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承諾的成立要件
① 合同生效要件和成立要件有什麼區別
二、合同成立與生效的要件
合同的成立,是指當事人經由要約、承諾,就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合意,即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建立合同關系,表明合同訂立過程的完結。合同法第25條規定,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同時合同法第26條、第32條、第33條分別規定了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對方當事人簽字蓋章和當事人簽訂確認書等承諾生效的具體方式,而無論何種方式,其核心都是當事人意思表示的一致。我們認為合同成立要件有二:一是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二是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但是,在實踐性合同中,僅有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尚不能成立合同,還須有物的交付。需要說明的是,我國合同法中明文規定為實踐合同的只有保管合同。因此,應當說意思表示一致是合同成立的法律要件,保管合同成立所要求的保管物的交付是整個合同法的例外。
合同的生效,是指已經成立的合同在當事人之間產生一定的法律約束力,並產生預期的法律後果。合同成立後,能否發生法律效力,能否產生當事人所預期的法律後果,非合同當事人意思所能完全決定,只有符合生效條件的合同,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合同生效有著與合同成立完全不同的法律要件,包括適用於一般合同生效的普通要件和適用於某些特殊合同生效的特別要件。普通要件有:(1)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2)意思表示真實;(3)合同內容合法。依此要件,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者所簽合同無效;因欺詐、脅迫、乘人之危、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等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無效或效力不定;因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合同、以合法的形式掩蓋非法的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以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也都無效。特別要件除具備普通要件的內容外,還須具有:(1)附生效條件或期限的合同,條件的成就或期限的到來。(2)法律、法規規定應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合同,手續的完成。在上述情況下,合同雖已成立,但卻可因各種原因而未能生效或自始無效。因此,合同成立與生效的區別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借款擔保實踐中,保證合同訂立於借款合同之前的情形下,保證合同是典型的符生效條件合同。因借款事實未發生,生效條件未成就,保證合同不生效。
三、合同成立與生效的區別
反映的內容不同。合同成立與生效是兩個不同性質、不同范疇的問題。合同成立屬於合同的訂立範疇,解決的是合同是否存在的事實問題,是對合同的事實上的判斷。而合同生效屬於合同的效力范疇,解決的是已經存在的合同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是否條件成就或期限屆至而具有法律效力的問題,是對合同的法律價值判斷。
體現的意志不同。合同成立強調當事人合意,體現意思自治原則,只要具備意思表示一致這一基本事實,合同即告成立。合同生效強調立法者對合同關系的評價,體現國家對合同的干預,不僅要求意思表示一致,而且要求意思表示的真實性和自主性。
要件的構成不同。
解釋的適用不同。合同成立與否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適用合同的解釋方法使之成立,鼓勵當事人積極從事交易,減少交易成本。而對合同的效力而言,則不存在適用合同解釋方法使無效合同轉化為有效的可能性。
時間上有差異。合同成立是合同生效的邏輯前提,合同只有在成立之後才談得上進一步衡量其是否生效的問題。考察合同的生效,首先必須考察合同是否成立。合同雖已成立,但是否生效有待於進一步的判斷。
② 合同法中承諾的定義是什麼
您好,所謂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接受要約的全部條件以締結合同的意思表示。
根據《合同法》
第二十一條 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
第二十二條 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 承諾應當在要約確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要約沒有確定承諾期限的,承諾應當依照下列規定到達:
(一)要約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應當即時作出承諾,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二)要約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承諾應當在合理期限內到達。
二、承諾應當具備哪些條件
作為使合同得以成立生效的承諾,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其必要條件是:
1、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作出。要約是要約人向特定的受要約人發出的,受要約人是要約人選定的交易相對方,受要約人進行承諾的權利是要約人賦予的,只要受要約人才能取得承諾的能力,受要約人以外的第三人不享有承諾的權利。因此,第三人進行承諾不是承諾,只能視作對要約人發出了要約。如果訂約的建議是向不特定人發出的,並且如果該訂約建議可以構成要約,則不特定人中的任何人均可以作出承諾。不過實際上,最後能夠作出承諾的,只能是特定的人。比如懸賞廣告。
2、承諾須向要約人作出。承諾是對要約的同意,是受要約人與要約人訂立合同,當然要向要約人作出。如果承諾不是向要約人作出,則作出的承諾不視為承諾,達不到與要約人訂立合同的目的。
3、承諾的內容須與要約保持一致。這是承諾最核心的要件,承諾必須是對要約完全的、單純的同意。因為受要約人如果想與要約人簽訂合同,必須在內容上與要約的內容一致,否則要約人就可能拒絕要約人而使合同不能成立。如果受要約人在承諾中對要約的內容加以擴張、限制或者變更,便不能構成承諾,而應當視為對要約的拒絕。但認為同時提出了一項新的要約,稱為反要約人對要約簡單地回答同意並不多見,因此,必須對受要約人的承諾進行分析。
如果僅僅是表述的形式不同,而不是實質的不一致,則不應當否定承諾的效力。如果承諾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條件,就要分析這些新的條件是否從實質上改變了要約的內容,如果沒有從實質上改變要約則應當認為是對要約的承諾,如果從實質上改變了要約的內容,則不應認為是一項承諾,而應是對要約的拒絕並可能構成反要約。
4、承諾必須在要約的有效期內作出。如果要約規定了承諾期限,則承諾應在規定的承諾期限內作出,如果要約沒有規定承諾期限,則承諾應當在合理的期限內作出。如果要約的承諾期限已過,或者已超過一個合理的時期,則不應再作出承諾。如果承諾期限已不能視為是承諾,只能視為是一項要約。原來的要約人不再受原要約的拘束,他可以不答應受要約人,當然也可以答應,如果答應,是作為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的要約。
③ 合同的成立要件包括
一、合同成立的一般要件
合同成立三要素:從構成合同關系的要素這一角度來看,要判斷某一合同是否成立,可從如下三個方面來分析:合同關系主體是否存在;合同關系客體是否存在;合同關系內容是否存在。只有對這三個問題同時肯定回答,合同關系方才成立。由此,合同成立應具備有合同關系主體存在、合同關系客體存在、合同關系內容存在這三個條件,合同成立的這三個條件被稱為合同成立的三要素。
合同關系主體存在:即合同關系的成立須有兩個以上合同關系主體的存在,英美法中有「一個人不能自己與自己訂立合同」的規則,指的就是這一條件。在此,合同關系主體是指合同主體還是指訂約主體?在第一章「合同關系主體」一節中,我們已經介紹過,所謂合同主體是指實際承擔合同權利義務的主體;訂約主體則是指實際訂立合同的人。合同主體與訂約主體的關系有五種情形:可以合二為一即訂約主體就是合同主體;也可以相互分離即訂約主體與合同主體不是一個人,譬如可以委託代理人訂約;而僅有合同主體卻無訂約主體的情形以及兩者均無的情形在現實中是沒有意義的;最後一種情形是僅有訂約主體而無合同主體(如A以虛構的B公司名義訂約),此種情形因為虛構實際承擔合同權利義務的主體而構成欺詐,顯然違法而無法律效力,並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但因為存在意思表達一致或協議,所以合同還是成立的。因此訂約主體的存在而非合同主體的存在才是合同關系存在的前提條件。
合同關系客體存在:即合同標的確定且可能。合同標的的確定,包括已經確定和可以確定兩種情形,以未確定或不能確定的對象作為合同標的,譬如籠統地說我要賣給你一批貨物或借給稱一筆資金,不能認為當事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合同標的的可能,指合同標的可以給付、履行或實現,以不能的給付作為合同標的,構成給付不能。給付不能分為自始不能和嗣後不能、主觀不能和客觀不能、一時不能和永久不能、事實不能和法律不能等。從合同成立角度看,訂立合同時,合同標的可能是指自始不能、客觀不能、永久不能的情形(譬如說我要賣給一顆原子彈),須承擔締約責任,而嗣後不能、主觀不能、一時不能涉及到的是合同履行的問題,承擔的是違約責任。但有人認為「標的可能」這一條件應歸屬於合同效力之中,因為在實踐中要區分標的的自始履行不能和嗣後履行不能非常困難,且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將此類問題按欺詐、重大誤解等情況來處理,即按合同無效處理。但從理論上講不通,沒有標的的合同可以說是一種不著邊際的合同,沒有意義。
合同的標的須確定。是指合同標的自始確定和可得確定。至於合同的標的是否須可能,前德國民法和台灣民法將其規定為合同的生效要件。並區分自始不能及嗣後不能。然合同標的是否可能一般不影響國家利益及社會利益,國家沒有必要對此作出干預。如果合同生效,即便標的不能也可在履行不能時追究違約方責任。如2002年新修訂的《德國民法典》就不再將標的可能作為合同生效要件,取消自始不能及嗣後不能的區分。
合同關系內容存在:合同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已經形成的協議,即當事人已就相互之間將要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達成協議。合同關系是否存在,除上述兩個條件外,就看是否存在這種協議。協議達成的標準是各方當事人的意思表達一致。對什麼意思表達一致?這個問題被稱為「合意的范圍」。原來的《經濟合同法》規定的是「對主要條款意思表達一致」即意味著合同成立。但新《合同法》對此未做出明確規定。根據新《合同法》第61、62條規定的精神看,要比原先「對主要條款意思表示一致」的規定要寬松,當事人既可補充協議,也可由法官做出解釋。其他國家對此的規定也是經歷了一個由嚴格到寬松的過程。
二、合同成立的特殊要件
1.法定的附加條件
合同成立的法定條件:合同的成立,可能還需具備有法定的附加條件。主要有要物合同與要式合同這兩種情形。
要物合同:要物合同即實踐合同。實踐合同的成立除了雙方當事人的合意外,尚需物的交付。如《合同法》第367條:「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成立,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第210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 第293條:「客運合同自承運人向旅客交付客票時成立,但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另有交易習慣的除外。」第186條:「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另外,借用合同一般認為也是實踐合同,其成立亦需以借用物的交付為條件。
要式合同:要式合同的成立,要求合同必須具備特定的形式,一般指書面形式。《合同法》第10條第2款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這種合同一般都是比較重要的合同,為使當事人在訂立時較為慎重,訂立後減少糾紛,又易於保存證據,我國有不少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某種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以此作為合同成立的條件。《合同法》分則中就有許多這樣的規定,如第197條(借款合同)、第215條(期限在六個月以上的租賃合同)、第238條(融資租賃合同)、第270條(建設工程合同)、第330條(技術開發合同)、第342條(技術轉讓合同),在其他法律中,還有勞動合同(《勞動法》)第19條,房地產轉讓合同、房地產抵押合同、房屋租賃合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40條、第49條、第53條),船舶轉讓合同(《海商法》第9條),保險合同(《保險法》第12條),銀行貸款合同(《商業銀行法》第37條),保證合同(《擔保法》第13條)等。
另外,特定的形式,也指鑒證、公證、登記、批准、審核等形式。某些合同,法律規定必須具備這些形式中的其中之一,才能被視為成立。
2.約定的附加條件
合同成立的約定條件:合同成立還可以約定附加的條件,如當事人可以約定採用書面形式作為合同成立的條件。《合同法》第10條第2款規定:「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這里說的「約定」是指當事人特別就某一合同的訂立做出約定;至於當事人徑直訂立書面合同的,當然並不需要另訂一個以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的約定。當事人還可以約定以交付定金作為主合同成立的條件。
合同確認書:《合同法》第33條規定:「當事人採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簽訂確認書。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確認書實際上是與承諾聯系在一起的,雙方達成協議以後,一方要求以其最後的確認書為准,這樣他所簽訂的確認書實際上是其對要約所作出的最終的,明確的,肯定的承諾。而在其簽訂確認書以前,雙方達成的不過是一個初步意向,並無真正拘束力。可見,在採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的合同中當事人要求簽訂確認書的,確認書實際上是承諾的最終組成部分,是判斷是否作出承諾的要素,並非合同的特別成立要件。
案例:原告向法院訴稱,其系孤老,體弱多病,丈夫去世後生活需要他人照顧,1999年起其同事的女兒被告照顧原告日常生活,之後被告要求原告將其名下的房屋贈與給她。同年6月17日,原告將自己的一間房屋贈與被告,贈與書上同時寫明「本贈與在受贈人接受贈與並辦理了房屋過戶手續後成立」,被告也亦簽署了受贈書,贈與書與受贈書均進行了公證,但未辦理房屋過戶手續。現因被告未照顧原告,故原告訴至法院要求撤銷贈與合同。問題:如何理解該贈與合同中的特別註明條款?
分析:首先,我們不能因為贈與書上註明「本贈與在受贈人接受贈與並辦理了房屋過戶手續後成立」,而將雙方當時訂立的合同視為預約合同。預約合同相對於本合同而言,指的是當事人約定將來訂立一定合同的合同,本合同則是指為履行預約合同而在將來訂立的合同。本合同與預約合同的效力不同,預約合同的效力在於當事人應當訂立本合同,但雙方並未發生實體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而本合同的效力就在於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就本案而言,雙方在1999年6月17日訂立的合同中,並未約定將來還要另外訂立一個合同,所以,當時訂立的就是本合同。
其次,贈與書中這一特別註明,也不能理解為「附條件的合同」,因為:第一,《合同法》第45條關於「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條件。附生效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失效」的規定,是有關合同生效或失效時所附條件的規定,而並非合同成立時所附條件的規定。第二,根據通說,附條件合同中所附條件,必須是當事人約定的,不能是法定的,而該贈與合同中所附的「辦理房屋過戶手續」條件,正是《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中規定的房地產轉讓合同應當具備的條件,所以,即使將此約定的條件解釋為贈與合同所附生效條件,也是多此一舉,毫無意義,不影響贈與合同的成立與生效;第三,原告起訴到法院,提出的訴訟請求是撤銷該贈與合同,說明原告已經認可該合同已經成立並生效,因為可撤銷的合同肯定是已經成立並生效的合同。
最後,贈與書中這一特別註明,應當理解為附成立條件的合同,但並非附法定成立條件的合同,而是附約定成立條件的合同。合同雙方可以約定合同成立的條件,譬如,「當事人採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簽訂確認書。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合同法》第33條)在實踐中,當事人還可以約定一方提供擔保(如交付定金、提供保證人)時合同成立;可以約定一方支付預付款時合同成立;可以約定經公證或見證作為合同成立的條件。這表明,合同可以按照當事人的意思,約定附加的成立條件,以表明其不受約束,並防止產生合同的法律效力。由於此情形下,合同實際並不存在,更談不上生效,所以,這時實際上存在的只是一個初步的協議,英美合同法中稱之為「不完全協議」。
但我國《合同法》中並未對合同附成立條件作出概括性的規定,絕大多數合同法的教科書中對此也未加討論。國際統一私法協會於1994年制定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2.13條對此有規定:「在談判過程中,凡一方當事人堅持合同的訂立以對特定事項或以特定形式達成的協議為條件,則在對這些特定事項或形式達成協議之前,合同不能訂立。」該協會對此條文的解釋是:在某些特定情形中,合同當事人可以認為某一特定事項非常重要,如果雙方不能滿意地解決這一事項,他們將無意訂立有約束力的合同。但是,這種意圖必須非常明確地加以表達,簡單地表達並不足以證明這種的意圖的存在,所以,條文中使用了「堅持」一詞。
合同附成立條件與附生效條件的主要區別在於:附成立條件的合同,在所附條件尚未成就時,合同不成立;附生效條件的合同,在所附條件尚未成就時,合同已經成立但未生效;成立條件,當事人可以有意使之不成就,而僅僅導致合同不成立的後果;生效條件,如果「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合同法》第45條第二款)
在本案中,贈與合同中的雙方當事人,有「本贈與在受贈人接受贈與並辦理了房屋過戶手續後成立」的約定,從字面上看,這是該贈與合同所附的一個成立條件,但不能將其理解為贈與合同中所附的成立條件,因為原告即贈與人並未將辦理房屋過戶手續作為贈與合同成立的一個條件,單獨提出來加以特別強調,並且非常明確地表達其完全依自己將來的意願是否履行贈與的意圖。
退一步講,即使將此約定理解為贈與人用來控制贈與合同成立的一個條件的話,由於此條件與該贈與合同目的直接相悖,也將導致自相矛盾,從而使這一條件不產生影響。因為房屋贈與合同中,辦理房屋過戶手續是贈與人在訂立贈與合同以後應當履行的法定義務,贈與人一方面作出了願意無償給予受贈人房屋的意思表示,還將表達該意思的贈與合同提交公證,另一方面,卻又以此作為贈與合同成立的先決條件,這無異是說,願意將房屋贈與,但是否履行贈與,還需以贈與人自己將來的意願為准。因而,該約定不應影響贈與合同的成立,法院應以經公證過的贈與書和受贈書為標准,判定該合同成立生效。
三、合同成立的時間和地點
1.合同成立的時間
合同成立的時間和地點,涉及到當事人權利或義務、責任的發生。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這是指不要式合同。
雙方當事人在合同書上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這是指要式合同。《合同法》第32條:「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
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要式合同還有合同確認書的形式。《合同法》第33條:「當事人採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簽訂確認書。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
意思實現合同成立的時間:以相對人依承諾的意思完成一定的行為,而由要約人受領該行為結果的時間為合同成立的時間。
2.合同成立的地點
合同成立的地點,涉及到案件的管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承諾生效的地點為合同成立的地點:這是指不要式合同。《合同法》第34條:「承諾生效的地點為合同成立的地點。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營業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沒有主營業地的,其經常居住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雙方當事人在合同書或者確認書上簽字或者蓋章的地點為合同成立的地點:這是指要式合同。《合同法》第35條:「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地點為合同成立的地點。」
意思實現合同成立的地點:除要約人事先聲明或交易習慣有定論外,以要約發出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
④ 關於合同成立的條件合同法是怎樣規定的
合同成立的條件:
1、訂約主體存在雙方或多方當事人.
2、雙方當事人訂立合同必須是「依法」版進行權的。
3、當事人必須就合同的主要條款協商一致。
4、合同的成立應具備要約和承諾階段法。
合同的成立要件:
一是訂約主體存在雙方或多方當事人之間;
二是對主要條款達成合意;
三是合同的成立應具備要約和承諾階段。
具體的要求和條款詳見合同法第二章《合同的訂立》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⑤ 合同的成立要件是什麼
一般認為,合同生效的一般要件是:
1、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必須具有相應的訂立合同的行為能力。這實質上是法律對合同主體資格作出的一種規定。主體不合格,所訂立的合同不能發生法律效力。合同主體,無非是自然人和非自然人兩類。非自然人作為合同主體,主要的行為能力。自然人作為合同主體,其合同行為能力的有無,應根據其民事行為能力的狀況來確定。
2、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這是合同有效的另一個要件。所謂意思表示真實,是指當事人在締約過程所作的要約和承諾都是自己獨立且真實意志的表現。在正常情況下,行為人的意志,就是與其外在的表現相符的。但是,由於某些主觀上或客觀上,也可能發生兩者不相符的情形。
3、合同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這是合同生產要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合同欠缺合法性,沒有補救的餘地,只能歸於完全地效。合同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其所指包括合同的目的和內容兩個方面,即合同的目的和內容都不得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這里所說的「法律」,既包括現行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中的強制性也包括國家政策的禁止性規定和命令性規定。
合同成立的必須具備的條件
第一,存在雙方或多方訂約當事人。所謂訂事人是指實際訂約合同的人,在合同成立以後,這些主體將成為合同的認體。訂約當事人既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無論訂約當呈人的形態如何,合同必須著兩個利益不同的訂約主體。也就是說,合同必須具有雙方當事人,只有一方當事人則根本不能成立合同。
第二,訂約當事人對主要條款成全中意合同成立的根本標志在於,合同當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合意。我國《合同法》第12條規定;「合同的內容由當呈人約定,一般包括以下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姓名和住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
因為所謂主要條款是指根據特定合同性質所應具備的條款,如果缺少這些條款合同是不能成立的。為了認業合同的主要條款,需要法院在裎中根據特定合同的性質而具體認定哪些條款屬於合同的主要條款,而不能將《合同法》第11條所泛泛規定的合條款都作為每個合同所必須的主要條款,否則將會導致大量的合同不能成立並生效。
(5)合同法承諾的成立要件擴展閱讀
合同成立合同的當事人就合同的條款協商一致。合同成立以後,便產生一定的法律效力。由於訂立合同的方式不同,法律規定有所不同,合同成立的時間也有區別。
以對話方式(口頭或電話)要約,受約人立即承諾的,合同即為成立。如當事人約定了承諾期限的,受約人在承諾期限內表示承諾的時間即為合同成立的時間。以書信、電報方式訂立的合同的成立時間,以要約人收到承諾的信件或電報時所簽發收據的時間為准。
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合同需要經過鑒證、公證、第三人證明或者有關機關核准登記的,必須在履行上述手續以後,合同才算成立。在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的條件下,在有效期間內受約人未拒絕承諾或作為表示同意要約的,如發送貨物、支付價款等,則在規定或約定的期限屆滿後的次日為合同成立的時間。
⑥ 合同的訂立要件包括哪些法律快車合同法
合同訂立要件包含以下幾點:
1、訂約人。訂約人是實際訂立合同的人,既可以是未來合同關系的當事人,也可以是合同當事人的代理人。
2、意思表示一致。訂約人須就合同條款至少是主要條款達成合意,合同才成立。
3、合同的成立應具備要約和承諾階段。要約、承諾是合同成立的基本規則,也是合同成立必須經過的兩個階段。如果合同沒有經過承諾,而只是停留在要約階段,則合同未成立。
合同成立是合同訂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合同成立反映的是當事人自由協商的結果,尚不涉及法律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因此,它只需具備以上幾個要件即已足夠。
⑦ 關於合同成立的條件合同法是怎樣規定的
合同成立的條件:
1、訂約主體存在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專.
2、雙方當事人訂立合同必須是「依法」進屬行的。
3、當事人必須就合同的主要條款協商一致。
4、合同的成立應具備要約和承諾階段法。
合同的成立要件:
一是訂約主體存在雙方或多方當事人之間;
二是對主要條款達成合意;
三是合同的成立應具備要約和承諾階段。
具體的要求和條款詳見合同法第二章《合同的訂立》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⑧ 中國合同法如何規定要約和承諾問題
合同法第十三條的規定,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約的構成要件主內要有:
(一)內容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人與人之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所說的具有一定憧憬的話,一般是可以實現。
承諾是受要約人按照所指定的方式,對要約的內容表示同意的一種意思表示,須具備以下條件:
(1)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作出。要約和承諾是一種相對人的行為。因此,承諾必須由被要約人作出。被要約人,通常指的是受要約人本人,但也包括其授權的代理人。
(2)承諾必須是在有效時間內作出。所謂有效時間,是指要約定有答復期限的,規定的期限內即為有效時間;要約並無答復期限的,通常認為合理的時間(如信件、電報往來及受要約人考慮問題所需要的時間),即為有效時間。
(3)承諾必須與要約的內容完全一致。即承諾必須是無條件地接受要約的所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