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夏津
㈠ 夏津縣勞動保障監察大隊怎麼樣
簡介:夏津縣勞動保障監察大隊貫徹實施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2、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注冊資本:1萬人民幣
㈡ 夏津縣美味園食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夏津縣美味園食品有限公司是2017-07-06在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注冊成立的有內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容),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宋樓鎮許堤村(村南300米)。
夏津縣美味園食品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1427MA3F6NAQ8X,企業法人黃傑厚,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夏津縣美味園食品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夏津縣美味園食品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㈢ 夏津殺人案怎樣了
地寺劉樹武家兩口子,在華夏那裡開飯店。女的當場死亡,男的胳膊上挨了三刀,怕是得截回肢。也沒嘛深仇大答恨,據說是帶著孩子在餛飩那裡吃飯來,孩子鬧騰,鄰桌不幹了,說了幾句,女的護犢子,罵人家來,就由以這個,後來對方不解恨,回家拿了刀,這一下車直接就砍上了。沖動是魔鬼,沖動是魔鬼啊。
㈣ 夏津縣芊羽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夏津縣芊羽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是2015-11-04在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專資),注冊屬地址位於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麗景國際28號樓2單元1002號。
夏津縣芊羽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1427MA3BYGKT61,企業法人陳章磊,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夏津縣芊羽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夏津縣芊羽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㈤ 夏津有幾位將軍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長仁。(世居今山東省夏津縣白馬湖鎮崔庄村)孝文帝賜名光。崔光幼年家貧,嗜書好學,後為人撰寫書稿,以潤筆之資贍養父母。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為中書博士著作郎,與秘書丞李彪共撰國史,後李彪解職,史事由崔光專任。後因謀略功,實授太子少傅,遷右光祿大夫。516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封為平恩縣侯,加授太子太保。518年,崔光奏請修補《石經》。 郭四維(1533—1602)字汝張,號北野。今夏津縣城南欒庄村(今屬夏津鎮)人,明隆慶進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使。 四維相貌偉岸,聰敏過人。少時就讀於村塾,塾師與之對語常自嘆不如。解元潘龍(夏津人)非常賞識郭四維的才華,遂收於自己門下,親授舉子業。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四維赴鄉試中舉。1568年(明隆慶二年)登進士第。先後實授內邱、紫陽、清苑三縣知縣。後補升刑部給事中,不久遷轉兵部。曾出守池陽,在任清理刑事積案,勸課農桑,深得民眾敬服。後擢為河南按察司副使,負責整飭霸州(今河北霸縣一帶)兵備道。在任多有建樹,以「博大有謀,沉雄能斷」升為都察院副都御使。曾出巡宣府(今河北宣化),並贊理軍務。郭四維治軍,恩威並濟,將士無不感其德威而竭力用命。他勤於職事,駐守邊塞,督理長城事務達十餘年。終因積勞成疾,於天啟年間卒於任所。 馬仁瑀(約於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在世)夏津人。膂力過人,勇猛善射。被後周太祖郭威召為將軍。高平(今山西晉城一帶)之戰周軍失利,形勢危急,馬仁瑀躍馬出陣,引弓搭箭,斃敵數十人,周軍聲勢大振,遂大敗後漢軍。960年(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馬仁瑀被授為都指揮使,隨太祖東征西討,屢立戰功。後出任密州(今莒南,膠縣一帶)防禦使。曾奉詔率師巡邊。馬仁瑀治邊,恩威並濟,契丹畏服,邊事綏靖。後赴兗州之戰,敵勢悍猛,馬仁瑀率驍卒十餘騎,沖入敵陣,擒獲敵首,大獲全勝。馬仁瑀為官清正,執法如山,其侄曾因殺人被判死罪,有人替他開脫罪責,馬仁瑀不允,說:「我為長史,而兄子殺人,此怙勢耳,豈敢以私親亂國法哉!」,於是按律斬首。977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以後,升為遼州知府,曾隨宋太宗征太原,因軍功擢遷為朔州觀察使。 宋九嘉(?—1233)字飛卿,金夏津人。詩人。為人剛正豪邁。少時曾游太學,從李純甫讀書,才思敏捷,文章清奇,很得士人推重,與雷淵、李經齊名。1213年(金至寧元年)登進士第,歷授藍田、高陵、扶風、三水四縣知縣。為官清正廉明,百姓無不稱頌。後擢遷翰林應奉文字。金哀宗正大年間,因病辭官,歿於癸巳之難。宋九嘉的詩多反映人民疾苦。其《途中述事》一詩真實地反映了在天災人禍重壓之下,飢民逃荒的悲慘情景。 朱應昌(約於明代中期在世)字會期,號敬齋。今夏津縣城東南小朱庄(今屬夏津鎮)人。明成化丁未科進士,官至浙江道監察御使。朱應昌天賦穎慧,黽勉好學,鄉試名擢「經魁」。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登進士第,授元城(今河北大名)知縣。到任後,勸農興學,興修水利;剖理獄案,明允無冤。以官績卓著擢為浙江道監察御使,後逝世於南京,靈梓運葬故里,其墓在今縣城東三里庄東。 栗祁(1537—1578)字子登,號東岩。城東栗庄村(今屬夏津鎮)人。明嘉靖壬戌科進士。致仕於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栗祁天資聰穎,幼年喪父,得其伯父栗科接濟,撫育,母肖氏課其識字。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登進士第,授徽州推官。當時徽州民俗粗劣,獄訟疊積,有達十餘年而不決者。栗祁到任,循循教化,積壓獄案得以剖理,社會風尚日漸淳樸。同年嚴嵩坐罪,栗祁曾奉南京御使林潤之命,緝拿嚴嵩黨羽林龍文歸案。1567年(明隆慶元年)遷南京戶部主事,不久升為郎中,專管杭州稅務。栗祁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為吏民所稱頌。後調湖州知府,到湖州上任臨行時,差役欲將一銅盆拿到船上,准備路上用。栗祁堅執不允,言道:「衙中之物,並非私有,不可妄動」。到任後,「輕徭平賦,廢除苛條,勸事農桑」,「郡饒谷錢」,後擢為山西按察司副使,專任整飭懷隆兵備。其「繕治亭障,秣馬訓兵,居三年,虜不敢進塞」,復拜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不久卒於任所。後其子扶柩回故里,葬於夏津縣城東南,人稱「栗兵備墓」。 許宗海(1861—1941)字潮升,號岱東,又號文珊,城西韓橋村(現屬白馬湖鎮)人。自幼讀書,18歲中秀才,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歲貢,授試用訓導。他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宣統三年(1911年)任長清縣勸學員長,在職創修勸學所,創辦官立初等小學、模範小學、女子小學、初屆單級養成分所、城區公立初等小學、簡字學塾、半日學塾各一處。此後,在夏津縣二屯、韓橋、武城縣閆庄、清平縣馬佛寺(現屬臨清市)等村執鞭任教,學生遍及四方。許宗海擅長書法,行草、楷書造詣頗深,墨跡流傳於世頗豐。1942年,適值許宗海逝世一周年忌日,他的100多名學生集資為他立碑一通,記述他的治學業績;碑額題字「一方泰斗」[2]。 范步瀛(1876—1960)原名煜坦,字蓬洲,號閬仙。城西李堂村(現屬雙廟鎮)人。幼讀村塾。清光緒年間,范赴童子試,中秀才。此後,讀書益加刻苦,炎夏汗濕衣衫,隆冬手凍成瘡,仍然秉燭達旦。1910年,入山東優級師範文史科,三年畢業,成績優異,賞以舉人資格,選任山東省會慈善公所秘書。他所擬文稿,意理明晰,言辭峭潔,為同僚所推崇。1919年,在臨清籌建省立第十一中學,范步瀛受聘為該校第一任校長。他廣聘飽學文士,到校任教,著名詩人臧克家當時曾在該校任教。他本人在主持校政期間,仍親授文史課,博採古今,深入淺出,語言生動趣諧,教學成績卓然,頗受師生敬重。十一中學建校歷史雖短,卻成為省重點中學之一。1933年,編纂《夏津縣志》,范應聘任總校,為續編縣志成書,宵旰操勞。1938年,日軍南侵,范誓死不任偽職,遂棄官閑居。 新中國成立後,范步瀛仍熱心於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1956年,應夏津縣人民委員會的聘請,出任王堂完全小學名譽校長。1958年1月,任山東省文史館館員。1957年至1958年當選為山東省第二屆和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范步瀛一生酷愛收藏古籍,晚年致力於文史研究兼習書法。曾著詩集二卷名《野老庵集》,惜均散佚
㈥ 夏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哪裡
夏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地址: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南城街236號。
夏津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人民政府工作部門,設8個職能科室,主管全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
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國家、省、市有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規章;擬訂全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
(二)貫徹落實國家、省、市人力資源流動政策,制定我縣具體實施辦法並監督實施;負責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
(三)負責促進就業工作。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統籌城鄉就業發展政策,擬定全縣統籌城鄉就業發展規劃,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完善執業資格制度、就業援助制度和城鄉勞動者職業培訓制度;擬訂縣技工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發展規劃和管理規定;牽頭擬定高校畢業生來我縣就業政策;會同有關部門擬定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激勵政策。
(四)統籌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城鄉社會保險及其補充保險政策和標准,制定我縣具體實施辦法並監督實施;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和基本養老保險統籌辦法;貫徹落實機關企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政策並逐步提高基金統籌層次;會同有關部門擬訂社會保險及其補充保險基金管理和監督制度;編報全縣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建議草案;參與制定全縣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政策。
(五)負責就業、失業、社會保險基金預測預警和信息引導;擬訂應對預案,實施預防、調節和控制,保持就業形勢穩定和社會保險基金總體收支平衡。
(六)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分配政策和企業職工工資收入分配的調控政策,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我縣具體實施辦法並建立健全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福利和離退休政策,制定我縣具體實施辦法並監督實施。
(七)指導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貫徹落實國家、省、市事業單位人員和機關工勤人員管理政策,制定我縣具體實施辦法並監督實施;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和繼續教育政策,制定我縣具體實施辦法並監督實施;牽頭推進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工作;健全落實博士後管理制度並組織實施;負責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選拔和培養工作。
(八)綜合管理全縣引進國外智力、赴國(境)外培訓和留學人員來我縣工作。擬訂全縣引進國外智力規劃和辦法,編報引進國外智力專項經費預算,並監督實施;負責全市出國(境)培訓項目及人員的審核、報批和來我縣工作外國專家的管理工作;組織實施重點出國(境)培訓項目和聘請外國專家計劃;擬訂吸引國(境)外專家、留學人員來我縣工作或定局政策;管理非教育系統公派留學工作;組織指導全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對外交流工作。
(九)貫徹落實國家、省、市軍隊轉業幹部安置政策,擬訂安置計劃並監督實施;負責軍隊轉業幹部培訓工作;負責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管理服務工作。
(十)負責行政機關公務員綜合管理;貫徹落實有關人員調配政策和援建地區、重點建設項目人員安置政策;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榮譽制度和政府獎勵制度,負責承辦縣政府獎勵工作並綜合管理縣直部門表彰獎勵工作。
(十一)會同有關部門貫徹落實國家、省、市農民工工作規劃和政策,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十二)貫徹落實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製度和勞動關系政策,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貫徹落實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勞動保護政策;組織實施勞動監察,協調勞動者維權工作,依法查處違法違紀行為。
(十三)承辦縣委、縣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㈦ 夏津邵淑英的女兒炒作直播老人才90歲不到,炒作100歲
邵阿姨正能量,但是她的女兒直播時套路直播間刷禮物,騙取錢財
㈧ 清朝末年夏津的歷史
夏津縣歷史悠久,境內的地名形成都有其歷史淵源,據地名普查時對全縣530個自然村名的來歷分析,除栗庄(今屬銀城街道辦事處)、崔庄、崔樓(今屬白馬湖鎮)等個別村莊外,其絕大多數,皆建村於明朝洪武年間以後。其原因是因元末連年戰亂和天災,兼之明建文時的「靖難」之役(俗稱「燕王掃北」)使兩淮、山東、河北、河南之民十亡七八。尤其山東的高唐州、東昌府為當時的主要戰場,已成荒無人煙之地。以至於「春燕歸來無棲處,東地千里少人煙」。據舊志載明洪形武二十四年「戶687,口4279」。 明朝定鼎,既實行了大量的移民屯田,移民多來自山西洪洞與山東膠東一帶。因此,大多村落多於此時形成。所以帶「屯田」色彩的地名很多,現有帶「屯」字的村名達52個,如:張官屯、李官屯、黃官屯、周官屯、張里長屯、於里長屯等,不一而是。在夏津境內的村名中除「庄」「寨」等通用地名外,其他多以地理位置和建築等為統稱地名。命名者居多,如處原老黃河故道的大堤沿畔的有馬堤、杜堤、左堤、劉堤等,以建築命名的有樓、堂、廟等,如李樓、代樓、苗堂、李堂、劉廟、時廟等。另外有以「王莊」為統稱地名而命名者,如:毛王莊、尤王莊、謝王莊等,這類村名是以明代皇帝賜給諸王的莊田,而由管理莊田的頭目之姓而分別命名的。總之,夏津縣村名的命名特點是以姓氏命名加統稱地名(如:庄、寨、堤、溝、廟、堂、樓等)而形成各個村名。這類村名佔全縣村名的95%以上。 夏津縣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各村名中不乏以歷史名人、文物古跡和神話傳說命名者。其中有「張法寺」,此村是村東南側的「大雲禪寺」而得名,「大雲禪寺」又俗稱「張法寺」,據舊志載:大雲法寺始建於唐朝,毀於元末。明洪武年間萊州掖縣人張福廣夫婦來此,見大寺雖圯,氣勢恢弘,故皈依佛家,矢志募修,人們俗呼「張法師」故又以之稱寺,在寺旁所建的村亦因之稱「張法寺」。其老伴亦歸佛清修,在大雲寺南十二里處,建庵修行,人們俗稱「張姑庵」後在庵側建村人亦稱「張姑庵」。簡稱「張庵」(今屬香趙鎮)。如五龍堂,據傳一母一胎生五條龍,俱乘風雨而去,後修「五龍堂」以紀念,於堂側建村,名「五龍堂」。再如王太來庄,鄭保屯、俱是以此地名人「王太來」、「鄭保」之名而得村名的。以古跡命名的有王鋪、劉鋪、十五里鋪,是以古代上官道的「鋪遞」(驛站)而得名。 在一些地名讀音中也存有特殊讀音,如「時」讀「chi」,「岳」讀「ya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