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國家勞動法全民

國家勞動法全民

發布時間: 2021-01-18 11:55:44

⑴ 新勞動法中對於大集體和全民有明確規定么

1、95年實施的是《勞動法》,08年實施的是《勞動合同法》,兩者不存在「新」與「舊」的不同(即不存在「新勞動法」)。
2、「大集體」和「全民」等稱謂是95年勞動法實施之前我國計劃經濟時期使用頻率較高的詞,但95年勞動法實施後,企業大量開始實施改制(涉及勞動者的就是身份的轉變),相應勞動者與企業間間也相應實施合同制。因此上述等稱謂也越來越僅具有「歷史意義」。
3、現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一般為勞動合同關系,區別與「大集體」「全民」等,現在勞動合同分為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
4、關於不同勞動者之間如存在不平等待遇現象,如果有違同工同酬的可以向勞動部門投訴要求解決。
註:
a、《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實施後,同一工種已不再有大集體與全民、農民工與正式工的差別,在同一企業工作的勞動者應當同工同酬。
b、同工同酬作為一項分配原則也有相對性,即使相同崗位的勞動者之間也有資歷、能力、經驗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勞動報酬只要大體相同就不違反同工同酬的原則。
c、同工同酬的權利是勞動者的憲法權利。
5、勞動合同法中的集體合同不是指大集體。
註:
a、集體合同是工會(或職工代表)代表職工與企業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經協商談判訂立的書面協議。
b、集體合同制度的主要意義在於:
第一、由工會代表全體勞動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同用人單位相抗衡,爭取到公平合理的勞動條件(集體勞動條件是本單位內的最低個人勞動條件)。
第二、勞動關系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個人勞動合同只需就特殊情況作出規定即可,簡化了勞動合同的內容,降低簽訂勞動合同的成本。

http://hi..com/lawyer0796/blog/item/df574b358d954949251f148b.html/cmtid/37863cd28f65680a3af3cfd4#37863cd28f65680a3af3cfd4

⑵ 勞動法全民所有制轉變為非全民所有制所需的條款

全民所有制企業是指企業財產屬於全民所有的,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商品生產和經營單位。全民所有制企業又稱為國有企業,包括國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有獨資公司,全民所有制企業只是國有企業的一種。
非全民所有制企業是指由自然人投資設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營利性經濟組織。包括按照《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私營企業暫行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的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私營合夥企業和私營獨資企業。
雖然企業性質截然不同,但是職工在企業的地位應該是一樣的。具體是:
1、國家保障職工的主人翁地位,職工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2、企業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實行民主管理。
3、企業工會代表和維護職工利益,依法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企業工會組織職工參加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4、企業應當充分發揮青年職工、女職工和科學技術人員的作用。
5、企業必須加強和改善經營管理,實行經濟責任制,推進科學技術進步,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的改造和發展。
6、企業貫徹按勞分配原則。 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 企業可以採取其他分配方式。
現在,國家實行勞動合同制度,不管是哪種企業身份的職工,都要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職工的合法權益都應受到法律的保護。

⑶ 最新勞動法是否規定全民合同制是正式的職工嗎

一,《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沒有做出正式或非正式的規定。

二,對於全民(央企,國企),外資,私營,個體都是屬於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合同」。


⑷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全民合同工三金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只規定了社保(五險),不存不三金的說專法。只要用人單屬位與勞動者建立了勞動關系的,都應該為勞動者繳納社保。
二,社會保險:
1,是指國家為了預防和分擔年老、失業、疾病以及死亡等社會風險,實現社會安全,而強制社會多數成員參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營利性的社會安全制度;
2,社會保險 (Social Insurance) 是一種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的一種社會和經濟制度;
3,社會保險計劃由政府舉辦,強制某一群體將其收入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保險稅(費)形成社會保險基金,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被保險人可從基金獲得固定的收入或損失的補償,它是一種再分配製度,它的目標是保證物質及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社會的穩定;
4,社會保險的主要項目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⑸ 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適用《勞動合同法》探析

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有兩種人員,一種是公務員,另一種是普通職員。專

普通職員就是「屬勞動者」(公務員是管理國家、公共事務的人)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是勞動關系。對於勞動關系,說明其特徵,其認定標准(勞社部發[2005]12號),從而判斷,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的普通職員,就是勞動者,應該適用《勞動法》。

按照這條主線,界定論述范圍,對有關概念的含義、定義說清楚,做一些比較(事業員工與企業員工)、敘述、論證,引用幾個法律規定,就是一篇論文形式的作業。

⑹ 78年經過縣勞動局批准招入全民國企工作至勞動法出台的94年由於單位原因對早期

在國企工作期間計算連續工齡。

勞動者1978年經勞動部門批准錄用為國企固定內職工,容工作至1994年,因為單位的原因解除勞動關系。其在國企工作期間計算連續工齡,在當地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前的工作年限視同繳費年限。與之後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實際繳費年限合並計算,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國務院
《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
國發[1995]6號
附件二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實施辦法之二
一、基木養老保險費用的籌集
(二)基本養老保險費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年限,稱為「繳費年限」。實行個人繳費制度前,職工的連續工齡可視同繳費 年限。

⑺ 全民所有制與合同制有什麼不同

「全民所有制」是指企業的財產歸國家所有的企業,即為由國家財產投資的企業。現在一回般是稱為國有企答業。 「合同制」是企業的用工制度,即現行的勞動合同制用工制度。 顯然「所有制」指的是企業由誰來投資,而「合同制」是用工制度,這兩概念風馬牛不相及的。「全民所有制職工與合同制職工」的說法並不現實了。你這里說的「全民所有制職工」應該是指在實行勞動合同制前就在該全民企業工作的員工,當時也叫做「正式工」與之相對的是「臨時工」。可是,自從1995年實行《勞動法》以後,就不存在這一差別了,統一都叫做「勞動合同制用工」了。不信你看看《勞動法》那裡邊根本就找不到「正式工」與「臨時工」這兩個詞了。 自從1995年實行《勞動法》以後,全民所有制企業也依法實行了勞動合同制用工制度,即國有企業與勞動者之間也是勞動合同關系,適用《勞動法》調整,所以,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員工工資報酬也是以勞動合同的方式確定的,在重新簽訂合同時或合同期間內由企業與員工協商一致,也是可以調整的。

⑻ 勞動法有規定全民企業招聘農民合同制工屬於全民工嗎

沒有這個來規定,現在是全員合同制源工人,1、《勞動合同法》第二條中的「等組織」不僅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還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基金會等其他依法登記注冊成立的單位。

2、在工商行政部門登記取得營業執照的分公司,經用人單位授權或同意,可以依法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當分公司不能履行對勞動者的義務時,由用人單位承擔責任。

3、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招用除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人員以外的勞動者,即與其建立了勞動關系,應當依法訂立勞動合同。

4、勞動合同法所指的勞動者,應當年滿16周歲,且尚未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或退休金。

5、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農村勞動者(鄉鎮企業職工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除外)、現役軍人、家庭直接僱傭的保姆以及已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等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6、用人單位招用與外單位保持全日制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應當依法訂立勞動合同。

⑼ 我是全民工待遇是臨時工資該怎麼辦

自勞動法實施,各種不同的身分界限隨之打破。企業中沒有全民職工、集體職工、臨時工,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勞動合同,都是勞動合同制職工,享有平等的權利。

根據《勞動法》第四十六條、四十七條、四十八條和《勞動合同法》第十一條規定,用人單位工資分配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和最低工資保護制度,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工資分配形式和水平。不同經濟水平地區,不同用人單位工資水平和分配形式不同,勞動者的具體工資,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參照當地同崗位工種工資水平在訂立勞動合同時協商確定。

勞動者工資不低於同崗位職工工資水平的,應當接受;低於同崗位職工平均工資的,可以要求用人單位補足差額,用人單位不予補足的,可以向勞動監察投訴,也可以申請勞動爭議仲裁救濟。

《勞動法》
第四十六條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第四十七條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第四十八條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

《勞動合同法》
第十一條 用人單位未在用工的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與勞動者約定的勞動報酬不明確的,新招用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按照集體合同規定的標准執行;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規定的,實行同工同酬。

勞動部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勞部發〔1995〕309號

46.關於在企業內錄干、聘干問題,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內的全體職工統稱為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內,各種不同的身分界限隨之打破。應該按照勞動法的規定,通過簽訂勞動合同來明確勞動者的工作內容、崗位等。用人單位根據工作需要,調整勞動者的工作崗位時,可以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變更勞動合同的相關內容。

⑽ 勞動合同法司法解釋我是政府招收的全民合同制工人連續工作3o年了、他們能依照勞動合同法解除我嗎

你好,
1,政府用工與企業用工都屬於建立勞動關系的用人單位的用工,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版,只是用人單位的不權同而已。
2,如果你提出與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可以提前30日通知單位,但是你連續工作30年,那麼你的單位就不能與你解除勞動關系,除非你本人提出解除。
3,工資一定要發,如果你單位不給你發工資,建議立即去勞動仲裁委仲裁,解決不了去法院起訴,你的單位不發工資是違反法律的。
4,醫葯費應是公司給你交的醫療保險,應該報銷,不報銷也是違反法律的。

熱點內容
早婚違反婚姻法 發布:2025-10-04 21:57:24 瀏覽:646
隰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04 21:37:12 瀏覽:440
最高人民法院對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10-04 21:04:55 瀏覽:469
法院國徽天平 發布:2025-10-04 20:45:57 瀏覽:928
2017法律法規銀行業 發布:2025-10-04 20:39:49 瀏覽:500
建設新時代法治 發布:2025-10-04 20:38:26 瀏覽:833
集團公司法律風險體系 發布:2025-10-04 20:16:58 瀏覽:326
關於美國合同法有幾本書 發布:2025-10-04 20:08:10 瀏覽:227
法律服務所不是律師不應承擔責任 發布:2025-10-04 20:08:08 瀏覽:28
湛河區人民法院領導 發布:2025-10-04 20:02:06 瀏覽:396