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姓氏
A. 國家法律有規定孩子必須跟父母姓嗎
法律有明確的規定:三種情形下,可以使用其他姓氏。 一、《婚姻法》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二、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的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了上述規定的含義,認為: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公民行使姓名權屬於民事活動,既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和婚姻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還應當遵守民法通則第七條的規定,即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姓名」中的「姓」,即姓氏,體現著血緣傳承、倫理秩序和文化傳統,公民選取姓氏涉及公序良俗。公民原則上隨父姓或者母姓符合中華傳統文化和倫理觀念,符合絕大多數公民的意願和實際做法。同時,考慮到社會實際情況,公民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選取其他姓氏。基於此,對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解釋如下: 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公民行使姓名權,還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公民原則上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一)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 (三)有不違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 少數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B. 新婚姻法離婚後孩子歸誰就跟誰姓嗎
新婚姻法離婚後孩子並不是跟誰就跟誰姓。婚姻法只是規定了孩子的補償以及孩子歸誰撫養的相關條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2001修正)》
第三十六條 離婚與子女
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離婚後,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
哺乳期後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問題發生爭執不能達成協議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
第三十七條 離婚後的子女撫養
離婚後,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
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關於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協議或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第三十八條 離婚後的子女探望
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
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C. 婚姻法關於孩子的姓氏規定體現什麼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的解釋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為使人民法院正確理解和適用法律,請求對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和婚姻法第二十二條「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的規定作法律解釋,明確公民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如何適用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了上述規定的含義,認為: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公民行使姓名權屬於民事活動,既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和婚姻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還應當遵守民法通則第七條的規定,即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姓名」中的「姓」,即姓氏,體現著血緣傳承、倫理秩序和文化傳統,公民選取姓氏涉及公序良俗。公民原則上隨父姓或者母姓符合中華傳統文化和倫理觀念,符合絕大多數公民的意願和實際做法。同時,考慮到社會實際情況,公民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選取其他姓氏。基於此,對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解釋如下: 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公民行使姓名權,還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公民原則上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一)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 (三)有不違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 少數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D. 婚姻法第幾條規定孩子可以隨父姓或母姓
1、婚姻法規抄定的孩子可以襲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包括離婚後。
2、孩子的姓氏,是父母根據法律規定共同協商確定的,既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不管是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還是離婚後,都是這樣,不因為離婚了就改變了孩子姓氏的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的原則。
3、離婚後給孩子改姓倒是一個必須一提的問題。一旦確定了隨父姓或母姓後,就不得隨意變更,如要變更,必須經過孩子的父母雙方共同協商確定。
因此,夫妻離婚後,如果一方要變更孩子原來的姓氏,那就必須與對方協商,未經協商達成一致,不得變更孩子原來的姓氏。最高人民法院([81]法民字第11號)《關於變更子女姓氏的復函》對此有明確規定,公安部(公治[2002]74號)《關於父母離婚後子女姓名變更有關問題的批復》也規定,離婚後雙方未經協商一致,一方單獨要求變更子女姓名的,公安機關可以不受理。
4、需要說明的是,離婚後未經雙方協商一致不能變更子女原來的姓氏,並沒有否認離婚後孩子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的原則。
E. 子女姓氏如何確定,我國婚姻法對子女姓氏是怎麼規定的
根據我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
「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性。」回
這就很明確的給出了這一問答題的答案。這是在消除了夫權,破除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習俗,確立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作出的規定,長期以來,子女被視為是父系家族的血脈和後代,子女的姓氏被規定從父姓。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權利和地位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因此要求子女隨母性的案例也在增多。婚姻法的這一規定體現了男女平等的原則。
子女是隨父姓還是隨母性,憲法、民法等相關法律都沒有作明確的規定,只有婚姻法規定可隨父姓,也可隨母姓。因此,確定子女的姓氏,應由夫妻平等協商而定,這是體現《婚姻法》「男女平等」原則,體現《婚姻法》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的規定。
《民法通則》第九十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因此,子女成年後,可以自己選擇隨父姓還是隨母姓,甚至可以決定不隨父姓,也不隨母姓。未成年子女是無民事行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此,只能由父母協商決定其姓氏,自己無權對自己的姓氏作出選擇。
F. 婚姻法關於孩子姓氏的規定體現了什麼原則
一、新婚姻法對於子女姓氏的更改無規定 新婚姻法在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沒有規定姓氏變更事宜。 二、子女姓名的變更,各地公安機關均有響應的規定 臨沂市規定(供參考): 變更姓名。提供居民身份證或居民戶口簿;單位(村居委、學校等)證明;申請變更為父姓或者母姓的,需父母雙方同意並提供父母的結婚證。 上述內容僅供參考,具體要依據您的實際情況,以及相應的法律規定才能最終確定。
G. 婚姻法 規定子女必須跟親生父母姓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但是並沒有禁止姓父母姓之外的姓氏。關於這一點,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
根據本條規定,子女可以隨其父親或母親的姓。隨父姓或隨母姓,就是指以其父母的姓作為自己的姓氏,也就是說子女的姓氏與其父親的姓或其母親的姓相同。父母在子女出生後,可以協商以誰的姓作為子女的姓氏。如夫姓王,妻姓李,其子女可以姓王,也可以姓李。目前,我國多數子女隨其父親的姓。
姓名是以確定和代表個體自然人並與其他自然人相區別的文字元號和標記。姓名是自然人人身性格特徵的重要標志,是自然人姓名權的客體。姓名的意義在於,姓名在法律上使一個自然人與其他自然人區別開來,以便於其參加社會活動,行使法律賦予的各種權利和承擔相應義務。姓名包括姓和名。其中姓是一定血緣遺傳關系的記號,標記著個體自然人從屬於哪個家族血緣系統,也可以說姓氏是表示個人同一性的稱呼。《辭海》中,「姓」是指「標志家族系統的稱號」,並舉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還有一個詞與「姓」相關,就是「姓氏」。姓氏是姓與氏的合稱。秦漢以前,姓和氏是不同的概念,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是用來區別貴賤,貴族有氏,不是貴族的只有名而無氏。姓是用來區別血統,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相同而姓不同的,可以通婚,姓相同而氏不同的,不可以通婚。秦漢以後,姓氏合一,不再區別。如《史記》中說,秦始皇:「姓趙氏」,漢高祖為「姓劉氏」。現在姓氏一般就是指姓,常見「按姓氏筆劃為序」等表述。
子女的姓是其身份的標志。在中國歷史上,一般子女隨父姓,女子婚後在自己的姓前冠夫姓。這與歷史上形成的繼承製度有關。在奴隸制社會就形成了父承子繼的繼承製度,在封建社會,土地和其他財產,都是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建立起來的嚴格的等級制度分配的,因此在奴隸制繼承製度的基礎上,形成了宗祧繼承,強調由嫡長子繼承,這實際上是按照封建血緣宗法制度建立的繼承製度,而且封建繼承還包括身份的繼承,如爵位繼承、官員襲蔭和食封繼承等。這些制度就嚴格要求了婚生子女必須隨父姓以證明其血統和血緣。這種封建性做法曾經受到當時許多國家的認可,有的還在法律中予以規定。如在英國,根據習慣,一個人如婚生的,則取父姓,如果是非婚生的,則取母姓。在十九世紀初,普魯士法、奧地利民法和薩克遜民法中規定,嫡生子冠父姓,私生子冠母姓,棄兒由官吏命名。在資本主義社會,廢除長子單獨繼承的制度,所有子女都是繼承人,繼承的主要是財產而不是身份,而且隨著遺囑繼承的發展、完善和親子關系制度的確立,法律上也不再強調子女只能隨父姓。如德國民法典規定,子女以其父母的婚姻姓氏為出生姓氏。如果是非婚生子女,生父母對其有共同的照顧權,可以確定父親或母親的姓氏為該子女的出生姓氏。如果父母在子女滿五周歲之後確定婚姻姓氏,則婚姻姓氏在子女同意接受此姓氏後方得成為該子女的出生姓氏。但在有些國家,還是以子女隨父姓為原則。
參考網址:http://china.findlaw.cn/info/hy/hunyinfagui/hyfsy/111727_2.html#p2
H. 婚姻法規定的孩子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包括離婚後么
除了婚姻法來第二十二條「子女可以隨自父姓,可以隨母姓」的規定外,戶口登記條例第十八條規定:(一)未滿18周歲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養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二)18周歲以上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這兩條規定是明確的,可以改。但對於婚姻法第二十二條「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的規定,有人有解釋為:隨著子女長大,子女有權選擇父母姓氏。但子女姓氏確定後,父母姓氏一般不得擅自更改子女的姓氏。這種解釋,不是司法解釋,沒有法律效力。
我認為,從法律角度說是可以改的。但是更改子女姓氏,也要考慮兩點:一是看是否需要更改:子女在升學、就業中,姓名有時很重要,更改不慎重的話會招致很大麻煩,一般不要隨意更改。二是照顧父母雙方的實際情況。畢竟在中國,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是存在的,如女方嫁男方,則子女隨父姓;男方上門到女方的,則子女隨母姓。如果徵求父方同意當然更「和諧」。但如果父方不同意,那麼「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規定這么明確,沒有什麼理由阻止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