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民法社會法的含義

民法社會法的含義

發布時間: 2022-05-16 01:08:06

A. 民法的性質

論民法的性質
【內容提要】民法的性質集中表現為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市民社會是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是法律主體的生存之本。民法是私法,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仍然是法律的一種基本分類。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
【關 鍵 詞】民法/性質
【 正 文 】 民法乃一國法律體系中之基本法,與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共同構成一國之部門法體系,為最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
一、民法的性質:市民社會的法 民法的性質表現在四個方面: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民法是私法;民法是實體法;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其中,市民社會的法是民法性質的集中體現。
(一)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 通過對民法一詞的語意與淵源考察我們已經得知,民法者,實乃市民法之簡稱也,而市民法者,當為市民社會之法也。何謂市民社會?社會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存在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依兩種方式發生,一種是直接面對其他社會成員而發生,包括家庭成員,另一種是通過國家這一中介而發生。由此形成兩種社會關系,前一種社會關系因直接發生於社會成員之間,故其有關內容取決於社會成員個人的意志,而後一種社會關系通過了國家的中介,國家必將其意志體現在其中。體現社會成員個人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個人或私人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而體現國家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國家或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由此,人所參與的全部社會關系不外乎此兩種類型,而社會也就因此可以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從實證上劃分為兩種,一種為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即所謂市民社會,而另一種為有國家參與的社會,即所謂政治社會或政治國家。而規范政治社會關系的法律就是公法,它以保障國家權力的行使為目的。所以說,民法(市民法)是關於市民社會的法。
(二)民法是私法 「民法是私法」這一判斷在今天已是學界之共識,然而這一共識的取得在我國卻經歷了艱難的過程。當然,在認識上有一個發展過程, 這是完全正常的。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盡管向無統一的標准,有利益說、效力說、主體說、統治關系說、意思說等,但自羅馬法以來人們都承認將法作這樣的劃分,查士丁尼在《法學總論》中即指出:「法律學習分為兩部分,即公法和私法。公法設計羅馬帝國的政體,私法則設計個人利益。」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公法就是關於政治權力的結構、 行使、效力等的法,而私法就是關於市民權利的取得、行使、效力、保護等的法。一般認為,私法即指民法或民商法,公法則包括憲法、刑法、行政法、各種訴訟法等。究其實,私法乃關於私權利與私人利益之法,正如日本學者美濃部達吉指出的:「私法是關於個人相互間的關系的法,所以觀察個人相互間享有某種特定權利和負有之司法是否適合法律的秩序,就是私法規定的立法著眼點。私法所保護之法律的秩序,主要是該關系當事人之個人利益。
(三)民法是實體法 實體法與程序法也是法律的基本分類方法之一。其劃分標准在於法律的內容是規定法律主體在社會關系中的本體性權利義務還是規定法律主體在以司法機關為主導的訴訟關系中的程序性權利義務,如屬前者則為實體法,如屬後者則為程序法。是故,實體法乃決定了法律主體在發生常態交往時的具體權利義務,程序法則決定了法律主體在發生異態交往時即糾紛狀態時的訴訟權利義務。民法之內容在於規定私法主體在市民社會交往中具體的財產與人身方面的權利義務,所以民法屬於實體法。
與民法這一實體法對應的程序法是民事訴訟法(包括仲裁法)。學者多將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系看作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或主法與助法的關系,自不無道理,然須注意,程序法自有其價值與生命,而程序公平與程序正義本身即為法律公平與正義之應有之義,切不可以主助關系而犧牲程序價值以求實體價值。
(四)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 按照經典經濟學家的分析,可以綜合出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即:社會分工;身份獨立;交換自由。而民法既是直接在這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最直接地促進了這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所以說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
社會分工是商品生產的首要條件,正如經典經濟學家所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兩個同義語,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民法的所有權制度就是私有制的法律反映,所有權是市民社會主體獨立人格的物質前提和保障。而由所有權演變而成的他物權制度又進一步豐富了所有權的實現途徑,促進了社會分工。
交換不僅須有身份平等的主體,而且須有貫徹這種平等身份的形式或媒體,使人們能將自己的自由意志充分體現在交換的形式與內容中,從而使產品和社會財產的流轉能最大限度地符合人們的利益追求,使人們的經濟活動最大可能地接近價值規律的要求。這便是民法的契約自由制度。
由此觀之,民法的確是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B. 社會法與民法的區別

民法包含社會法,社會法是民法的一個分類。社會法是與民生有關的法律部門,是國家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利的法律制度,屬於國家積極干預,保護弱勢群體。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處理民與民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真專業,我很出汗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3、調整方式不同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 4、內容不同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產業法、預演算法、財稅法、金融法、證券法、社會保障法。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人身權法、親屬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5、價值取向不同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C. 簡述民法的性質

民法性質主要體現為市民社會法、私法和權利法,它的特點是一事物區別他事物的根本屬性。

市民社會法、私法和權利法是民法的主要性質體現。調整法律地位平等者之間的關系是民法本質屬性所在,是民法體系的邏輯起點。研究民法性質對於把握民法基本理念、推動民事立法和司法完善均有裨益。

民法性質的具體表現形式

1、民法為市民社會法。法律作為行為規范一般都是以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通過對人的行為調整,以達規制人的行為之目的。但當出現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區分後,人在群體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這也就產生了法律對人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要求。

2、民法屬私法。法律區分為公法與私法,是自羅馬法以來西方法律史上源遠流長的分類,但分類標准眾說紛紜,且各說均有利弊。目前,特別法規說(即國家或機關以公權力主體地位作為法律關系主體所適用的法律是公法,對任何人皆可適用的法律是私法)旨在克服其他各說不足已漸受重視。

3、民法是權利法。民法是權利的宣言書,民法學就是權利之學,將民法稱為權利法似乎不言而喻,這也許是多數學者在論述民法性質中未提及此點特性的原因所在。

(3)民法社會法的含義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以下幾類:

1、物。其中包括金錢和有價證券。

2、其他財產。財產在民法上是一個多含義的概念,有時專指物,有時指物和財產 權利,有時指物以及財產權利和財產義務。這里的財產是指物以外的財產。

3、行為。行為是指人的工作和服務。如保管物品的保管行為,演出服務等。

4、知識產品。知識產品是智力勞動所創造出的成果,如商標、專利、技術秘密、發現等。

5、人身利益。人身利益是指人格和身份所體現的非物質利益。

6、其他。能夠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利益需要的其他財富,如信息等也可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D. 民法是什麼

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法律部門,民法是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一部法律。

民法是法律規范,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E. 為什麼會出現公法私法和社會法的劃分

法律有很多的分類方式
公法、私法、社會法的分類只是其中一種分類方式。簡單點說,這樣分回類的目答的就是要讓人們對各種法律的性質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從而更好的針對不同案件適用不同的法律。
典型的公法如行政法,典型的私法如民法,社會法的話像環境保護法。

F. 民法的概念是什麼

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廣義的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婚姻家庭關系和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狹義的民法不包括婚姻法和屬於傳統商法內容的法律規范。

G. 民法的含義是什麼

民法含義:規定公民和法人的財產關系(如債權、繼承權等)以及跟它相聯系的人身版非財產關系(如勞動、權婚姻、家庭等)的各種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7)民法社會法的含義擴展閱讀:

修訂信息: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1.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2.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H. 社會法屬於民法嗎

    法律分析:首先社會法不是一個法律部門,與經濟法和民法不能相提並論,社會法是一個法理概念。因為法律發展到今天,一些法律當中兼備法定強制(公法)和自由約定(私法)的色彩,學界把這類法律統稱為社會法。社會法是中國近年來在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法律門類和法律學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I. 公法,社會法與私法的含義

    去網上搜下啊

    公法是配置和調整公權力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公法以研究公權力、公權力配置、公法關系和公法責任為主要內容。公法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公法是指調配公權力內部或公權力之間的關系的法律規范。廣義的公法是指調配公權力之間,以及調節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關系的法律規范。如果從各部門的調整來看,公法就是典型 的公法和非典型的公法或非典型私法中的公法部分。

    首先,公法是配置、調整公權力的法。公權力是公法的著眼點。凡是現實意義上的公 權力,就需要現實意義的公法來調配。

    其次,公法的范圍包括調配公權力之間的關系的公法和調配公權力與私權利關系的公法。公法可以延伸到對私權利的干涉層面,而非僅僅國家權力層面。公權力的邊界是個人可能發生沖突的領域。當然,這是從嚴格意義上說的,因為,任何權力都屬於人民,人民有權(權利和權力)通過一定的程序和途徑形成共同的一致的意志,這一意志物化為各種國家機關(權力機關、執行機關、司法機關、武裝機關等),這時就形成了公權力與私權利的並存的現象,兩者都可以通過法定的程序影響對方。或者說,沒有不受公權力管轄的私權利,也沒有不受私權利影響的公權力。兩者影響的最終原因或動因應是人民利益和幸福的需要。

    再次,公法是法律規范的總和。這些規范在調整的具體客體、對象、方法等方面不盡相同,也屬於不同的法律部門,甚至及其分散。

    第四,公主體、公利益、公權力、公權利等一切公的范疇都應由公權力來調整,自然要公法來調整。可以籠統地說,大家(公域)的事由公法管;個人(私域)的事由私法來管。

    第五,公法的調整范圍是動態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社會越發展其社會化程度就越高,公權力也就越發展。但是,這與對人們私權利的保護不矛盾。另一方面,在公權力擴張的同時,私權利也在擴張,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私權利的擴張,公權力也就沒有了土壤。封建社會的公權力與私權利亦是如此。

    第六,公法不是一個單一的部門法,研究公法的目的又在於規范公權力,因此界定公法時應以公范疇為線索和參照,而在公范疇中以公權力最為核心,因此,公法學應從公權力開始。

    第七,公法是法,其規范是法律規范,有完整的邏輯結構。因此公法有法律後果,主要表現為制裁,也有補償。公法主要有四部分組成:(一)公權力。公權力的起源、形成、和公權力的分類(國家權力和社會公權力。)等(二)公權力的配置。國家權力的分工及相互關系、橫向配置、縱向配置、國家權力與社會公權力的配置、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配置與關系。(三)公法關系。是指公權力在調整社會關系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四)公法責任。是指危害公權力的正當行使,違反公法應受處罰的行為。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是動態的、歷史的,是經濟、政治等諸因素作用的結果。現在社會公權力有擴張的趨勢,國家越來越需要向社會授權,這就出現了所謂的「社會法。」它們實質上屬於公法范疇,應劃到公法的范圍內

    私法,相對於公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規范私權關系的法律。

    公、私法之區分

    目前區分公、私法並未有一個統一的標准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利益說。根據調整的利益關系的性質,是公共利益還是私人利益。
    二、主體說。根據法律關系主體的不同。 但比較多數人採的是所謂的「新主體說」, 這一個說法的區分標準是: 如果一個法律關系中,出現的法律主體其中一方是以公權力姿態出現的國家主體, 那麼適用在這個法律關系中的法律,就是公法; 反之,如果雙方沒有出現這樣的主體, 就是私法.
    舉例來說:台北市政府向池上便當訂購飯盒, 這里台北市政府出現的姿態,和公權力無關.
    必須注意的是,新主體說是用來區分「法律」本身的定性, 而「法律關系」是公法關系或者私法關系, 則是另一件事情.
    三、性質說(隸屬說)。調整的是縱向隸屬關系還是橫向平等關系。這在很長時間內佔主體地位。
    四、理念說。根據法的理念。調整分配正義的是公法,交易正義的是私法。
    五、決策說。公法是受到約束的決策的法,私法是自由決策的法。

    J. 民法的精神實質是什麼

    形式上的民法是指一國經立法程序編纂的系統化的法典,因此我國現在沒有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不過隨著我國民事立法進程的加快,民法典的編纂已經提上立法日程。
    實質上的民法實質上的民法指一切民事法規范,包括《民法通則》、《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擔保法》、《物權法》及其相關的立法解釋及司法解釋等。

    形式民法是指民法典,而實質民法則指平等主體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實質上的民法實質上的民法指一切民事法規范,包括《民法通則》、《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擔保法》、《物權法》及其相關的立法解釋及司法解釋等。
    形式民法是指民法典,而實質民法則指平等主體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1、實質民法,即實質意義上的民法
    是指所有調整平等主體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不僅包括成文的民法典、其他成文的民事法律法規,還包括判例法及相關的習慣法。
    例如,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擔保法》、《物權法》及其相關的立法解釋及司法解釋等。
    2、形式民法,即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是指一國經立法程序編纂的系統化的法典,僅指成文的以民法典命名的法律規范,如法國的民法典等。
    3、我國現在沒有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
    隨著我國民事立法進程的加快,民法典的編纂已經提上立法日程。 今年的10月1日,《民法總則》已經開始生效,總則即為將來民法典的開篇之作。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作為在民法典中起著提綱挈領和價值統攝作用的未來民法典的第一編,《民法總則》的出台無疑將加快我國民法典的編纂進程,在民法典各編的後續完善工作中,2020年我國將計劃出台民法典。
    (10)民法社會法的含義擴展閱讀:
    民法的表現形式如下:
    1、民法為市民社會法。法律作為行為規范一般都是以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通過對人的行為調整,以達規制人的行為之目的。但當出現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區分後,人在群體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這也就產生了法律對人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要求。
    2、民法屬私法。法律區分為公法與私法,是自羅馬法以來西方法律史上源遠流長的分類,但分類標准眾說紛紜,且各說均有利弊。目前,特別法規說(即國家或機關以公權力主體地位作為法律關系主體所適用的法律是公法,對任何人皆可適用的法律是私法)旨在克服其他各說不足已漸受重視。
    3、民法是權利法。民法是權利的宣言書,民法學就是權利之學,將民法稱為權利法似乎不言而喻,這也許是多數學者在論述民法性質中未提及此點特性的原因所在。

    1、實質民法,即實質意義上的民法

    是指所有調整平等主體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不僅包括成文的民法典、其他成文的民事法律法規,還包括判例法及相關的習慣法。

    例如,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擔保法》、《物權法》及其相關的立法解釋及司法解釋等。

    2、形式民法,即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是指一國經立法程序編纂的系統化的法典,僅指成文的以民法典命名的法律規范,如法國的民法典等。

    3、我國現在沒有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

    隨著我國民事立法進程的加快,民法典的編纂已經提上立法日程。 今年的10月1日,《民法總則》已經開始生效,總則即為將來民法典的開篇之作。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作為在民法典中起著提綱挈領和價值統攝作用的未來民法典的第一編,《民法總則》的出台無疑將加快我國民法典的編纂進程,在民法典各編的後續完善工作中,2020年我國將計劃出台民法典。

    (10)民法社會法的含義擴展閱讀:

    民法的表現形式如下:

    1、民法為市民社會法。法律作為行為規范一般都是以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通過對人的行為調整,以達規制人的行為之目的。但當出現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區分後,人在群體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這也就產生了法律對人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要求。

    2、民法屬私法。法律區分為公法與私法,是自羅馬法以來西方法律史上源遠流長的分類,但分類標准眾說紛紜,且各說均有利弊。目前,特別法規說(即國家或機關以公權力主體地位作為法律關系主體所適用的法律是公法,對任何人皆可適用的法律是私法)旨在克服其他各說不足已漸受重視。

    3、民法是權利法。民法是權利的宣言書,民法學就是權利之學,將民法稱為權利法似乎不言而喻,這也許是多數學者在論述民法性質中未提及此點特性的原因所在。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四十五 發布:2025-05-21 07:14:07 瀏覽:897
西峰區法院曝光 發布:2025-05-21 06:57:38 瀏覽:33
了解法律知識的好處 發布:2025-05-21 06:56:57 瀏覽:133
落實法規要求 發布:2025-05-21 06:56:16 瀏覽:395
棲霞市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21 06:56:09 瀏覽:591
經濟合同法39條 發布:2025-05-21 06:54:01 瀏覽:351
勞動法請病假需要什麼證明 發布:2025-05-21 06:54:00 瀏覽:868
新香港立法會大樓 發布:2025-05-21 06:53:06 瀏覽:920
英國法院網 發布:2025-05-21 06:23:27 瀏覽:568
刑法必背119 發布:2025-05-21 06:18:52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