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法發展

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法發展

發布時間: 2022-05-16 03:38:26

1.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法律在經濟領域起什麼作用, 主要表現那些方面

積極作用:
第一,它可以運用國家掌握的巨額資本投入社會再生產過程,從而部分地克服了社會化大生產與私人壟斷資本之間的矛盾.
第二,資產階級國家作為理想的總資本家,代表整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調節經濟過程和經濟活動,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突破私人壟斷資本單純追求眼前利益的狹隘界限.
第三,國家干預經濟,特別是經濟計劃化等對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綜合性調節,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能相對緩解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促進社會經濟較為協調地發展.
第四,它還通過國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和某些社會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勞資矛盾以及壟斷資本同中小資本的矛盾.
第五,通過國家出面進行國際經濟調節,能使資本主義各國間的矛盾得到一些協調與緩和,從而形成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
消極作用:
它雖然是資本主義制度內的又一次經濟關系的調整和部分質變,並起到了緩解經濟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但仍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家是代表壟斷資產階級利益的國家政權,它不可能從全社會的角度,特別是無產階級的立場出發去組織計劃協調生產,它的所有經濟政策和措施說到底是為維持和穩定資產階級社會秩序服務的.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會同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和全社會特別是無產階級的利益發生矛盾和對立.
實質:
無論採取哪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具體形式,其實質都是私人壟斷資本藉助於國家政權的力量來干預和調節經濟生活,其目的是更好地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維護壟斷資本的統治.

2. 壟斷資本主義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的影響(特別是中國具體分析)

在中國近代史上,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是適應西方列強侵略需要而出現的經濟形式,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深,其在中國的勢力不斷增強,與封建自然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關系,即瓦解著封建自然經濟、束縛著又推動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阻礙著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相互勾結依賴也相互矛盾。總之,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以下是參考,不用都寫

一、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近代中國的歷史概述

1 、從 19 世紀 40 年代起,即鴉片戰爭後,來華商船增多,為了維修船舶,外國商人投資擅自設立船塢料和勞動力,外國商人在中國通商口岸非法開辦了一批加工廠,如磚茶廠、繅絲廠等。從此,外商企業在主義經濟在華產生。 2 、 19 世紀 60 年代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在中國投資經營輪船公司,如美國旗昌輪船公司、英國外國侵略者還把持了中國海關管理權,逐步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中國社會經濟日益陷入資本主義市場。

3 、從 70 年代後期起,外國侵略者非法對華資本輸出,在通商口岸開辦各種工廠,設立銀行等。

4 、甲午中日戰爭後,由於 《 馬關條約 》 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它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使列出合法化,此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投資設廠。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由於享有政治、經濟特權,在中分中居於壟斷地位。

5 、 19 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大規模地對華資本輸出,搶奪路權、礦權,開設銀行,開辦工廠,並附加苛刻的

件。 《 辛丑條約 》 簽訂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華勢力不斷增加。

6 、一戰期間,由於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擴大投資,一度形成獨霸中國的局面。戰後列強卷土重約 》 的簽訂,使門戶開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勢。

7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列強繼續擴大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控制中國的金融財政和重工業。

8 、抗日戰爭時期,在淪陷區,日本侵略者將礦業、鋼鐵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定為「統制」事業,由日本公司殖民地經濟形成,在「以戰養戰」的目的下對工礦業、農業和財政金融業實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在國統區,強。

9 、解放戰爭期間,美國通過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 獲得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方面的特權,品市場和投資市場。

10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沒收了帝國主義在華企業,肅清了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華的侵略勢力。

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華勢力的消長及其原因

1 、 19 世紀中期,英國在侵華中占據優勢。主要原因:清朝封建統治日趨衰落;世界資本主義處於上升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霸主。

2 、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形成列強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主要原因: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下,世界本主義過渡,出現了發展不平衡,英法發展緩慢,美國、德國、日本、俄國迅速發展。 19 世紀末列強掀起了瓜分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促使列強協同侵華。

3 、一戰期間,形成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主要原因:大戰主要在歐洲進行,歐美國家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勢。

4 、一戰後初期( 20 年代),中國重新回復到列強共同支配局面,日本、美國成為爭奪中國的主要國戰後,英法力量遭到嚴重削弱,美國、日本力量迅速增長,俄國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

5 、 30 年代 —— 40 年代中期,日本再次取得侵華優勢。主要原因:在 1929 —— 1933 年經濟危機影響下機,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擴大對華侵略戰爭;美國忙於處理經濟危機,對日本採取中立政策;英法為了保全水東引」,對日本推行綏靖政策。

6 、二戰後,美國成為侵華的主要勢力。主要原因:二戰後,日本被處置,英法遭到進一步削弱,美界霸主,並推行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

7 、新中國成立初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華勢力在中國消亡。主要原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統治,沒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在華企業,使其成為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四點::::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認識 1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是適應西方列強侵略需要而在近代中國出現的經濟形式。其實質是商品經濟和市開放、充滿活力;其特點是以整個世界為活動舞台,具有開放性、擴張性和侵略性。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其在中國的勢力不斷增強。近代前期列強紛爭,英法為先;近代後期,日美爭雄。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中局,以中日甲午戰爭為界限分為兩個階段:之前,是以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輔;之後,是以資本輸為輔。

2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外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並進而操縱著中國的政治和外交為了凌駕於清王朝、北洋軍閥之上的「太上皇」。其是造成近代中國人民苦難、阻礙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

國貧窮落後的根源之一。因此中國要進步、要發展、要富強就必須反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侵略。

3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一方面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造成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大批破產,災難;另一方面,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造成了商品市場,客觀上又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國開辦企業,是中國大地上最早出現的近代企業,雖然其主觀目的是經濟侵略,但客觀上又給中國帶來了近代備以及企業的管理制度,同時也造就了中國最早的產業工人。

4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代表近代中國的反動勢力如清政府、北洋軍閥、蔣介石國民政府和官僚資本主同剝削和壓迫近代中國人民。但是,當近代中國的反動勢力走向覆滅之日,就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近代中 5 、外國資本主義既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又阻礙了中國近代化的實現,其作用是雙重的。但歷國資本統治之下的中國沒有也不可能富強,只有在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取消其在中國的特權之後國家積極引進外資,才有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現在是影響:

三、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1 、消極影響: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阻礙作用,這是主要的。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近代中的主權逐步喪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逐步確立,使中國近代化發展最終失去了獨立發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淪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附庸。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入侵導致中國資金大量外流,加劇了中短缺;帝國主義國家貸款給中國軍閥官僚,造成軍閥混戰,中國局勢動盪不寧,使中國的經濟建設缺乏和平安正常進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設立工廠,開采礦產,修築鐵路,利用特權,與中國民族企業爭奪市場,民族企業。中國近代化趨勢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下發展艱難。

2 、積極影響: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客觀上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推動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使中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入侵,逐步破壞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方的先進生產技術、經濟制度、經營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員,從而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條件和可能;隨著民族矛盾的尖銳,又推動先進的中國人積極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義政治、經濟制度與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並在實踐上積極努力,客觀上又推動了中國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進程.以上是經濟的影響.

簡要概述就是:經濟上,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佔主導地位時期結束,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進入半封建社會。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政治:其實政治上很簡單

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淪為半殖民地。

階級上: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更加尖銳;中國無產階級先於中國資產階級產生。這時的階級關系可以說已經穩定在了這一層面,因為過去的奴隸主與奴隸的關系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消亡了.

社會矛盾: 因為西方列強的入侵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了首要的第一的矛盾,人們並不甘心受外強欺負,所以社會矛盾的兩個就是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本國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

還有一點就是意識形態的改變, 因為過去的中國閉關鎖國,致使中國與西方列強的差距,當然無論在經濟,政治體系還是其他方面都明顯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西方列強的入侵也使的 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新思潮萌發,沖擊了封建思想.

3. 關於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一、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與壟斷資本溶為一體的壟斷資本主義。由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轉變,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
國家壟斷作為壟斷的一種形式,早在壟斷資本主義形成初期就已經產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國營鐵路、國營兵工廠、國有土地基金等,但當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整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作用還很有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戰爭形勢所迫,幾個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空前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許多國家實行了生產和分配的國家調節。戰爭結束後,隨著戰時經濟向和平經濟的轉變,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就削弱了。
20世紀30年代初的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再次得到顯著發展,各國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如美國出現羅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國實行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實行嚴厲的統制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再次出現高潮。二戰結束後,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有所減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又一次進入低潮。
以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入猛烈發展階段,而且具有新的特點。此時,不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財政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迅速增加,一般已達到40%左右,而且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已不再是作為一種短時期的「戰時狀態」或「反危機措施」,而是發展成為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的經常性需要,國家與壟斷資本的結合,已經發展到整個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的所有環節,包括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從而使壟斷資本主義具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顯著特徵。
2.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轉變的原因
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深刻根源是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壟斷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私人壟斷已難以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迫使國家不得不直接參與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同進也迫使私人壟斷資本運動依賴於國家政權,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溶合起來,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具體說來,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轉變有下列原因:
1)科技革命和生產社會化的高度發展,私人壟斷資本的積累已無法滿足社會再生產所必需的條件,必須由國家進行投資或者由國家給予私人資本以資助。
2)私人壟斷統治擴大了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必須由國家採取一定手段干預國民經濟,減輕經濟危機的程度,緩和社會矛盾。
3)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單純依靠私人壟斷資本的力量和市場的自發調節已難以解決由結構失衡所造成的經濟動盪,必須依靠國家採取行政的或經濟的措施調整國民經濟結構。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國家及其職能發生巨大變化,促使國家力量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所以,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轉變,具有客觀必然性。

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特徵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
2.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的形式
1)企業外部即流通過程的結合,如政府采購、發放補貼等等;
2)企業內部即生產過程的結合,如國家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聯合組建股份公司等等。
3)國家還可以代表壟斷資本家總體直接掌握和經營資本,如運用國有財政資本,進行投資、消費,或者是建立國有企業等等。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特點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和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從一般壟斷資本主義轉化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部分質變。與私人壟斷相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具有以下特點:
1) 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並以其巨大的力量,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調節。
2)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所追求的是國家壟斷利潤。國家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緊密結合在一起,向工人階級和整個社會徵收的貢賦。國家壟斷利潤不能由私人壟斷集團獨占,而是在國家與壟斷組織之間瓜分。
3) 國家壟斷資本經濟實力雄厚,資本社會化達到新的高度。

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再生產的調節

1.國家調節經濟的主要目標
為了壟斷資產階級的整體和長遠的利益,維護和鞏固資主義制度,資產階級國家必須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有意識地影響社會再生產的局部比例和宏觀比例。國家調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調節的主要內容
從經濟活動的層次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調節的主要內容是局部比例的調節和宏觀比例的調節。局部比例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國家執行各項有差別的經濟政策,通過國家從某一部門取出(稅收)和返還(補貼),來引導和刺激某些部門的發展,抑制另一些部門的發展。通過這種機制的調節作用,影響資本在不同部門的再分配,求得國民經濟的局部平衡。而宏觀比例調節的基本方式則是總需求管理。當出現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由於需求不足,生產蕭條和失業,國家通過增加支出,刺激和擴大總需求;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由於出現過度需求,產生通貨膨脹,國家就通過減少支出,從而抑制和減少總需求。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社會資本再生產的調節,按其作用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的調節,如國家進行生產投資刺激需求,政府采購商品等等;另一類是間接的調節,即通過經濟信息和各種經濟參數(如價格、稅率、利率、工資參數等)來影響社會資本的再生產。
3.財政調節。
財政是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過集中和重新分配一部分國民收入,來影響生產資源的使用、個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財政包括國家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支出政策和財政收入政策兩個內容。
國家財政調節的主要內容有:(1)通過國家預算,增加國家投資,舉辦公共工程,建立國有經濟以及投資新興科技領域等,以擴大社會總需求,避免經濟衰退,擴大就業。(2)調整稅率、稅種和稅收起征點,實行某些免稅、退稅政策,直接引導納稅人的經濟行為,調節經濟運行。(3)實行「補償性財政」政策,即在危機和蕭條階段採取「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擴大政府支出,加大財政赤字,增發國債;而在經濟繁榮、需求過旺時,採取「緊」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削減政府支出,償還國債等,以抑制需求,延緩經濟危機爆發。(4)實行財政補貼,通過對國有企業虧損補貼、私營企業補貼、投資補貼、科技開發補貼、新產品出口補貼等,使各部門、企業協調和平衡地發展。(5)擴大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為私人壟斷企業提供和擴大國內市場,既解決產品的實現問題,又對產品結構調整產生校大的影響。
4.貨幣調節。
貨幣政策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政府調節經濟的又一基本手段。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因國家直接控制著中央銀行和貨幣供應量、金融管理權,國家可以利用控制貨幣供應量影響利率水平及投資,最終達到影響總需求和調節社會再生產比例關系的目的。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央銀行主要採取三種手段調節社會貨幣供應量:一是改變存款准備金比率。存款准備金比率是由國家金融當局規定的,其高低直接涉及到商業銀行的流動資金和資金供應。通過這一比率的調整可以達到影響商業銀行放貸規模的效果。二是調整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即商業銀行以未到期的票據向中央銀行融通現金時,貼現利息與票據到期時應得款額的比率。貼現率的高低,對於商業銀行的貸款額和利息率有重大影響,中央銀行通過再貼現率的調整來影響商業銀行的貼現率,進而影響市場利率,從而調節貨幣供應量。三是公開市場業務。即中央銀行通過公開買賣有價證券和國家公債來控制貨幣市場。當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時,中央銀行便拋出票據或證券以回籠貨幣,減少市場的貨幣供應量;當執行擴張貨幣政策時,就大量買進公債及其他有價證券,以增加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
5.收入調節。
它的主要內容是管制工資和物價,國家通過分配領域對再生產過程實行干預。它的目標有兩方面:一是企圖克服物價和工資的螺旋式上漲引起通貨膨脹。二是調節收入分配,調整工資與利潤的相對份額。
國家實施收入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強制性收入政策。主要是政府通過立法來凍結物價和工資,一般是在通貨膨脹嚴重時採用的手段。二是非強制性的「指導性」方法。即政府根據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趨勢,規定每個部門工資增長限度,使貨幣收入增長不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三是收入指數化措施。即將名義收入與某種物價指數聯系起來,名義收入隨物價指數變動而變動,其作用在於避免或減輕物價上漲對實際工資的影響。
6.國家的計劃調節與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劃的內容
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為了減少市場對經濟運行產生的自發性破壞作用,為了便於集中資金發展重點或關鍵部門,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基礎上都不同程度地實行了對經濟的計劃管理和調節,它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調節經濟的一種綜合形式。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劃的內容包括:總的經濟增長計劃、財政收入與貨幣發行計劃、國家重點投資計劃、科技教育發展計劃、主要產業發展計劃等等。
但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計劃,無法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按比例發展,無法解決經濟過程的深刻矛盾。

4. 什麼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它是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在生產和資本加速集中的過程中,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起來的。
這個過程大致分為 3個基本時期:
第一個時期 19世紀60和70年代。這時,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了頂點,壟斷組織開始出現,但只是處於萌芽狀態。如在60年代,美國工礦業和鐵路業中出現了稱作「普爾」的壟斷組織。它們在企業間訂立短期協定,規定共同價格,分配營業額和劃分銷售市場。德國在1857年出現了第一個卡特爾,到1870年增加到6個。
第二個時期 1873年爆發嚴重經濟危機以後到80年代。在這個時期,連續發生的經濟危機使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進一步加強,壟斷組織得到了廣泛發展。1882年,美國出現第一個托拉斯,即J.D.洛克菲勒(1839~1937)的美孚石油托拉斯,接著80年代在榨油、造酒、製糖、火柴、煙草、屠宰和採煤等部門都出現了托拉斯組織。德國1879年有卡特爾14個,1890年猛增到210個。英、法等國也出現了壟斷組織。但是這時壟斷組織還未占統治地位,壟斷協定往往還是暫時的、不穩固的。
第三個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時期,由於工業高漲和經濟危機的交替作用,資本和生產的集中大大加快,壟斷組織急劇增加,普及到一切主要工業部門,並和銀行壟斷結合起來,形成了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壟斷成了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壟斷資本在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確立了統治地位。以美國為例:到1904年,美國共有318個工業托拉斯,其中占資本總額5/6的236個,是在1898年以後建立的。這 318個工業托拉斯吞並了5300個工業企業,擁有全部加工工業資本的40%。在這些托拉斯中,有26個托拉斯控制了各自部門生產的80%以上,有57個控制各自部門生產的60%以上,有78個控制各自部門生產的50%以上。在工業迅速集中和壟斷的同時,銀行業也迅速地向集中和壟斷發展,並出現了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相溶合的金融資本。1901年銀行巨頭J.P.摩根(1837~1913)組織美國鋼鐵公司,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19世紀90年代掌握花旗銀行,就是典型的例證。金融資本通過對工商業的長期貸款、股票和債券的買賣、直接向工商業投資,支配著整個社會的工商企業,統治著整個國民經濟的活動。20世紀初,在美國已經確立了金融資本的統治。它們的代表者是摩根、洛克菲勒、庫恩-洛布、梅隆、杜邦、芝加哥、克利夫蘭、波士頓等八大財團和60個家族。金融資本還操縱政府,控制著國家全部政治生活,決定國家的對內對外政策。 國際壟斷同盟從經濟上瓜分世界。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進入壟斷階段以後,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體系的骯臟交易。

5. 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有哪些其發展變化是怎樣的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和國家政權密切結合的壟斷資本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轉變為壟斷資本主義的時候,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的特大經濟危機 (1929—1933),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帝國主義各國普遍發展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日益深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成為當代帝國主義經濟生活中的支配力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存在形式是:(1) 通過國家收買企業和賣還企業兩種相互交替的形式,實行國有化和非國有化,掠奪國庫。(2) 用國家預算資金,建立有較大風險的新興軍事工業、交通運輸業以及公用事業等。(3) 通過國家采購和訂貨,用巨額的國家預算支出為私人壟斷集團提供商品銷路。(4) 通過優惠的國家貸款、各種形式的津貼和補助以及有利於壟斷組織的各種立法等,加強壟斷企業的競爭實力。(5) 國家經常在財政和貨幣信用領域採取各種調節措施,企圖緩和周期性危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通過上述活動,直接參與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並以此影響整個資本主義經濟。
宏觀調控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分類方法也不一致。有的把宏觀調控區分為國家所有制經濟和國家調節兩種基本形式;有的把它區分為國家所有制經濟、國家消費(采購)和國家調節三種基本形式;有的把它劃分為國家所有制經濟、國家財政對國民收入再分配、國家政策與計劃調節三種基本形式,如此等等。但是,國家所有制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既是國家財政支出的結果,同時也是國家調節的一種杠桿,不能把國家所有制經濟同國家調節的其他形式完全對立起來。實際上,宏觀調控的各種形式,都是國家調節社會經濟的不同杠桿,而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節,都是在國家和壟斷資本的各種結合形式中進行的。圍繞國家和壟斷企業的不同結合方式,可以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區分為下列三種基本形式。
私人企業
第一種:國家同私人企業在企業外部的結合,即同政府密切聯系的私人企業。這種結合主要通過以下各種方式進行:①政府向私人壟斷企業進行采購或訂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向私人企業采購的數量都有巨大的增長,一般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左右,少的(如日本)也有10%左右。在美國聯邦政府的采購中,軍事采購或訂貨佔主要地位。②國家通過自己的金融機構向私人壟斷企業提供資金。戰後,各掠奪型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體系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進一步加強。許多工業發達國家的國家信貸已佔國內信貸總額的50~90%。③國家向私人壟斷企業提供各種財政補貼,如價格補貼、部門補貼、地區補貼、出口補貼等,並對私人壟斷企業提供各種低息優惠、稅收減免措施。④國家對科技研究進行巨額投資,向私人企業提供各種科研成果。戰後西方國家由國家撥付的科學研究費用,約占總額的一半,高的達 2/3左右。許多由政府撥款進行的科學研究,交給私人壟斷企業承包完成,其成果也直接歸它們利用。⑤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不斷擴大。戰後各發達國家都建立了福利國家制度,這筆支出約占政府財政支出的1/3至2/3左右,它既保證了社會資本再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力的再生產,又通過擴大消費需求幫助私人壟斷企業的產品實現。⑥國家投資興建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為私人壟斷組織提供各種生產資料和服務。
同政府密切聯系的私人壟斷資本,在組織形式上繼續保持私人壟斷組織形式,但在運動方式上即剩餘價值的生產、實現和分割中已自始至終同國家的干預和調節密切結合在一起。在剩餘價值的生產上,國家向私人壟斷資本提供資金、廉價生產資料、科技成果、熟練勞動力和各種社會服務,幫助私人壟斷資本擴大再生產。在剩餘價值的實現上,資產階級政府通過擴大國家消費的辦法,為私人壟斷資本提供有保證的市場;還通過國家資本的輸出,為壟斷企業開辟國外市場並對私人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提供優惠和保障。在剩餘價值的分割上,國家通過財政收支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以保證私人壟斷資本的高額利潤。
國家同私人共同壟斷
第二種: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內部的結合,即雙方共有的壟斷資本。它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產生:①國家購買原有私人壟斷企業的部分股票;②原有國營企業吸收一部分私人壟斷資本的股份;③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聯合投資建立新企業。由此而形成的企業叫做國家參與制企業,或「混合」企業。這種共有壟斷資本的組織形式仍是股份公司。但它已不是私人資本的聯合組織,而是由國家所有制同私人所有制在企業內部混合聯合的組織。國家參與制在義大利獲得了廣泛的發展,這種國家參與制企業的固定資產在全國各大企業中所佔的比重,1965年為31%,1973年為39%;它的銷售額在全國各類大企業中的比重,1965年為20%,1973年將近30%。義大利政府設立國家參與部,它通過參與制控制一個為首的股份公司,然後通過它進行一層又一層的參與而控制一系列的企業,形成一個龐大的金字塔式的體系。其中最大的,一個是工業復興公司(伊利公司),它控制了義大利生鐵生產的94%,鋼產量的59%,航空運輸、廣播電視的100%;一個是國家碳化氫公司(埃尼公司),它控制了石油、天然氣和化工營業額的絕大部分。
這種共有壟斷資本是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雙方都比較願意接受的形式。60年代以來,在許多發達國家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通過這種形式,國家可以用較少的國有壟斷資本直接監督以至控制大量私人壟斷資本的運動,把私人壟斷資本吸引到需要加緊發展的部門和地區,以利於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進行,私人壟斷資本也可以直接利用國有壟斷資本來加強自己的經濟地位和競爭能力,更多地得到政府給予的各種優惠,以保證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國有企業壟斷資本
第三種:國家同壟斷資本完全溶合表現為國有企業。它主要通過以下三個途徑產生:①接管先前就存在的國家財產和敵國資產;②實行國有化,即國家用高價收購或其他補償損失的辦法,把某些私人企業收歸國有;③國家直接投資建立企業。在這類國家所有制企業里,作為總壟斷資本家的國家成為生產資料的直接所有者,通過自己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在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中,同私人壟斷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結合在一起。這種資本主義國家所有制企業,在戰後各發達國家有了很大的發展。戰後初期,許多西歐國家,如英、法、意、奧等,曾經掀起了國有化的浪潮,把若干設備陳舊、利潤率不高或有虧損的基礎工業部門,如煤炭、鋼鐵、電力、煤氣、鐵路等部門或企業,以償付高額補償金的方式收歸國有。其後,一些國家又將汽車、造船等部門或企業收歸國有。隨著技術革命的進展,為了興建原子能、宇航等新興尖端工業和基礎設施,各發達國家通過財政撥款,直接投資興建國有企業。在整個戰後時期,這種國家所有制企業仍有所發展。西歐一些國家,如1981年法國社會黨政府實施擴大國有化綱領後,國有企業的產值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0%,職工占就業人口的21.5%,工業投資佔全國工業投資總額的50%。義大利包括國家參與制企業在內,1979年的產值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4.7%,職工占就業人口的25.4%,投資占國內投資總額的47.1%;聯邦德國分別為12%、10.5%和12.7%;英國分別為11.1%、8.1%和20%。奧地利在1946年實行國有化後,國營企業在各工業部門中所佔的比重是:鋼鐵工業佔98%,採煤業佔98%,有色金屬佔94%,採油和煉油業佔91%,動力工業佔40%。而美國國有企業的比重很小,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只佔5%左右,在工業中還不到1%。總之,戰後發達國家的國有企業不僅在數量上有很大的發展,在結構上也有變化,它從戰前的公用事業和軍需工業部門擴大到基礎工業、新興工業以至一般製造業部門。
應答時間:2021-01-2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6. 跪求!! 怎樣理解壟斷資本主義發展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

揚棄:哲學上指事物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發揚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拋棄舊事物中的消極因素。
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它是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在生產和資本加速集中的過程中,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起來的。
187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標志著資本主義制度開始由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19世紀最後30年發生的技術革命,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經濟巨大發展,為實現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奠定了物質基礎。這一期間,以電力的發明和使用為主導,誕生了托馬斯煉鋼法、蒸汽渦輪、內燃發動機、汽鑽、裁截機、發電機、電動機、遠距離輸電、電燈、電車、電話、無線電以及從煉焦煤中提取氨、苯和人造染料等一系列新技術和新設備。這些新技術、新設備的利用和普及,使原有的重工業部門(冶金、採煤、機器製造等)加速地發展起來,並引起了一系列新興的重工業、化學工業部門(電力、電器、化學、石油、汽車和飛機製造等)的建立和興起,促進了工業生產的迅速增長。世界工業生產量,1850~1870年的20年間只增長了1倍,而1870~1900年的30年中增長了2.2倍,20世紀的頭13年中又增長66%。重工業的發展特別迅速,使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19世紀末,美、英、德等國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
工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生產社會性和資本家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從而使生產過剩經濟危機更加頻繁、深刻和持久。進入19世紀70年代後,資本主義世界陸續爆發了1873、1882、1890、1900和1907年 5次經濟危機。危機的間隔時間從以前的平均10年左右,縮短為 7年左右。危機的頻繁化和深刻化,加速了中小企業的破產,加劇了企業的兼並活動,也激化了企業間的競爭,從而推動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同時,重工業的發展,使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需要的資本越來越多,獨資經營企業日益困難,從而推動了股份公司的大發展。19世紀後半期,各資本主義國家都出現創辦股份公司的高潮。英國新創辦的股份公司在1893年為2515家,1897年達5184家。這也加速了生產和資本集中的趨勢。到20世紀初,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已經達到了驚人的程度。美國在1904年,產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大企業約1900個,占企業總數的 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占工人總數的25.6%,產值占國民總產值的38%。德國在1907年,占企業總數0.9%的大企業,佔有了全國3/4以上的蒸汽力和電力,僱傭了全國39.4%的工人,而在冶金和機器製造業中竟分別佔97.5%和84.7%。
壟斷資本在國內統治的確立 生產和資本集中達到一定規模必然造成壟斷,必然出現由大企業之間協議或聯合組成的壟斷組織。壟斷組織的發展有一個從少到多、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7. 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有哪些其當代發展的新特點新形式是什麼

答:
(1)壟斷資本主義基本經濟特徵:
①壟斷在經濟生活中占統治地位;
②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的統治;
③資本輸出在經濟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④國際壟斷同盟在經濟上瓜分世界;
⑤壟斷資本主義列強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二戰後,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即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的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取代私人壟斷成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形式、新特徵。
具體表現在:
①在生產力方面,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社會財富迅猛增長,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發展。
②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在所有制關系、勞動關系和分配關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調整。
③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已經建立起比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考點: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
供參考。

8. 壟斷資本主義是怎樣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資產階級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實質是壟斷資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國家政權,並通過國家政權該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以保證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當資產階級國家直接參與了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它就成為經濟上的總的壟斷資本家,或稱為「理想的總資本家」.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與壟斷資本溶為一體的壟斷資本主義.由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轉變,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
國家壟斷作為壟斷的一種形式,早在壟斷資本主義形成初期就已經產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國營鐵路、國營兵工廠、國有土地基金等,但當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整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作用還很有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戰爭形勢所迫,幾個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空前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許多國家實行了生產和分配的國家調節.戰爭結束後,隨著戰時經濟向和平經濟的轉變,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就削弱了.
20世紀30年代初的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再次得到顯著發展,各國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如美國出現羅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國實行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實行嚴厲的統制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再次出現高潮.二戰結束後,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有所減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又一次進入低潮.
以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入猛烈發展階段,而且具有新的特點.此時,不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財政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迅速增加,一般已達到40%左右,而且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已不再是作為一種短時期的「戰時狀態」或「反危機措施」,而是發展成為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的經常性需要,國家與壟斷資本的結合,已經發展到整個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的所有環節,包括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從而使壟斷資本主義具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顯著特徵.
2.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轉變的原因
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深刻根源是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壟斷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私人壟斷已難以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迫使國家不得不直接參與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同進也迫使私人壟斷資本運動依賴於國家政權,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溶合起來,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具體說來,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轉變有下列原因:
1)科技革命和生產社會化的高度發展,私人壟斷資本的積累已無法滿足社會再生產所必需的條件,必須由國家進行投資或者由國家給予私人資本以資助.
2)私人壟斷統治擴大了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必須由國家採取一定手段干預國民經濟,減輕經濟危機的程度,緩和社會矛盾.
3)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單純依靠私人壟斷資本的力量和市場的自發調節已難以解決由結構失衡所造成的經濟動盪,必須依靠國家採取行政的或經濟的措施調整國民經濟結構.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國家及其職能發生巨大變化,促使國家力量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所以,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轉變,具有客觀必然性.
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特徵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
2.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的形式
1)企業外部即流通過程的結合,如政府采購、發放補貼等等;
2)企業內部即生產過程的結合,如國家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聯合組建股份公司等等.
3)國家還可以代表壟斷資本家總體直接掌握和經營資本,如運用國有財政資本,進行投資、消費,或者是建立國有企業等等.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特點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和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從一般壟斷資本主義轉化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部分質變.與私人壟斷相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具有以下特點:
1)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並以其巨大的力量,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調節.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所追求的是國家壟斷利潤.國家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緊密結合在一起,向工人階級和整個社會徵收的貢賦.國家壟斷利潤不能由私人壟斷集團獨占,而是在國家與壟斷組織之間瓜分.
3) 國家壟斷資本經濟實力雄厚,資本社會化達到新的高度.
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再生產的調節
1.國家調節經濟的主要目標
為了壟斷資產階級的整體和長遠的利益,維護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資產階級國家必須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有意識地影響社會再生產的局部比例和宏觀比例.國家調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調節的主要內容
從經濟活動的層次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調節的主要內容是局部比例的調節和宏觀比例的調節.局部比例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國家執行各項有差別的經濟政策,通過國家從某一部門取出(稅收)和返還(補貼),來引導和刺激某些部門的發展,抑制另一些部門的發展.通過這種機制的調節作用,影響資本在不同部門的再分配,求得國民經濟的局部平衡.而宏觀比例調節的基本方式則是總需求管理.當出現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由於需求不足,生產蕭條和失業,國家通過增加支出,刺激和擴大總需求;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由於出現過度需求,產生通貨膨脹,國家就通過減少支出,從而抑制和減少總需求.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社會資本再生產的調節,按其作用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的調節,如國家進行生產投資刺激需求,政府采購商品等等;另一類是間接的調節,即通過經濟信息和各種經濟參數(如價格、稅率、利率、工資參數等)來影響社會資本的再生產.
3.財政調節.
財政是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過集中和重新分配一部分國民收入,來影響生產資源的使用、個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財政包括國家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支出政策和財政收入政策兩個內容.
國家財政調節的主要內容有:(1)通過國家預算,增加國家投資,舉辦公共工程,建立國有經濟以及投資新興科技領域等,以擴大社會總需求,避免經濟衰退,擴大就業.(2)調整稅率、稅種和稅收起征點,實行某些免稅、退稅政策,直接引導納稅人的經濟行為,調節經濟運行.(3)實行「補償性財政」政策,即在危機和蕭條階段採取「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擴大政府支出,加大財政赤字,增發國債;而在經濟繁榮、需求過旺時,採取「緊」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削減政府支出,償還國債等,以抑制需求,延緩經濟危機爆發.(4)實行財政補貼,通過對國有企業虧損補貼、私營企業補貼、投資補貼、科技開發補貼、新產品出口補貼等,使各部門、企業協調和平衡地發展.(5)擴大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為私人壟斷企業提供和擴大國內市場,既解決產品的實現問題,又對產品結構調整產生校大的影響.
4.貨幣調節.
貨幣政策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政府調節經濟的又一基本手段.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因國家直接控制著中央銀行和貨幣供應量、金融管理權,國家可以利用控制貨幣供應量影響利率水平及投資,最終達到影響總需求和調節社會再生產比例關系的目的.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央銀行主要採取三種手段調節社會貨幣供應量:一是改變存款准備金比率.存款准備金比率是由國家金融當局規定的,其高低直接涉及到商業銀行的流動資金和資金供應.通過這一比率的調整可以達到影響商業銀行放貸規模的效果.二是調整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即商業銀行以未到期的票據向中央銀行融通現金時,貼現利息與票據到期時應得款額的比率.貼現率的高低,對於商業銀行的貸款額和利息率有重大影響,中央銀行通過再貼現率的調整來影響商業銀行的貼現率,進而影響市場利率,從而調節貨幣供應量.三是公開市場業務.即中央銀行通過公開買賣有價證券和國家公債來控制貨幣市場.當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時,中央銀行便拋出票據或證券以回籠貨幣,減少市場的貨幣供應量;當執行擴張貨幣政策時,就大量買進公債及其他有價證券,以增加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
5.收入調節.
它的主要內容是管制工資和物價,國家通過分配領域對再生產過程實行干預.它的目標有兩方面:一是企圖克服物價和工資的螺旋式上漲引起通貨膨脹.二是調節收入分配,調整工資與利潤的相對份額.
國家實施收入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強制性收入政策.主要是政府通過立法來凍結物價和工資,一般是在通貨膨脹嚴重時採用的手段.二是非強制性的「指導性」方法.即政府根據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趨勢,規定每個部門工資增長限度,使貨幣收入增長不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三是收入指數化措施.即將名義收入與某種物價指數聯系起來,名義收入隨物價指數變動而變動,其作用在於避免或減輕物價上漲對實際工資的影響.
6.國家的計劃調節與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劃的內容
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為了減少市場對經濟運行產生的自發性破壞作用,為了便於集中資金發展重點或關鍵部門,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基礎上都不同程度地實行了對經濟的計劃管理和調節,它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調節經濟的一種綜合形式.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劃的內容包括:總的經濟增長計劃、財政收入與貨幣發行計劃、國家重點投資計劃、科技教育發展計劃、主要產業發展計劃等等.
但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計劃,無法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按比例發展,無法解決經濟過程的深刻矛盾

9. 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的最高階段是___ 選項: a、私人壟斷 b、集中壟斷 c、國家壟斷 d、自由壟斷 為什麼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分為三個階段: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代表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私人大托拉斯壟斷資本主義,二戰以羅斯福新政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國家政權相結合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一;資本主義(capitalism)是一種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主要內容是佔有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通過購買勞動力進行剝削。在這種制度下,以其各種形態出現的資本是主要的生產資料。資本可以表現為用於購買勞動力和生產材料的貨幣和信貸;也可以表現為有形的機器(狹義上的資本);或表現為成品、半成品的存貨。無論採取什麼形式,它總是資產階級所掌控的私人擁有的資本;
二;資本主義的特點是:生產以銷售為目的,出現買賣勞動力的市場,使用貨幣作為交換媒介;資本家佔有資本,支配著生產過程和金融決策,經濟行為以尋求利潤為目標;資本之間存在著競爭,但實質上則趨於壟斷。
三;擁有資本或財產的國家;和對於資本的佔有。眾多資本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以及,對於大量或聯合的資本的權力或影響力。至於當代的定義,或許是因為受到了19世紀的哲學和意識形態爭論的影響,則將其定義為一種"經濟制度"(如同宋巴特和偉伯使用的)。例如梅里厄姆-韋伯斯特詞典里對資本主義的定義是:"一個由個人或公司擁有資本財產的經濟系統,經由個人的決定進行投資而非經由國家的控制,以及價格、生產、銷售產品主要都由自由市場所決定。"不過,英國1987年版的《牛津英語辭典》將其定義為:"佔有資本的狀況;資本家的身份;擁護資本家存在的制度。"這與美國辭典的定義差異也或許是因為意識形態和詞源解釋不同而造成的。
四;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10. 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

第一個時期

19世紀60和70年代。這時,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了頂點,壟斷組織開始出現,但只是處於萌芽狀態。如在60年代,美國工礦業和鐵路業中出現了稱作「普爾」的壟斷組織。

它們在企業間訂立短期協定,規定共同價格,分配營業額和劃分銷售市場。德國在1857年出現了第一個卡特爾,到1870年增加到6個。

第二個時期

1873年爆發嚴重經濟危機以後到80年代。在這個時期,連續發生的經濟危機使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進一步加強,壟斷組織得到了廣泛發展。

1882年,美國出現第一個托拉斯,即J.D.洛克菲勒(1839~1937)的美孚石油托拉斯,接著80年代在榨油、造酒、製糖、火柴、煙草、屠宰和採煤等部門都出現了托拉斯組織。德國1879年有卡特爾14個,1890年猛增到210個。

第三個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時期,由於工業高漲和經濟危機的交替作用,資本和生產的集中大大加快,壟斷組織急劇增加,普及到一切主要工業部門,並和銀行壟斷結合起來,形成了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壟斷成了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壟斷資本在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確立了統治地位。

(10)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法發展擴展閱讀: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趨於深化,並引起三個主要矛盾的激化,具體表現在:

第一,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加劇。

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本家為了追求高額壟斷利潤。在生產領域,壟斷組織壟斷了優越的技術條件,建立起嚴密的管理制度,極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勞動生產率。

其結果,一方面工人為壟斷資本家創造的財富日益增多;在流通領域,在分配領域,通過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信貸、通貨膨脹,對國民收入進行有利於資產階級的再分配。

第二,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不斷加深。戰前,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的高額壟斷利潤的重要來源之一,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其他經濟落後國家的剝削和掠奪,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勞動人民過著十分悲慘的生活。

第三,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化。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資本家為了爭奪商品銷售市場、原材料產地、投資場所,必然在經濟上分割世界,爭奪世界霸權。

熱點內容
英國法院網 發布:2025-05-21 06:23:27 瀏覽:568
刑法必背119 發布:2025-05-21 06:18:52 瀏覽:560
國家電大家庭婚姻法 發布:2025-05-21 06:16:52 瀏覽:465
合同法有關履行條款 發布:2025-05-21 06:15:31 瀏覽:620
婚姻法兩歲一下 發布:2025-05-21 06:13:14 瀏覽:563
婚姻法教育費包含 發布:2025-05-21 06:12:30 瀏覽:198
極重性耳聾有辦法治療嗎 發布:2025-05-21 05:44:57 瀏覽:971
賺錢快方法學生黨 發布:2025-05-21 05:44:14 瀏覽:149
有權對刑法進行司法解釋的機關是 發布:2025-05-21 05:34:03 瀏覽:856
刑法大腳 發布:2025-05-21 05:32:07 瀏覽: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