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有情勢變更制度
Ⅰ 政府糾正具體行政行為前後相悖屬於情勢變更嗎
屬於形式變更
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本解釋第第二十六條規定了情勢變更原則:
「合同成立以後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於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於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並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
所謂不可抗力,是指無法預見、無法避免的自然事件或政治事件。所謂商業風險,是指,商業風險是指由於交易雙方中的某一方,或與之關聯的某一方的原因導致的風險:比如款式過時,價格過高,質量投訴,商業機密泄露都屬於商業風險。
2、因此,遲延驗收、延期交房不屬於情勢變更。如果僅僅是延期交房導致違約,開發商沒有抗辯理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您可以按照實際損害主張賠償,包括辦理按揭損失。
(1)行政法有情勢變更制度擴展閱讀
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
第一 須有情勢變更之事實。
這是適用情勢變更的前提條件。所謂「情勢」,系指作為合同法律行為基礎或環境的一切客觀事實。包括政治,經濟、法律及商業上的種種客觀狀況,具體如:國家政策、行政措施、現行法律規定、物價、幣值,國內和國際市場運行狀況等等。
第二 情勢變更須發生在合同成立以後,履行終止之前。
這是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的時間要件。只有情勢的變更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後,合同關系消滅之前,才能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在訂約時,如發生情勢的變更,當事人不得主張適用情勢變更原則,這一點與英美法上的合同落空原則所要求的情勢不同,落空原則所要求的情勢,可發生訂約之時。
第三 情勢變更須是當事人所不能預見的,且有不可預見之性質。
情勢變更是否屬於不可預見,應根據當時的客觀實際情況及商業習慣等作判斷標准。當事人事實上雖然沒有預見,但法律規定應當預見或者客觀上應當預見,則不能適用情勢變更,因為當事人對自己的主觀過錯應當承擔責任;如僅有一方當事人不可預見,則僅該當事人可主張情勢變更。
Ⅱ 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情事變更原則適用的條件如下:1、須有情事變更的事實,所謂情事,泛指合同成內立的基礎或環境的客容觀情況;2、情事變更須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後,合同履行完畢之前;3、須情事變更的發生是不可歸責於當事人,即是由不可抗力、意外事故或其他原因引起,如果是由可歸責當事人,則應由當事人承擔風險或違約責任,而不適用情事變更原則。4、情事變更是當事人不可預見的;5、須情事變更使履行合同顯失公平。
Ⅲ 請問情勢變更原則在哪部法律里規定的
情勢變來更原則是指合同有效成立自後,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當事人不可預見的事情的發生),致使合同的基礎動搖或喪失,若繼續維持合同原有效力顯失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應允許變更合同內容或者解除合同。目的在於消除合同因情勢變更所產生的不公平後果。
Ⅳ 現在合同法裡面為什麼沒有情勢變更原則了
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
第一 須有情勢變更之事實。
這是適用情勢變更的前提條件。所謂「情勢」,系指作為合同法律行為基礎或環境的一切客觀事實[9]。包括政治,經濟、法律及商業上的種種客觀狀況,具體如:國家政策、行政措施、現行法律規定、物價、幣值,國內和國際市場運行狀況等等。所謂「變更」,乃指這種情勢在客觀上發生異常變動[10]。這種變更可以是經濟的如通貨膨脹、幣值貶值等;也可以非經濟因素的變動,如戰爭即導致的封鎖、禁運等。該事實是否構成情勢變更,應以是否導致合同賴以成立的基礎喪失,是否導致當事人目的不能實現,以及是否造成對價關系障礙為判斷標准[11]。
第二 情勢變更須發生在合同成立以後,履行終止之前。
這是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的時間要件。只有情勢的變更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後,合同關系消滅之前,才能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在訂約時,如發生情勢的變更,當事人不得主張適用情勢變更原則,這一點與英美法上的合同落空原則所要求的情勢不同,落空原則所要求的情勢,可發生訂約之時[12]。若情勢的變更發生在合同履行期間,又在履行過程中歸於消滅,一般也不得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因為履行合同的基礎已恢復至原狀。若債務人遲延履行合同債務,在遲延期間發生了情勢變更,則債務人不得主張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因為債務人如按合同規定履行不會發生情勢變更。
第三 情勢變更須是當事人所不能預見的,且有不可預見之性質。
這是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主觀要件的一個方面。情勢變更是否屬於不可預見,應根據當時的客觀實際情況及商業習慣等作判斷標准。當事人事實上雖然沒有預見,但法律規定應當預見或者客觀上應當預見,則不能適用情勢變更,因為當事人對自已的主觀過錯應當承擔責任;如僅有一方當事人不可預見,則僅該當事人可主張情勢變更。如果當事人在訂約時對於某種情勢已有預見,則表明當事人考慮到這種因素並自願承擔該情勢發生的風險,自不應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但對於發生機率很低的某種情況,如飛機失事等,盡管當事人在訂約時會預見這些情況可能發生,但仍應依情勢變更原則處理[13]。情勢變更須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之事由而發生。這是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主觀要件的另一方面。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對情勢的變更無法預見和防止,因此雙方當事人在主觀上無過錯。如情勢的變更由可歸責於一方當事人或第三人的事由而發生,則有過錯的一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應承擔責任,不適用情勢變更原則。
第四 因情勢變更而使原合同的履行顯失公平。
這是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的實質要件。情勢變更發生以後,如繼續按原合同規定履行義務,將會對一方當事人產生顯失公平的結果。適用情勢變更原則是為了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消除合同因情勢變更所產生的顯失公平,賦於一方當事人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權利。梁慧星先生認為此顯失公平應依一般人看法,包括債務人履行困難和債權人受領不足及其履行對債權人無利益[14]。筆者認為是否顯失公平,以下幾點可作為判斷標准:
一 是否符合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合理原則;
二 顯先公平的事實須存在於合同雙方當事人或其中一方;
三 顯失公平的結果,使雙方利益關系發生重大變動,危害交易安全;
四 主張適用的一方因不適用而遭受的損失,一般要遠大於適用時對方所遭受的損失。
2、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的法律效力
情勢變更原則的目的,在於排除因客觀情況的變化而發生的不公平的結果,使合同在公平的基礎上得到履行或解除合同。其法律效力通常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重新協商,又稱「再交涉義務」,即一方當事人可以要求對方就合同的內容重新協商。二是訴請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解除合同,變更合同就是在原合同的基礎上,僅就合同不公正之點予以變更,使其雙方的權利義務趨於平衡。如增減給付、延期或分期履行、拒絕先為履行,變更標的物等;解除合同即使合同關系自始消滅。但通過何種步驟和方式實現這一價值,各國立法和判例一般基於這樣的考慮:從契約嚴守的立場出發,法律首先傾向於最大限度地維持既有的法律關系。對於不公平的後果首先應著眼於在維持原有法律關系的基礎上調整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使之趨於平衡。只有在通過變更合同仍不足以排除不公平的後果時,擴張採取終止或消滅原合同關系的措施。
Ⅳ 情勢變更原則的內容是什麼
情勢變更來原則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後,自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當事人不可預見的事情的發生),致使合同的基礎動搖或喪失,若繼續維持合同原有效力顯失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應允許變更合同內容或者解除合同。目的在於消除合同因情勢變更所產生的不公平後果。
Ⅵ 為什麼規定適用情勢變更須報最高人民法院審核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要求嚴格區分變更的情勢與正常的市場風險之間的區別,審慎適內用容情勢變更原則。對符合解釋規定條件,必須適用情勢變更原則進行裁判的個案,應當在程序上進行規范:一是最高人民法院已專門發布《關於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服務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的通知》,要求各級法院務必正確理解、慎重適用。如果根據案件的特殊情況,確需在個案中適用的,應當由高級人民法院審核。必要時應報請最高人民法院審核。最高法院發布此通知,要求層報高級人民法院審查批准,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對交易安全和市場秩序造成沖擊;二是要求堅持調解優先的原則,能夠調解的盡可能調解,積極拓展調解工作領域,不斷創新調解方式,將調解工作貫穿到合同糾紛訴訟的全過程。
Ⅶ 情勢變更原則適用的時間限制是什麼
情勢變更源原則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後,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當事人不可預見的事情的發生),致使合同的基礎動搖或喪失,若繼續維持合同原有效力顯失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應允許變更合同內容或者解除合同。目的在於消除合同因情勢變更所產生的不公平後果。
Ⅷ 《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對情勢變更怎麼規定
1986年3月通過的《關於國家和國際組織間或國際組織相互間條約法的維也納公回約》第62條有如下規定
第一、答條文以否定式、消極性措辭規定了適用"情勢變遷"原則的狹小范圍,即在一般情況下「不得」援引它作為理由要求廢約或退約。「除非」特殊情況下才可援引這個理由。顯然,是把"情勢變遷"原則視為「有約必守」原則的例外。
第二,實現這種例外,需同時具備的要件是:
1.發生情勢變遷的時間必須是在締約之後;
2.情勢變遷的程度必須是根本性的;
3.情勢變遷的情況必須是當事國所未預見的;
4.情勢變遷的結果必須是喪失了當事國當初同意接受該條約拘束的必要基礎或基本前提;
5.情勢變遷的影響必須是勢將根本改變依據該條約尚待履行的義務的范圍或程度;
6.情勢變遷的原因必須不是出於該當事國本身的違約行為;
7.情勢變遷適用的對象必須不是邊界條約或邊界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