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理解
Ⅰ 行政訴訟法解釋36條的適用
你說的是這條嗎 ? 第三十六條人民法院裁定準許原告撤訴後,原告以同一事實和理由重新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如果是的,那法院肯定會不予受理了。
Ⅱ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
這個問題並抄不難理解,行襲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的內容是「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意思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如果遇到行政爭議,既可以選擇申請復議也可以選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是第二款里規定對於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申請復議的,應該依照法律進行,那麼要探討的就是什麼情況下應先復議而不能先起訴呢,根據《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等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就是說只有在這種情況的時候,才適用《行政訴訟法》37條第2款。
明白了嗎?如果哪不懂可以M我。我一直在線的。打字打的手好痛,往採納啊,嘿嘿~~~
Ⅲ 行政訴訟法41條42條怎樣理解
第四十一條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認為具體行專政行為侵犯其合法屬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起訴的主體要有關、被告要明確、管轄要正確
第四十二條人民法院接到起訴狀,經審查,應當在七日內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法院7日內給消息,可以上訴
這不就是字面意思嗎,有啥理解的??
Ⅳ 《行政訴訟法》第43條「由於不屬於起訴人自身的原因超過起訴期限的」,如何理解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有關材料,並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本條是對人民法院發送起訴狀副本和被告提供答辯狀的規定。本條規定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向被告發送起訴狀副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後,人民法院經過審查,認為可以受理,就應在立案之日起的五日內將原告的起訴狀副本發送給被告。被告了解了原告起訴的內容,就能據此准備好答辯。二、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材料並提出答辯狀。被告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其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材料和法律、法規等依據,以便讓人民法院了解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根據。另外,被告可以就原告起訴的內容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辯狀。答辯狀是被告對於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訴訟請求進行反駁的訴訟文書。根據本條規定,被告應在收到原告起訴狀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材料和答辯狀。三、人民法院向原告發送答辯狀。為了使原告知道行政機關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理由和依據,本條規定人民法院應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此項規定有助於當事人實行辯論原則,促使當事人在法庭上就爭議的問題充分闡述自己的主張和提供證據,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針對訴訟中有的被告不提供答辯狀的實際情況,本條規定被告不提出或不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的正常審理。
Ⅳ 憲法第四十一條與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的不同應該怎麼理解
您好!
從您所引用的憲法四十一條的字面解釋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其體現方式有「申訴、控告或者檢舉」。這樣看來,行政訴訟是該權利的其中一種體現方式,除行政訴訟外還有檢舉等其他方式。
您所引用的行政訴訟法四十一條所規定的則是關於行政訴訟的起訴條件。為提起行政訴訟,原告必須是自身權益受到侵害的主體(在美國法律中類似的概念稱為「standing」)。
因此關於您所假設的行政行為不當、但公民並未受到權益侵害的情況,由於該公民自身權益並未受到侵害,其無法根據行政訴訟法提起行政訴訟。但根據憲法,該公民還有檢舉等其他的救濟方式。
上述為本人拙見,歡迎指教。
關於您的問題補充:
在法律級別上,憲法是中國的最高法,其所規定的內容是國家性質、政府組織形式、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其他的法律在憲法以下,稱為部門法,另外還有行政法規等又在部門法以下。
而基於憲法所賦予的公民權利以及所賦予的國家機構職能,各部門法(包括行政訴訟法)和行政法規進行具體的立法和規定。這點上正如樓下所說。而且這些規定符合憲法所規定的原則即可(即不與憲法的原則相違背)。
在你的問題中,憲法四十一條所述的公民權利其形式可有多種,行政訴訟只是其中一種,憲法並沒有說這是唯一的形式,反而列舉了其他形式。在判斷是否適合提起行政訴訟時,則要依作為具體部門法的行政訴訟法以及行政法。因此邏輯上和法理上這兩條完全沒有矛盾。
Ⅵ 修改的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的內容請解釋一下。
新行政訴訟法的三十八條規定的是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責任。
按照行政訴訟的一般舉證原則,應當是被告即行政機關負舉證責任的,即行政機關應當自證無過失。
第三十八條賦予了原告提出證據證明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有過失的權利,並且即使原告提出的證據不足以證明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有過失,也不能免除行政機關的舉證責任。
歡迎追問。
Ⅶ 請網友幫忙解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的「法律另有規定的除處」,解釋得越詳細越好。
屬於法律時效的問題,另有規定除外的意思是其他法律特殊時效優先普通時效,有其他法規出現依據特殊的法規。
關於行政訴訟時效期間的具體規定散見於《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最高法院司法解釋以及各部門行政法中,由於其中期限之長短千差萬別,立法理論及司法實務因此也從未象民法那樣做種類劃分。筆者參照我國民法通則,試圖將民事訴訟時效期間劃分為普通訴訟時效、特殊訴訟時效和最長訴訟時效三種,並依是否提起行政復議,對行政訴訟時效期間的種類作一劃分。
一、普通訴訟時效:
1、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為3個月。《行政訴訟法》第39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經復議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為15日。《行政訴訟法》第38條第二款規定:「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特殊訴訟時效:
1、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特殊訴訟時效,其中有15日(郵政法、統計法、水污染防治法、葯品管理法等)、30日(漁業法、森林法、土管法等)。
2、經復議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特殊訴訟時效,其中有5日(治安管理處罰條例)、30日(海關法)、3個月(專利法)。
三、最長訴訟時效:由於《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期限很短,不利於行政相對人順利地行使權利,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3月10日施行的《若干解釋》中,將行政訴訟最長時效分為兩種
一是行政相對人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但未被告知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為2年。即第41條「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
二是行政相對人不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涉及不動產的為20年,其他的5年。即第42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這里的2年、20年和5年是對行政相對人起訴權的最長保護期限。
Ⅷ 行政訴訟中第31條第三款是什麼規定
沒有第三款,可能你的問題有誤
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內托一至二人作為容訴訟代理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Ⅸ 行政訴訟法〉若干解釋》第三十條
第三十條 代理訴訟的律師,可以依照規定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回公民調查,答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
經人民法院許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本案庭審材料,但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