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人民訴訟法

人民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0-12-26 04:50:32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交通事故被撞,當事人報警,交警隊作出事故認定書,劃分責任;
當事人協專商不成賠償,受害屬人向法院起訴,要求機動車駕駛員、車輛投保交強險和商業三者險的保險公司賠償,案由是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
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是法院審理所有民事案件應該遵守的程序;
原告要求賠償的法律依據是《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2. 民事訴訟法

審理上訴案件(即二審案件),應首先審查上訴相關事項,要依法審理(應該開庭的要開庭審理,反之無需開庭),作出相應的判決或裁定,二審法院可以先行調解,一般應在三個月內審結。《民訴法》相關規定如下:

一【審查上訴材料】
第一百六十八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

二【開庭審理或不開庭審理的情形】
第一百六十九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三【作出相應的判決或裁定】
第一百七十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四【可以先行調解】
第一百七十二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調解達成協議,應當製作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調解書送達後,原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即視為撤銷。

五【審結期限】
第一百七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人民法院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終審裁定。

3. 民事訴訟法全文

據介紹,《民訴法抄司法解釋》共分襲23章,共552條。《民訴法司法解釋》對人民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明確具體的規定,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來條文最多、篇幅最長的司法解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全文內容最為豐富、十分重要的司法解釋,也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來參加起草部門最多、參加起草人員最多的司法解釋,是人民法院審判和執行工作中適用最為廣泛的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

4. 民事訴訟法

迴避制抄度,是指審判人員和其他法襲定人員在遇有法律規定的情形時,退出對本案審理的制度。迴避制度是為了保證案件獲得公正審判而設立的一項制度,只是為了讓庭審公正而盡大可能設置的程序,針對審判人員這類主體。
證人作證即是證人的權利也是證人的義務。《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
證人出庭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是法院還原事實真相的重要證據,符合證據特性的證人證言客觀性交強,不適用迴避制度。
證人在出庭作證以前,不得參與庭審的旁聽程序,否則庭審過程會對作證產生影響,導致程序不合法。一般來說,證人在開庭之時會在審判庭外等候(有條件的可能去單獨的證人等候區域)。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

(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根據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目錄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任務、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
第二章 管轄
第一節 級別管轄
第二節 地域管轄
第三節 移送管轄和指定管轄
第三章 審判組織
第四章 迴避
第五章 訴訟參加人
第一節 當事人
第二節 訴訟代理人
第六章 證據
第七章 期間、送達
第一節 期間
第二節 送達
第八章 調解
第九章 保全和先予執行
第十章 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
第十一章 訴訟費用
第二編 審判程序
第十二章 第一審普通程序
第一節 起訴和受理
第二節 審理前的准備
第三節 開庭審理
第四節 訴訟中止和終結
第五節 判決和裁定
第十三章 簡易程序
第十四章 第二審程序
第十五章 特別程序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選民資格案件
第三節 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
第四節 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
第五節 認定財產無主案件
第六節 確認調解協議案件
第七節 實現擔保物權案件
第十六章 審判監督程序
第十七章 督促程序
第十八章 公示催告程序
第三編 執行程序
第十九章 一般規定
第二十章 執行的申請和移送
第二十一章 執行措施
第二十二章 執行中止和終結
第四編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
第二十三章 一般原則
第二十四章 管轄
第二十五章 送達、期間
第二十六章 仲裁
第二十七章 司法協助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150條6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

(一)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二)一方當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

(五)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

(六)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

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

(6)人民訴訟法擴展閱讀:

中止訴訟的情形主要是:

1、被告的行政機關被撤銷,尚未確定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或者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其職權也同時被撤銷,從而無法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尚未確定繼續訴訟的行政機關;

2、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規章互相抵觸,需要等待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裁決,在等待解釋或裁決時,人民法院應中止訴訟;

3、在審理案件中,人民法院發現被處罰人的行為構成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時,應及時將有關犯罪材料移送有關機關,如果刑事責任的追究影響本案審理的,應中止訴訟,待有關機關作出最終處理後,再恢復訴訟。如果刑事責任的追究不影響本案審理的,應繼續審理;

4、追加、更換當事人,或者本案的處理需要等待其他案件處理的結果時。

中止訴訟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裁定一經作出,即產生法律效力。待中止訴訟的情形消失後,當事人可以申請恢復審理程序,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職權加以恢復。恢復訴訟後,當事人和人民法院在訴訟中止前的訴訟行為仍然有效。

熱點內容
勞動法關於上下班多久時間都是工傷 發布:2025-10-13 17:16:39 瀏覽:668
情侶規章制 發布:2025-10-13 17:14:15 瀏覽:775
甘肅法官去世 發布:2025-10-13 17:04:49 瀏覽:174
最新勞動法休假制度 發布:2025-10-13 16:57:01 瀏覽:220
新勞動法關於工資計算 發布:2025-10-13 16:27:56 瀏覽:625
刑事訴訟法考研筆記 發布:2025-10-13 16:27:08 瀏覽:310
法治社會的特徵 發布:2025-10-13 16:22:16 瀏覽:596
法治湖南柔性治疆 發布:2025-10-13 16:19:31 瀏覽:348
鄔律師 發布:2025-10-13 16:09:45 瀏覽:484
法學法醫 發布:2025-10-13 15:50:57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