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法等於婚姻法嗎
㈠ 我國婚姻法的淵源主要有哪些
我國婚姻法是婚姻家庭法律規范的總和,為實質意義上的婚姻法。除《婚姻法》之外內,在許多相關的規容範性文件中,都有涉及婚姻家庭關系的規定。
我國婚姻法的淵源主要有:
(1)憲法和法律。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是全部婚姻家庭立法的根據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其他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主要包括: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婦女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
(2)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所屬部門制訂的有關規章。主要包括:民政部經國務院批准頒布實施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中國公民辦理收養登記的若干規定。
(3)地方性法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有關規定。
(5)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
㈡ 婚姻法及其調整對象有哪些
婚姻家庭法簡單說是指調整有關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具體講婚姻家庭法是指規定婚姻家庭關系的發生和終止,以及由此產生的一定范圍親屬間權利義務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婚姻法的概念是對婚姻法內容的高度概括,概念和內容是—致的。一般來說,一個法的名稱和它的調整對象也應該是一致的。按婚姻法名稱表面理解,好像只是調整婚姻義系的法。其實,從婚姻法規定的內容看,可將婚姻法分為狹義的婚姻法和廣義的婚姻法。
狹義的婚姻法以婚姻關系作為調整對象,其內容包括婚姻成立的條件和程序,婚姻解除的原則和法律後果,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如《美國統一結婚離婚法》。廣義的婚姻法除了狹義婚姻法所規定的內容外,還包括家庭關系的內容。如規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祖父母與孫子女、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從編制方法上看,可將婚姻法分為形式意義上的婚姻法和實質意義上的婚姻法。形式意義上的婚姻法僅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及民法典中有關婚姻的部分;實質意義上的婚姻法,不僅包括形式意義上的婚姻法,而且還包括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中有關婚姻家庭的規定。
婚姻法是規定婚姻和家庭關系中權利和義務的法,這是各種類型的婚姻法的共性;但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婚姻法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和性質是不同的,這是由婚姻法的階級本質決定的。
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經濟利益,利用國家機器將社會秩序穩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其中包括婚姻和家庭關系的秩序。如果男女之間的結合形式可能帶來婚姻秩序的紊亂,就會被列在取締之列。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秩序的需要,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就把有利於統治階級需要的婚姻家庭秩序化為法定的權利和義務。
我國婚姻法是我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在婚姻家庭方面意志和要求的集中表現,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它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優越性。
婚姻法具有我國法的一般特徵,如都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都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意志的反映,都具合法的強制性等等。但由於婚姻家庭關系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不同於其他法律的以下特點。
首先,婚姻法的適用范圍具有廣泛性。婚姻法是適用於一切公民的普遍法,而不是只適用於部分公民的特別法,幾乎人人都要結婚,每一個公民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因此而形成的婚姻和家庭關系都要適用婚姻法。因此說婚姻法是有關一切男女老幼的切身利益、適用范圍極為廣泛的法律。
其次,婚姻法具有強烈的倫理性。婚姻家庭是一個重要的倫理實體。與財產法不同,屬於身份法范疇的婚姻法具有強烈的倫理性。反映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意志的法律,都是和社會主義道德相一致的,而這一點在婚姻家庭問題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婚姻法中所規定的各種權利利義務,都是社會主義道德所要求的。如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義務,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濫用權利和不履行義務,既是違背社會主義道德,也是婚姻法所禁止的。
再次,婚姻法的大部分規范是強制性規范。強制性是—切法律部門的共同特點,在婚姻家庭法上表現尤為明顯。為了保護公民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合法權益和維護社會利益,婚姻家庭法中的規定大多是強制性規定,如關於結婚、離婚內容的規定。當然,婚姻家庭法中也有一部分任意性規定,如關於夫妻財產問題的約定。
婚姻家庭法雖屬於民法范疇,但與其他民法規范比較又具有相對獨立的性質,其獨立性特點主要是出它的特定調整對象決定的,對此應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
從調整對象的范圍來看,婚姻家庭法既調整婚姻關系,又調整家庭關系。婚姻關系是指夫妻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家庭關系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即父母子女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和祖孫關系。
從調整對象的性質來看,既有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又有因人身關系,而引起的財產關系。
婚姻法調整的對象主要是人身關系,同時也調整財產關系,但這種財產關系是依附於人身關系而存在的。人身關系是指存在於具有特定身份的主體之間,其本身不直接體現經濟內容的關系。婚姻關系只能存在於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的男女雙方之間。家庭關系只能存在於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這些關系並不是為了經濟上的目的而存在的。
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是以人身關系為前提,隨人身關系的產生而產生,隨人身關系的消滅而消滅,如親屬間的扶養、繼承義系等,因此它是一種附屬於人身關系的財產關系。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具有如下特點:
1.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不具有等價、有償的性質。
2.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的主體都是具有特定身份的親屬。
3.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基於結婚、收養等特定法律事實而發生。
㈢ 婚姻法和婚姻家庭法的區別
區別一、兩者的概念不相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條文,包括總則、結婚、家庭關系、離婚、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附則。而婚姻家庭法是一個法律概念,主要是調整婚姻家庭法關系的法律,此類法律有不同的名稱,其涵義也不盡相同。
區別二、兩者從立法技術等形式不相同。
家庭婚姻法主要使每個法律規范、法律條文都是具體、完整的,使每一個環節、方面都沒有漏洞,另一方面又保持對某種社會行為、社會關系的抽象和概括,使法律規范具有事前調整和事後調整的一般化效能,實現法律的價值互補和功能契合。
而婚姻法主要以概括性、原則性強為一大優勢和特點。但是整部「法典」和各項條款從形式到內容提綱挈領,抽象、籠統、粗疏、模糊,亦成為其嚴重弊端。
區別三、兩者的價值定位不相同。
婚姻家庭法的價值定位在功能指向上,力求「公法」功能與「私法」屬性兼顧,保障功能與權利本位並存。而婚姻法主要是價值在於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區別四、導向定位不相同。
婚姻家庭立法尊重中國當前實際,但絕不是機械、消極地迎合現實,而應該用辯證的觀點來對待實際情況,既尊重當前的客觀實際,也考慮過去和未來的客觀實際,把客觀實際看成是運動發展的,尤其要預測和把握客觀實際的發展趨勢敏歲。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五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也就是說,尤其是自治地方的,都是由人民代表大會結合民族婚姻的情況決定,所以說沒有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
區別五、兩者的特點不相同。
婚姻家庭法是身份法,是具有特定親屬身份的人轎絕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特別的人倫關系不是出於功利的目的而創設和存在的,而由親屬身份所派生的財產關系也不體現直接的經濟目的,帶有某種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色彩。
而婚姻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閉拿姿會常務委員會發布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規特色。尤其是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婚姻家庭法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㈣ 我國婚姻家庭法的主要特徵是
我國婚姻家庭法的主要特徵是:適用上具有極大的廣泛性、內容上具有鮮明的倫理性、規定多為強行性規范。
特點:
婚姻家庭法是身份法,它調整的是具有特定親屬身份的人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特別的人倫關系不是出於功利的目的而創設和存在的,而由親屬身份所派生的財產關系也不體現直接的經濟目的,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親屬共同生活和家庭職能的要求,帶有某種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色彩。
與市民社會的其他財產法則不同,它不具有等價有償的性質。在財產法領域,同一法律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一般都具有對價關系,其實質是雙方主體的利益交換,權利和義務的區別十分明確。而在婚姻家庭法領域,某些法律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兩者甚至是很難區分的。
㈤ 2024最新婚姻法
婚姻家庭法是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自1950年《婚姻法》標志著該法的初創,到1980年《婚姻法》的恢復和發展,以及90年代《婚姻法》為主幹的分散化結構態勢的形成,我國的婚姻家庭法經歷了多次修訂和完善。
截至2024年,原《婚姻法》已被廢止,現行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第五編——婚姻家庭編。除此之外,還包括以下相關法律法規: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繼承編的解釋(一)
- 《婚姻登記管理條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
此外,各地可能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這些在處理具體婚姻問題時也可能需要參考。
2024年生效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在原《婚姻法》的基礎上做了多項修改,主要變化包括:
1. 修改了受脅迫婚姻的起算點,從結婚登記之日起算改為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算。同時,取消了「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作為禁止結婚的情形,改為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對方重大疾病,否則另一方有權請求撤銷婚姻。
2. 明確了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包括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一方事後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以及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
3. 增加了離婚冷靜期,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30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離婚冷靜期屆滿後的30日內,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4. 完善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增加了其他重大過錯導致離婚的情形,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5. 規范了親子關系確認和否認之訴。
這些變化旨在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婚姻和家庭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編 婚姻家庭編的相關規定明確了婚姻撤銷的條件、夫妻共同債務的界定、離婚冷靜期的設置、離婚損害賠償的情形以及親子關系的確立等,為婚姻家庭關系的處理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