種具體變動因素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即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上,而不像民商法之著眼於價值規律在微觀經濟領域的運用上。而且從時間上看,市場機制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而社會和市場中的各種具體變動因素則具有較大的波動性,多變性。故針對這些變動因素的國家干預也必然具有多變性。
其次,經濟法的動態性也是由經濟法性質決定的。現在多數學者對經濟法之界定為社會法性質,以期彌補無法純粹將之納入公法、私法之困境。但由烏爾比安對公私法之界定並佐之以史尚寬先生關於現代公私法之觀點:公法調整政治關系以及國家應當實現的目的,有關國家的穩定;而私法調整公民個人之間的關系,為個人利益確定條件和限度,涉及個人福利。可以認為經濟法帶有強烈的公法性質,其任何一種經濟法律關系都體現出國家公權力的存在。與行政法之「有限政府」的控權法不同,經濟法之授權法性質又給予經濟法的調整手段和途徑以較大的空間,時時與民商法等私法耦合,這就決定了經濟法變動性的程度要大於民商法這類純粹的私法。因為作為私法的民商可以以主體之相互合意在法律界定的范圍內排除法律、政府的積極介入,民商法之調整手段可具有原則性統領意義,具體由各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豐富之,具有強大的包容性。而國家作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其權利和義務的運用不允許隨意變通,社會經濟的變化導致舊的經濟法的不適應,不能由經濟法律關系主體靠合意去克服,而只能通過經濟法的變動去克服。
(三) 經濟法動態性之內容
1.變動性
如前所述,經濟法在調整手段、調整范圍、調控主體等一系列方面隨經濟社會之變動而變動,故此不加以贅述。
2.擴張性與回復性
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之法,基於彌補行政法之介入經濟生活之無能力,有限政府「限權」之功能而為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的操作運用而「授權」,是國家運用公權力對私權利之干預。一方面,在市場失靈時,對那些在市場正常時不應由其干預之經濟關系進行干預,觸及市民社會內部運作,這是對民商法的缺陷的彌補,是必要之「擴張」;另一方面,作為常態的宏觀調控,經濟法賦予調控主體的國家經濟管理職能,保證其宏觀調控權力來源的合法性。但只要是權力就具有擴張性,具有管理擴大化的傾向,這也是動態性之表現。
但在我國之特殊國情之下,「有限政府」之觀念尚未完全建立或深入人心, 「官本位」統治長達二千多年,國家運用起經濟法之擴張性功能時得心應手,市民社會也長於依賴國家之干預,對防範來自國家之越權侵害缺乏怵惕之心,甚至認為理所當然。因而強調經濟法之回復性就更為重要,也即保持政府幹預之「度」的問題。
對於第一方面的擴張性,應從經濟法對調控時間、調控力度、調控手段之明確和程序性規定來防範公權之界越。而對於第二方面的常態擴張性,就應從「控權法」角度理解經濟法,轉變「政府管一切」的觀念,附責任於權力之後,啟動權力即意味著責任之「達摩克利斯之劍」的高懸,以達到經濟法的回復性。
3.相對穩定性
任何法律若失去穩定性,必難以實現其指引行為的社會功能。「一個完全不具穩定性的法律制度,只能是一系列僅為了對付一時性變故而制定的特定措施。它會缺乏邏輯上的自恰性和連續性。」經濟法具有動態性,但也是一個個相對穩定且具有延續性繼承性的經濟法律制度才構成了經濟法發展的歷史。
❿ 求有關經濟法的論文 3000字左右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專律部門。在現屬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