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41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41

發布時間: 2021-01-17 18:04:43

Ⅰ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5條的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8號 第五十回五條 人民法院審答理行政案件不得加重對原告的處罰,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的除外。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得對行政機關未予處罰的人直接給予行政處罰。

理解:上級人民法院不得作出對申請人更為不利的行政訴訟決定。行政訴訟機關禁止自己作出或要其他機關作出對訴訟人較原行為更為不利的決定,既不能加重處罰、苛以更多義務,也不能減損既得利益或權利。這樣的規定,有利於消除申請人的顧慮,鼓勵其通過行政訴訟渠道維護自己合法權益。

Ⅱ 法律問題:誰知道最高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法解釋的第四十一條......

第四十一條第一款是針對對行政機關作出決定時,而不服該決定的相對人進內行行政起訴的規定容。因為行政決定是法律文書,該法律條款規定雷同於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書的再審期限的法律規定,該規定只限於相對人進行行政起訴的期限。所以,針對的對象是行政機關作出決定時的相對人。
第四十二條是針對行政機關為相對人作出決定後,侵犯了其他利害關系人合法權利而作出的規定。該規定立法宗旨充分體現了人民法院懲治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腐敗,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利的決心。只要行政機關對此不及時進行自我糾正,涉及不動產的受害人在二十年內、其他受害人在五年內隨時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人民法院都將依法審判。所以,針對的對象是行政機關作出決定後的受害人(即:利害關系人)。

針對的性質都是保護各方的合法權益。

有些審判機關將以上法律條款故意顛倒是非,把受害人當作相對人來對待,在適用以上法律條款時一概而論(只適用第四十一條),是很多受害人在起訴時被擋在門外或者受理後被踢出門外,受害人是真正受不到法律保護的。

Ⅲ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有沒有司法解釋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中沒有對四十六條作出解釋是什麼原因

《行政訴訟來法》第四源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Ⅳ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中第四十一條所規定的知道或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包括那些方面的內容如簽訂的協議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中第四十一條所規定的知道或應當知道的是訴權或者起訴期限,是對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後的。

Ⅳ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4條第一款第十款規定的請示的回答

最高人民法院對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回的解釋》第四十答四條第一款第(十)項規定的請示的答復
法行〔2000〕13號2000年6月5日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鄂高法〔2000〕93號《關於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若干解釋〉第四十四條第一款第(十)項規定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行政訴訟的標的為人民法院生效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所羈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應當依法裁定駁回起訴。

Ⅵ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五十七條 是什麼意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三條回 原告申請被告答依法履行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給付義務的理由成立,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而拒絕或者拖延履行義務且無正當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相應的給付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七條人民法院對起訴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工傷、醫療社會保險金的案件,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不先予執行將嚴重影響原告生活的,可以根據原告的申請,裁定先予執行。

當事人對先予執行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不停止裁定的執行。

Ⅶ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解釋第四十四條第一款第(十一)項

此處的其他法定要件是指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
即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版

(一)權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上述四項缺一不可,但其中(四)項中如果是不屬於受訴法院管轄,可能發生移送管轄

Ⅷ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四十二條 是什麼意思本人不太了解

這一條包含了兩段規則:
1、不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從知道時起計算時效,這點應該很好理解。很多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都是不知道……的,從知道時起算。就像民法規定2年的訴訟時效就是從「知道」時起算。這是為了保障未被告知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相對人的訴權的行使,就不多解釋了。
2、關於不動產的,從具體行政行為作出起20年,一般的從作出起5年,為最長訴訟時效,類似民法中從法律行為成立起20年的最長時效。給權利界定一個最長期限,過了這個期限法院就不保護了,一是促使相對人趕快行使權利,二是一旦拖延時間過長,事實不易認定了,或者認定與否意義已經不大了。
也就是說,訴訟時效是從知道行政行為內容時起算,但是如果你知道內容的時候已經超過最長時效了,那麼也喪失了勝訴權。如果知道的太晚,比如關於一個不動產的行政行為,第19年11月才知道它的內容,那麼訴訟時效也就只有最後1個月了。

另外,本條和第41條也有一定的關聯。訴權和起訴期限是程序法意義上的權利,和實體上的勝訴權不一樣,所以規則也不同,不要記混了。前者的起算也是從「知道」時算,這是共同的規則。但它帶來的最長時效只有2年,而且是從實體權利的形成即得知行政行為內容時起算。可見程序權利是依附於實體權利的。而前面那一段涉及到的最長時效從作出行政行為時起算,可以看作是實體權利依附於基礎事實的發生。

以上不是非常正規的表述,而是比較通俗的分析,希望對你的理解有用。

Ⅸ 新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施行:行政機關如何出庭應訴

一、高度重視行政應訴工作。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重要法律制度,做好行政應訴工作是行政機關的法定職責。行政訴訟法施行以來,各地區、各部門依法履行行政應訴職責,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消極對待行政應訴、干預人民法院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不到位、行政應訴能力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有的還較為突出。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行政應訴工作對於依法及時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規范行政行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意義,把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
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行政機關要尊重人民法院依法登記立案,積極支持人民法院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監督,不得借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名義,以開協調會、發文件或者口頭要求等任何形式,明示或者暗示人民法院不受理依法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或者對依法應當判決行政機關敗訴的行政案件不判決行政機關敗訴。
三、認真做好答辯舉證工作。被訴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辯狀,提供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依據。要提高答辯舉證工作質量,做到答辯形式規范、說理充分,提供證據全面、准確、及時,不得拒絕或者無正當理由遲延答辯舉證。
四、依法履行出庭應訴職責。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要帶頭履行行政應訴職責,積極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不得僅委託律師出庭。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會高度關注或者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等案件以及人民法院書面建議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的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經人民法院依法傳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或者其委託的工作人員不得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
五、配合人民法院做好開庭審理工作。被訴行政機關出庭應訴人員要熟悉法律規定、了解案件事實和證據,配合人民法院查明案情。要積極協助人民法院依法開展調解工作,促進案結事了,不得以欺騙、脅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撤訴。要嚴格遵守法庭紀律,自覺維護司法權威。
六、積極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被訴行政機關要依法自覺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裁定和調解書

Ⅹ 如何理解執行行政訴訟法解釋第四十條

法釋〔2015〕9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版2015年4月20日最高權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共計二十七條。為了准確回答,建議題主,列明文號或者該條款詳細內容。

熱點內容
胡志澤律師 發布:2025-10-05 05:15:15 瀏覽:454
行政法的行政是指 發布:2025-10-05 05:14:35 瀏覽:243
司法證在國企 發布:2025-10-05 05:03:41 瀏覽:250
麥德林法官 發布:2025-10-05 05:03:41 瀏覽:315
上海落戶海商法 發布:2025-10-05 04:30:11 瀏覽:920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紀要 發布:2025-10-05 04:28:55 瀏覽:779
法治議論文素材 發布:2025-10-05 04:25:57 瀏覽:68
東友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10-05 04:25:57 瀏覽:965
李佳行政法2017背誦版 發布:2025-10-05 04:13:46 瀏覽:991
關於公共法律服務宣傳活動方案 發布:2025-10-05 04:11:32 瀏覽: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