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了嗎

社會與法了嗎

發布時間: 2022-05-16 07:41:34

Ⅰ 社會與法的介紹

《社會與法》頻道已於2004年12月28日正式開播,它是中國惟一國家級法制專業頻道,也是中國國內惟一上星法制專業頻道。《社會與法》頻道將建設成以人為本、品質優良、受眾廣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的專業頻道,努力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提高國民法律素質,構建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的電視平台。 為使大家深入了解《社會與法》頻道所倡導的「公民、公正、公益」的頻道精神,讓所有的公民都來關注中國的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讓所有關注中國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公民都來關注《社會與法》頻道,並藉助頻道提升企業形象、有必要對《社會與法》的宗旨、定位、風格及主要欄目進行全面介紹。《社會與法》頻道的開播,是為了落實「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為了保持社會穩定與進步,為了溝通司法與社會,為了使我國政法工作和民眾法律素質適應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努力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國民法律素質,開展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滿足社會公眾同公檢法司行業之間的溝通需要。《社會與法》頻道是大眾化頻道,針對公民意識、公民權利、公民責任,滿足人們對法律、道德的普遍需求。強化人們的公平、正義觀念,提升人們的公民素質共同構建和諧社會。頻道宗旨是宣傳「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頻道每天播出20小時,節目形態多樣,由撒貝南、張紹剛、路一鳴、侯豐、李雨霏、張曉琴等將擔綱重點欄目主持人。

Ⅱ 請問什麼叫社會與法

社會是由人組成,社會需要法律來規范。只有存在適合社會的法律,社會才能夠健康發展,社會又不斷的給法律出難題,也不斷使法律完善。社會離不開法律,法律規范社會

Ⅲ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3)社會與法了嗎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

Ⅳ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的劇情是完全真實存在的媽

《法律講堂》欄目透視立法背景,解讀立法依據,關注中國的立版法進程,實現了電視與權法律的最佳結合,話題的生活化,表現形式的故事化。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是以社會、道德、法律為主要內容的電視頻道,於2002年5月12日開播。社會與法頻道,開拓了社會建設、社會服務、社會進步的內容資源,增強普法、關注民生、強調服務。「公平,公正,公益」是社會與法頻道的核心理念。

Ⅳ 《今日說法》在「社會與法」頻道幾點播出

每周一至周日中午12:35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

該節目以「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服務百姓」為宗旨,全力打造「中國人的法律午餐」

《今日說法》節目的創辦是為了配合中國法制社會建設,對老百姓進行普法教育,是用一種新穎的「說法」形式來進行「普法」宣傳,節目傳播定位明確。

Ⅵ 電視社會與法節目怎麼沒有了

中國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頻道呼號:CCTV-12社會與法)現在也有的。

Ⅶ 社會與法陳麗結局

社會與法陳麗結局陳麗對車禍慘劇的發生心懷愧疚,她決定撫養小寶,並帶著小寶遠離家鄉。為了謀生,陳麗到工地上找了份工作,但是工地上的頭兒對她不懷好意,主管馬國強及時帶人趕到,幫陳麗解了圍。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頻道呼號CCTV-12,簡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或央視十二套是以社會、道德、法律為主要內容的電視頻道,於2002年5月12日開播。

社會評價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開拓了社會建設、社會服務、社會進步的內容資源,增強普法、關注民生、強調服務。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堅持法制宣傳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普通大眾和關注中國法制進程的社會民眾和對法制文化有特殊興趣的人群為其受眾,確立大眾為主,兼顧分眾的傳播策略,著重突出法制節目的人文關懷精神,重視人的表述、人的呼聲、人的命運,並將其與法律的規范發展有機結合。

Ⅷ 「社會與法」 欄目是在普法嗎 官員要普法人民要普法

對,社會與法欄目,就是普法欄目,整個社會都需要法律知識,只是很多人執法犯法,不遵守法律法規,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Ⅸ 為什麼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2004年被社會與法頻道取代了

為什麼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年被社會與法頻道取代
答:
三大問題使西部頻道被「斃」

雖然張副台長的解釋非常合情理,但記者從央視一位知情人士處了解到,收視率低是停播最主要的原因。這位知情人士稱,央視領導也是看到西部頻道就算再辦下去只會更慘,所以才提前停播的。而收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在於西部頻道開播之初的定位不準,沒有認真分析西部地區的觀眾到底需要什麼,兩年多來沒有自己的名牌節目推出,也沒有自己的名牌主持人,在「一無所有」和一直賠錢的無奈之下,央視不得不違背以前的說法做出了「替換」的決定。

問題一:西部頻道到底是給誰看的

電視頻道的發展方向是日益專業化,而西部頻道的定位卻顯得模糊不清。原本是為了配合西部大開發的需要,展現西部魅力的西部頻道,卻涵蓋了教育、新聞、電影、綜藝、旅遊等眾多內容。如果說頻道是做給西部人看的,顯然缺乏新意;如果說給西部以外的觀眾看的,在衛星電視覆蓋非常高的情況下,如果想看西部風光,只要手指摁一下遙控器,大可以在新疆、陝西、四川等眾多衛星頻道看到,而且更快、更准。央視原本的優勢在於擁有強大的資源,但這點在西部頻道上絲毫沒有顯現出來。

問題二:你拿這樣的欄目糊弄誰

在記者的采訪中,不少觀眾都說對西部頻道有印象,但卻說不出這個頻道里有哪些欄目。現如今的電視頻道競爭中,其實就是欄目的競爭,而兩年以來,立足於西部各省台的西部頻道,卻沒打造出一個自己的精品欄目,真有些悲哀。

西部頻道有14個欄目,而記者從央視采訪得知,在這次解體後只有《魅力12》會保留下來,並入CCTV-3綜藝頻道。其他13個欄目都將被撤消。像新聞類的《新聞夜話》屬於深度報道欄目,由於央視已經有《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同類欄目,所以《新聞夜話》很難保留。

問題三:沒有明星誰會看

西安觀眾趙先生告訴記者,除了記得西部頻道有個主持人是原新聞聯播的播音員楊柳外,還知道的就是原來陝西電視台的主持人王筱磊,其餘的都不清楚。比起央視各個頻道都擁有一群金牌主持人外,沒有「金話筒」的西部頻道勢力顯得十分單薄。沒有一個強大的人員班底做支撐,西部頻道當然有些「肌無力」。而在本月28日准備開播的「社會與法」頻道。已經打了名主持人撒貝南這張王牌,又有《道德觀察》、《中國法治報道》等精品欄目,無形之中為新頻道又增添了不少人氣。

Ⅹ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如何

法律和社會之間有著密切而且復雜的關系。歸納來說,法律來源於社會,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同時反過來法律又維護著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對於不同的時期或是對比不同的社會環境,法律有著各不相同的內容形態,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先說法律的起源,法律不是原來就有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體以前,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產品實行平均分配,個人與集體渾然一體,利益基本一致,這使他們只需依靠傳統習慣就可以把經濟關系調整好了。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原始社會的氏族聯盟和氏族習慣就逐漸被國家和法律所代替。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維持社會秩序,為了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律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是為了調整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應運而生的,法律不能脫離社會。

(10)社會與法了嗎擴展閱讀:

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條件,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法治國家建設需要法治社會建設的配合、支撐。只有在加強法治國家建設的同時加強法治社會建設,法治國家建設才能獲得適宜的環境。法治國家不可能在虛無縹緲的空間建設,而必須在現實社會中建設。

現實社會是法治國家建設的無可選擇的空間。很顯然,只有不斷打造整個社會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社會環境,才可能不斷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

試想,如果我們的整個社會都不尊奉法律,不信仰法律,我們的大多數國民都不懂法、不信法、不守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還能建設法治國家,建成法治國家么?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建設、建成法治國家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會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當然,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的建設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法治社會的建設也有賴於,而且更有賴於法治國家的建設。

其二,法治國家建設有賴於法治社會建設為之提供一定的協助治理機制。現代國家治理不同於傳統的國家管理,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

所謂「國家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而在多元治理主體中,最重要的主體就是社會公權力主體。

另外,像社會公權力需要國家公權力的監督、制約一樣,國家公權力同樣需要,而且更需要社會公權力的監督、制約。為此,必須加強法治社會建設,促進各種社會自治組織的生長、發展,提高其參與國家法制監督的能力。

其三,法治國家建設的主體是人民,而人民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之中的,他們同時是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

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的素質就是人民的素質。建設法治國家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民,高素質的人民只能源於各種社會共同體的供給,源於法治社會的供給。

沒有法治社會培養、鍛造高素質的各種社會共同體成員,高素質的人民就沒有來源。而沒有高素質的人民,就不可能,或至少是難於建設法治國家的。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法治中國」與「法治社會」的關系

熱點內容
英國法院網 發布:2025-05-21 06:23:27 瀏覽:568
刑法必背119 發布:2025-05-21 06:18:52 瀏覽:560
國家電大家庭婚姻法 發布:2025-05-21 06:16:52 瀏覽:465
合同法有關履行條款 發布:2025-05-21 06:15:31 瀏覽:620
婚姻法兩歲一下 發布:2025-05-21 06:13:14 瀏覽:563
婚姻法教育費包含 發布:2025-05-21 06:12:30 瀏覽:198
極重性耳聾有辦法治療嗎 發布:2025-05-21 05:44:57 瀏覽:971
賺錢快方法學生黨 發布:2025-05-21 05:44:14 瀏覽:149
有權對刑法進行司法解釋的機關是 發布:2025-05-21 05:34:03 瀏覽:856
刑法大腳 發布:2025-05-21 05:32:07 瀏覽: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