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香港立法會大樓
❶ 香港標志性建築物介紹
說起香港標志性建築物,最為有名的就是凌霄閣、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立法會大樓、九龍清真寺等香港標志建築。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告神判融中心,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並稱「紐倫港」。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以下是中達咨詢為建築人士整理相關香港建築資料,具體內容如下:
香港標志性建築物——立法會大樓
立法會大樓簡介:
香港立法會大樓的前身是最高法院大樓,由立法局於1898年2月28日決議興建,大樓由英聯邦采辦處的顧問建築師亞士東·偉柏(Aston Webb)及英格里斯·貝爾(Ingress Bell)所設計。大樓於1900年開始動工興建,1903年奠基,由於缺乏石匠與合適的花崗岩,工程延至1912年才得以完成。
香港標志性建築物——立法會大樓
立法會大樓建築歷史:
香港立法會大樓,位於香港中環昃臣道8號,是現時香港立法會舉行會議之地。
1912年1月15日,最高法院由香港總督盧嘉主持揭幕。當時的首席瞎念按察司皮葛曾表示:「即使他日維多利亞城不復存在,海港被淤泥壅塞,香港會所坍塌湮沒,這座大樓仍將巍然矗立,如金字塔,為遠東的睿智留下見證。」由於英文的法院一詞「Court」與粵語的「葛」發音相近,最高法院大樓亦被俗稱為「大葛樓」。法院啟用初期僅設有3個法庭,曾被批評是極大的浪費。當時,法院由1名首席按察司和1名最高法院法官所主理,若任何人對他們其中一人的判決不服,則由二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上訴聆訊。
最高法院大樓於1983年至1985年期間進行改建工程,以供立法局進行會議及辦公之用,大樓外部並於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跡。立法局大樓於1985年10月30日由總督尤德主持揭幕及召開首次會議。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大樓隨著立法機關更名而改稱為立法會大樓。
香港日治時期,大樓被改為香港憲兵部本部,並加建拘問室等設施。戰後,法官人數大幅增加,最高法院於1970年代加建隔間,以容納共7所法庭,地方已不敷應用,最高法院因此計劃搬遷。1978年,受到地下鐵路在遮打道工程影響,最高法院大樓結構受損,需要關閉進行緊急復修。最高法院其後遷往維多利亞地方法院,1984年再遷往金鍾法院道現址。
香港標志性建築物——立法會大樓
立法會大樓建築特色:
立法會大樓採用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仿效古羅馬及希臘的建築設計,四周築有約17米高的愛奧尼亞式圓柱,中央為圓頂建築,雄偉的外觀令人印象深刻。
同時,建築亦揉合中國建築特色,大樓的四坡屋頂以雙層中國瓦片鋪砌,並採用精心雕琢的中式柚木托架承托屋檐,別具風格。為配合香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環境,大樓地下築有拱廊,一樓則築有露台,既可防止陽光直接照射大樓內部,同時有利通風,幫助散熱。
香港標志性建築物——立法會大樓
立法會大樓楣飾雕像:
立法會大樓面向皇後像廣場的中央門廊部分築有三角楣飾(新古典主義的建築特色),並刻有「Erected AD MDCCCCX」(公元1910年豎立)的題字。
窗戶頂部為英國皇家盾形紋徽:左上方與右下方各刻有三頭獅子,代表英格蘭;右上方的一頭獅子代表蘇格蘭;左下方的豎琴代表愛爾蘭。盾徽由英格蘭獅子及蘇格蘭獨角獸護持,頂襪改端雕有皇冠,下刻有最高統治者的銘辭「DIEU ET MON DROIT」(汝權天授)。倚在皇家盾形紋徽兩旁的雕像,則象徵憐憫及真理。
三角楣飾的頂部豎立一尊高2.7米,代表公義的泰美斯女神(英文:Themis;希臘文:Θ?μι?)雕像,女神右手持著代表公正的天秤,左手持著象徵權力的劍。女神蒙上雙眼,表示法律精神不偏不倚,公正嚴明。
大樓的最高點是青銅制的都鐸皇冠雕塑,是英皇愛德華七世於1902年採用的御冠。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❷ 立法會大樓位於香港哪一區
立法會綜合大樓(英文:Legislative Council Complex)位於香港香港島金鍾立法會道1號,為香港立法會的會議場館。
❸ 香港立法會大樓前泰美斯女神鵰像究竟有什麼含義
泰美斯女神
立法會大樓的前身是香港最高法院,所以大樓的頂部豎立了專一尊高2.7米代表公義的泰屬美斯女神(Themis)雕像。泰美斯是希臘神話中,代表正義和法律的女神。她左手持劍,象徵權力;右手持天平,代表公正。女神蒙上雙眼,代表大公無私。總括而言,公義雕像是法律精神的象徵。
1912年1月15日,香港最高法院由香港總督盧吉主持揭幕。
當時的首席按察司皮葛(Sir Francis Piggot)曾表示:「即使他日維多利亞城不復存在,海港被淤泥壅塞,香港會所坍塌湮沒,這座大樓仍將巍然矗立,如金字塔,為遠東的睿智留下見證。
立法會大樓位處香港中環商業中心區的心臟地帶。它的前身是香港最高法院,由落成至今,已經歷了九十六個寒暑。
這幢富有歷史價值的大樓,其外部於1984年被列為古跡,受到《古物及古跡條例》保護。
❹ 香港立法會大樓的建築特色
大樓採用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仿效古羅馬及希臘的建築設計,四周築有約17米高的愛內奧尼亞式圓柱,中容央為圓頂建築,雄偉的外觀令人印象深刻。
同時,建築亦揉合中國建築特色,大樓的四坡屋頂以雙層中國瓦片鋪砌,並採用精心雕琢的中式柚木托架承托屋檐,別具風格。為配合香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環境,大樓地下築有拱廊,一樓則築有露台,既可防止陽光直接照射大樓內部,同時有利通風,幫助散熱。
❺ 香港立法會大樓門前的神像的名稱
香港立法會大樓門前三角楣飾的頂部豎立一尊高2.7米,代表公義的泰美斯女神(英文:Themis;希臘文:Θέμις)雕像,女神右手持著代表公正的天秤,左手持著象徵權力的劍。女神蒙上雙眼,表示法律精神不偏不倚,公正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