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活法定義
㈠ 法律社會學與法理學對法理概念的解釋有什麼不同
法律社會學是將法律置於其社會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的一門社會學和法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法律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人們從社會整體觀念出發,認識法律的社會 基礎和社會作用,從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製作用解決社會問題。 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又稱法社會學。由於學科內支派繁多,對它尚無確切的定義。法律社會學可以看到社會條件、社會結構、政治結構乃至微觀上的個人的行動對法律的影響。很多問題都可以納入法律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如女權主義、同性戀問題,以及在國際交往中出現的不同社會的不同做法如對待安樂死的態度問題,西方由於基督教的傳統和某些技術問題而對安樂死相當慎重。(再如人工流產問題,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問題,等等。)我們僅僅通過概念法學的角度都很難理解這些問題。只有把部門法的邊界打破,把學科的邊界打破,問題才能達到很好的認識和解決。
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專門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的總稱。是我國法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理論地位的理論學科,它是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從總體上來研究法和法律現實的一般規律,研究法的產生、本質、作用、發展等基本問題,研究法的創制和實施的一般理論,並著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論學科。
㈡ 法社會學對法的概念有何獨特理解
[shè huì xué]
社會學 (研究社會的學科) 編輯
社會學是系統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專體的科學,起源於屬19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㈢ 西方社會學對社會的解釋有哪兩大派
在現代西方主要國家中,法學的基本理論學科通稱為「法理學」(英語jurisprudence的一義)或「法律哲學」。這里講的「現代」泛指自20世紀開始,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現代西方法理學的思想淵源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是自古希臘羅馬以來的法律思想;另一個是西方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的影響。因此,在現代西方法理學中較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就其專業而論,除主要是法學家外,還有哲學家、社會學家等。就階級性來說,現代西方法理學主要是資產階級的法理學,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為資本主義法律制度進行辯護的。
一、現代西方法理學的特徵
1.派別繁多。在西方法理學史上,17~18世紀時自然法學佔主導地位。19世紀時以歷史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和哲理法學三派為主。進入19世紀末20世紀初,派別逐漸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迄今,更為增多。這種派別繁多的特徵不僅體現在各派之間或同一派別內部紛亂雜陳的理論觀點,而且還體現在不同的研究對象、不同研究方法以至不同的術語等方面。這一特徵之所以出現,主要是為了適應資產階級或這一階級中特定集團在特定時期的需要;反映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同法律制度以及法學家的不同政治傾向或其他思潮的影響。當然,派別繁多也體現了一般資產階級國家在其統治還比較穩定時的一個方針,學術自由以不危害其統治為限,超過這一限度是不容許的。
2.自然法學在戰後的復興。隨著法西斯政權的崩潰和對戰爭罪犯的審判,傾向法西斯主義的新黑格爾主義法學迅速消失,對正義等道德准則持有否定或懷疑態度的實證主義法學、新康德主義法學也有所動搖,強調道德准則的新自然法學或與此類似的價值論法學則迅速復興或興起。同時它們的復興或興起也適應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戰後對外政策的需要。很多西方法學家在論述資產階級人權學說時是以新自然法學和價值論法學為理論基礎的。
3.三大派鼎立。現代西方法理學雖然派別繁多,但以新自然法學、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和法律社會學三大派為主。20世紀50年代後期直到60年代,分別以牛津大學法理學教授哈特和哈佛大學法理學教授富勒為首的實證主義法學和自然法學兩大派法學家展開了熱烈的、長期的論戰。哈特在這一過程中對原先的分析實證主義法學作了重大修改,創立了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從而與富勒等人的新自然法學相抗衡。早在20世紀初就已興起的社會學法學戰後繼續存在,在基本理論上也無甚大的變化。但其中大部分作品已逐步趨向以定量分析為主的應用法學,其名稱也通稱為法律社會學。這里應注意的是,現代西方法理學以三大派為主,但這三大派中又都有各種支派。例如新自然法學中有神學的(新托馬斯主義法學)和非神學的之分。有的著名的法理學說(如羅爾斯的正義論、德沃金的權利論、拉斯威爾的政策論等),雖然不講自然法,但卻都以某種價值作為核心,因而在理論傾向上是接近新自然法學的。又如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中既有凱爾森首創的純粹法學,又有哈特新創立的新分析法學;新一代的分析法學家中又有拉茲的淵源論法學、麥考密克的制度法學等。在社會學法學或法律社會學中,既有戰前的社會連帶主義法學、美國現實主義法學、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歐洲自由法學、利益法學等等;戰後又有強調價值的法律社會學和以行為科學、系統論為特徵的法律社會學。此外,也還有些較難列入以上三大派的派別,例如戰前就有的新康德主義法學、新黑格爾主義法學,20世紀70年代以來興起的經濟分析法學、批判法學、新修辭學法學等。
4.三大派相互靠攏。現代西方法理學以三大派為主,形成鼎立之勢,但三派又相互靠攏,相互吸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有少數西方法理學家提倡綜合法學(或稱統一法學)。他們主張,這三大派分別以研究法的價值(自然法學)、法律規則(分析法學)和法的社會實際(社會學法學)為主,但這三種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應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但他們的主張並未被普遍接受。我們認為,三大派不僅對法的本質的解釋是錯誤的,而且在研究對象的理解上也是片面的。法律規則可以說是法本身的結構,法的價值和法的社會實際都涉及到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作為一門科學的法理學,既應研究法本身的內容和結構,也應研究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但正如前面已指出的,三大派的劃分不是偶然的,它們相互靠攏是為了取長補短,加強自己的地位,而不是使自己消失,讓位於綜合法學。
5.非學法學思潮的影響。西方法理學歷來就受哲學、倫理學和政治學的影響。在20世紀,特別是戰後,非法學思潮的影響更為擴展。其中較新的影響有邏輯實證主義、語言哲學對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滲入;新修辭學推動了對法律推理問題的研究。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哲學對個別法理學家雖有影響,但總的來說影響很小。功能結構主義、系統論和行為科學對法理學也僅稍有影響。近年來,主要來自經濟學的經濟分析法學也促進了以資源、成本、效用等經濟學術語來研究法律的方法;主要來自各種社會學新思想的批判法學更掀起了批判傳統法學的運動。
二、現代西方法理學的主要理論觀點
1.社會和人性。現代西方法理學家研究的對象並不是社會和人性,但他們在論述自己的學說時往往會涉及到對社會和人性的理解,往往會以對社會和人性的某種假設作為立論的基礎。例如早在20世紀初社會連帶主義法學創始人狄驥就提出,社會連帶關系是一切人類社會的基本事實,因為人們為了生存必須相互促進共同的需要並交換服務;國家制定的法律必須符合體現這種連帶關系的客觀法。社會連帶關系的思想和概念至今在現代西方法理學中還是相當流行的。美國哲學家羅爾斯是近年來在西方思想領域中包括法理學中具有較大影響的一個人物。他在《正義論》一書中認為,社會是人們為實現相互利益而進行合作的事業,其中既有利益的一致,又有利益的沖突,因此必須要有一批確定利益分配的原則,即社會正義的原則,法治即形式主義。
與這種抽象的社會概念密切聯系的抽象的人性概念。例如哈特認為,構成法和道德的共同因素是有關人性和人類生存世界事實的一些公理,其中一個是人的無限的利己主義與有限的利他主義,再一個是有限的自然資源,因而沒有法和道德,就不可能有社會。又如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經濟分析法學的創始人波斯納提出,構成他的學說的一個假設是:人是對自我利益的理性的最大限度的追求者。現代西方法理學家所宣揚的人性論,一般來源於18世紀英國哲學家休謨等人關於人性和私有財產的學說。奧裔社會學家海克在論證「福利國家」與自由、法治對立時就是直接以休謨的人性論作為論據的。
我們認為,社會和人性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現實的,而且是以一定物質生產關系為基礎的;在階級社會中,又是以一定階級關系為基礎的。現代西方法理學家所講的社會和人性多半是抽象的社會和人性,是離開物質生產和階級關系的社會和人性,實際上是將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的階級性當作永恆的社會和共同的人性。
2.什麼是法?這是自古以來西方法律思想中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主題,在現代西方法理學中,這一爭論不僅更為激烈,而且更為混亂。在講什麼是法時,首先應指出,現代西方法理學家對法這個詞所指的范圍,往往有不同理解。有的可以作很廣的理解。例如美國社會學法學首創人龐德認為法的概念包括三種意義:(1)法律秩序;(2)作出司法、行政決定的根據;(3)司法、行政過程。以上第二種意義上的法又包括了三種成分:(1)律令;(2)技術和(3)理想。其中律令又包括了四種形式:(1)規則;(2)原則;(3)概念;(4)標准。但有的法理學家,特別是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家往往將法這個詞的范圍主要指法律規則(或規范)。此外,他們還根據各自的學說,對法本身作了一些與眾不同的劃分,除了原先就有的自然法和實在法之分外(在新托馬斯主義法學中還有上帝的永恆法),在現代通常有法的理念和法的概念之分;客觀法和實在法之分;活法和國家法之分;書本上的法和行動中的法之分;應當是這樣的法和實際上是這樣的法之分,等等。由於對法這個詞的范圍以及劃分如此眾多,就必然使什麼是法的解釋更為復雜化。
在眾多的解釋中,有些法的概念和定義是經常被人引用的。例如新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富勒提出的:「法是使人的行為服從規則治理的事業。」從這一定義中,很難看出法的本質是什麼。但從他的整個學說來看,他主張法「飲食了它自己的道德性」。這也就是說,法的本質是道德。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哈特認為,法是設定義務的第一位規則和授予權利或權力的第二位規則的結合。而其中最重的是最終承認規則,其他規則的效力都來源於它。實際上他所講的最終承認規則是指國家的立法權,也就意味法的本質在於國家權力。社會學法學派龐德,如上所述,對法這個詞的范圍作了很廣的解釋,並將它稱為社會工程或社會控制,實際上將法的本質歸結為抽象的社會。美國另一個著名法學家、大法官霍姆斯認為,「法是對法院實際上將做什麼的預言」。法院將做什麼是指法院怎樣判決,這種判決又是怎樣作出的呢?按照美國現實主義法學家弗蘭克的解釋,判決過程中的決定因素是法官的個性,這實際上是將法的本質歸結為某種心理因素,甚至是非理性因素。從以上現代西方法理學家關於法的概念或定義中可以看出,盡管他們對法的解釋各有不同,但卻都否認法的階級性,否認法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因而同馬克思主義對法的解釋是根本對立的。正因此,他們對法的功能、作用和任務的解釋也都是從超階級的概念出發,例如:預防或鼓勵行為、調節利益沖突、促進合作、維護和平、解決爭端、為私人事務提供便利、發揮人的創造性才能促進人類文化,等等。
3.「應有」和「現實」;道德和法。在西方法理學史中,在19世紀就出現了實證主義法學和自然法學之間的爭論。其中一個重大的哲學爭論是「應有」(英語中的ought)和「現實」(英語中的is或being)二者的關系。具體到法學中,就有「應當是這樣的法」(the law as it ought to be)和「實際上是這樣的法」(the law as it is)的關系。戰後,隨著自然法學的復興,這一爭論也更趨勢烈。實證主義法學家認為,「應有」和「現實」是截然分開的,法學家僅研究「實際上的法」。有的更認為,「應有」只是一種主觀價值判斷,只有先驗的或形而上學的法律學說才研究自然法或理想法,即應當是這樣的法。他們主張應有和現實截然分開的根據主要引自康德和休謨的不可知論,即「應有」是不可認識的,一個「應有」只能來自另一個「應有」,而不可能來自「現實」。與此相反,新自然法學家則反對「應有」和「現實」之分,認為這種劃分模糊了對法的本質的認識,甚至導致對專制和暴政的支持。
我們對這一爭論又怎樣認識呢?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在柏林大學學習法律 時就評論過這一爭論,他在1837年致他父親的一封信中就講到,他在學習法律哲學時的一個使他感到是嚴重障礙的問題是「應有」和「現實」之間的對立。就哲學上講,他當時還是一個唯心主義的青年黑格爾派,但他已明確指出,「應有的東西」和「現實的東西」的對立「是唯心主義者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錯誤的劃分的根源」。他主張,在研究法、國家等哲學方面,「必須從對象的發展上細心研究對象本身決不應任意分割它們;事物本身的理性在這里應當作為一種自身矛盾的東西展開,並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統一」(2)。我們也認為,在研究法的過程中,會存在對法的價值判斷(即它應當怎樣)和法的現實(即它實際上怎樣)這兩種認識形式之間的矛盾。但我們不應將它們截然割裂開來。法是代表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使現實的符合這一階級的理想或價值判斷自然會有一個認識和實踐的過程,但應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求得二者之間的一致。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家往往將「應有」和「現實」之間的對立同道德和法之間的對立等同起來。他們主張,法與道德無關,至少並無必然的聯系,因而法學僅研究法律,而不問這一法律是否合乎道德。因此,他們主張廣義的法律概念,即法就是法,良法和惡法都是法。狹義的法律概念則主張只有良法才是法。我們認為,現代西方法理學家在這一問題上的主要錯誤也在於不具體地歷史地分析法和道德。問題的關鍵是:這是指哪一階級的法,哪一階級的道德。統治階級的法和被統治階級的道德,一般來說,當然是對立的。統治階級的法和道德則是一致的,相互配合的。但法和道德畢竟是有區別的。將法和道德等同起來或將法的本質歸結為道德都是錯誤的。
4.什麼是法制或法治?這也是現代西方法理學中經常討論的一個主題,也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和爭論。這里應注意,英語中的法制(legality)和法治(rule of law)二詞往往是通用的。但法治一詞往往同「法治政府而非人治政府」這一提法連用。
有的思想家、法學家從19世紀流行的自由個人主義觀點出發,認為法治旨在保護個人自由、權利,限制政府權力。因而在戰後,有些資本主義國家推行所謂「福利國家」政策並擴大政府的經濟職能時,在法學領域中曾發生過法治與「福利國家」是否對立的爭論。少數人認為,法治是指政府的一切行動都受已公布的法律規則的約束,人們可以根據這種了解安排個人的事務。因而政府擴大經濟職能必然會侵犯個人自由、權利以及保護他們的法治。但大多數人認為,在現代,國家的經濟職能必須擴大,要倒退到19世紀的最小限度國家職能的概念是不可能的。法治可以用來防止政府濫用權力,因而個人自由、權利、法治同「福利國家」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適應的。但在具有社會民主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傾向的法學家中,也有人主張,資產階級法治僅存在於自由資本主義時代。
自20世紀60年代富勒提出法制的八項原則,即法的一般性、公開性、不溯既往、明確性、沒有矛盾、有遵守可能、穩定性、官方行為與法律規定的一致性後,法制或法治原則已成為法理學著作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但一般都在以上八個原則上加以修改、擴充。例如主張應補充司法獨立、司法審查,一般人接近法院的可能性、公開審理、律師咨詢、防止警察機構濫用機力、歪曲法律等。有的法學家還論述法治的價值有對專橫地行使權力實行制約,為人們選擇生活目標和形式提供可靠框架,尊重人的尊嚴等。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家一般也同意富勒所提出的法制原則,但他們反對富勒將這些原則稱為程序自然法或法的「內在道德」。結果在法制原則問題上又展開了關於法與道德關系的傳統爭論。有的實證主義法學家認為,法制或法治固然有很大價值,但這種價值是消極的,即限制專橫地行使權力,而且這種專橫本身也是法律造成的;也有人認為,法制或法治只是使法取得實效的手段符合法制也可能使法服務於邪惡的目的。總之,對法制的作用不應誇大,因為法治本身畢竟不是一個最終目的。
一般法學家認為,在希特勒統治下,法制極端敗壞,如制定溯及既往的刑法,實行秘密法,在審判中根本不顧法律,甚至不顧納粹黨人自己制定的法律,他們在感到法律形式不方便時,乾脆直接使用暴力等等。但也有個別法學家主張,法治僅代表一種「公共秩序」,因而任何社會,包括法西斯統治的國家,都處於法治之下。
我們認為,現代西方法學家在法制、法治問題上,就像什麼是法一樣,形式上是講抽象的法制和法治,實質上只是講資本主義代議制民主的法制和法治。他們對法制原則等問題的分析,對我們進一步理解資本主義法制的運行機制也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每個國家的法制既不是像自然法學家所講的什麼先驗觀念的體現,也不是像實證主義法學家所宣稱的單純的現實存在,它是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
5.正義、自由、平等、安全、共同幸福。這些詞在西方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中是常見的。在西方法理學中,也充斥著關於法與正義、自由等關系的論述。根據唯物史觀,我們應該在經濟關系決定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這一基礎上來分析法與正義、自由等觀念的關系,從而就會發現這些觀念都是歷史的產物,在階級社會中,它們都是有階級性的。但很多現代西方法理學家卻將正義、自由等觀念看作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都是抽象的、超階級的。
有的西方法理學家主張正義是非理性的價值判斷,因而不應將它作為法學的研究對象,但大多數人認為法與正義的關系是法學中的重大或甚至是核心問題。但他們對正義的含義,卻眾說紛紜。較多的人強調平等,也有的強調自由、安全、共同幸福,也有的主張這些含義的綜合。他們對什麼是自由、平等等概念又都有不同的理解。
現代西方法理學家一般都認為,自由不是絕對的,法律既保護個個自由、權利,但也對濫用自由、權利的行為實行制約。但在這一問題上,經常出現國家主權與個人自由的關系問題。他們一般認為國家主權與個人自由或人權是有矛盾的。法治是保護個人自由、權利,限制政府權力的,因此主權與法治也是有矛盾的。我們認為,國家主權和人權這兩種觀念都是在中世紀後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市民階級的發展而興起的,在歷史上都起過巨大的進步作用。在現代,對一個國家來說,主權和人權都是不可少的。關鍵問題是,必須注意這是指哪一階級的主權和人權,這是在什麼具體歷史條件下的關系,現代西方法理學鼓吹主權和人權的矛盾是有不同的動機的。
三、怎樣評價現代西方法理學
從以上所介紹的主要理論觀點看,現代西方法理學在論述社會、人性、法、法制(或法治)、道德、正義、自由、平等、安全、共同幸福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時,盡管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一個基本的共同點是:在形式上講的是抽象的社會、人性、法、法制等等,但實質上都是指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人性。並且對它們加以肯定和頌揚。這種理論觀點是同馬克思主義根本對立的,這里體現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斗爭。
為此,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分析和批判現代西方法理學,從而提高我們的識別能力和馬克思主義水平。對現代西方法理學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是不可取的,對它不加分析批判地介紹甚至加以推崇,更是錯誤的。當然,這也不是說對現代西方法理學應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從總體上講,它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是與馬克思主義根本對立的,但其中有些因素也還是可以批判地借鑒的,有些知識性的東西固然有參考價值,有些理論觀點也是有啟發意
㈣ 法教義學,法哲學和法社會學的區別
區別
三者的側重點不同
前者重於規范 後者是哲學與社會學
㈤ 法律社會學的基本內容
法律社會學的基本內容:
1.法律是統治階級專政的主要工具。
2.法律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3.法律維護人民群眾的基本人權。
4.法律保障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
㈥ 法律社會學
http://wenku..com/link?url=-Hw2Y_Va9fhZi-_XzY7
http://wenku..com/link?url=a9h9Luv7eYh3VjTs0-Q__mFUE--u38m
㈦ 求解啊!!! 法律社會學對「法的概念」界定的價值.. (嗚嗚,光題目我都不是很看的懂)
法是以國家政權意志形式出現的,作為司法機關辦案依據的,具有普遍性、明確性和肯定性的,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的,首先和主要體現執政者意志並最終決定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各種社會規范的總稱。
㈧ 法社會學的如何理解
法律的產生先於國家的起源,而法律又只是法的表現形式之一,或者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法律只是法的真實或虛假的表現形式。既然如此,那又如何理解作為權威性價值准則的法的強制性或強制力呢?
法的強制力量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首先,在原始習慣法產生的初期(有些學者認為原始習慣法產生於血緣家族之後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主要靠社會輿論、氏族首領的威望等社會強制力來保障習慣法的實施。其次,在氏族社會末期,法庭和訴訟已經成為保證原始習慣法實施的手段。再次,隨著國家的產生,習慣法逐漸向成文法過渡,國家強制力(指國家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有組織的國家暴力)也逐漸成為保障法律施行的主要工具。此外,「階級對抗社會的法能夠代表全體居民的利益越少,法律形式依賴於國家強制力就越多」.
法的實施之所以要以強制力為後盾,國家法之所以要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乃是因為法作為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器,必然會觸犯一定社會主體的某些既得的或預期的社會利益,從而必然會受到這些人的抵觸甚至反對。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強制力為後盾,法在許多方面會變得毫無意義,違反法的行為得不到懲罰,法所體現的意志也就得不到貫徹和保障。由於法律由國家創制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在整個國家主權范圍內實施,法律因此而具有統一性、普遍性和權威性。
㈨ 法理學上的「活法」概念是什麼
概念:法律規則論者把法律僅視為裁判規則,並把國家法作為法律的壟斷者,堅持國家法中心主義。埃利希則以作為科學的理論法律社會學為武器,對法律規則論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埃利希指出,規則並非法律的本質,法律實質上是一種秩序。法律誕生自社會共同體的內在秩序。這些生成和 維持團體內在秩序的習慣和慣例就構成了所謂的「活法」。
活法概念的構建:
一、法社會學:立場與方法的轉化 埃利希的法社會學就是構建理論法科學的嘗試,它在立場與方法上完全和傳統的實踐法學劃清了界限。這些立場與方法是埃利希提出:活法「這一新型法律概念的前提條件。
實踐法學的基本立場是服務於國家法的實施,而法社會學作為一門理論法科學追求的是關於法律的知識,是要追求對法的本質的真理性認識。埃利希認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應建立在人類社會這一基礎之上。法律是一種社會現象,必須在社會中對它進行探討。在埃利希看來,社會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人類團體(humanassociation)的總和。各種人類團體有高低級之分。低級的如家挺、氏族、部落等,既是經濟、宗教、軍事、法律的聯合,又是語言、倫理習慣和社會生活的共同體。高級的有公社、國家、宗教團體、協會、政黨、俱樂部、商店、工廠、合作社、同業工會等。在文明高度發展的地方,一個人會屬於多種性質的團體。國家只是人類團體的一種,它的出現是社會不斷前進的統一化。換言之,社會中那些小團體是大團體的基石,是大團體的組成部分。可見,國家雖然非常大,也只是社會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凌駕於社會之上的異化物。社會利用國家作為它的機關以便將其秩序強加於所屬的各個團體之上。因此,與傳統實踐法學的國家立場不同,埃利希是站在社會的立場上探討法律問題的,龐德指出與19世紀的形而上學和歷史的法學相對照,埃利希認為在法律上,應當研究的不是抽象的個人,而是社會關系、集團和團體。他認為,社會不是一種孤立的抽象的個人的集合,而是彼此間發生著千絲萬縷的人的團體的總和。這些團體的內部的有序化是歷史的出發點。立場的轉化也帶來了法學研究方法的轉化。傳統實踐法學的方法是純粹的以司法適用為導向的演繹、推理,是從國家制定法實施的角度出發的。而埃利希的法社會學方法則是觀察、提煉、總結、分析等,通過考察歷史考察和比較法學考察發現關於法的 真理。
二、社會共同體內在秩序:法律誕生的土壤在批判法律規則觀時,薩維尼和普赫塔提出的法律觀值得肯定,但卻沒能在研究中予以貫徹。吉爾克從社會共同體研究出發將法律視為一種秩序的做法與觀點雖值得借鑒,但它也未能法展出一套正確研究非國家法的方法。埃利希則完全貫徹了前述法社會研究的立場與方法,詳細研究了社會共同體內在秩序的形成、維持、發展及其和法律的關系。埃利希的研究讓我們真正認識到:社會內在秩序才是法律誕生的土壤。這就為其新法律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埃利希首先考察了人類社會各個階段社會共同體內在秩序與法律的關系。
在人類較原始的組織狀態下,家庭、家族、氏族、部落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類聯合體,它們是經濟、政治、宗教、軍事、法律的混合共同體,個人因出 生這一事實獲得成員資格,受其約束。每一個共同 體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存組織,除非發生危機災難,一般不會發生緊密的聯系。因此這個時代並沒有超越基本生活共同體的法律,這個時代所謂的法律就是共同體內的生活秩序,法律和內在秩序是重疊的。
在歐洲中世紀時代,基本上也不存在共同的法律。每一個部落共同體、封建單位都是高度自治的。公國或侯國是建立在契約之上的。在這種情況下, 小共同體內部的秩序仍由內部秩序規則維持,小共同體之上的秩序則由契約維持,封建社會不存在憲法只存在契約。
到了中世紀後期,隨著城市的發展,比較成熟的法律體系才發展起來。但是應注意這些城市法律在整個封建社會中並不佔主流,並且即使在城市內部, 這種新興起的法律也只起次要作用。起決定性作 用的依舊是內在的生活秩序規則。
只是到了近代社會,普適性的、凌駕於特定團體之上的制定法才開始起重大作用。隨著制定法作用的凸顯,法律觀念也發生了作用,人們普遍認為法律不是別的,只是一個制定的規則體系。埃利希認為,這種觀點是狹隘的,也是無法自圓其說的,現代法觀念自身就存在很多矛盾。埃利希指出,調查表明,即使是在公法、訴訟法領域,制定法也並非法律的全 部內容。在民事法領域就更是如此,比如,法律僅 觸及到了家庭生活的表面;公司法、企業法主要是由單位章程構成的;盡管合同法的制定規則異常詳細,合同的約定在具體案件中仍遠遠比合同法更重要,諸如此類等等。每個法官、行政官員都清楚,他不只是依據法律作出決定,相反,大多數決定都是依據文件、合同、遺囑等其他證明材料。換言之,判決主要是依據事實問題而非法律問題作出的。即使在今天,和原始時代一樣,個人的命運仍主要是由內在秩序而非法律規定決定的。
通過歷史考察,埃利希想證明:社會生活的內在秩序先於制定法;內在秩序不僅是最原始的法,而且即使在今天也是一種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制定法在他之後產生,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它。要想解釋法律的誕生、發展,認識法律的本質,我們首先應當 考察共同體的秩序。人們之所以不能理解法律的 本質是因為他們的考察不是基於共同體的秩序而是基於法律規定。
㈩ 如何認識法社會學
社專門社眼光析律門交叉科
於概念同派與理解普遍解釋:由家制定或認並由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權利義務內容反映由特定物質條件所決定統治階級意志確認、保護發展統治階級利社關系社秩序目行規范體系
於普遍解釋社幾面著與其同獨特解釋:
1.產普遍解釋認由由家制定或認並由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社研究看些社習慣與社道德能發揮作用具調解與間關系特點術界稱習慣並由家制定實施實際發揮著作用文雖家制訂實施制訂實施仍能脫離社否則民遵守民遵守律能稱社認產於社
2.主要屬性普遍解釋認階級屬性主要屬性律階級統治工具統治階級服務社認主要屬性社屬性歸根結底規范社秩序反映階級屬性律脫離社民所接受
3.與道德關系析實證主義認即家意志表現道德關要家制訂實施即惡亦自認民所接受才能稱認道德與關即惡非社問題傾向於自派並進步進行發展於家、社、公民三階層社認社階層與道德聯系才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