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當代婚姻法的歷史進步之處

當代婚姻法的歷史進步之處

發布時間: 2022-05-30 07:47:28

A. 我國《婚姻法》的歷史和現況

中國奴隸制、封建制時代的婚姻法
在中國整個奴隸制時代,婚姻家庭關系主要是由維護宗法家族制度的禮和統治階級認可的習慣來調整。在冠、昏、喪、祭、鄉、相見的六禮中,婚(昏)為其一。嫁娶中又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的「六禮」,婚姻離異方面有「七出」、「三不去」的規定,以及男女、夫婦關系中的「三從四德」等,都發端於奴隸制時代(見封建婚姻制度)。
封建社會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禮、法並用。
戰國時《法經》,以姦淫入於雜律。秦簡已有「家罪」之名。
漢《九章律》(見漢代法規)以戶律規定婚姻、戶籍、賦稅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上承漢制而有所增減,魏律(見三國法規)、晉律(見晉代法規)中均有戶律。北齊律以婚事附於戶,改稱婚戶律、北周律則分列婚姻、戶禁兩篇(見北朝法規)。南朝諸國基本上沿用晉律。
隋(《開皇律》)將婚戶合而為一。《大業律》再次分為戶律和婚律(見隋代法規)。
到了唐代,中國封建社會的婚姻立法臻於完備。現存的《永徽律》(見唐代法規)以《戶婚》為第四篇,計46條,不僅是以後各代婚姻立法的藍本,而且遠播域外,對周圍一些國家也有相當的影響。
宋代以戶婚律載於《宋刑統》,並在戶令中重申良賤不婚等規定。
遼、金、元的法律均有關於戶婚的內容。
明律(見明代法規)在戶律中有婚姻等門,清律一仍其舊。明代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已有與律並行的例。在清代法律體系中,例的地位更加重要,除律文後附有例外,刑部例中也有婚姻一目。
古代婚姻制度詳見於禮而略於律,法律對婚姻關系的調整並不是全面的,除了與刑相關的問題外,其他均由禮來調整,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婚姻立法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華民國時期的民法親屬編
國民黨政府於1930年12月26日公布,1931年5月5日施行的民法親屬編,內容上與北洋政府制訂的民律第二次草案一脈相承,並且大量地搬用了德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親屬法的有關條文,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在法律上的表現。
革命根據地的婚姻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政權就開始了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制建設。1931年11月2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有關婚姻條例的決議,同年12月1日,頒行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後又加以修改,於1934年4月8日頒行了《中國維埃共和國婚姻法》。其主要內容是:確定婚姻自由,廢除包辦強迫和買賣的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夫多妻;實行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的合法權益;保護紅軍戰士的婚姻。其後,許多革命根據地都制定了地區性的法律,有1939年4月的《陝甘寧邊區婚姻條例》、1942年12月的《陝甘寧邊區抗屬離婚處理辦法》、1942年1月的《晉冀魯豫邊區婚姻暫行條例》,1943年的《晉察冀邊區婚姻條例》等。這些法令的基本精神都是廢除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新民主主義的婚姻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婚姻立法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為8章,包括原則、結婚、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父母子女間的關系、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的財產和生活及附則,共27條。內容以調整婚姻關系為主,同時涉及家庭關系方面的各種重要問題。「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就是該法在原則問題上所作的重要規定。為了肅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殘余,該法還明確規定禁止重婚、納妾、收童養媳、干涉寡婦婚姻自由、借婚姻關系索取財物等。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新的《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廢止。

B. 新中國婚姻家庭立法與社會變遷的關系

婚姻法治的歷史變遷是一個時代變遷和社會文化轉型的晴雨表,從中也折射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巨變。
第一,反映了新舊中國政權的轉換。
1950年《婚姻法》是一部廢除舊式封建婚姻制度、樹立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婚姻制度的宣言。從所用術語來看,「包辦強迫」、「男尊女卑」、「重婚」、「納妾」、「革命軍人」等暗含了從「舊制度」變為「新制度」、從「革命」變為「建設」的巨大歷史轉換。後兩部《婚姻法》開宗明義指出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從內容來看,「計劃生育」、「夫妻財產」、「感情破裂」、「家庭暴力」、「婚外戀」等富有時代氣息的術語表明了與1950年《婚姻法》在立法主旨上的巨大差異,也表明後兩部《婚姻法》出台時不同的時代背景。
第二,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
中國婚姻法治發展變遷最根本的動力是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沒有改革開放進程的日益加快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推進,就沒有婚姻法治的進步。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基本上是全方位的大包大攬,《婚姻法》的制定和頒布也不例外。而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政府對個人生活干預的方式發生變化,從計劃經濟下的大包大攬解決問題轉變為賦予個人更多權利,這就使個人有了更多的活動空間,也必將促使婚姻家庭朝著更加有利於人的自由、平等的方向發展。從1950年《婚姻法》制定中的國家主導逐漸變為民眾廣泛參與2001年《婚姻法》制定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特點。
第三,反映了人治與法治之爭以及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加快。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國家對婚姻的治理、人們對婚姻家庭的重視、社會法治觀念的變化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其間,有20世紀50年代中期要求加強「革命法制」的要求,也有60年代「要人治不要法治」的主張,有20世紀50年代「重視法制」的良好開端,也有60年代「砸破公檢法」的狂熱;有20世紀80年代「人治與法治」的爭鳴,也有90年代「依法治國」思想的高度一致。在當代中國的政治框架和權力運行體制之下,黨和政府在法治問題上的抉擇對當代中國婚姻法制的嬗變至關重要,《婚姻法》的歷史演進折射出國家治理方式的變遷和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
第四,體現了國家不斷走向富強和人民生活日漸富足的社會現實。
從三部《婚姻法》法律文本的對比中,這一事實表現得十分明顯,其中最典型的是關於「夫妻財產分割」的條款:1950年《婚姻法》中對此只是較為籠統和粗略的規定;1980年《婚姻法》在此方面的規定雖做了少量調整,但並沒有明確規定整體的分割辦法和相關細則;2001年《婚姻法》對離婚後夫妻財產的分割問題做出了較為全面、詳細和明確的補充。這既是法律不斷走向完善的表現,也反映出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百姓生活日益富裕的事實。此外,關於「感情破裂」、「計劃生育」、「家庭暴力」、「婚外戀」等相關條款相繼寫入《婚姻法》,也表現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後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以及維權意識的增強。
總之,《婚姻法》的制定和修改經歷了60多年的變革歷程,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民眾的婚姻家庭生活在立法與現實之間不斷進行調適和整合的過程中日漸表現出民主化、法治化、規范化的時代特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依法治國的艱難探索和取得的良好成效。但是,在立法與現實之間又時而存在一些社會沖突現象,這也表明,任何法治實踐只有在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變革緊密關聯和平衡中才會更加完善起來,進而促進當代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與良性運行。

C. 新婚姻法全文與舊的有什麼不一樣什麼新內容引起波瀾

1.增補了對家庭暴力受害者和被虐待者的救助措施新法增補了以下規定:對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委會、村委會以及所在單位應該予以勸阻、調解;根據實際情況還可能給予行政處罰或追究刑事責任。2.增設離婚無過錯方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根據新婚姻法的規定,當一方重婚或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一起家庭成員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賠償。這是新婚姻法取得的令人稱贊的進步,加強了夫妻間忠誠和尊重的責任,給有過錯的一方以實質性的懲罰。二.新婚姻法的不足婚姻法的修改適應了我國新時代婚姻家庭狀況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國的婚姻家庭制度。但是在新婚姻法對舊婚姻法的立法突破和完善的同時,新的問題和不足接踵而至,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缺少關於對配偶權的規定配偶權是指夫妻基於配偶身份而享有的要求婚姻生活圓滿、安全及幸福、和諧的權利和為此所應承擔的義務。其本質上體現為對配偶身份利益的支配權,而不是支配配偶的人身。新婚姻法迴避了配偶權的問題,只是規定了與配偶權相關的權利義務問題,不能不稱之為一大遺憾。(二)關於事實婚姻的規定存在缺陷新婚姻法迴避了對事實婚姻是否承認其效力的問題。對於不符合結婚條件的男女雙方沒有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且不傷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同居是否得到法律認可和調整呢?新法沒有做出規定和回應。而我國又沒有同居法來加以調整和規范,實乃立法之空白。對同居行為放任或道德調整,不利於對這種客觀存在現象的問題解決。(三)關於離婚標准之規定不嚴謹作為立法和司法的總結,新婚姻法仍採用了「感情卻已破裂」作為離婚的法定標准,這對於保持法律的連續性,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用感情破裂作為婚姻破裂的標准,本身缺乏可行性、合理性和法律上的正義性,「在事實操作和社會公德的價值上都小能盡如人意」。此外,新婚姻法還對離婚標准採用了列舉的方式,然而從新法之列舉情形看,以過錯為多,過錯離婚主義的痕跡過重。且並沒有把常見的、多發性,具有普遍性的離婚情形列舉出來,這樣難以達到列舉的真正目的。(四)關於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不完善第一,對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沒有明確界定,易於造成理解的混亂。這種損害賠償是單純的財產損害賠償還是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呢?新婚姻法沒有給予很好的答案。第二,新婚姻法規定以離婚為損害賠償要件。要求損害賠償以離婚為代價,條件苛刻,不能解決夫妻感情沒有確已破裂,而夫妻一方遭受對方人格、身份等損害而為索賠的問題。

D. 中國新婚姻法有什麼變化

1997年—1998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青年中,有近.8%的人對婚前性行為持肯定態度;3—4成的青年對結婚和生兒育女的價值持懷疑或否定態度。有近5萬的青年贊成離婚。有半數的人對「婚前財產公證」表示認同。
對21世紀婚姻的展望

許多學者認為:下世紀婚姻將呈多元化趨勢,家庭形式將更為豐富。男人和女人都將不依賴他人而生存,個人的權利將受到尊重,生活將趨於個性化。

中國具有明顯的城鄉差異、地區差異,婦女解放程度也不同步,因此,城鄉婚姻掌握的數據和綜合一些專家學者的意見,具體來說,在城市:

1.核心家庭繼續增加。目前核心家庭已達60%,還會繼續上升。家庭結構小型化,每家3—4人。

2.晚婚晚育人數增加,單身不婚者增多,自願不育者有上升趨勢。

3.婚前性行為不會減少,隨著封建「貞操觀」影響的削弱,試婚有可能增多。

4.擇偶更注重情趣相投,經濟條件重要性降低。同居數量有可能上升。

5.婚姻質量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使多數家庭不再湊合。婚姻調適能力的提高,將使家庭生活更豐富、新鮮和幸福。婚姻中男女更加平等,家庭暴力減少,丈夫將與妻子共同承擔家務。

6.家務勞動強度降低,時間縮短,夫妻因家務勞動導致的矛盾減少,家務勞動將社會化、家用電器普及化。

7.協議離婚、試離婚將成為離異的首眩離婚率會呈上升態勢。知識、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情感越豐富,對愛情要求越高,因此會越不幸福,越痛苦,離婚可能性越大。

8.社會對婚外戀繼續保持寬容的態度,人們對婚姻的責任感更多的是自我認識、自我約束、自我修正,而不是迫於外在壓力。隨著我國對個人自由的管理放寬,機會增加,婚外戀會增加。

9.民眾婚姻自由度增加,婚姻不再是從眾行為,結婚與否是個人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單身不婚、單親家庭等生活方式可能成為人們多樣化選擇的內容。

在農村:

1.婚姻自由將隨著經濟改善而提高,女性將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尤其是「打工妹」,她們的眼界開闊了,有了自立能力,必然更要求婚戀自主。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她們的要求與農村強大的傳統勢力之間還在較量。

2.早婚多育現象將隨著婦女地位提高、農村經濟條件的好轉、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健全而減少。

3.由於貧困和性別比例失調,仍有相當數量的農村男性難以成家。

4.離婚在農村仍是一件困難的事,尤其牽涉到承包地等生產資料,易使離婚女性及子女生計無著。參加鄉鎮企業勞動的女性比較而言有更多的自主權。

5.婚外戀對於農村婦女既是一種誘惑又包含著危險,往往導致她們承受動盪不安的生活和悲劇的結果。

總之,21世紀的婚姻變遷,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都將朝著多元的、理性的、進步的、以人為本的、男女更加平等的方向發展。

E. 2021新婚姻法出爐,相比之前的有哪些變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婚姻中不斷出現新的問題,為了保護婚姻雙方的利益,2021年新婚姻法出爐,相比之前有以下幾方面的變化。

綜上所述。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此次新婚姻法的變動更好地維護了夫妻雙方的利益。此次變動有以上幾點,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F. 新婚姻法有哪些進步的地方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婚姻法司法解釋,引發了全社會的熱切關注,其中對父母在子女婚後購買不動產的認定等條款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不少人認為這將導致「嫁老公如同嫁房東,到頭來還是一場空」結局。這是以舊有的男娶女嫁觀念評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產法則,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新司法解釋富有時代精神,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夫妻財產制的發展趨勢,是推動我國夫妻財產制完善的重要步驟,其進步意義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有利於保護個人財產權。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依法保護個人合法的財產所有權。我國實行婚後所得共同制,判定婚後取得的財產是否是共同財產,主要是看雙方是否對該財產的取得做出了貢獻 (除有約定以外)。父母為子女結婚購買不動產並將產權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其實質相當於贈與,另一方沒有任何貢獻和付出,顯然應屬一方的個人財產,在離婚時由雙方共同分割,對買房一方的父母顯屬不公。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公民財富快速積累、權利意識日漸增強,房產已經成為個人和家庭最重大的財產,新司法解釋進一步擴大了婚姻財產中個人財產的范圍,體現了誰出資、誰登記,誰所有的財產法規則,順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尊重和保護個人財產的現實要求。

有利於解決財產糾紛。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公民財富種類和數量的增加,婚姻財產關系越加復雜,人們的財產權意識越來越強,尤其是隨著房價的飆升,因房產引發的爭議日益增多。據北京朝陽區法院最近的調查,除了常見的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數量激增以外,婚姻家庭案件中八成以上糾紛都因房產而起或與房產爭議有關聯。房產問題已經日益成為影響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在此情況下,對婚姻財產的具體歸屬做出明確的界定,顯得尤為迫切。首先,它有利於家庭和諧;其次,也有利於維護第三人的利益,因為夫妻個人及家庭財產還有可能與外界發生經濟往來,只有產權明晰了,第三人的交易安全才有保障。夫妻財產權屬的進一步廓清,為相關糾紛的解決提供了前提和依據,對社會經濟的和諧穩定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有利於樹立男女平等觀念。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就確立了男女平等的原則,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婚姻領域的封建殘余依然存在,男買房、女陪嫁的背後就是一種深深的女性依附於男性的意識。新司法解釋出台後,為預防女兒離異後無房的情況發生,不少准丈母娘都當仁不讓地准備為女兒買房,還有一部分家庭則在考慮雙方共同購買住房,從這個角度講,新司法解釋正在引導男女雙方共同承擔婚姻財產責任,推進婚姻中男女平等的真正實現,而不再讓一方陷於困境。從今往後,買房將成為男女雙方共同的權利和義務,男方不再當然地背負沉重的責任和負擔。如果雙方確實都買不起房,那新人們不如平等務實地選擇租房等方式,通過自力更生、共同努力去創造家庭的美好未來。

有利於培育婚姻責任意識。受新司法解釋的影響,近來一些地方的結婚登記數量已呈現明顯下降趨勢。新解釋促使人們更加慎重地對待婚姻,尤其是那些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人們,應充分認識婚姻可能給他們帶來的人身和財產關系的變化。婚姻面對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麵包」問題;不僅僅是利益和權利,還有責任和義務,婚姻破裂所導致的後果是現實而殘酷的。這無疑會減少「閃婚」、「閃離」族們的盲目性,引導他們樹立婚姻責任意識,最終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和諧有序。

總之,新司法解釋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尊重和保護個人財產、維護社會公正和諧的現實需求,又彰顯了婚姻的責任意識和男女平等觀念,是一個富有時代特色的司法解釋。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上述意義的真正實現在一定程度上還有賴於現有夫妻財產制度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實,尤其是男女平等的真正落實。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夫妻財產制度的完善依然任重而道遠。

G. 2001年對 婚姻法 修正有哪些進步之處

重視法治與德治的結合,鮮明地指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建設的方向。婚姻法是道德倫理性很強的法律。修改後的婚姻法在總則中重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實行計劃生育等原則的同時,增設了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以及應當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等體現立法宗旨的規定。在道德上具有倡導意義,在法律上具有宣言性。
為有效地遏制嚴重危害婚姻家庭違法行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修改後的婚姻法針對社會各界反映強烈的「包二奶」以及家庭暴力問題,增加了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等規定,增加了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規定,從立法上增強了維護一夫一妻制、保護家庭成員人身權利的力度。
充實了離婚制度的內容,維護了健康的家庭制度。修改後的婚姻法增加了關於婚姻的無效和撤銷制度的規定,明確了雙方共同所有的財產和一方個人所有的財產的范圍以及夫妻間的財產的約定及其效力。這就能使執法部門和司法機關處理婚姻案件更具有可操作性。
體現了對弱者的保護,維護了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如離婚時的過錯賠償制度的設定,一方因撫育子女、照顧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在離婚時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的規定,等等。

H. 婚姻家庭法就其歷史而言,分為那三個發展階段

新中國婚姻家庭復法經由以1950年《婚制姻法》為標志的初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停滯、以1980年《婚姻法》為標志的恢復和發展,至90年代逐漸形成了以《婚姻法》為主幹、以《收養法》和《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為配套、以其他部門法相關規范和各個不同效力層次的法律淵源為補充的分散化結構態勢。與此相伴隨,法學界關於修改婚姻家庭法的研究從80年代末拉開序幕,90年代中期趨於共識,至今已提上立法工作議程,初步完成了「專家試擬稿」,並正在展開討論。參與這一跨世紀的重要立法研究活動的學者,理應感受到一種學術的沉重和歷史的責任。為此,筆者特就中國婚姻家庭法宏觀定位的五個方面提出粗略思路,以期學界同仁加以提升和深化,並納入到具體法律制度的建構之中。

I. 1980年《婚姻法》相對於1950年的《婚姻法》有哪些方面的發展

和1950年《婚姻法》相比較,1980年新《婚姻法》在原則部分增加了實行計劃生育和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內容,對結婚條件做了若干修改,把法定結婚年齡從1950年《婚姻法》的男20歲、女18歲改成男22歲、女20歲,增加了禁止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結婚的規定。1980年《婚姻法》還擴大了對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調整,將親屬關系的調整范圍擴大到了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間。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1980年《婚姻法》對離婚的法定理由做了一個實體性的規定。這是一個新突破。1950年《婚姻法》對離婚只有一個程序性的規定:如果夫妻一方要求離婚,可以由區人民政府調解,如果調解無效,可以起訴到基層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決。1980年《婚姻法》增加了一個實體性規定:如果夫妻感情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這一條款在起草時,成為爭議最大的一條。有的專家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但也有人認為,應該忠於愛情,不能輕易離婚。

「1980年《婚姻法》有巨大的歷史功績,它把經過『文化大革命』破壞的婚姻家庭法制重新引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1980年《婚姻法》的貫徹執行對中國婚姻家庭制度改革起了很重要的歷史作用。」

J. 新婚姻法有哪些改變

新婚姻法和舊婚姻法有五個不同之處:
1、明確規定禁止「二奶」等行為。舊婚姻法只禁止重婚,對其他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然而,新婚姻法增加了「禁止違反一夫一妻制的其他行為」。
2.新婚姻法增加了關於無效婚姻的條款。指出「對於無效婚姻,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者人民法院提出結婚,婚姻登記機關或者人民法院應當宣布婚姻無效。」特別是對強迫婚姻作出了規定:「如果一個人被強迫結婚,被強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申請取消婚姻。被脅迫方要求解除婚姻的,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如果個人自由受到非法限制的一方要求解除婚姻,應在恢復個人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3.新婚姻法放寬了離婚條件。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調解無效,如感情確實已經破裂,應允許離婚。(a)實施家庭暴力或其他虐待家庭成員或被遺棄家庭成員的行為;(二)一方有重婚或者其他違反一夫一妻制行為的;(三)一方有賭博、吸毒等惡習,經反復教育仍未改的;(四)一方被追究刑事責任,嚴重傷害夫妻感情的;(五)患有婚後醫學上認為不適宜結婚的疾病的;(六)因感情不和分居兩年的;(七)導致夫妻關系破裂的其他情形。
4.新婚姻法首次提出了探視權和尊重父母婚姻權利的問題:「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親或母親有權探望子女,而另一方有義務提供幫助。」兒童應該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應該干涉父母的再婚和婚姻生活。子女贍養父母的義務不因父母婚姻關系的變化而終止。
5.夫妻財產的佔有和分割所遵循的規則與舊婚姻法最不相同。新婚姻法規定,對於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同居期間獲得的財產,除重婚外,應按共同財產分割。對有過錯的一方來說,區別可能少一些,也可能沒有。新婚姻法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財產:(a)一方的所有婚前財產;(二)一方因身體傷害致殘的醫療費用和生活補貼;(三)遺囑或者贈與合同中載明的財產歸一方所有;(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五)屬於一方的其他財產。當新婚姻法首次提出離婚時,如果一方為撫養孩子、照顧老人、幫助另一方工作等支付更多的義務。它可以向另一方要求賠償。

熱點內容
ji階級刑法 發布:2025-05-15 00:06:16 瀏覽:101
道德類尺度 發布:2025-05-15 00:00:37 瀏覽:24
法律碩士深圳2018 發布:2025-05-14 23:43:26 瀏覽:156
多哥婚姻法 發布:2025-05-14 23:36:40 瀏覽:102
道德與法治神秘的小樹林 發布:2025-05-14 23:35:59 瀏覽:926
有關有限責任公司的法律 發布:2025-05-14 23:23:57 瀏覽:583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請敗雙生花 發布:2025-05-14 23:23:45 瀏覽:845
道德與法治生二胎 發布:2025-05-14 23:22:13 瀏覽:306
同業競爭法規 發布:2025-05-14 23:21:25 瀏覽:914
做律師好嗎 發布:2025-05-14 23:18:17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