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對於員工失聯的規定
A. 新勞動法對於員工處罰是怎麼規定的
勞動來法沒有具體的規定。源
這涉及到用人單位的內部規章制度的制定程序與合法性問題。
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
保險
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B. 勞動法對員工罷工情形如何處理
《中來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自第二十七條
企業、事業單位發生停工、怠工事件,工會應當代表職工同企業、事業單位或者有關方面協商,反映職工的意見和要求並提出解決意見。對於職工的合理要求,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予以解決。工會協助企業、事業單位做好工作,盡快恢復生產、工作秩序。
(2)勞動法對於員工失聯的規定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第四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並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
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國有企業和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都應當以國家主人翁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勞動。國家提倡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國家提倡公民從事義務勞動。
C. 勞動法對企業對員工的處罰有什麼規定
新勞動法怎樣規定對做錯事的員工罰款。〈勞動合同法〉對做錯事的員工,沒有明確約定處罰條款的,按現行的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對員工進行處罰的,沒有法律依據,不過如果員工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用人單位可以要求賠償的。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D. 《勞動法》對企業對員工的處罰有什麼規定
法律規定單位是不得隨意剋扣員工的工資,所以單位對員工的處罰只能列入獎內勵性待遇中,或容者給予公司內部的行政處罰項目。如果員工給單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是可以扣工資的,但是每月不得超過工資的80%。
E. 勞動法對於上班期間員工與顧客發生糾紛的規定
勞動法調整的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上班期間員工與顧客發生糾紛內不容屬於勞動關系,勞動法沒有相關規定。
如果上班期間員工與顧客發生糾紛,單位依照單位規章制度對勞動者進行了處理,這時勞動法就能起作用了。如果在個案中,勞動者覺得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侵犯了其合法權益,可以請求工會予以監督糾正,也可以申請勞動仲裁,直至訴訟。
F. 勞動法關於員工在發生意外的規定
《勞動法》沒有相關的規定,但《工傷保險條例》有相關的條款;
上下班途中內可以認定為工傷的情形只容有一種,就是看該事故是否是該職工本人的主要責任,如果交警部門出具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認定該事故不是該職工本人的主要責任(該職工本人負次要責任或同等責任),則可以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款「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之規定,認定該職工的受傷為因工受傷!
有什麼疑問,可以追問或直接撥打12333咨詢一下你們當地勞動部門!
G. 《國家勞動法》對於員工犯錯並未給單位造成損失的情況,是如何進行扣工資規定的
屬於企業內部規定,比如說廠區吸煙、亂吐痰,不遵守勞動紀律等等,只要罰款不過分不影響員工的基本收入!
《勞動合同法》 第八十條 用人單位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此外,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權不受侵犯。罰款,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剝奪公民的財產權。因此,罰款屬於財產罰的范疇。依照《立法法》和《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對財產的處罰只能由法律、法規和規章設定。公司和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當然無權在規章制度中設定罰款條款,除非有相關法律法規的明確授權。那麼,用人單位在規章制度中設定罰款條款是否有法律授權呢?1982年國務院頒布施行的《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對於有下列行為之一(共七項)的職工,經批評教育不改的,應當分別情況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經濟處罰:(一)……(七)」。 該《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在給予上述行政處分的同時,可以給予一次性罰款」。這是我國勞動法律關系中對企業職工罰款的直接法律淵源,現實中很多用人單位也是參照了這兩條規定在其規章制度中賦予自己對員工罰款的權利。這種做法被法律理論和實踐所接受。然而,國務院 2008年1月15日發布的《關於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16號)明確規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已被199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所代替,《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已經廢止。
也就是說,2008年1月15日以後,用人單位已經不能再根據該條例的規定,在單位的規章制度中設立罰款條款了。如果想要繼續保留對員工的罰款權利,用人單位必須重新尋找新的法律依據。那麼,《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中是否有罰款這一處罰措施的相關規定?答案是否定的。縱觀這兩部法律,並沒有對用人單位的罰款權做出任何規定。只是在《勞動法》第四條提到了:「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至於對用人單位如何「依法」、依據哪部法律,來制定內部處罰規章制度沒有給出明確規定。但這也進一步說明了,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內容必須符合法律的要求。對於涉及需要法律授權內容的,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授權。《勞動合同法》第90條規定:「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22條和第23條規定: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可見,根據《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對於勞動者嚴重違反法律、規章制度以及嚴重失職、營私舞弊造成用人單位重大損害的行為,用人單位只能採取解除勞動合同、要求勞動者賠償損失以及按約定支付違約金等措施,而並不能採取罰款的處罰。也就是說,現實中某些單位在規章制度規定或員工手冊中約定,對於員工的違章行為採取罰款的措施是沒有法律授權的。
《勞動合同法》第七十七條 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或者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H. 新勞動法中對於員工保險是如何規定的
1單位就五險,職工交三險。工傷、生育保險單位單方繳費
2所有職工必須參內保,不願意參保的容正規單位一般不錄用。最好出問題都是單位責任
《社會保險法》
第五十八條 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內為其職工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未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的,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核定其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
第六十三條 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責令其限期繳納或者補足。
用人單位逾期仍未繳納或者補足社會保險費的,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可以向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查詢其存款賬戶;並可以申請縣級以上有關行政部門作出劃撥社會保險費的決定,書面通知其開戶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劃撥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賬戶余額少於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的,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可以要求該用人單位提供擔保,簽訂延期繳費協議。
用人單位未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且未提供擔保的,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賣其價值相當於應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財產,以拍賣所得抵繳社會保險費。
I. 員工失蹤三天了,公司該如何處理,可以報警嗎法律有明確的規定關於員工失蹤的法條嗎萬分感謝!
1、人口失蹤當然報警當然可以,受不受理是警方的事,按法律規定失蹤48小時警方才回會立案答調查;
2、你公司規章制度明確無故曠工3天自動解除勞動合同,如果事後證明確系無故曠工的可以按照規章制度辦理,如果事後證明員工有特殊原因無法到崗又無法與單位及時取得聯系的,那單位不能依據這條解除合同;
3、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員工失蹤單位應該如果辦理,一般也是通過公司規章來規定的。
希望能夠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