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法哲學反思
⑴ 大學法律系學什麼
大學法律系主要學習以下內容:
基礎法律學科:
法學理論:
- 法理學:研究法的一般原理、原則、概念、制度的法學分支學科。
- 法哲學:探討法的本質、價值、作用等深層次問題的學科。
- 法律思想:研究歷史上或現實中各種法律思想的學科。
- 法學歷史:研究法學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科。
法律實務:
- 法律文書寫作:學習如何撰寫各類法律文件,如起訴狀、答辯狀、判決書等。
實踐環節:
司法考試:
- 司法考試是法律系學生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考試,通過該考試是獲得法律職業資格的必要條件。
綜上所述,大學法律系的學習內容既包括基礎法律學科和法學理論的學習,也包括法律實務的訓練和實踐環節的鍛煉,最終目標是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法律知識和實踐技能,以應對未來的法律職業挑戰。
⑵ 簡述國家對企業進行適度干預的理論基礎。
【答案】:企業運行中的國家干預,是指國家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全局性利益所實施的旨在克服市場經濟體制中企業自由運作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的行為。企業運行中的國家干預可以通過經濟的、行政的和法律的多種手段實現。通過法律規范對企業運行中的國家干預所作的制度安排,即為企業運行中的國家干預法律制度。
企業運行中的國家干預法律制度產生於以下客觀背景:①社會本位及社會利益原則的確立。從個人本位或權利本位轉向對社會本位的偏重,這是西方法哲學或立法指導思想在當代的重大變化,經濟法的出現正是這種變化在規范上的表現。注重社會整體功利的政治、倫理意識上升為一種法哲學思想導致了立法對社會利益的偏重,企業運行中的國家干預法律制度即是這一偏重的結果。②社會公平理念的出現及其被認同。法哲學或立法指導思想從注重個人本位或權利本位轉向對社會本位的關注,也相應地使社會公平理念得以出現並獲致認同。作為國民經濟微觀基礎的企業的運行,自然也就成為基於社會公平理念所實施的國家干預發生作用的方面,在注重以法律手段干預經濟的當代社會,企業運行中的國家干預法律制度也就應運而生了。③企業在社會中角色的轉換。在當代,主流觀點已經放棄了絕對的一元主義的企業利潤最大化理論,認為企業的角色不僅是出資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工具,也是實現社會福利的實體,必須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這種轉變導致了立法的變革:各國在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上頒布了大量的引導和強制立法;在傳統企業法或公司法中增設保護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條款。這些立法對企業運行中的國家干預法律制度之建立無疑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應從企業運行中國家干預的概念、客觀背景等方面作答
⑶ 需要國家干預:經濟法視域的解讀目錄
在探討「需要國家干預說」的法哲學基礎時,我們首先關注其法哲學立場,國家干預在經濟法中的基本范疇,以及經濟憲政哲學下的國家干預法哲學進路。國家干預的科學方法論解釋,從證偽範式的認知出發,強調了證偽的可能性與證實的不可能性,揭示了前提中的反例與研究目的、評價標準的重要性,以及命題所決定的真理性。通過這一方法,我們對「需要國家干預說」的整體主義解釋進行了深入探討,包括國家干預經濟法律關系的含義、范圍與二元結構及二重性。國家干預的合法性問題,從法律社會理論的角度進行了解讀,分析了合法性作為經濟法理論上的真問題,其基本內涵、表現與求解途徑。國家干預理論的範式轉換,揭示了法學視域下的現狀,以及國家干預的目標和法律方法。社會變遷中的制度與干預的倫理向度,通過國家性質與制度供給的一般考察,探討了公私法制度與道義論公平正義、現代國家與經濟法的關系。在這一認知模式下,政府幹預市場的路徑及其實踐保障被重點分析,對國家主義的克服和憲政依據進行了美國憲法案例的透視與理論反思,特別是在虛擬經濟的國家干預、政府經濟職權的隱性價值分析、社會中介組織的干預主體拓展與非營利組織在克服國家干預失靈中的作用,以及社會分配關系的經濟法調整與反貧因制度例證方面,展現了「需要國家干預說」的具體適用與例證。最後,討論了我國國家干預立法及其完善,通過附錄一與附錄二提供了更深入的資料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